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刚玉宝石与优化合成刚玉宝石的内含物区别
天然刚玉宝石与优化合成刚玉宝石的内含物区别

天然红宝石与优化合成红宝石的内含物区别摘要:详细介绍了天然、合成以及优化处理红宝石中常见的包裹体类型以及相似包裹体的区别特征,表明包裹体在区分天然、合成与优化处理宝石中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今后在对它们进行区分鉴别提供有效信息。
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对优质天然宝石供不应求的情况之下,人造合成宝石和优化处理宝石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创新。
它们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价格上,都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引起珠宝市场上的广泛关注。
合成刚玉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人造宝石,使众多学者对其各种特征展开了不同深度和层面的研究。
红宝石是最早合成并进行商业化生产的宝石,尤其是在1902年法国科学家维尔纳叶利用焰熔法成功合成红宝石[1]之后,经过多年来技术不断地改进以及人们对刚玉生长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模拟红宝石不同的生长环境,合成出了质量优良的红宝石。
由于合成、优化的红宝石晶体在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等方面与所对应的天然红宝石基本相同,即两者具有相近的硬度、比重,相同的双折射率和折射率范围等。
常规的参数测定难以达到准确区分天然品与优化合成品的目的。
因此,从能够反映生长环境的包裹体着手,找到两者包裹体的特征及差异。
2 天然红宝石的矿床类型红宝石的矿床有原生矿床和次生矿床两种。
原生矿床主要为两种成因:1、岩浆岩型矿床,即在地幔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并随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矿床。
2、变质岩型矿床,即在区域变质或接触变质作用的条件下,由一水硬铝石等变质而来。
次生矿床主要是指经过风化、搬运等作用富集形成的矿床。
我国的红原生矿床主要为玄武岩型,次生矿床主要是砂矿。
3 天然红宝石中常见的包裹体及其特征根据1989年国际有色宝石协会(简称ICA)在曼谷召开的年会对红、蓝宝石提出的新的界定原则,以及我国2003年出台的《珠宝玉石鉴定》标准GB/T16553-2003,刚玉宝石可根据颜色划分为:1、红宝石,主要指具有红色色彩的刚玉宝石,如红色、橙红色、紫红色的刚玉宝石;2、蓝宝石,指除了红宝石以外的其他各色宝石,如蓝色、绿色、黄色、无色的刚玉宝石。
宝石优化和处理的区别(优化宝石与处理宝石两者的主要区别)–文玩汇

宝石优化和处理的区别(优化宝石与处理宝石两者的主要区
别)–文玩汇
宝石优化和处理是两种常见的宝石处理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宝石的质量和纯度的要求不同。
宝石优化是指通过化学处理、机械处理、等离子处理等手段改变宝石的外观、颜色和其他特征,达到宝石的优化效果。
处理宝石的过程通常是将未经处理的宝石浸泡在化学试剂中,使其溶解或改变其晶体结构,提高其价值或稳定性。
处理宝石通常是宝石中较为珍贵和稀有的类型,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等。
相比之下,处理宝石的优化效果可以通过改变其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等手段进行调整,使其变得更加具有价值。
处理宝石处理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在原本不具备优化条件的场合下,通过添加其他化学物质来提高宝石的价值。
例如,将一颗红宝石浸泡在硫酸中以制造出鲜艳的红色,或者将一颗蓝宝石浸泡在盐酸中以制造出漂亮的蓝色,这些处理方法都可以提高宝石的价值。
然而,宝石优化和处理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它们也有其不同之处。
处理宝石通常会对宝石原有的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修改,以提高其价值或稳定性。
例如,在处理过程中,通常会添加其他化学物质,以改善宝石外观和颜色,或者在原本的晶体结构上添加其他元素,以提高宝石的稳定性。
同时,处理宝石的处理过程通常是非常危险和具有潜在风险的,因为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对宝石造成损伤或污染。
因此,对于宝石优化和处理的方法,需要谨慎使用,并且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合成红宝石用于首饰上,她的价值和天然的红宝石差距多少?

