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九土壤剖面性状观察
土壤剖面观察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的结构、层次、颜色、质地等特征,从而掌握土壤的基本性质,为土壤分类、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三、实验器材1. 铁锹2. 门塞尔比色卡3. 土壤坚实度测定仪4. 皮尺5. 剖面刀6. 铅笔7. 塑料袋8. 采样器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在实验基地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最好是一片耕作过的农田。
2. 挖取土壤剖面:使用铁锹在选定的地点挖取土壤剖面,深度约1米。
3. 观察和记录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记录其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
4. 采集土壤样品:在土壤剖面中,每隔10厘米采集一次土壤样品,用于后续分析。
5. 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分别放入塑料袋中,并做好标记。
6. 土壤样品分析: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包括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全氮、全磷、全钾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观察结果:(1)颜色: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颜色逐渐变深,表层土壤呈灰棕色,底层土壤呈黄棕色。
(2)质地: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质地逐渐变细,表层土壤为沙质土,底层土壤为粘质土。
(3)结构: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结构逐渐变差,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底层土壤为块状结构。
(4)层次:土壤剖面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耕作层)、B层(心土层)、C层(母质层)。
2.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土壤含水量: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含水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含水量约为20%,底层土壤含水量约为15%。
(2)有机质含量: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2%,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1%。
(3)pH值: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pH值逐渐降低,表层土壤pH值约为7.5,底层土壤pH值约为6.5。
(4)全氮、全磷、全钾: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约为0.1%,全磷含量约为0.05%,全钾含量约为1.5%;底层土壤全氮含量约为0.05%,全磷含量约为0.02%,全钾含量约为1.0%。
土壤剖面观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结构的基本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测方法。
2. 通过土壤剖面观测,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 掌握土壤剖面描述的基本技巧,提高野外调查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2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XX村四、实验器材1. 土壤剖面观测记录表2. 铁锹3. 剖面刀4. 皮尺5. 研钵6. 电子秤7. 门塞尔比色卡8. 铅笔五、实验步骤1. 选择观测点:在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如田地、林地、草地等。
2. 挖取土壤剖面:使用铁锹沿观测点挖掘土壤剖面,挖掘深度根据土壤层次厚度确定,一般为1米。
3. 观测土壤剖面:记录土壤剖面各层的颜色、质地、结构、厚度等特征。
4. 采集土壤样品:在每个土层采集土样,用于后续分析。
5. 分析土壤样品:将采集的土样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根据观测记录,该土壤剖面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A层:0-20cm,黑色,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为壤土,结构良好。
(2)E层:20-40cm,棕色,有机质含量中等,质地为壤土,结构较好。
(3)B层:40-60cm,黄棕色,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为砂壤土,结构较差。
(4)C层:60-80cm,红棕色,有机质含量极低,质地为砂质土,结构差。
2. 土壤剖面特征分析:(1)颜色:土壤剖面各层颜色由上至下逐渐加深,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2)质地:土壤剖面各层质地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反映了土壤母质和成土过程的影响。
(3)结构:土壤剖面各层结构由上至下逐渐变差,反映了土壤养分状况和植物生长条件。
3.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土壤含水量:A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为25%;B层土壤含水量最低,为15%。
(2)有机质含量:A层有机质含量最高,为5%;B层有机质含量最低,为2%。
