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基础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基础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基础练习一、单选题1.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科学家创造性地引入了一系列科学概念,譬如:①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了“光线”;②在研究物质结构时引入了“原子”;③在研究物质导电性时引入了“绝缘体”;④在研究磁场时引入了“磁感线”;⑤在研究人类听觉范围时引入了“超声”.其中属于科学假想而实际并不存在的是()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⑤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汽油挥发B. 钢铁生锈C. 石蜡熔化D. 工业制氧3.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发生5.7级地震,绥化大部分地区有震感。

下列各种灾后救援及生活行为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A. 搭建帐篷B. 生火做饭C. 铲除废石D. 砍断倾倒树木4.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

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假设B. 实验C. 观察D. 得出结论5.(2016•盐城)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食物腐败B. 火药爆炸C. 汽油挥发D. 湿法炼铜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为节约药品,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B. 为防止液体滴出,取液后的滴管应平放或倒置C. 为防止事故发生,实验室中鉴别一种试剂是否是食盐,不能尝味道D. 为闻到药品的气味,应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7.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下列与人类社会进步相关的重大问题,其中和化学密切相关的是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功能材料研究④生命过程探索()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8.(2015•贵港)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A. 稀有气体用作焊接保护气B. 铜用作导线C. 氮气用作食品防腐剂D. 氧气用作医疗急救9.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0分)[ID:131244]已知:Cu+2H2SO4(浓)=CuSO4+SO2↑+H2O。

为了探究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及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都分性质,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图中脱脂棉团蘸有紫色石蕊溶液可检验物质的酸碱性),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需插入浓硫酸中B.该装置便于控制铜和浓硫酸的发生和停止C.铜丝烧成螺旋状是为了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速率D.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2.(0分)[ID:13123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B.液氮冷藏血液C.铜用作制导线D.黄金用作制首饰3.(0分)[ID:131226]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A.用100mL量筒量取5.26mL的稀硫酸B.用托盘天平称取15.6g氧化铜粉末C.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5.62°C D.用托盘天平称取9.28g食盐4.(0分)[ID:131218]下列药品的存放和取用方式不合理的是A.盐酸存放在细口瓶中B.用滴管取用大量液体C.大理石存放在广口瓶中D.用量筒取用一定量的液体5.(0分)[ID:13120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用橡胶塞塞住试管B.收集氧气C.往试管里放入固体粉末D.液体的量取6.(0分)[ID:131193]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有很多,如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

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B.瓶中液面上升C.注射器内有液体D.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7.(0分)[ID:131191]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A.肯定大于5毫升B.肯定小于5毫升C.肯定等于5毫升D.都有可能8.(0分)[ID:131190]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塊宝。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

小芳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如图甲所示。

结合小芳建构的思维模型,完成如图乙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向锥形瓶中注入水至a处,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封闭体系”B.注入水后,向左推或向右拉注射器的活塞均可改变该装置的压强C.向左推注射器活塞时,观察到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气密性良好D.注射器连接长导管也可以进行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2.超疏水性仿生材料对水的作用与荷叶相似,水滴在其表面不易附着。

将玻璃放在蜡烛火焰上灼烧,表面沉积一层黑色物质(见图),该方法可获得一种能用于手机触屏的超疏水性材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黑色物质是由石蜡蒸气冷凝而成B.黑色物质可能含碳元素C.黑色物质是由石蜡不充分燃烧产生D.铁质输水管的内壁若采用超疏水性材料能防锈蚀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汽油挥发B.食物腐烂C.电灯发光D.冰雪融化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B.熄灭酒精灯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向试管中加入石灰石5.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B.C.D.6.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A.用100mL量筒量取5.26mL的稀硫酸B.用托盘天平称取15.6g氧化铜粉末C.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5.62°C D.用托盘天平称取9.28g食盐7.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蜡烛熔化B.牛奶变酸、蜡烛燃烧C.天然气燃烧、蔗糖溶解D.干冰升华、钢铁生锈8.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切勿让试管底部接触灯芯,这是因为( )A.将使酒精燃烧不完全B.易使酒精灯熄灭C.灯芯温度低,易使已受热后的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破裂D.灯芯温度高,易使试管底部熔化9.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抗疫期间被广泛使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姓名:得分:日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7 小题)1、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方法的归纳中,错误的是()A.玻璃容器都可用作反应容器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应先将试管均匀加热C.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D.用过的滴管立即用水冲洗干净,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2、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3、下列实验操作示意图中,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4、通过察蜡烛的烧以及燃烧产物的实验探得正的结论是()燃烧发光发燃烧时水雾生成火的度最处是外蜡烛熔化再燃烧熄灭时蜡烛冒白雾.A. 只有①②③B. 只有③④⑤C. 只有④D. ①②③④5、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不同的是()A. B. C. D.6、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试管:加热时所盛溶液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B. 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C. 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D. 玻璃棒:常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7、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A. 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B. 瓶中液面明显上升C. 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D. 注射器内有液体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9 小题)8、氨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氨水,氨气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1)由题目所给信息,你知道氨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各举一例)(2)如图所示,将一支充满氨气的试管倒放在水槽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9、在生产、生活及自然界中常发生以下变化:①水果榨汁、②酒精挥发、③葡萄酿酒、④冰雪融化、⑤轮胎爆炸、⑥铁钉生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纸张的化学性质的是()A.白色B.可燃C.易碎D.不溶于水B解析:BA.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B.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C.易碎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D.不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B。

