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率(含单位换算)
in3sbte2 电导率

in3sbte2 电导率
电导率是指物质导电能力的一个量化指标。
它表示单位长度内物质的导电性能,通常用单位长度上的导纳进行描述。
电导率越高,物质的导电能力就越强。
在公式中,电导率(σ)等于单位长度内的电导(G)除以单位长度(L):
σ= G / L
其中,电导(G)是描述物质的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单位是西门子(S)。
而单位长度(L)常常取1米,因此电导率的单位通常是西门子/米(S/m)。
电导率与物质的特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有关。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电导率,例如金属通常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而绝缘体则具有较低的电导率。
如果你提供更具体的问题或者背景信息,我可以给出更详细的回答。
电导率电阻率单位换算

电导率电阻率单位换算电导率和电阻率这两个概念,就像电流世界里的兄弟,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实际上挺简单。
电导率嘛,顾名思义,就是材料导电的能力,越高的电导率就意味着电流流过得越顺畅,就像小河流水一样。
而电阻率呢,正好相反,越高就表示电流流动受阻,像堵车一样,别提有多难受了。
好啦,先聊聊电导率,单位是西门子每米,听起来就像个高级词汇,其实就是电流的“通行证”。
想象一下,你在海边冲浪,海水流动得快,那你就能轻松玩得尽兴。
而在电的世界里,好的导体就是那个海水流动得特别快的地方,像铜、银这些家伙,电流在它们身上简直是飞一般的感觉。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那电阻率又是个什么东东呢?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越大的数值就越让人头疼,流动的电流就像在泥地里跋涉,怎么也走不快。
对于电线而言,电阻率可真是个大敌,谁让它们要把电流传送到每个角落呢?你可能会问,这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电导率和电阻率是相辅相成的,电导率越高,电阻率就越低,反之亦然。
这就像是两个好朋友,一个让人轻松,一个让人辛苦。
换算的时候,公式也很简单:电导率等于一除以电阻率。
只要记住这条“黄金法则”,就能在电流的海洋里游刃有余。
再来聊聊生活中的例子,想象一下,电线的材料选择就像选运动鞋,跑步时需要轻便的鞋子才能跑得快,电线的材料如果选择不当,电流就像穿上了笨重的靴子,迟迟动不了。
再说说电器,家里的电器就像个个的小战士,要通过电线这条道路传输电流,电导率高的电线能让这些战士快速到达战场,打赢这场电流之战。
而在工业领域,电导率和电阻率的应用就更广泛了。
比如在电镀、电子元件等方面,正确选择材料和了解其电导率和电阻率,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降低能耗,简直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谁不想在电流的游戏中赢得先机呢?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电导率和电阻率,像是金属、半导体、绝缘体,各自都有各自的特色。
你想象一下,金属就像个猛男,肆无忌惮地传递电流,而绝缘体就像个小白兔,紧紧把电流挡在门外,让它寸步难行。
电导率单位换算及测定

电导率单位换算及测定一、电导率:电导率(total dissolved solids)简称为:T.D.S。
电导率是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
电导率测量仪的测量原理是将两块平行的极板,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势(通常为正弦波电压),然后测量极板间流过的电流。
根据欧姆定律,电导率(G)--电阻(R)的倒数,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电导率的基本单位是西门子(S),原来被称为姆欧,取电阻单位欧姆倒数之意。
因为电导池的几何形状影响电导率值,标准的测量中用单位电导率S/cm来表示,以补偿各种电极尺寸造成的差别。
单位电导率(C)简单的说是所测电导率(G)与电导池常数(L/A)的乘积.这里的L为两块极板之间的液柱长度,A为极板的面积。
=ρl=l/σ(1)定义或解释电阻率的倒数为电导率。
σ=1/ρ(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导率的单位是西门子/米。
(3)说明电导率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质导电的性能。
电导率越大则导电性能越强,反之越小。
1、电导率仪和电阻率仪之间的单位换算1.电导率仪就是电阻率的倒数是电导率,单位是西门子/m,1西门子=1/Ω电导的单位用姆欧又称西门子。
用S表示,由于S单位太大。
常采用毫西门子1uS/cm=0.001mS/cm ;1000uS/cm=1mS/cm2.电阻率仪的单位是Ω.cm,即欧姆厘米。