(3)pH值:土壤剖面各层pH值在5.5-7.5之间,呈中性。
土壤剖面形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野外实地观测,了解土壤剖面的基本结构和层次划分。
2. 学习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
3. 掌握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性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地区XX地点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验材料1. 实验工具:铁锹、剖面刀、皮尺、土壤盒、土壤样品袋、记录本、铅笔、相机等。
2. 实验试剂:土壤pH值测定盒、土壤含水量测定盒等。
四、实验方法1. 选择实验地点,确定剖面挖掘点。
2. 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并记录各土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湿度、松紧度、孔隙状况、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等形态特征。
3. 使用土壤pH值测定盒、土壤含水量测定盒等仪器,测定各土层的pH值、含水量等理化性质。
4. 对所挖掘的土壤剖面进行拍照,以便于后续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及层次划分根据实验结果,该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层次:(1)耕作层(A层):厚度约15-20cm,颜色较浅,质地较细,有机质含量较高,结构松散,孔隙度较大。
(2)犁底层(B层):厚度约1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3)心土层(C层):厚度约30-4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4)母质层(R层):厚度约50-6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极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2.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1)颜色:各土层颜色逐渐加深,说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2)质地:耕作层质地较细,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质地逐渐变粗。
(3)结构:耕作层结构松散,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结构逐渐紧实。
(4)湿度:各土层湿度逐渐减小,说明土壤水分逐渐减少。
(5)松紧度:耕作层松紧度较大,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松紧度逐渐减小。
(6)孔隙状况:耕作层孔隙度较大,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孔隙度逐渐减小。
(7)植物根系:耕作层植物根系较发达,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植物根系逐渐减少。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2. 了解土壤剖面的性质和组成。
3. 学习利用土壤剖面的特征对土地利用和管理进行评价和规划。
实验材料1. 铁铲、尺子、手帕、对数表等。
2. 正常林地、旱地、水田等土壤剖面。
实验步骤1. 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剖面,并用铁铲挖出一块直立的土壤剖面样品,尽量保持完整。
2. 观察土壤剖面的外观,记录颜色、质地、土壤层的厚度和分界面的性质等。
3. 用尺子测量每个土壤层的厚度,并记录下来。
4. 用手帕沾水轻轻擦拭每一层土壤的表面,观察有无结壳、密度、孔隙度、透水性、透气性等性质,并记录下来。
5. 用对数表测量每层土壤的pH值、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并进行记录和比较。
6. 根据观察和测量结果,分析土壤剖面的性质,包括土壤类型、水分条件、肥力水平、适用作物等方面,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实验结果样品一:正常林地土壤剖面该土壤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淋溶层、粉砂质土层和粘土质土层。
颜色由上至下变化较大,从黑色、暗棕色到黄色,质地也有所不同。
各层土壤具有一定的厚度,分界面也比较明显。
经过擦拭比较,枯枝落叶层较轻,透水性、透气性好,由于有机质含量较高而导致pH 值偏酸。
淋溶层是粉土和黏土的混合层,密度较大,有较高的肥力,但透水透气性差。
粉砂质土层是较为肥沃的土层,适用于农作物生长。
粘土质土层质量较为粘稠,透气透水性更差,适用性较差。
该土壤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稻草层、稻壳层、粘土质土层和黏土质土层。
颜色由上至下变化较小,基本都是浅褐色,质地相对较为粘稠。
经过擦拭比较,稻草层和稻壳层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和养分,不仅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透水透气性。
粘土质土层适用性较好,肥力水平也较为平均,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黏土质土层虽然粘稠但较为肥沃,容易培育作物。
结论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正常林地土壤肥力较好,适用于农业和林业生产。
(完整版)土壤剖面观察

南京林业大学实验报告土壤剖面观察一、目的和要求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 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基本原理1.土壤剖面点选择原则有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具代表性。