2.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湿衣服晾干B.铁制品生锈C.矿石粉碎D.冰雪融化B解析:BA、湿衣服晾干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铁制品生锈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矿石粉碎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冰雪融化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3.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A.B.C.D. D解析:DA、用手捂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玻璃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该选项用的是注水法,原理为: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锥形瓶中的液面,关闭止水夹,从长颈漏斗内继续注水,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下降,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大,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形成一段液柱,说明装置不漏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若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图中所示文字说明装置漏气,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B.C.D. D解析:D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试管应稍倾斜,图中试管没有稍倾斜,所以操作错误。

九年级化学上册走进化学世界同步练习题共7套含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走进化学世界同步练习题共7套含答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波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陶罐B.雕琢石像C.水车浇灌D.预告地震2.以下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玻璃破裂B.白腊融化C.食品腐败D.汽油挥发3.〔2021?安顺〕宣纸是中国纸墨笔砚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对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精选原料B. 加碱蒸煮C. 竹帘捞纸D.剪裁纸张 4. 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风俗,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必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 水洗糯米 B. 刀切肉块 C. 粽叶包粽D. 烧火煮粽 5. 以下四个案例中必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①玻璃片上出现水珠②大理石投入到稀盐酸中③自制汽水④品红在水中扩散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生活中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20×20A.蜡融化B.铁生锈C.米酿酒D.纸焚烧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绚烂的文明史。

以下古代文明或工艺中主要波及物理变化的是()A.生铁冶炼B.海水煮盐C.陶瓷烧制D.粮食酿酒8.以下过程中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A.B.C.D.9.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河水结冰C.石灰石制生石灰D.分离空气制氧气10.以下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氦气作保护气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生石灰作乏味剂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11.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品红在水中扩散 B.蜡烛焚烧C.铁生锈D.电解水12.以下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用于滤毒罐B.用洗洁精洗餐具 C.液化气做燃料D.干冰用做制冷剂13.以下四个家庭小实验,此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用石灰水查验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B.铁钉锈蚀条件的研究C.用食醋除掉水壶中的水垢D.用竹炭除掉冰箱中的异味14.物质的性质20×20决定用途,以下用途利用化学性质的是〔〕A. 用活性炭作吸附剂B.用石墨制作铅笔芯C.用武德合金制作保险丝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中的保护气15.以下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必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B.分离液态空气C.海水晒盐D.煤的干馏二、实验研究题16.很多物质焚烧都陪伴发光放热的现象。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的是()A.稀有气体制作电光源B.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C.液氮做制冷剂D.氧气用于炼钢、焊接2.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蜡烛熔化B.牛奶变酸、蜡烛燃烧C.天然气燃烧、蔗糖溶解D.干冰升华、钢铁生锈3.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A.动植物呼吸B.食物腐烂C.木材燃烧D.车胎爆炸4.今年世界各地爆发了“新冠肺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

下列防疫措施中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A.外出配戴N95口罩B.用84消毒液消毒C.用水银温度计测体温D.经常开窗通风5.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A.肯定大于5毫升B.肯定小于5毫升C.肯定等于5毫升D.都有可能6.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7.蜡烛(足量)在如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

