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20(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22(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22(含解析)

始终练二十二一、语言文字运用(2019·高考押题试卷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

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

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 )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

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每一个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振聋发聩以古为鉴知行合一长治久安B.震耳欲聋以古为鉴九合一匡天朗气清C.振聋发聩以人为鉴知行合一长治久安D.震耳欲聋以人为鉴九合一匡天朗气清【解析】①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这里没有声音大的语境,所以第一空填“振聋发聩”。

②以古为鉴: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以人为鉴: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

这里借鉴对象是重要的历史事实,所以第二空填“以古为鉴”。

③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九合一匡: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1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1含解析

始终练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4·蚌埠市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原来、汲取外来、面对将来”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精神构筑的科学时空观,深化挖掘其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不忘原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战略指引”。

“不忘原来”,要“不忘”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推断,精辟概括并科学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

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其构筑不能遗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中国精神构筑所须要的条件更加全面,更加坚实。

我们中国经验了站起来的时代、富起来的时代,最终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汲取外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空间指引”。

任何国家进行建设都不行能关起门来。

过去的中国曾在一段时期内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必定导致国家落后,这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精神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借鉴。

中国精神的构筑就是要树立开放观念、摆正文化心态并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传入中国的外来文明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有益滋养,同时也会冲击中国精神的构筑。

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包装在文化产品中的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得到强势传播,造成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冲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且日趋隐藏,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在社会快速发展中滋生繁衍。

这些都将对中国精神构筑带来长期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文化及教化等领域越是开放,西方社会就越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

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的中国精神,越是汲取外来,就越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主动回应世界性挑战和时代性挑战,在相互较量中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19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19含解析

始终练十九一、语言文字运用(2024·高考押题试卷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缺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 )?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好像很难与雄伟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动身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天长地远津津乐道炉火纯青一见钟情B.天长地远喜闻乐见挥洒自如情有独钟C.源远流长喜闻乐见挥洒自如一见钟情D.源远流长津津乐道炉火纯青情有独钟【解析】①天长地远:像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方历史悠久。

依据语意,第一空应选“源远流长”。

②津津乐道:形容很有爱好地说个不停。

喜闻乐见:喜爱听,乐意看。

指很受欢迎。

依据语意,已经有被动句式的标记“为……所”,其次空应当选用“津津乐道”。

③炉火纯青:用来比方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备的境界。

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为所欲为。

第三空,依据语境,应选用“炉火纯青”。

④情有独钟:对某一事物特殊喜爱。

一见钟情: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

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

依据语意,第四空应选用“情有独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实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B.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坚实伟岸的风光片里古堡、华丽炫酷的教堂,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C.欧洲遍地开花的古建筑,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实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D.欧洲遍地开花的古建筑,如坚实伟岸的风光片里古堡、华丽炫酷的教堂,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解析】“坚实伟岸”不能修饰“风光片”,解除B、D两项;C.“欧洲遍地开花的古建筑”与补写句前面句子“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原来就不多”,句式不一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不分版本始终练十一一、文言文阅读(XXXX·湖北省第四次高考测评活动5月调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成祖讳.棣,太祖第四子也。

洪武三年,封燕王。

王貌奇伟,美髭髯。

智勇有大概,能推诚任人。

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

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留国.中,毋得至京师。

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

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

王内自危,佯狂称疾。

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

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

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以兵守王宫。

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

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那么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书既发,遂举兵。

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

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

二旬众至数万。

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

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

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

甲寅,都指挥潘忠、杨松自郑州来援,伏兵擒之,遂据郑州,还驻白沟。

九月戊辰,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

戊寅,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

王语诸将曰: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必成擒矣。

〞丙戌,燕师援永平。

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

遂北趋大宁。

(节选自《明史·明成祖传》)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D )A.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B.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C.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D.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B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去的君主、尊长的名字时,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7(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7(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17(含解析)不分版本始终练十七一、古代诗歌鉴赏(XXXX·咸阳三原南郊中学迎接市一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阙题[唐]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刘眘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D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景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解析】“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这里是以景结情。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

(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XXXX·咸阳三原南郊中学迎接市一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

庄子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穿,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根本方向。

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冲刺提高试卷(含解析)(2)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冲刺提高试卷(含解析)(2)

最新 Word一直练二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19 ·四川省双流中学模拟考试二)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对于任何一个曾洗浴过前锋文学的余泽而有志于小说创作的生手作者而言,对故事的戒备唯恐已经成为一种先在的知识,所谓“小说在故事停止处开始”的说法就是这类警戒意识的集中展现。

事实上,就中国本地前锋文学思潮嬗变的轨迹来看,“故事”其实并未远离,1990 年月来的好多文学史家和责备家描绘为一个前锋文学精神终结的时辰,仿佛在乎味着更具现代性和探究意识的前锋文学理解中,传统的故事既已被打垮、拆解或置换,就不再行能构成驱策文学向前的资源。

这一理解致使了两个到现在仍有相当影响的结果——其一,以故事驱动的小说在艺术性上要弱于以叙事驱动的小说成了被宽泛认同甚至是拥有自明意义的写作看法;其二,除了像莫言这样的庞然大者,即使一个小说家擅于写故事,他也绝少以此自矜,仿佛讲好故事并不是光荣——并最后形成了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个认识效应。

但是,近来几年纪情却有了变化。

先是 2015 年,赵松的《抚顺故事集》第一版,在念书圈惹起不小的关注;同年,以故事命名的小说集还有颜歌的《平乐镇悲伤故事集》和宝树的《时间狂想故事集》;随后两年,以“故事集”为名的各种纯文学作品越出越多;别的,还有为数许多虽不直接以故事为名,但一看便摆了然要讲故事的小说集,如朱岳的《说部之乱》、冯唐的《搜神记》、刘汀的《中国奇谭》、赵志明的《中国怪谈》,以及化身“说书人”身份的张大春的《春灯公子》等。