不受人为扰动的自然平坦地区。
2.土壤剖面的挖掘■::¥长2m 宽1m 深1-1.5m3 .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4 .一个发育完整的土壤常有如下的剖面模式:O 层:枯落物层(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物凋落物) A 层:腐殖质 又叫表土层(含大量腐殖质) E 层:淋溶层B 层:淀积层 又叫心土层(表层物质淋至此层淀积)C 层:母质层(以风化岩石为主) R 层:母岩层(未风化的坚硬岩石)5 . 土壤剖面描述2米士触剖面承藏图落后 被港透 廷叶腐层森林士康制面《灰化土■茸原土壤剖面(需钙土) 耕作土用帮面不意1)颜色(色调、亮度、彩度)2)湿度五个等级判断依据1、干土壤放在手中不感到凉意,吹之尘土飞扬2、润土壤放在手中有凉意,吹之无尘土飞扬3、湿润土壤放在手中有明显的湿感4、潮润土壤放在手中,使手湿润,能捏成团但不出水,捏泥粘手5、湿土壤水分过饱和,用手挤土壤时,有水分流出3)质地(砂土、砂质壤土、壤土、粉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粘土)4)土壤结构(块状、团块状、核状、粒状、圆顶柱状、棱柱状、片状、板状、页状、鳞片状、鳍状、碎块)三、作业1.剖面点位于南京林业大学后山2.剖面深6.83.剖面示意图------------------ 1、A2C 2CM4.8CM比例尺1: 10cm4.剖面形态特征5.土壤类型判断,土壤利用及改良措施。
黄棕壤,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
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中国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1.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剖面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深度下土壤的性质和组成,以便更好地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
2.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实验材料包括铁锹、铲子、尺子、标本袋、实验用土壤样品等。
2.2 实验步骤(描述实验的具体步骤,例如挖掘土壤样本、分类、样品收集等过程)3.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土壤剖面通过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剖面分析,可以观察到不同深度下土壤的变化情况。
通常土壤剖面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例如表层土壤(0-10厘米)、次表层土壤(10-30厘米)、底层土壤(30-60厘米)等。
3.2 土壤质地与质地比例土壤质地是土壤颗粒、水分和空气的比例分布,对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深度下,土壤质地比例会有所变化。
例如,表层土壤通常含有更多的有机质、细颗粒和含水量较高的粘土颗粒,而底层土壤则更倾向于砂质或石质。
3.3 土壤pH值土壤pH值是评价土壤酸碱性的指标,也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深度下土壤pH值的变化可以反映土壤中酸碱物质的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表层土壤的pH值偏酸性,而底层土壤则更接近中性或碱性。
3.4 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通过土壤剖面实验,可以分析不同深度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例如氮、磷、钾等。
一般来说,表层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而底层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
4.结论通过土壤剖面实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土壤在不同深度下的组成和特征。
表层土壤通常含有更多有机质和养分,质地较为细腻,而底层土壤则更倾向于粗砂质和石质。
此外,土壤pH值也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这些结果对于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5.实验意义与建议土壤剖面实验为地质学、土壤学以及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数据。
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栽培,我们可以根据土壤剖面实验的结果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施肥措施和土壤修复方法。
土壤剖面观察范文

土壤剖面观察范文步骤1:选择观察地点在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前,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农田、森林、湿地等不同类型的地点进行观察。
观察地点应该具备典型性,能够代表该区域的土壤特征。
步骤2:掘取土壤剖面样品在观察地点处挖掘一个较深的坑洞,一般建议挖掘深度为1-2米。
将挖掘的土壤样品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整理,并标注每个层次的深度和位置。
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观察土壤剖面,可以采用管状取样器来获取一段完整的土壤样品。
步骤3:观察土壤颜色和结构使用肉眼观察土壤剖面样品,首先要注意观察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可以反映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状况等信息。
常见的土壤颜色有红、黄、棕、黑等。
此外,还需要观察土壤的结构,如是否呈现块状、颗粒状或土壤表面有无土疙瘩、土壤结壳等。
