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指导品读

合集下载

品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赤子爱国情怀

品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赤子爱国情怀

品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赤子爱国情怀作者:韦文华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0期摘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本文将在意象、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对《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的赤诚的爱国之情进行解读。

关键词: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赤子爱国情怀引言《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在抗日战争催化下创作出的著名爱国诗作,作品在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方面与早前戴望舒的成名作品《雨巷》大相径庭。

诗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戴望舒看到炮火战争中伤痕累累的祖国,欲心疼地抚摸惨遭蹂躏的祖国,低吟无法迸发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呐喊和抗战之声,于是诞生了具有深远、痛楚、博大等风格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爱国力作。

一、探究《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历史背景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战争,同年,被日寇抓进监狱,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诗人看到伤痕累累的身体,联想到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好河山,心生爱怜与悲痛,对侵略者满怀恨意。

诗人坚信祖国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将法西斯帝国主义逐出中国的领土,实现中国的统一。

身陷囹圄的诗人,时刻心系监狱外的国家,心中情感无处宣泄,《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出口,表达了诗人对战火中国家的担忧和对列强侵略行径的无比痛恨。

诗人心中渴望战争结束、祖国早日取得解放。

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情怀。

诗句中每字每句都未含爱国字眼,然而却仿佛能听到诗人深远而哀痛的低吟哭泣之音。

二、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语言特点《我用残损的手掌》直入人心的是“残损”,是此诗的文眼,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读者发出疑问:是什么使“手掌”、“残损”,“残损”寓意着什么?显而易见的是:残损的手掌是当时诗人的真实写照,它同时也是一种意象,“残损”是诗人身陷囹圄的身心苦痛,更是蕴含祖国领土和中华民族灵魂惨遭战争蹂躏的现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写给祖国母亲的歌。

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试探被日本侵略者糟蹋的国土,因为所描述对象的不同,诗歌前后两部份词语色彩和描述手法明显不同。

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从而把较为普遍的描述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让咱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发自心里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诗歌的描写对象虽多,但读起来却并非芜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一、理解、积累“灰烬、锦幛、蓬蒿、憔悴、蝼蚁”等词语;二、进行诗歌美读训练,在美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无论艰难困苦坚持爱国信念的精神;3、理解诗中“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本侵略者糟蹋的国土地图而引发联想的构思,体会诗歌不同形象对比的作用;4、引导学生理性熟悉现代诗的特点,培育学生将诗歌的给养融汇运用在写作中的意识;教学重点:一、词语积累;二、诗歌美读训练;3、诗歌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教学难点:品读赏析诗歌语言,培育学生将诗歌的给养融汇运用在写作中的意识;教学重点的冲破:一、美读训练,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技能示范为引领,小组合作练读为基础,最后达到全班赏读品悟的目标。

二、词语积累和诗歌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拟通过以下教学环节完成:首先,布置预习,完成个人词语摘抄;其次,课堂听写字词;再次,将听写内容用大屏幕打出,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梳理;最后,借用大屏幕显示的诗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最终完成对诗歌构思和情感转变的把握与理解。

教学难点的冲破:找出诗中典型句子,从词语选择(炼字)、修辞运用、艺术再现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式:一、美读教学法:在较为理性的朗读指导中,引领学生感悟诗歌之美;二、小给合作探讨法:在小组范围内,借助同伴的帮忙,完成对诗歌的赏析;3、讲解点拨法:创设情境及得当问题引领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从容说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品味诗歌语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爱国主义精神。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课文的复习和拓展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作者的图片和简介。

3. 生字词和难点句子的讲解资料。

4.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5. 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导向:通过对比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2. 互动学习: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1〖创意说明〗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

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一、充分朗读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

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

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

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第一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伸左手,掌心向下作“摸索”状)这一角/已变成灰烬,(伸左手,掌心向上)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伸右手,掌心向上)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伸右手,掌心向上)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慢落右手)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左手由胸前划向左前上方)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右手举向右前上方,两手均伸向前上方)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读“你”时,左手放于胸前)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慢落左手)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伸右手于右前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慢落)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两手均伸向前上方)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慢落双手)只有那辽远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两手均伸向前上方)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后读“轻抚”时,手心向下慢划向前方作“轻抚”状)像(左手划向左前方)/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读“我”时,右手放于胸前)贴在上面(右手举向右前上方),寄与/爱和一切希望,(两手均伸向前上方)因为只有那里/太阳,是春,将/驱逐暗,带来苏生,(两手均伸向前上方)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左手放于胸前)蝼蚁一样死(左手落)……那里(右手举向右前上方),永恒的/中国(双手均伸向前上方)!一九四二年七月三第二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⑵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⑶感情背诵本诗。

2、能力目标:⑴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⑵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美感。

2、引导先生理解诗中艺术抽象包含的情感,欣赏凝练的诗歌言语。

3、领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真诚爱恋,培养先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经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抽象中包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黑板,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东方。