水的电导率和电阻率之间的测量方法1.水的电阻率是指某一温度下,边长为1cm正方体的相对两侧间的电阻,单位为Ω.cm 或MΩ.cm。
电导率为电阻率的倒数,单位为S/cm(或μs/cm)。
水的电阻率(或电导率)反映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
是水的纯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水的纯度越高,含盐量越低,水的电阻率越大(电导率越小)。
2.水的电阻率(或电导率)受水的纯度、温度及测量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纯水电阻率(或电导率)的测量是选择动态测量方式,并采用温度补偿的方法将测量值换算成25℃的电阻率,以便于进行计量和比较。
电导率单位换算和计算公式

什么是电导率?电导率,是用来描述物质中电荷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
下面来看看电导率单位换算和计算公式与电路图符号。
一、电导率单位换算1S=1000mS=1000000μS1s/m = 1000mS/m = 1000000uS/m。
S/m 记作“西门子/米”是电导率σ的标准单位;mS/cm 记作“毫西门子每厘米”;us/cm 记作“微西门每厘米”。
二、电导率单位us和ms关系1、1ms = 1000us;2、1m = 100cm;3、1ms/m = 1000us/100cm = 10us/cm。
二、电脑率的计算公式在电工学中,以电导表示物体传导电流的本领,其符号用大写字母“G”表示。
所以电导的计算公式是:G=KA/L电导G 与导体截面积A 成正比,与其长度l成反比。
式中的κ称为电导率;其单位为S·m-1 ;电导率κ是电阻率ρ的倒数。
三、电导率的电路图符号电阻和电导在电路中中使用以下简要符号来表示:导体的电阻越大,其导电性能就越差,反之电阻越小,导电性能就越好。
因此电阻R的倒数的大小表面了导体导电性能的好坏,所以电导是表示一个物体或电路,从某一点到另外一点,传输电流能力强弱的一种测量值,其大小与物体的电导率和几何形状和尺寸有关。
顺便指出:金属从温室开始冷却,金属的电阻率随之下降(众所周知很多金属的电阻会随温度而变化的,电导率依然),而且温度越低,电阻率也越小(绝大部分是如此),某些导体具有某个临界温度,当低于临界温度是导体的电阻几乎等于0,这种情况下导体变成“超导”了。
在电力工程中,将低温技术用于创造有利于超导的条件,将使设备的尺寸有可能大大减小(知道问什么吗?聪明的读者一定知道)。
电导率常用单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电导率常用单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电导率是描述物质导电性能的重要指标,用来衡量物质导电能力的大小。
电导率常用单位的研究是电导率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电导率的研究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电导率的定义及其计量单位。
电导率指的是单位长度、单位横截面积的物质所具有的电导能力,通常用字母σ表示,单位为西门子每米(S/m)。
电导率的计量单位的选择非常重要,它需要满足方便理解和使用,能够准确表达物质导电性能的大小。
常用的电导率单位包括西门子每米(S/m)、毫西门子每米(mS/m)和微西门子每米(μS/m)等。
这些单位的选择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转换和使用。
对于电导率常用单位的研究对于推动电导率相关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研究常用单位,可以提高对电导率的认识和理解,为进一步研究电导率提供基础。
其次,常用单位的使用和转换是电导率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常用单位有助于提高电导率的测量和表达的准确性和精度。
此外,电导率常用单位的研究还可以拓宽电导率的应用范围,促进电导率在电子、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电导率常用单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过对电导率常用单位的深入研究,可以提高对电导率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电导率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对于电导率常用单位的研究和应用前景的展望,我们将在后续的章节中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探索。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组成的顺序和内容安排。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导率常用单位,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介绍电导率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发读者对电导率单位的关注。