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瓶中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B.实验过程中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C.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D.蜡烛熄灭原因是瓶内没有了氧气8.实验操作也是化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下列实验操作没有错误的是()A.液体读数B.液体取用C.过滤D.滴加液体9.检查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缓慢推动活塞一段距离后并保持活塞不动,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A.注射器内有液体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C.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D.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一段距离后,液面保持不下降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读取数值B.倾倒液体C.检查装置气密性D.加热液体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滴管使用后都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B.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C.用 10ml 的量筒量取 9.75ml 的水D.为了节约药品,将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二、填空题12.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等物质;⑥易燃烧;⑦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⑧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A.B.C.D.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C.燃放烟花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3.下列药品的存放和取用方式不合理的是A.盐酸存放在细口瓶中B.用滴管取用大量液体C.大理石存放在广口瓶中D.用量筒取用一定量的液体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用100mL的量筒量取9.8mL的蒸馏水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体积少于试管容积的1 3C.实验后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D.实验完毕后先用嘴吹灭酒精灯,再用灯帽盖灭5.下列有关物质变化或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酒精挥发——化学变化B.冰雪能融化——物理变化C.铁片生锈——物理性质D.汽油易燃烧——化学性质6.下列发生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苹果腐烂B.榨取果汁C.面包发霉D.金属生锈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B.C.D.8.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B.C.D.9.正确的实验操作对人身安全和实验结果都非常重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读取液体体积B.检查气密性C.称量固体D.倾倒液体10.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古诗词中对划线对象变化的表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1.下列做法可能导致试管炸烈的是()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容积的1/3;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的液体A.①③⑤B.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二、填空题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人教版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大米酿酒C.苹果腐烂D.人的呼吸【答案】A【解析】A、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大米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苹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人的呼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类别—用途”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A【解析】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是化学性质,用于制作叶脉书签;B、液氮气化时会吸热,物理性质,用作制冷剂;C 生石灰遇水,和水反应放热,化学性质,用作干燥剂;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用于制糖工业脱色。

选A3.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要从试管的底部套上、取下B.过滤时漏斗末端管尖要紧靠烧杯内壁C.烧得很热的玻璃仪器,不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D.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时,一定要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解析】【详解】A、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要从试管的底部套上、取下,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时漏斗末端管尖要紧靠烧杯内壁,故选项说法正确。

C、烧得很热的玻璃仪器,不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应放在石棉网上冷却,故选项说法正确。

D、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时,不一定要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也可能是给液体加热,给液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且与水平面呈45度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4.以下我国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A.酒曲捣碎B.酒曲发酵C.高温蒸馏D.泉水勾兑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A、酒曲捣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酒曲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高温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泉水勾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5.关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变浑浊,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C.空气不能在干燥玻璃片上形成水雾,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D.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增多【答案】D【详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变浑浊,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体积分数为0.03%),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错误;B、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错误;C、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雾,空气不能在干燥的玻璃片上形成水雾,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错误;D、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雾,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增多,正确。

故选D。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答案】C【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故选C.7.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活性炭净水B.海水晒盐C.干冰降雨D.粮食酿酒【答案】D【解析】A、活性炭净水是利用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干冰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属于物理变化,故C 错;D、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8.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蒸发食盐水B.称量固体C.滴加液体D.过滤【答案】D【解析】本题主本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A、蒸发食盐水得到晶体,要不断搅拌,防止暴沸,故A正确。

B、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有腐蚀性的物质放在纸上或烧杯内,故B正确,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应伸到试管中接触试管,应垂悬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故C正确。

D过滤要点:一贴二低三靠,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故D错误。

故选D9.2016杭州G20峰会的精彩文艺演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音乐喷泉 B.焰火表演 C.舞台升降 D.灯光表演【解析】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0.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B.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柴油C.煤焦化得到焦炭、煤焦油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答案】C【解析】【详解】A、利用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只是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 错;B、石油分馏出汽油、煤油、柴油等是利用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煤焦化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有新物质焦炭、煤焦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氮气,是利用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1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器生锈B.葡萄酿酒C.剩饭变馊D.苹果榨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铁器生锈, B.葡萄酿酒,C.剩饭变馊,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苹果榨汁,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12.下列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A.取用氯化钠固体B.称量氯化钠固体C.量取水的体积D.溶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瓶塞应倒放,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D、溶解时,为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13.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聚沙成塔B.百炼成钢C.滴水成冰D.铁杵成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聚沙成塔,C.滴水成冰,D.铁杵成针,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

B.百炼成钢是降碳量,除S,P, 调Si,Mn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考点∶考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14.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生产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高粱酿造食醋 B.焚烧垃圾发电C.铁矿石炼铁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答案】D【解析】A、高粱酿造食醋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焚烧垃圾发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铁矿石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5.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答案】A【解析】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都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 错误;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生石灰与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17.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树根“变”根雕B.葡萄“变”美酒C.玉石“变”印章D.机器人“变”形【答案】B【解析】【详解】A、树根“变”根雕,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葡萄“变”美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C、玉石“变”印章,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机器人“变”形,本身的物质没有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18.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 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 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

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 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A.透光性好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C.易溶于水D.见光易分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硅酸铝玻璃可做手机屏幕,故它的透光性好,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见光不易分解。

故选A。

1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称量10.05g固体C.液体加热D.量9.5mL液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容易引起酒精灯着火爆炸,故A错误;B、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故不能称量10.05g,故B错误;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且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故C正确;D、量取9.5mL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10毫升的量筒,而不能选用100mL的,故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