面对这幅地图,让光阴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到上个世纪,当日寇的铁蹄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下耻辱和灾祸的印痕,有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其中有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起笔杆子的抗争。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走进身陷囹圄的戴望舒,看柔弱的他如何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国土。

生介绍作者二、读出音乐美师: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的美好境界是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我期望我们今天的学习能达到这类境界。

课件出示:读出音乐美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生大声地自在朗读课文,生个别读,师引导生评价、再朗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三、读出情感美课件出示背景材料,指名读。

生结合背景材料,再次自在朗读诗歌,领会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师:在敌人阴暗潮湿的牢狱里,在想象中,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被日寇侵略的国土,他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勾画出来。

生勾画并交流,师课件出示师:同学们,这些地方、这些景物表示我国大部分领土都被日军的铁蹄践踏**,诗人就是借助这些景物这些抽象来抒发本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苦楚与希望。

请同学们品读诗歌,读出情感美。

课件出示:读出情感美1、划出你觉得倾注诗人情感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可以从词语运用、修辞、写作手法、调动感官等方面动手)。

2、读准重音,读出腔调、语气,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美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生派代表展现交流,师引导经过品析言语,读出情感美四、延读以升华师:1942年,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对峙阶段,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在敌人阴暗潮湿的地牢里,倔强抗争,并且满怀希望地歌唱着,这是怎样的赤子之心哪!(画心)其实,在同时期当中,还有很多这样高亢的诗文,在号召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

《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的?4、我们能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

效果有什么差别?5、而如今这美丽的家乡在我“摸索”下却已是“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拓展链接】:你们是否联想到了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是如何“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参考资料:“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土地的誓言》)6、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7、第21行:“运”换成“用”行不行?读一读!8、“广大的土地”、“辽远的一角”、“永恒的中国”象征什么?9、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内容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说有何不同?并列起来有什么效果?10、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可以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11、讨论:这首诗歌有怎样的艺术特色?《我用残损的手掌》参考答案1、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

2、: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让“残损的手掌”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是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者:手掌都残破了,自身身处险境,还要抚摸广大的土地,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深深地爱。

你能饱含爱意地读一读吗?
3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4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已”说明早已变成灰烬,不是现在,“只是”说明除了血和泥,没有其他东西了。

说明国家被蹂躏之深。

你能理解作者的痛苦了吗,谁能读出作者的痛苦?
5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强调这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现在不是了,被敌人占领了。

师:家乡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想一想(只有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是陈述句,把“该”字去掉,把这句诗换为反问句或者感叹句试试。

生: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啊?
生: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
生:这一片湖不像我的家乡啊!
师:再读原句,为什么诗人不直接用感叹句和反问句,而要用这样一个陈述句呢?(生读)
生:这样写我感觉感情更压抑。

试着读一下,读出压抑的感觉。

6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7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说明这是回忆中的家乡而不是现实的,回忆很美,回忆越美现实就越惨烈,越能体现诗人的悲愤。

让我们把这种理解换成朗读表达出来。

8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9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10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11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12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当年细软的禾草和现在田地里除蓬蒿没有别的现实进行对比,突出敌人对祖国的破坏之深。

此情此景,作者应该是悲愤的,你能读出来吗?
1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说明对祖国蹂躏之深”具体那个词语?(寂寞,为什么?荔枝花应该是香气四溢,游人如织的。

)现在没有游人如织,没有孩童玩闹)现在只有(生齐读这句话)
14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1、尽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因为诗人看到在最南方依然被敌人侵占
2、没有渔船说明不仅仅是陆地连海上也被敌人占领,体现诗人的悲伤
3、“苦”字强调了敌占区人们的生活全是痛苦,没有一点幸福。

你觉得南海应该是什么样的(波光粼粼,军舰巡航,渔民唱着渔歌)师:就是现在的样子,没有对比,就感觉不到痛苦之深,哪位同学来读出南海的痛苦?齐读一遍。

15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16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思考:掠与摸索的区别:掠”的字典上的意思“轻轻地擦过、拂过”,这个动作速度比较快,可以表现出作者渴望寻觅到一块完整的土地的急切心理,和寻而不觅的恐慌与着急。

17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18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19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轻抚”轻轻抚摸,这个动作饱含深情与爱,表达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

(试着做一下这个动作,造个句子)你能饱含深情地读一读吗?
20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比喻的修辞,把自己和解放区的关系比作恋人和母亲,写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

师:这俩个比喻虽然我们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但我们知道那是最亲密、幸福的关系与体验。

让我们把感受读出来。

21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22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运和贴好”,怎么好?师提示:改成“放”字行不行,理解:运更有力量,贴靠地更紧密这里的两个动作“运”和“贴”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向往。

23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太阳”和“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生机勃勃。

24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25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26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