合成红宝石用于首饰上,她的价值和天然的红宝石差距多少?提问:听说手表的机芯上用的就是合成红宝石,那么,如果合成红宝石用于首饰上,她的价值和天然的红宝石差距多少?目录∙一红宝石简介∙二红宝石的鉴别∙三合成红宝石简介∙四天然红宝石和合成红宝石的区别∙五天然红宝石和合成红宝石的价格∙一红宝石简介∙中文名称:红宝石英文名称:ruby∙红宝石是指颜色呈红色、粉红色的刚玉,它是刚玉的一种,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红色来自铬(Cr)。
自然没有铬的宝石是蓝色的蓝宝石。
天然红宝石大多来自亚洲(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非洲和澳大利亚,美国蒙大拿州和南卡罗莱那州也有一点。
天然红宝石非常少见珍贵,但是人造并非太难,所以工业用红宝石都是人造的。
∙二红宝石的鉴别∙编辑本段∙红宝石是珠宝中珍贵的品种之一。
红宝石颜色艳丽,在光源照耀下,能反射出美丽动人的六射星光,俗称六道线,这是红宝石的特殊晶体结构所致,是其特有的光学现象。
红宝石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等状,颜色有水红、粉红、鸽血红、玫瑰红等色的深浅之别。
因为大颗宝石非常罕见,所以平常所见的颗粒较大的红宝石,一般是假的。
假红宝石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以低档的红颜色宝石冒充红宝石,而且,凡假红宝石均无红宝石特有的色形和光性。
第二种是人造红宝石。
人造红宝石在比重、硬度、颜色等方面与天然红宝石极为相似。
直观地判断,人造红宝石质地匀净,无天然杂质、色匀而正,常常颗粒较大,缺少自然感。
∙三合成红宝石简介∙合成红宝石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最先由法国化学家威纽易研制产生。
咸纽易发明了一种今天称为威纽易炉的装置,利用炽热的氢氧火焰烧熔人工配制的氧化铝粉末,使其滴落在下设的保温箱(火泥室)内,让溶融的氧化铝熔体在保温箱内结晶生长,形成瓶状的石球。
1891年,首批由这种方法生产的人工合成红宝石正式问世。
但开始因其个体较小,质量欠佳,只被用作手表的表钻。
以后,随着合成技术的提高,其产品才被用于首饰业。
天然宝玉石的人工改善,或称人工优化处理

天然宝玉石的人工改善,或称人工优化处理天然宝玉石的人工改善,或称人工优化处理(Enhancement),是指除切磨和抛光外,用于改善宝玉石的外观(颜色、净度或特殊现象)、耐久性或可用性的所有方法,分为优化和处理两类。
优化(optimization),指传统的、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珠宝玉石潜在的美显示出来的改善方法。
处理(Treatment),指非传统的、尚不被人们接受的改善方法。
经人工改善的翡翠仍属天然品,区别于人工合成翡翠和再造翡翠。
优化处理翡翠的定名规则:根据我国现行珠宝玉石名称标准的规定,经优化的珠宝玉石定名时直接使用原名称,优化方法不在定名中反映;处理的宝玉石定名时在所对应珠宝玉石名称后加括号并注明“处理”二字,例如,翡翠(处理)。
在珠宝玉石鉴定证书中还需加以附注说明描述具体处理方法。
翡翠的常见优化处理方法有:加热处理、漂白、漂白加充填处理、浸蜡浸油、染色(炝色)处理。
一、加热处理加热处理的目的是使含铁矿物的黄色、棕色、褐色翡翠变成鲜艳的红色。
基本原理是:选用经次生氧化作用的黄、黄褐或棕色的赌石皮壳部分材料,经加热使其中所含的褐铁矿(Fe2O3·nH2O)脱水转变成赤铁矿而呈现红色,俗称“烤红”。
