《小学美术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美术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美术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美术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工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制定的总目标。其中“合作的方式”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即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机制、学习成就、人际交往能力等。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大班额教学环境下,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难度很大,尤其是合作学习。像我所在的学校,平均班额就有44人。但我们不能因为大班额不能变小,就坐等不动。在这个崇尚互动的时代,学会合作及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已是现代人的必须品质。因此,合作学习不仅要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推行与贯彻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而且也要作为培养每位儿童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发展的人,所必须着力去生成的教学行为。

二、研究内容

1,建立科学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学校开齐课程,保证小学

美术课课程能落实到位;学校如何加强管理,使本门课程能顺利实施。

2,根据美术课的实际,获取和开发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培养的规律与方法,用以指导美术教学和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

3、在美术课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目标

1,提高认识,制定出切合小学美术实际,有效开展小学美术课中对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运行机制。

2、摸索出切合小学美术对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规律,形成具有美术特色的指导性资源包。

3、经过合作互动学习美术,促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易于合作,师生关系融洽、民主,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行动实践研究法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在授课中要有所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在小组中通常以多少人才能使每个组员都能发挥作用。

合作学习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成员大致2-5名;

其任务是为小组而精心设计的;

存在正互赖性,即为了大家的成功,相互促进是必须的;

每个成员以个人身份为其学习和参与工作负责任;

为成员之间合作技巧的建立给予必要的关注,并指定相应的时间;

1.集体交流式。

这是一年级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每人剪、撕一片树叶,写上自己的名字贴在树枝上,全班共同完成一棵大树的造型,然后,要求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

教学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请来了一位什么样的朋友和大家一起玩?”游戏展示大树后,引导学生赏析大自然中的树木图片,感知色彩及树形的美,并从中培养环保意识。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接触过的各种树。

首先,要如同传授学科知识一样指导学生各项合作技能,包括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真正理解这些能力的确切含义,例如:善于倾听、述说等。

观察教材中的学生活动图片,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赏析学生的“大树”作品,说一说大树的形、色是什么样的,树叶上有什么,你觉得这种树美吗?他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鼓励学生像他没一样参与活动。创作中让学生大胆自由的根据个人喜好制作一片树叶或其他能表现自己的自我介绍卡,用撕、剪、贴、画的不同方法进行制作,冰天接团,再将制作好的自我介绍卡贴到大树的树干上。再展评活动

时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心愿及上本节课的感受。

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使不同先天心理因素、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创新,个体创作在自然而然的互动中,融入到一个充满激情的大空间中。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在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避免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对提高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互助组合式

《花式点心》是一节一年级的泥塑美术课,该课以儿童喜欢的食品为题材,利用彩泥这一可塑材料,通过揉、搓、捏、压、印、团等基本技法进行“点心”造型。如果过分的强调泥塑的基本技法,结果大多数同学必然会在教师单一的说教下,只能生硬的压制出一些单调的,甚至与课本内容重复的作品,这样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毫无创新之感。因此,在这节课中,创设了“找朋友”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合作的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学与学的互动过程。集体智慧优化组合的过程,对现时的学生更具有适应性,因为今天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之间互相产生的天然亲和力使他们喜欢在学校和同学们在一起,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他们

都会自觉的学习和仿效对方的特长,互帮互学,共同分享获得的经验和乐趣。

提出本科要求:大家用手中的彩泥来制作花式“点心”。运用实物或图片,把课堂布置成一个点心屋,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真实的环境中。接着以评选“最佳花式点心”为由,提出创作要求,友谊是选出你素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店长”,请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各自“招兵买马”,邀请其他同学加入。经过一阵“乱”,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组成了合作学习小组。

要想在课堂上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启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但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旦环境稍微宽松一点,就会表现出他们的“天性”。一个班三十多学生凑在一起,是很热闹,如果老师控制不了的话就会很乱。所以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容他们启发活跃的思维,另一方面也要细心观察课堂动向,当出现不利于课堂健康发展的苗头时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各个“点心屋”的成员在制作过程中既分工又要合作。

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学生。活动出现问题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在不断合作中,应及时干预和指导。特别是一些不愿意参与小组活动的学生,要设法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滋味。制作完成后,先请“店长”说说如何分工合作的,再向大家推荐本店的“招牌点心”,并介绍其制作方法。最后,集体评议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