1.2 文章结构:简要说明本文的结构和各章节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1.3 目的:阐述撰写本文的目的,指出文章对电导率单位的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2. 正文:2.1 电导率的定义:详细解释电导率的定义和含义,介绍电导率与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导率与S的换算

电导率与S的换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us/cm电导率单位:西门子/厘米,1s/cm=1000ms/cm=1000000μs/cmTDS:总溶解固体指水中全部溶质的总量,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两者的含量。
一般可用电导率值大概了解溶液中的盐份,一般情况下,电导率越高,盐份越高,TDS越高。
在无机物中,除开溶解成离子状的成分外,还可能有呈分子状的无机物。
由于天然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以及呈分子状的无机物一般可以不考虑,所以一般也把含盐量称为总溶解固体。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TDS=含盐量+有机物+分子态无机物希望网友分析总结一下,谢谢从定义上来看,溶解性总固体(TDS)确实包括溶解在水里的有机物,但其主要成分还是钙、镁、钠、钾离子、碳酸离子、碳酸氢离子、氯离子、硫酸离子和硝酸离子等无机成分,而TDS的测量原理实际上也是通过测量水的电导率从而间接反映出TDS值。
因此个人认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与TDS值并无太大的关系,关键还是无机离子的量。
电导率测TDS只是一种懒惰的方法,没有太多科学根据,纯净水还有点用,污水就完全不适合。
TDS就是水中溶解物质的总含量,包括钙镁离子、胶体、悬浮颗粒物、蛋白质、病毒、细菌、微生物及尸体。
我们都知道纯净的水中含有的溶解性固体是很少的,一般只有零到几十毫克/升左右。
若水被污染或已经溶进许多可溶性物质后,其总固体的含量也就随着可溶解物质增多而增多;而阿鸥公司提供的TDS测试仪可以将该项指标直接测量出来,而且快捷、方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只要把TDS测试仪的测试电极部分插到被测试的水中,TDS测试仪立即就把水中的可溶解物质的量测定并显示出来:也就是说TDS测试仪上显示的数字是指以离子状态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的含量。
这是因为水中绝大多数的无机化合物只以离子状态存在,所以可以用测试仪通过测量水体的导电性,来间接测定溶解在水中离子状无机化合物的含量。
如果被测的水越纯,则在测量时,TDS测试仪上所显示数值越小,也就说明水中含无机化合物和杂质成分就越少;显然含有其它杂质越多的水,在测试时TDS值就越高。
电导率仪测量原理及单位换算

电导率仪测量原理及单位换算电导率是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是电阻率的倒数。
电导率仪的测量原理是将两块平行的极板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一定的电势(通常为正弦波电压),然后测流过极板间的电导。
根据欧姆定律,电导(G)——电阻(R)的倒数,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电导率的测定需要两方面的信息:一个是溶液的电导(G);另一个是溶液的几何参数(K)。
电导可以通过电流、电压的-1测量计算得到(G=1/R=I/U),单位是Ω,溶液的几何参数K=L/A(A-1——测量电极的有效极板面积、L——极板间的距离),单位是cm,K被称为该电极的电极常数,在电极间存在均匀电场的情况下,K值2可以通过几何尺寸算出。
当两个有效面积为1cm的极板之间相距1cm-1组成电极时,此电极常数K=1cm。
然后根据关系式即可计算出电导-1-1率S=KG的数值,单位是Ω cm。
-1-1但是我们在仪器上看到的数值单位通常却不是Ω cm,多数情况下是μS/cm,它们之间如何统一呢,实际上很简单,只要把电阻的-1-1倒数(Ω)等同于西门子(S)就可以了,即1S=1Ω。
剩下的问题就好办了,无非是一些简单的通用的数量级的运算罢了。
2361= 10cm(厘)=10m(毫)=10μ(微)-1-1-16如上面的Ω cm=S cm=10μS/cm在《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 6682-2008)中,三级水的要求是小于等于0.5mS/m,用上面的方法换算一下:320.5mS/m=0.5×10μS/(1×10)cm=5μS/cm32二级水?0.1mS/m=0.1×10μS/(1×10)cm=1μS/cm即:1 mS/m =10μS/cm3同理:1S/m=10 mS/m 4 =10μS/cm。
电导率单位换算及测定

一、电导率:电导率(totaldissol ved solids)简称为:T.D.S。
电导率是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
电导率测量仪的测量原理是将两块平行的极板,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势(通常为正弦波电压),然后测量极板间流过的电流。