自然,仅以“故事”来命名作品可能说明不了太多,放眼世界,诸如《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九故事》《东方故事集》之类的名号也所在多有。

可是这一回,中国故事的复合其实不羞怯,不只浩浩荡荡地亮出本尊的旗帜,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从张大春、李敬泽到弋舟、冯唐再到赵志明、郑在欢,这些故事的叙述者不只囊括了 50 后到 90 后的完好代际,还各自有着文坛宿将或新锐的名号,在文学圈子里代表着有相当影响的文学品位,他们不谋而合,重修小说与情节的友好关系,重塑对故事的敬畏和尊敬,这唯恐不可以简单地以偶合来解说,固然还不完好明亮,但起码意味着新世纪对于小说理解的又一次深刻转向:故事,真的从头开始了。

2021-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模拟复习冲刺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2

2021-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模拟复习冲刺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2

2021-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模拟复习冲刺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2 1.(xx·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刘孝绰①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①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2.(xx·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2021-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模拟复习冲刺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12

2021-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模拟复习冲刺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12

2021-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模拟复习冲刺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12一、(xx·上海秋季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

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相传钟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终练二十一、语言文字运用(2019·高考押题试卷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

”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 )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修身洁行超凡脱俗指桑骂槐焚琴煮鹤B.休养生息超凡入圣弦外之音哀梨蒸食C.修身洁行超凡脱俗弦外之音焚琴煮鹤D.休养生息超凡入圣指桑骂槐哀梨蒸食【解析】①修身洁行: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

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这里是说“文人雅士”,第一空选“修身洁行”。

②超凡脱俗:意为超出常人,脱离凡俗。

道家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

超凡入圣: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这里的文人只是“脱俗”,没有“入圣”,第二空填“超凡脱俗”。

③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结合“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句式特点,第三空选“弦外之音”。

④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强调煞风景。

哀梨蒸食: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强调不识货。

这里是说“对琴的无知”,第四空选“焚琴煮鹤”。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陶渊明与“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的白居易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B.“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白居易与“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的陶渊明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C.白居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陶渊明“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D.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解析】补写句是证明“‘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精髓所在”的例子,蕴含“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是诗句,而非诗人,排除A、B两项;C项错,结合第二段文字可知,作者是按历史顺序来梳理“古人对琴的喜爱”的,按出生年月,应先说“陶渊明”,再说“白居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A.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须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B.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须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C.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须这般古琴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D.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须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

【解析】A项,成分残缺,“人心容易”前缺少介词“在”。

C项,语序不当,“这般”与“古琴”调换顺序。

D项,成分残缺,在“精神”后加“世界”。

4.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春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5分)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欢迎恩师惠顾我的家乡,我定当尽地主之谊。

【答案】①“垂念”改为“常念”或“思念”;②“高足”改为“得意门生”或“优秀学生”;③“斧正”改为“指出”;④“鼎力”改为“大力”或“全力”;⑤“惠顾”改为“驾临”。

【解析】①“垂念”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与句意不符,故应改为“常念”或“思念”。

②“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与说话对象不符,可改为“得意门生”或“优秀学生”。

③“斧正”,指请人修改文章。

对于“不足”,应为“指出”。

④“鼎力”,感谢别人帮助之大,敬辞。

用在此句与身份不符,可改为“大力”或“全力”。

⑤惠顾,指光临、惠临。

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

此处应改为“驾临”。

5.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改写成一段以描写为主的话。

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

(6分) 【答案】(示例)三月杏花开放,春雨也悄悄来了,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雨后,春风更暖了,穿过嫩绿的柳枝,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颊,没有一丝寒意,只有让人陶醉的柔软。

(描写为主2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流畅2分,字数符合要求1分)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意。

“杏花雨”是杏花开时下的春雨,“杨柳风”是吹拂着柳枝的春风。

诗句描绘出滋润万物的春雨的细密,抚慰大地的春风的柔和。

再结合“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等题干要求,即可拟写出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019·淮北宿州5月份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这是一封读者来信,从一家杂志社转来的。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这很平常。

我不经意地拆开了信封。

可是,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

请允许我把这封不长的信抄录在这里——“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记住您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读》,上面有一篇写孩子的或者是写给孩子的文章,是印刷体却另有一种纤柔之感,觉得您这个男人的面孔很别样。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这回读您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乡村,沐浴到了最干净、最暖和的阳光。

我是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我从不愿把您想象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要用心说一声:谢谢您!”信尾没有落款,只有这一行字:“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

”我这才想到查看信封,发现那上面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作为替代的是“时光村落”四个字。

我注意了邮戳,寄自河北怀来。

从信的口气看,我相信写信人是一个很年轻的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个生活在穷城僻镇的女孩。

我不曾给《父母必读》寄过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许是这个杂志转载的,也许是她记错了刊载的地方,不过这都无关紧要。

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

所以,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话说得多么好!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来的?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

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联系,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

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

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

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

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负了造化的宠爱。

是的——我是,你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

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

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

有时我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

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

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

你爱她的美丽、温柔、贤惠、聪明,当然都对,但这些品质在别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

唯独她的生命,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她,却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无法重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

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唯独生命不能。

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既然如此,当另一个生命,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所以,我要感谢这个不知名的女孩,感谢她用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悟点拨了我的生命的性灵。

她使我愈加坚信,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很想让她知道我的感谢,但愿她读到这篇文章。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守望的距离》)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这篇散文语言质朴,虽无华丽的辞藻,但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最本真的认识,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B.“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名字”在文中具体指“头衔”“职位”“身份”“财产”“俗务琐事”“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浮华功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