在空气中加热即可,温度不需太高。
此法制作工序简单,设备要求不高。
经加热处理所得的红色与天然翡翠的红色的形成基本相同,一般不必区别,也不易区别。
在鉴定特征方面,天然红色翡翠稍微透明一些,而加热所得的红色翡翠则有“干”的感觉。
二、漂白目的是去除杂质所产生的“脏色”和“黑”而提高透明度,使其更美丽。
一般“脏色”的主要成分是铁、锰的氧化物;“黑”的主要成分是角闪石和铬铁矿、黄铁矿、磁铁矿等。
在传统玉器加工中,漂白处理最古老的方法是浸酸梅汤,这在我国甚至有百年的历史,仅用于去除玉石表面杂色的铁、锰等氧化物。
现代的漂白处理,在方法上有很大的进展,而且效果十分明显。
其体方法是将翡翠浸在漂白溶液中,以去除存在于裂隙或硬玉矿物颗粒间的黑、褐、黄等杂色物质。
宝石的优化和处理有什么不同?【第1931期】

宝石的优化和处理有什么不同?【第1931期】按国家标准GB/T16552《珠宝玉石名称》的规定:珠宝玉石除了切磨和抛光以外,用于改善其外观(颜色、净度或特殊化学效应)、耐久性或可用性的所有方法,统称为优化处理。
优化(enhancing)珠宝玉石的优化是指使用传统、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方法,使得珠宝玉石潜在的美显示出来的各种方法。
常见的优化方法主要有热处理、漂白、浸蜡、浸无色油、覆无色膜(如琥珀)、玛瑙玉髓的染色、水晶的辐照等。
命名时可直接使用珠宝玉石命名。
热处理红宝石的热处理是指将有缺陷的原石通过加热的方式去除其中的黑色以及杂色部分,通常需要加热到1500度以上的高温,但以600度,经5小时的加热也能使颜色改变。
红宝石是否经过加热,肉眼很难分辨,可以通过放大镜大部分都可以分辨。
比如丝状金红石会断开,变成一个个点。
结晶的边缘会化开,变得圆滑等。
红宝石热处理前后对比漂白珍珠的漂白所有类型的珍珠都使用氧化氢进行常规性漂白,以改善其光泽及色彩的均匀性。
珍珠的漂白使其颜色均匀浸蜡翡翠的浸蜡上蜡是把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蜡之中,保持一段时间,使石蜡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种空隙浸入。
如果翡翠的质地较为紧密,蜡的浸入仅在表层,翡翠经过上蜡,可使表面的小凹坑、小孔隙填平,增强表面的光泽和透明度。
但是,如果翡翠的质地比较疏松,或者是经过各种酸洗,包括传统的过杨梅汤,都会使翡翠的孔隙增多,而导致较多的石蜡充填到翡翠的内部。
浸入较多蜡的翡翠,会因时间的推移,蜡老化产生白花,致使翡翠的透明度变差。
有些翡翠因为蜡的质量不好,仅半年时间就会产生这种变化。
所以,这种蜡的充填工艺与上蜡工艺不同,可称为浸蜡处理。
浸蜡处理与酸洗充胶处理不同,浸蜡处理的翡翠没有经过强烈的酸洗,结构的破坏不强烈,没有对翡翠的耐久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另一种情况是,天然翡翠的结构本身就相当疏松,例如粗颗结构的翡翠。
但只要含蜡太多,都可能会因蜡的老化导致翡翠透明度劣化,都可当作浸蜡翡翠看待。
各种宝石合成品种及其鉴别特征

合成蓝宝石的光谱见不到天然蓝宝石通常可以见到的蓝区的吸收,或450nm的吸收带十分模糊。
合成蓝色尖晶石显示典型的钴谱(分别位于540、580、635nm的三条吸收带),天然蓝色尖晶石显示的是蓝区的吸收带,为铁谱。
5.荧光
合成蓝宝石有时显示蓝白色或绿白色荧光,天然的为惰性;合成蓝色尖晶石为强的红色荧光,而天然的也为惰性。合成红宝石通常比天然红宝石的红色荧光明显强。
