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
首先是比喻,比喻是运用联想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形象和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来比喻代表思念的“疑是地上霜”,这种比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其次是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亲切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道“树木已争春,村径欲下斜”,将树木和村径拟人为争春和有欲望下斜的人,生动地表现出秋夜的寂静和渴望。
夸张是一种夸大表达的手法,通过夸张可以使诗歌更具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京城如画图”,夸张地形容京城的美丽。
对偶是将两个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并置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偶,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韵律感和离奇感。
例如,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写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对偶的结构,使诗句更加平衡和美感。
排比是将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并列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诗人可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和层次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他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通过排比的方式,使诗句更加凝练和有力。
倒装是改变词语或短语的正常语序,以增强修辞效果的一种手法。
通过倒装,诗人可以使句子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通过倒装的方式,增加了句子的紧凑和节奏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修辞手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反复、重读、音律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和表达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能够使作品更具形象、生动和感染力。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三、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五、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六、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七、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
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阿鲁威《双调· 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
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
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
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1.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
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
手法。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 这个互文句极写塞外苦寒的军 旅生活。如果仅从字面看,可理解为“将军冷得连弓都拉 不开,都护冷得连铁甲都难以穿上身。”其实,完整的意 思应是“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铁衣冷难 着”。 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西江月》) 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 “(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 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 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
“丝” 可理解成“思”。“莲”和“怜”,“藕”
和“偶” “丝”和“思” “柳”和“留” “期”
和“棋”都谐音双关
13.顶真。也叫顶针。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 后句开头的词语,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
使句子联系紧密,反映事物间的紧密关系,又能
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 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 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
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 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绵长。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1、比喻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韩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唐朝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24种诗词修辞手法,有解释,有示例

24种诗词修辞手法,有解释,有示例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使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诗人经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处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具有了这种立体感,使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诗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词中运用高超的修辞手法,让诗词更生动,学会了这些修辞手法,你也会写诗词了!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使诗句富有感情、形象生动。
下面将罗列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供参考使用。
1.比喻比喻是通过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某种联系上的相似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他是个狮子般的英勇”。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或行为。
例如:“太阳笑了笑”。
3.借代借代是替代某个事物以减少冗余的修辞手法。
例如:“杯中之物”代指酒。
4.比照比照是通过与另一事物的对比,突出所表达的感受或形象。
例如:“她如蒲公英般飞舞”。
5.排比排比是将相同的结构或语法进行重复,以增强语言的力量和节奏感。
例如:“你是风,我是雨,你是春天,我是夏天”。
6.反问反问是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目的是加强表达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难道我不值得你的关心吗?”7.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似或相反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来平衡语言的修辞手法。
例如:“情深缘浅,意暖情寒”。
8.夸张夸张是为了突出表达的效果,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
例如:“眼泪如江河般汹涌”。
9.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其间的差异或共同点。
例如:“你像春天的花朵,我如秋天的枫叶”。
10.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是通过描写身边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例如:“在这寂静的夜晚,我和月亮交谈”。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手法,是指诗歌中作者为了表达思想,使用的一种文学手段和表现形式。
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象征等。
① 比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诗就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春天的安静比作睡眠,将鸟儿的鸣叫比作早晨的欢呼。
② 拟人:“雪花飘飘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诗采用了拟人手法,将雪花比作撒盐的样子,把空中的雪花和撒盐的动作拟人化,生动地描写出雪花的飘舞。
③ 夸张:“春来遍地鲜花开,百花齐放点彩霞”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手法,把春天到来时百花齐放的美景夸张成“点彩霞”,意为百花齐放,彩虹色的霞光洒遍大地,极富生机勃勃。
④ 对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春天明媚的景象和绿色的江南岸对比,以及把幽深的月光和自己的归乡之情对比,表达了思乡之情。
⑤ 排比:“莺啼应晓,鸠鸣下午,桃花落后,柳絮飞早”这句诗采用了排比手法,把四种自然景象排列起来,比喻春天到来时,整个自然都充满生机,活跃起来。
⑥ 象征:“一水长流一路风,一花开尽一世情”这句诗采用了象征手法,把一水长流和一花开尽作为象征,表达了永恒的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的有内涵,读起来更加的通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欢迎参考阅读!
1.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一种事物来给另一种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者道理说得更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比喻的三种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有似、若、犹、像、等。
暗喻将被喻体说成是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化为、当作等。
借喻即是喻体代被喻体。
2、比拟
比拟是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的修辞方法。
比拟有拟人法和拟物法两种。
如《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在两个星座之间来回,具有人的恋情和动作,这是拟人法。
如《游金山寺》:“飞焰照山栖鸟惊。
”将火光当作会飞的东西来写,这是拟物法。
3、夸张
夸张是一种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
有夸大法和缩小法两种。
夸张要做到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
4.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来表达情意的修辞方法。
5.对偶
对偶是一种把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与相似,意思有联系的两个句子或者词组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反复是一种为了强调某种事物或者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
反复的种类: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设问是一种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故意先提出
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8.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如用肯定形式反问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
9.引用
引用是一种引用别人现成的话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
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借代是一种不要把所说的人与事物直接讲出来,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与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简言之,即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的种类有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反语是一种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方法。
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层递
层递是一种将语言排成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的逐层递进与递退的修辞方法。
需要时也可巧
妙地综合运用。
13.顶真
顶真是一种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上递下接,首尾蝉联的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