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4、情绪和情感的作用第一节,这种体验分为1、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2例题:⑴比起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许多孩子先学会离园时说“再见”,这表现了情绪情感的()A.动机作用B.对认知发展的作用)例题:⑴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C.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A.情感要受情绪的制约和调节D.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左右B.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⑵情绪的外部表现叫()情感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是情感的本质内容C.A.表征 B.表象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情绪表现一样D.C.情感 D.发生时间较早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⑶人在得意时“摇头晃脑”,紧张时“坐立不安”,悔恨时“捶胸顿足”这表现了人的()A.面部表情B.体势表情C.言语表情D.都不是例题:⑴下列特点属于情感的是()第二节情境性A. B.暂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情绪包括1 发生时间较早D. 稳定性 B.2、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是_________。

A.分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 B.分离焦虑的出现,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价值。

3、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具有重要的_________C.长时间的分离焦虑,对婴幼儿会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 D.儿童的分离焦虑通常经、4________是婴儿与成人交往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历两个阶段__________的新生儿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5、第三节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__________61、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7、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

2、在_3_岁前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动因中,_____________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动因。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2.情绪和情感与认知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的是,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3)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剧有内隐性。

5.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表情: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

(P108)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9.笑是婴儿与成人沟通和交往的基本手段。

两周以内的新生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笑。

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10.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

11.焦虑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飘忽不定的心神不定。

儿童的焦虑主要体现在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鲍尔毕分离焦虑三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精选课件
这反应了小朋友什么样的思维? 需要指导他吗?
理论指导:皮来杰关于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实验
皮亚杰
实验者将一个男木偶和一个女木偶悬挂在一务绳子上,男木偶在右侧、女木偶在 左侧,并让幼儿清楚地看到。然后实实验者一手拿着绳子的一头,走到一个屏幕的 后面,让幼儿暂时看不到这两个玩偶,这时实验者让幼儿来预测:如果向右拉绳子, 哪一个木偶会首先出现。幼儿做出回答后,实验者又把木偶藏到屏幕后面,重复问 相同的问题:“如果再向同一侧移动,哪一个木偶首先出来?”这个程序重复了几 次,每次幼儿的回答都非常正确:男木偶。
精选课件
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认知:认识、知识; 感知和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 心理理论; 应用认知心理学。
2 认知研究的新方法
习惯化、去习惯化精选课件
§2.1
认 知 的 概 述
1 感知觉概述
感觉: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 整体反映。
主要研究对象:3~6岁,包含0~3岁; 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洛克、卢梭、王守仁。 阐明婴幼儿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2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认识教育对象,培养科学工作者的儿童观 由衷的尊重幼儿
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
精选课件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发展
黑色的铅笔,立刻“啪嗒”一
接着“啪嗒”关上。。。。每
声关上盒子,画上几笔。接着,
画几笔,她都要重复把盒子开
来关去。 你认为童童的行为正常吗?需要采取什么精措选课施件 吗?
案例2:欺负女孩子的皮皮
幼儿园中班的皮皮是个活泼可 爱的小男孩,但是最近有老师 向妈妈反映:”皮皮欺负同班 的女孩子。“妈妈仔细追问才 知道,原来皮皮偷看同班女孩 子上厕所,在玩游戏时还试图 掀开女孩子的裙子。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儿童发展理论(王振宇主编)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关系:①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

②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的三大任务: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

格塞尔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应该研究心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

发展理论的这三项任务并不是孤立的。

一个具体的发展理论总是在这三项任务中迂回前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发展理论的作用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

5.发展理论的主题①心理的实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的实质的分歧集中在把人当作机械,还是当作有机体以及把人当作是单独的个体还是当作社会的一员两点上。

②量变与质变量变涉及变化的熟练频率或程度,质变典型地包含结构或组织的变化。

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

阶段式质变。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④理论自身的建设发展理论所关注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心理科学面临的主题。