吸收光谱:无色透明者在可见光区有良好的透过率;彩色者可有吸收峰,对紫外光均有强烈的吸收。可显稀土光谱。
荧光:多数晶体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发出黄橙色荧光,在短波下发出黄色荧光。而有些晶体只在短波下有荧光反应,有些甚至不发光。
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耐酸、耐碱、抗化学腐蚀性良好。
一、合成祖母绿
A.固相包体
(1)助熔剂残余包体:助熔剂包体的形成与晶体的非稳定生长有关。最严重的包体发生在自发成核过程中枝蔓状生长阶段,快速生长使枝蔓间的助熔剂在随后的稳定生长中被包裹起来。
E.荧光及滤色镜:无色者:SW下强蓝白色;蓝色者:SW:红色或蓝白色,滤色镜下变红红色:红色荧光,滤色镜下变红;天然尖晶石:无色:惰性蓝色:惰性,滤色镜下不变红,红色:红色荧光,滤色镜下变红。
F.正交偏光镜:斑纹状消;天然尖晶石:全消光。
三.钛酸锶的鉴别
1、化学成分:SrTiO3;
2、等轴晶系
3光泽:亚金刚-金刚光泽;
8.合成红、蓝宝石的加工质量:
天然合成红、蓝宝石的加工质量通常较为精细,尤其是高质量的宝石,其台面通常垂直光轴,以显示最好的颜色。而合成红、蓝宝石加工质量通常较差,常见火痕,更不会精确定向加工。加上,合成梨晶通常因为应力作用会沿长轴方向裂开,其长轴方向与光轴方向夹角为60度,为了充分利用原料,其台面通常会平行长轴方向切磨(图2-6)。所以合成刚玉在台面通常都可见多色性,而天然的则不然
宝玉石鉴定与评价——合成宝石和优化处理宝玉石的鉴定

第8章合成宝石和优化处理宝玉石的鉴定8.1 合成宝玉石(synthesis gem and jade)的鉴定8.1.1 合成宝石技术(1)•从熔体中结晶(2)从溶液中结晶1. 从熔体中结晶:(1)维尔纳叶法(Verneuil process):(2)丘克拉斯基法(Czochralski method)。
(3)冷坩埚法。
(4)区域熔炼法。
2. 从溶液中结晶(1)熔剂法(2)水热法3.•合成欧泊(synthesis opal):该方法包括三个阶段,即:(1)氧化硅球的形成(2)沉淀(3)加压和粘接。
4. 合成玉石8.1.2 各种合成方法合成宝石的鉴别1. 合成刚玉(synthetic corundum)(1)维尔纳叶法合成的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鉴定特征:包裹体,生长线,另外比较容易鉴定的方法还有合成宝石在分光镜下不显任何特有的吸收谱线,荧光效应也可用作为鉴定特征。
(2)•熔剂合成的红蓝宝石的主要鉴定特征:包裹体的性质是最重要的鉴定特征。
(3)•水热法合成红宝石的主要鉴定特征:其主要鉴定特征是在短波紫外线下发出萤光的特征。
2. 合成尖晶石(synthnic spinel)合成尖晶石与天然尖晶石在化学组成上是不同,合成产品与天然产品在物理特征上的不同。
其他比较重要的鉴定特征还有异形气泡,弯曲生长线,不同的吸收光谱线,不同的萤光效应等。
3. 合成祖母绿(synthnic emerald)天然祖母绿所具有的三维条纹和常包裹有方解石、云母和阳起石晶体,这在上述两种方法合成的祖母绿中都不可能出现。
同时,熔剂法生产的合成祖母绿常常会有一些固体熔剂包体,呈为羽毛状,纱状或束状,就像飘动的窗纱。
另外有时还能找到铂或硅铍石的包体,水热法合成祖母绿也可能出现窗纱状包体,并且还可能出现钉状或针状的孔穴。
4. 其他合成宝石(1)合成欧泊:其鉴定特征是在放大后可见特征的皮状结构图形。