根据欧姆定律,电导率(G)--电阻(R)的倒数,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电导率的基本单位是西门子(S),原来被称为姆欧,取电阻单位欧姆倒数之意。
因为电导池的几何形状影响电导率值,标准的测量中用单位电导率S/cm来表示,以补偿各种电极尺寸造成的差别。
单位电导率(C)简单的说是所测电导率(G)与电导池常数(L/A)的乘积.这里的L为两块极板之间的液柱www.jiagon gjuey uanba 长度,A为极板的面积。
=ρl=l/σ(1)定义或解释电阻率的倒数为电导率。
σ=1/ρ(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导率的单位是西门子/米。
(3)说明电导率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质导电的性能。
电导率越大则导电性能越强,反之越小。
电导率仪1、电导率仪和电阻率仪之间的单位换算1.电导率仪就是电阻率的倒数是电导率,单位是西门子/m,1西门子=1/Ω电导的单位用姆欧又称西门子。
用S表示,由于S单位太大。
常采用毫西门子1uS/cm=0.001mS/cm ;1000uS/cm=1mS/cm2.电阻率仪的单位是Ω.cm,即欧姆厘米。
水的电导率和电阻率之间的测量方法1.水的电阻率是指某一温度下,边长为1cm正方体的相对两侧间的电阻,单位为Ω.cm或MΩ.c m。
电导率为电阻率的倒数,单位为S/cm(或μs/cm)。
水的电阻率(或电导率)反映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
是水的纯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水的纯度越高,含盐量越低,水的电阻率越大(电导率越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导率
电导率,物理学概念,指在介质中该量与电场强度之积等于传导电流密度,也可以称为导电率。
对于各向同性介质,电导率是标量;对于各向异性介质,电导率是张量。
生态学中,电导率是以数字表示的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
单位以西门子每米(S/m)表示
中文名
电导率
外文名
conductivity(specific conductance
性 质
物理学概念
单 位
西门子/米(S/m)
影响因素
温度 ,掺杂程度 ,各向异性
定 义
电阻率的倒数为电导
定义
1)英文:conductivity(specific conductance),缩写为:cond。
(2)定义:电阻率的倒数为电导率,用希腊字母κ表示(或者γ[1]),κ=1/ρ。
除非特别指明,电导率的测量温度是标准温度( 25 °C )。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导率的单位称为西门子/米(S/m),其它单位有:S/m,mS/cm,μS/cm。
单位换算:1S/m=10dS/m=1000mS/m=1000000S/m=10mS/cm=10000μS/cm。
(4)说明:电导率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质导电的性能。
电导率越大则导电性能越强,反之越小。
另外,不少人将电导跟电导率混淆:电导是电阻的倒数,电导率是电阻率的倒数。
影响因素
温度
电导率与温度具有很大相关性。
金属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半导体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一段温度值域内,电导率可以被近似为与温度成正比。
为了要比较物质在不同温度状况的电导率,必须设定一个共同的参考温度。
电导率与温度的相关性,时常可以表达为,电导率对上温度线图的斜率。
掺杂程度
固态半导体的掺杂程度会造成电导率很大的变化。
增加掺杂程度会造成电导率增高。
水溶液的电导率高低相依于其内含溶质盐的浓度,或其它会分解为电解质的化学杂质。
水样本的电导率是测量水的含盐成分、含离子成分、含杂质成分等等的重要指标。
水越纯净,电导率越低(电阻率越高)。
水的电导率时常以电导系数来纪录;电导系数是水在 25°C 温度的电导率。
各向异性
有些物质会有异向性(anisotropic) 的电导率,必需用 3 X 3 矩阵来表达(使用数学术语,第二阶张量,通常是对称的)。
测量方法
电导率的测量通常是溶液的电导率测量。
固体导体的电阻率可以通过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测量。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测量一般采用交流信号作用于电导池的两电极板,由测量到的电导池常数K和两电极板之间的电导G而求得电导率σ。
电导率测量中最早采用的是交流电桥法,它直接测量到的是电导值。
最常用的仪器设置有常数调节器、温度系数调节器和自动温度补偿器,在一次仪表部分由电导池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可以直接测量电解质溶液电导率。
电导率的测量原理
电导率的测量原理是将相互平行且距离是固定值L的两块极板(或圆柱电极),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势(为了避免溶液电解,通常为正弦波电压,频率1~3kHz)。
然后通过电导仪测量极板间电导。