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1.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的基本观点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教材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幼儿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阶段、以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认知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板书用笔、卡片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认知发展的实例,引起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阶段,以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问题。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典型案例,解释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幼儿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阶段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幼儿认知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幼儿,分析其认知发展状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确保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幼儿心理学(王振宇主编)第一章绪论一、幼儿心理学概述1、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或心理现象: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以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P2-6)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感、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2、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大脑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什么是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4、幼儿心理学的任务第一,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5、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11-18页)(把这个地方的研究方法自己看仔细点)可分为两大类: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其中实证研究法又可具体表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6、什么是实证研究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规范的方法收集实际材料、数据、事实,再从这些材料、数据、事实中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7、什么是观察法,观察法有哪些分类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方法。

幼儿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幼儿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心理实质(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1、心理学2、条件反射3、无条件反射4、第一信号系统5、第二信号系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

3.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第二章心理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幼儿心理学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观察法(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简答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3.人的心理、意识有什么特点?第三章婴儿期心理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新生儿 2.婴儿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试述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培养婴儿心理的发展要注意些什么? 3.为什么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记忆力的发展?第四章幼儿前期心理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幼儿前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影响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条件。

2.幼儿前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3.应如何进行早期教育,以发展儿童智力?第五章幼儿期心理发展概述(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游戏(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幼儿期游戏的特点。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2.幼儿期双手动作发展有什么特点?幼儿的教学活动怎样适应这些特点? 3.幼教工作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幼儿入园时常常发生什么行为问题?我们如何处理?第六章幼儿期注意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注意 2.无意注意 3.有意注意(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注意?为什么说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特征? 2.注意有什么功能?试举例说明。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应怎样运用这两种注意? 4.幼儿期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5.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防止? 6.如何对待好动的幼儿?7.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第七章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感觉 2.知觉 3.观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它们有些什么功能? 2.人类有哪些感觉和知觉?3.说明幼儿观察发展情况。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一)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

二、转折期与危机期(一)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期:(1)新生儿(0-1个月):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2)1岁左右:在该阶段,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是应该主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

这个过程应该持续到3岁以前。

(3)3岁左右:☆3岁的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

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会撒的满地都是饭粒,洗手会打湿衣服,会把新买的玩具拆成碎块,但是他们会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

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千万不能压制孩子,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

(4)6岁左右:6岁孩子的明显变化就是社会角色变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每天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学习压力。

因此,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出现的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及时加以矫正,到了8、9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家长的正确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与情感就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

2.情绪与情感与认知一样,都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的就是,认知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就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与调节,另一方面,情感就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就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就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

(2)情绪具有情境性与暂时性的特点,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与深刻性,就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3)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剧有内隐性。

5.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与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情感就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表情: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与情感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

(P108)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就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与恐惧则就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就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与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9.笑就是婴儿与成人沟通与交往的基本手段。

两周以内的新生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笑。

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10、恐惧就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

11、焦虑就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飘忽不定的心神不定。

儿童的焦虑主要体现在陌生人焦虑与分离焦虑(鲍尔毕分离焦虑三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12、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与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13、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

1—3岁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动因中,生理需要就是否得到满足就是主要动因,3—4岁的幼儿的情绪动因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转变。

在幼儿园中大班的儿童中,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大。

14、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就是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就是运用面部表情的能力。

15、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化表现为幼儿的情绪与情感与各种心理过程都发生紧密联系,及心理体验全面生效。

16、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

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情绪与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与生理刺激相联系);(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3)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17、儿童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集中表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生与发展。

(1)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就是人对认知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就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之一。

(3)美感—就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

18、情绪调控就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测、评估与改变。

情绪调控既就是一个过程,也就是一个结果,就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

19、情绪调控方式的分类:适应性调控(以社会能够容忍或者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或延缓某种情绪)、功能性调控(服从于个人的目的,有利于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特征性调控(为了调控一种情绪,激发与调动另一个活动)。

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任然就是不稳定的、易变化的。

20、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21、随着言语与表征能力的发展,2岁的儿童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1)建构性策略(利用建设性的建议);(2)回避策略(回避冲突,寻找新的活动);(3)破坏策略(情绪调控失败)。

22、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以及利益的冲突,人们会采取某种策略,使外部的情绪表现与内心的情绪体验并不一致,这就叫情绪掩蔽。