(2)合成绿松石:其鉴定特征为在20至5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在浅色的基质中含有无数暗蓝色的微细球粒。
如何鉴别绿色天然蓝宝石与合成蓝宝石

如何鉴别绿色天然蓝宝石与合成蓝宝石蓝宝石是刚玉矿物中的一个类别,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和皇权与浪漫联系在一起,蓝色的是蓝宝石最常见的色调。
但是,蓝宝石实际包括很多颜色,黄色、紫色、橙色、紫罗兰色、绿色和一些中间色调。
天然绿色蓝宝石一般是通过将深蓝色的蓝宝石原石切割后获得,台面即可出现绿色或蓝绿色的颜色(二色性)。
蓝宝石也有黄绿色和灰绿色,但市场上这样的蓝宝石价值较低。
放大检查,紫外荧光检查或分光光谱分析可以区分绿色天然和合成蓝宝石。
合成绿色蓝宝石的很多特征与天然品很相似,折射率都是1.76-1.77,双折射率为0.008。
放大检查,紫外荧光检查和分光镜观察可以将他们区分开。
焰熔法合成刚玉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出现。
放大检查焰熔法合成绿色蓝宝石会发现气泡;浸液中观察可以看到弧形生长纹。
天然绿色蓝宝石在紫外荧光下显惰性,但是焰熔法合成绿色蓝宝石在长波紫外光下会有弱橙色荧光,短波紫外光下有暗淡的褐红色荧光。
焰熔法合成绿色蓝宝石的可见光吸收光谱呈现特征的670-680nm吸收带(线),有时还有530n m线;天然绿色蓝宝石的吸收带分布在450,460,470nm。
这种光谱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致色元素不同造成的:合成蓝宝石为钴致色;天然蓝宝石为铁钛致色。
</P< p>天然绿色蓝宝石的吸收光谱(棱镜,上;衍射光栅,下)呈现450,460,470nm吸收带。
水热法合成刚玉与焰熔法合成刚玉不同,生长纹是平直的或角状的,也会出现波状生长纹。
除了铁和钛以外,俄罗斯水热法合成绿色蓝宝石的致色元素主要是镍。
由镍致色的水热法合成绿色刚玉多色性与天然品不同。
天然绿色蓝宝石的多色性为平行c轴方向黄绿色,绿色或蓝绿色;垂直c轴方向为蓝绿色到蓝色。
由镍致色的水热法合成绿色蓝宝石平行于c轴方向为红橙色到黄橙色;垂直于c轴方向为蓝绿色到黄绿色。
多色性对比:天然绿色蓝宝石(左);水热法合成绿色蓝宝石(右)。
放大观察天然绿色蓝宝石中可见金红石丝状物沿三个方向分布,夹角为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红宝石与优化合成红宝石的内含物区别摘要:详细介绍了天然、合成以及优化处理红宝石中常见的包裹体类型以及相似包裹体的区别特征,表明包裹体在区分天然、合成与优化处理宝石中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今后在对它们进行区分鉴别提供有效信息。
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对优质天然宝石供不应求的情况之下,人造合成宝石和优化处理宝石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创新。
它们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价格上,都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引起珠宝市场上的广泛关注。
合成刚玉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人造宝石,使众多学者对其各种特征展开了不同深度和层面的研究。