电导率的测量需要两方面信息。
一个是溶液的电导G,另一个是溶液的电导池常数Q。
电导可以通过电流、电压的测量得到。
根据关系式K=Q×G可以得到电导率的数值。
这一测量原理在直接显示测量仪表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Q= L/A
A——测量电极的有效极板面积
L——两极板的距离
这一值则被称为电极常数。
在电极间存在均匀电场的情况下,电极常数可以通过几何尺寸算出。
当两个面积为1cm2的方形极板,之间相隔1cm组成电极时,此电极的常数Q=1cm-1。
如果用此对电极测得电导值G=1000μs,则被测溶液的电导率K=1000μs/ cm。
一般情况下,电极常形成部分非均匀电场。
此时,电极常数必须用标准溶液进行确定。
标准溶液一般都使用KCl溶液这是因为KCl的电导率的不同的温度和浓度情况下非常稳定,准确。
0.1mol/l的KCl溶液在25℃时电导率为
12.88ms/cm。
所谓非均匀电场(也称作杂散场,漏泄场)没有常数,而是与离子的种类和浓度有关。
因此,一个纯杂散场电极是最复杂的电极,它通过一次校准不能满足宽的测量范围的需要。
电导电极的种类
电导电极一般分为二电极式和多电极式两种类型。
二电极式电导电极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电导电极类型,实验式二电极式电导电极的结构是将二片铂片烧结在二平行玻璃片上,或圆形玻璃管的内壁上,调节铂片的面积和距离,就可以制成不同常数值的电导电极。
通常有K=1.K=5.K=10等类型。
而在线电导率仪上使用的二电极式电导电极常制成圆柱形对称的电极。
当K=1时,常采用石墨,当K=0.1.0.01时,材料可以是不锈钢或钛合金。
多电极式电导电极,一般在支持体上有几个环状的电极,通过环状电极的串联和并联的不同组合,可以制成不同常数的电导电极。
环状电极的材料可以是石墨、不锈钢、钛合金和铂金。
电导电极还有四电极类型和电磁式类型。
四电极电导电极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电极极化带来的测量误差,在国外的实验式和在线式电导率仪上较多使用。
电磁式电导电极的特点是适宜于测量高电导率的溶液,一般用于工业电导率仪中,或利用其测量原理制成单组分的浓度计,如盐酸浓度计、硝酸浓度计等。
电导电极常数
根据公式K=S/G,电极常数K可以通过测量电导电极在一定浓度的KCL溶液中的电导G 来求得,此时KCL溶液的电导率S是已知的。
由于测量溶液的浓度和温度不同,以及测量仪器的精度和频率也不同,电导电极常数K 有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极常数也可能会有变化,因此,新购的电导电极,以及使用一段时间后的电导电极,电极常数应重新测量标定,电导电极常数测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测量时应采用配套使用的电导率仪,不要采用其它型号的电导率仪。
2. 测量电极常数的KCL溶液的温度,以接近实际被测溶液的温度为好。
3. 测量电极常数的KCL溶液的浓度,以接近实际被测溶液的浓度为好。
电导率的温度补偿
电导率测量是与温度相关的。
温度对电导率的影响程度依溶液的不同而不同,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求得:
G t = G tcal{1 + α(T-T cal)}
其中:
G t = 某一温度(°C)下的电导率
G tcal = 标准温度(°C)下的电导率
T cal = 温度修正值
α = 标准温度(°C)下溶液的温度系数。
下表列出了常用溶液的α值。
要得到其他溶液的α值,只要测量某个温度范围内的电导率,并以温度为纵轴绘出
溶液
(25°C) 浓度
Alpha
(α)
盐酸 10 wt% 1.56
氯化钾
溶液
10 wt% 1.88
硫酸 50 wt% 1.93
氯化钠
溶液
10 wt% 2.14
氢氟酸 1.5 wt% 7.20
硝酸 31 wt% 31.0
相应的电导率的变化曲线,与标准温度相对应的曲线点为该溶液的α值。
市场上所销售的所有电导仪都可以参照标准温度(通常为25°C)进行调节的或自动温度补偿。
大多数固定温度补偿的电导仪的α调节为2%/°C(近似25°C时氯化钠溶液的α)。
可调节温度补偿的电导仪可以把α调节到更加接近所测溶液的α。
4中国的电导率基准编辑
中国和不少国家的电导率基准是以相对测量法建立的,是一种国家副基准。
将一种纯度优于99.99%的高纯度氯化钾作为符合国际推荐的电导率基准物质,由它所配制的基准溶液应具有国际推荐电导率值。
以25℃的溶液电导率为超始点,相应地测出各个电导率常数,然后按下式求出其他温度的电导率常数K
K=K0(1-at)
式中,K0为0℃下电导池常数;a为制作电导池所用玻璃线性膨胀系数;t为溶液温度,
单位℃。
上式为近似推导结果,与考虑复杂情况时最多不会超过正负1xl0-5的差别。
再根据不同温度下各溶液在相应电导池上所实测到的电阻值,相应地计算出各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
因为电导池常数相对变化的温度系数为-8.49x10-6℃-1,而KCl溶液电导率的温度系数大约为+2x10-2℃-1。
因此,假如1D、0.1D和0.01D溶液在18℃和20℃下所测得的电导率与国际推荐值—致,则可以认为这样的相对测量方法是可靠的,这在以后的国际样品比较中得到了验证。
其中20℃的国际推荐值是1972年和1976年IUPAC推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