情绪掩蔽的驱动因素:(1)规则驱动的掩蔽(由于文化的要求对情绪的掩蔽);(2)情景驱动的掩蔽(出于某种利益的需要将自己的情绪掩蔽起来)。

情绪掩蔽的获得渠道:(1)家庭(2)同伴交往(3)社会文化。

适宜的情绪掩蔽,就是幼儿对具体情境做出恰当情绪反应的能力。

23、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三方面:①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②父母与儿童讨论情绪;③具体情境作用。

(2)同伴的影响(3)老师的影响。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1.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的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自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人对社会的认识过程,就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2.独立掌握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就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成果,也就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儿童社会化,就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发展过程,社会化不就是消灭个性,也不就是消除个别差异。

3.儿童社会化的前提就是认知的发展。

社会化的发展水平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

认知、情感、社会化三者密不可分,认知就是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丰富了人的认知与情感,情感推动认知与社会化,共同构成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

4.儿童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

自我包括对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评价三个方面。

从社会化角度来瞧,完整的自我包括角色系统与能力结构。

5.婴儿对语言的知觉其实与语音的反应,婴儿语言知觉能力五阶段:第一阶段胎儿中后期(有初步的听觉反应与原始的听觉记忆);第二阶段出生后一个月(这时的婴儿能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第三阶段 2个月到3—4个月(开始处理言语中的交往信息,或的语言范畴性的知觉能力);第四阶段 5个月到8—9个月(婴儿学会了辨别语言方面的信息);第五阶段 9—12个月(辨别出母语的各种音素)。

6.婴儿语言表达的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0—3个月),单音节阶段;第二阶段(4—8个月),多音节阶段;第三阶段(9—12个月),模仿音节阶段。

7.儿童语音的发展在儿童四岁时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

8.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就是儿童词汇增加较快的时期);(2)词类范围扩大(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3)积极词汇的增长(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消极词汇:不理解也不能正确使用或理解不能正常使用)。

9.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10.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就是指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就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表现:(1)合适的表达方式;(2)连贯的复述能力;(3)行动的调节能力,儿童最初的语言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表现形式有三种: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1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性语言,四种表现形式:(1)适应性告知(2)批评与嘲笑(3)命令请求与威胁(4)问题与回答12.儿童语言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

13.幼儿亲子关系的本质就是依恋。

依恋就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就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14.依恋的类型:安全性依恋(有很强的探索欲望、愿意主动分享,70%)、回避型依恋(外显行为问题,攻击性强,10%)、矛盾型依恋(情绪抑郁、胆小、退缩内隐的行为问题,20%)。

15.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1)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2)婴儿的气质类型就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

16.同伴关系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2)满足归属需要。

归属、爱、尊重的需要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同伴交往就是儿童获得归属感的源泉,就是儿童得到爱与尊重的前提;(3)培养积极性格。

17.婴儿期与幼儿早期同伴交往的特点:第一年,儿童或的重要的社会技能与行为;第二年,她们的社会性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8.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社交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性别分离”现象。

19.幼儿的5种交往策略由少到多依次为: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较多的“互惠性”倾向,而与成人交往中表现出“服从性”倾向。

20、同伴交往策略的获得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它就是主客体积极作用的结果,通过课程的学习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1、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1)身体特征;(2)行为特征;(3)认知能力;(4)成人的鼓励。

22、亲社会行为通常就是指对她人或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年龄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水平;(2)移情作用(体验她人情绪情感的能力);(3)家庭引导方式;(4)传播媒体的影响。

23、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变现形式:工具性侵犯(达目的);敌意性侵犯(恶意伤害另一个人)。

24、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儿童的教养环境(家庭的情感氛围、教育方式);(2)社会认知的缺陷与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社会贫困、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劣、以及成人社会的暴力)。

25、皮亚杰对儿通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方面,具体表现为儿童对规则的态度,运用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0岁之前)她律阶段;第二阶段(10岁之后)自律阶段。

26、科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法,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p180)。

27、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1)具体性(2)她律—自律(3)情绪性(4)模仿性。

28、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1)家庭及父母(2)游戏及其活动(3)同伴及其交往(4)社会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