红宝石是最早合成并进行商业化生产的宝石,尤其是在1902年法国科学家维尔纳叶利用焰熔法成功合成红宝石[1]之后,经过多年来技术不断地改进以及人们对刚玉生长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模拟红宝石不同的生长环境,合成出了质量优良的红宝石。
由于合成、优化的红宝石晶体在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等方面与所对应的天然红宝石基本相同,即两者具有相近的硬度、比重,相同的双折射率和折射率范围等。
常规的参数测定难以达到准确区分天然品与优化合成品的目的。
因此,从能够反映生长环境的包裹体着手,找到两者包裹体的特征及差异。
2 天然红宝石的矿床类型红宝石的矿床有原生矿床和次生矿床两种。
原生矿床主要为两种成因:1、岩浆岩型矿床,即在地幔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并随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矿床。
2、变质岩型矿床,即在区域变质或接触变质作用的条件下,由一水硬铝石等变质而来。
次生矿床主要是指经过风化、搬运等作用富集形成的矿床。
我国的红原生矿床主要为玄武岩型,次生矿床主要是砂矿。
3 天然红宝石中常见的包裹体及其特征根据1989年国际有色宝石协会(简称ICA)在曼谷召开的年会对红、蓝宝石提出的新的界定原则,以及我国2003年出台的《珠宝玉石鉴定》标准GB/T16553-2003,刚玉宝石可根据颜色划分为:1、红宝石,主要指具有红色色彩的刚玉宝石,如红色、橙红色、紫红色的刚玉宝石;2、蓝宝石,指除了红宝石以外的其他各色宝石,如蓝色、绿色、黄色、无色的刚玉宝石。
[2]3.1天然红宝石中常见的包裹体及特征天然红宝石中常可见丰富的固态包体、具有特殊形态的流体包体、气液两相包体以及一些生长特征等。
3.11固态包体红宝石中的固态包体种类较为丰富,其中以金红石针最为常见(如图一),根据它的晶体形态和排列方式,常可作为红宝石产地鉴别的依据,不仅如此当大量的金红石针按一定方向平行排列时,可出现星光效应。
除此外,红宝石内还可见呈不透明乳白色团块状的白云石、无色透明的方解石菱面体;浑圆状或八面体形的尖晶石包体;微黄色、具有六边形断面、六方柱完好或被溶蚀呈浑圆状的磷灰石包体;暗红色浑圆状的铁铝榴石包体;呈细小粒状的无色或略带褐色的锆石包体,其周围多伴有一圈盘状裂隙;黑色的六边形粒状磁黄铁矿包体等。
其中,含有的丰富的灰白色、细针状水铝矿以及几乎缺失的金红石包体为泰国的红宝石提供了产地鉴定依据。
而目前仅有越南产出红宝石被发现含有呈橘黄色的三水铝石[2]。
图一红宝石中的金红石针3.12流体包体红宝石具有形态丰富的流体包体,它们大多分布在晶体缺陷中,可聚集呈指纹状、羽状、圆盘状,也可表现出大致的定向性,集体呈现出清晰的梳状、网状。
其中,以泰国和斯里兰卡的红宝石最具代表性。
它们通常由单相或多相流体,或流体与熔体共存组成。
流体包体的形态有时也可作为红宝石产地鉴定的依据。
此外,红宝石还可发育有个体粗大分散或成串出现的负晶,它的内部常被液体或气液两相流体所充填,有时也可为空晶。
3.13其他特征红宝石属于三方晶系,具六方桶状晶形,可见平直的色带或夹角为120°的角状色带。
天然的红宝石具有菱面体裂理,有时会沿裂理面充填黄色铁锰质的氧化物。
除此以外,天然红宝石可发育一组到三组的聚片双晶,其中缅甸抹谷红宝石中发育的一组聚片双晶可表现出“百叶窗”式的图案,泰国红宝石则常出现两组以上的聚片双晶,缅甸的另一个新矿区孟速矿区所产的红宝石则常可见两到三组聚片双晶,且双晶边缘常伴有细针状的水铝矿。
与此同时,中低档天然红宝石常具有愈合裂隙或次生开放裂隙,其内部常被气、液包体充填,或被黄色或棕色的铁质物质充填或浸染。
4 合成红宝石中常见的包裹体及其特征目前市面上可见的合成红宝石的方法有:焰熔法、助熔剂法、水热法、晶体提拉法以及区域熔炼法。
其中晶体提拉法和区域熔炼法由于生产成本、生产速率以及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在市场化生产中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目前,焰熔法因其生产成本低、生产速度快而作为市场上合成红宝石最为主要的方法,其次为助熔剂法和水热法。
(在此不对合成星光红宝石进行讨论)4.1焰熔法合成红宝石的包裹体及其特征焰熔法合成红宝石是一种生产工艺较为简单、生产速度快(通常几小时可产出20g以上的完好梨晶)、成本较低的合成宝石。
它也是市场上合成宝石常用的一种方法。
焰熔法合成红宝石在内含物方面与天然红宝石区分主要有以下几点:4.11气泡气泡是焰熔法合成红宝石的一个重要特征。
气泡通常呈较小的球状、椭球状,有时可呈管状、蝌蚪状异形气泡,它可单个出现或聚集在一起呈云雾状、带状(如图二)。
4.12弯曲生长纹弧形的生长线是焰熔法合成红宝石与天然红宝石区别的又一重要依据[3](如图三)。
它是在焰熔法合成过程中形成的生长纹,纹路间存在有微弱的颜色色调差异,当沿生长线聚集有细小气泡或残留添加剂时,其弯曲特征更显明显。
但随着合成技术的提高,生长纹的弯曲特征变得不明显。
4.13未熔粉末在合成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没有完全熔融的原料粉末附着于生长的晶体上,随晶体生长被包裹于内部。
由于反应的原料粉末粒度较小,因此很难将未熔粉末包体准确的与其内细小的气泡准确区分开。
4.14火痕由于合成红宝石价格低廉,加工中常由于高速抛光造成表面产生雁形状排列的细小裂纹,即为火痕(如图四)。
图二焰熔法合成红宝石的气泡云图三焰熔法合成红宝石的弯曲生长线图四合成红宝石中的火痕目前,已出现经过再次热处理的焰熔法合成红宝石,这种宝石由于经过再次加热、冷却,其生长线的轮廓会变粗变模糊,更难观察出来。
与此同时,还可能由于加热后投入有机溶剂中而形成似指纹状的包体。
因此,在区分焰熔法合成红宝石和天然红宝石的时候应该小心谨慎,综合各种测试结果进行判断,得出结论。
4.2助熔剂法合成红宝石的包裹体及其特征助熔剂法合成的红宝石与天然红宝石十分相似。
在常规宝石鉴定中,虽然内部特征可作为两者区分的重要手段,但是助熔剂法合成的红宝石也同样可具有平直的生长纹和指纹状包体,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内部特征及其他测试进行判断、鉴定。
4.21铂金片助熔剂法合成的红宝石是在铂坩埚中生长形成的,因此,可在该方法合成的红宝石中看见呈三角形、六边形以及不规则多边形的铂金片包体。
在反射光下,铂金片包体为钢灰色,具有金属光泽。
透射光下,铂金片不透明,呈现暗灰或黑色,转动宝石观察,可见包体颜色变亮、光泽增强。
铂金片的出现常作为合成红宝石的有力依据(如图五)。
4.22助熔剂残余助熔剂残余是助熔剂法合成红宝石的最主要固态包体(如图六),它具有特定的颜色和一些特殊的形态。
助熔剂残余绝大部分在透射光下是不透明的,可显示灰黑、棕褐甚至是黑色,在反射光下,则呈现浅黄色、橙红色,且具有一定的金属光泽。
助熔剂包体可呈单个管状包体也可聚集呈栅栏状,还可见微小助熔剂包体呈雨点状、网格状、彗星状面纱状等形态聚集。
偶尔的,由于该方法合成红宝石中的熔滴未脱玻化前呈均一的玻璃态,在急速冷却条件下,热胀冷缩,可在熔滴中心形成一个空洞,空洞边缘为收缩后的固态,有时可在可在空洞边缘结晶出助熔剂的晶芽,呈马赛克结构[2]。
4.23色带、生长带助熔剂法合成红宝石中可见直线状、角状生长环带,使之难以与天然红宝石生长带进行区分。
但两者相比较而言,天然品无弯曲色带,且色带较宽、不规则,而此方法合成的红宝石色带通常较窄,有时可呈弯曲状。
除此以外,该方法合成红宝石还会出现不均匀色块,或搅动状的颜色分布现象。
4.24双晶助熔剂法合成的红宝石中,常仅有一组沿菱形六面体方向发育的双晶纹,且很少贯穿整个宝石。
这可以成为与大多天然红宝石区分的有力证据。
图五助熔剂合成红宝石中的助熔剂残余和铂金属片图六助熔剂合成红宝石中的助熔剂残余4.3水热法合成红宝石的包裹体及其特征水热法合成技术是模拟一种更接近天然宝石在热液环境中生长的技术,它能够合成出于天然红宝石极为相近的红宝石。
但是由于早期合成红宝石的生产制造成本过高,使之没能得到商业化的生产。
直至1992年原苏联Tairus公司的Alexan成功将水热法合成红宝石达到商业化生产。
但是现今,用此方法合成红宝石仍然受到结晶速度慢、生长周期长、成本高的制约。
4.31种晶片种晶片是水热法合成红宝石的典型内部特征。
种晶片与生长出来的红宝石两者的包体可存在明显差异,在两者结合面上,还可出现包体截断的现象。
此外,在桂林水热法合成红宝石中,可以见到在种晶片两侧还可发育不规则晶芽或雾状气泡。
有时候,还可发现在种晶面上或其附近有独立存在或呈段旭壮分布的尘埃状包体,它们连成网状,称为“面包渣状包体”,据专家推测,其可能为气液两相包体。
[4]但是通常,水热法合成的红宝石在切磨过程中常将种晶片切除,因此,为其与天然红宝石区分造成一定难度。
4.32金属包体与钉状包体由于水热法合成红宝石的生长环境,导致在其内部可分散或局部聚集有金属包体。
这些金属包体多为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的形状,且在透射光下不透明,在反射光下具有金属光泽。
“钉状”包体为水热法合成红宝石的特征流体包体,较大的钉状包体中心可充填有深色液态物质,细小的钉状包体则可呈细针状密集定向的排列。
4.33生长纹水热法合成红宝石普遍具有明显的、颜色深浅不一的生长纹。
可呈现锯齿状、水波纹状。
由于不同晶面的生长速度不同,因此在快速生长过程中,还可形成交织成网状的生长纹或呈三角形色带。
桂林水热法合成红宝石,除了其具有的典型的“面包渣状包体”,还因其种晶片常相对较薄,致使在加工成品过程中无法切除而存在于成品宝石内部。
这种新的水热法合成红宝石,由于没有采用Tairus合成红包石种晶{1211}的定向[5],而采用了另一种结晶学方向作为生长面[6],使生长出的晶体更为纯净,生长纹和内含物明显减少。
5 优化处理红宝石的包裹体及其特征优化处理是指在宝石原本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处理手段,改善和提高它的外观美丽程度,以此来提高它的商业价值。
在此处,仅对红宝石中两种最常见的优化处理方法产生的包裹体及特征进行介绍,即:热处理红宝石和充填处理红宝石。
5.1热处理红宝石的包裹体及特征热处理红宝石通常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的条件下,一定气氛的环境中,不添加或加入一些物质或溶剂进行反应,以达到改善或改变原先红宝石的颜色,或者隐藏某些合成手段所留下的明显痕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