步骤4:观察土壤质地和组成将取样的土壤与水混合,制作成成糊状,并在手中感受土壤质地的粘滑程度。
通过肉眼观察土壤中的颗粒结构,判断土壤的质地。
常见的质地包括沙壤土、粉砂壤土、壤土等。
此外,还可以施加一些酸碱试剂来测试土壤的酸碱性,并记录下氢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
步骤5:测量土壤渗透性为了观察土壤的渗透性,可以将大量水量均匀地倒入挖掘的坑洞中,并观察水的渗透情况。
如果水渗透较快,说明土壤渗透性较好。
反之,如果水渗透较慢,则说明土壤渗透性较差。
步骤6:观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以采用氮-硫酸法或钼酸盐法来测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首先取适量的碎土,经过预处理后,用浓硫酸进行消解,再加入氮酸钾等试剂进行测定。
根据测定结果,可以初步了解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其质量等级。
步骤7:观察土壤中的生物活动对土壤剖面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观察到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等。
这些生物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养分转化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它们的存在状态可以进一步了解土壤的生物学特性。
综上所述,土壤剖面观察是一项综合性的实验工作,通过观察土壤的颜色、结构、质地、渗透性、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土壤的特性。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
境学院
土壤地理学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实验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1202
姓名:王双双
学号: 19
日期: 2014年6月21日
土壤剖面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
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
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器材
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计,10%盐酸溶液,pH混合指示剂,白瓷板、玻璃棒、pH标准比色卡,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
面记载表,文件夹。
三、实验内容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二)实验结果
四、结果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 土壤剖面性状观察
土壤剖面指的是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的垂直切面。
土壤剖面中的层次和形态特征,能综合地反映各种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特性的影响。
所以,观察土壤剖面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的重要方法之一。
土壤剖面形态的鉴别主要指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pH 值和石灰反应等。
根据上述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室内分析材料,可以作为农业生产中合理用地、施肥、改良土壤的参考。
特别在进行土壤分类研究时,剖面形态是土壤分类不可缺少的依据。
一、仪器设备和试剂
1.仪器。
土铲、手锄、土钻、剖面刀、土壤坚实度计、土壤色卡、土壤pH 比色卡、记录表、比色瓷盘、布卷尺或折尺、土壤标本盒、布袋或塑料袋、标本盒。
2.试剂。
1.5%铁氰化钾、1:9盐酸、10%盐酸溶液、pH 混合指示剂。
二、剖面观察的步骤
1.剖面挖掘与修整。
(1)剖面挖掘。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
块(可以根据地形、地势、耕作栽培及
土壤类型等)确立观察点,避免选在路、
渠边、粪堆上或人易干扰的地段。
(2)剖面的大小要根据观察的要求
来定,如了解土壤形成发育,要挖大些
(长1.5—2.0米,宽0.6一0.8米,深
1.5米左右);如只了解土壤与农作物生
长关系,可挖小些(长1.2—1.5米,宽0.6—0.8米,深1.0米左右),深度要求达到母质层或地下水位为度。
(图21)。
(3)选取土坑一端的壁面为观察剖面,要求向阳,而在另一端做好阶梯,以便下坑观测。
(4)掘坑时,应将表土堆于一侧,下层土壤堆于另一侧,观察完毕后,应将底土仍填回下层,表土填回到上层。
观察壁面的上部不准堆土和践踏。
(5)剖面修整。
土坑挖成后,将观察壁面用土铲向下垂直铲平,然后用切土刀自上而下轻轻拨落表面土块,以便露出自然结构面。
整修剖面时,可保留一部分已铲平之壁面,因平整的壁面易于分清各土层的界限。
如需采取底层的土壤标本,则应在修正剖面前采取,以免修整时污染底层土壤。
2.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
观察剖面时,一般要先在远处看,这样容易看清全剖面的土
图21 土壤剖面观察坑示意图
层组合,然后走近仔细观察,并根据各个剖面的颜色、质地、结构、坚实度、根系的分布、新生体等的变化,参考环境因素,推断土壤发育过程,具体划分出各个发生层次。
用钢卷尺或皮尺量出各层深度(以厘米计),心土层(B层)和底上层(C层)。
丘陵、山区土壤,要记录底部半风化母质及母岩的层位水田土壤可分为耕作层(A层)、犁底层(P层)、潴育层(W层)和潜育层(G层)等层次,特别应注意耕作层的深度、特殊层次或障碍层次(如白土层、泥炭层、潜育层、砂粘夹层、铁盘和砂姜层等)出现的深度、厚度和危害程度,以及地下水位深度的记载。
最后可在记录本上勾画上体构型,显示其主要特点。
3.土壤性状的观察和记载。
在记录剖面特征前,应先记录环境条件(记载项目见附表),然后对各发生层逐层详细描述并进行一些理化性质的现场速测。
(1)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形态中最易觉察的一种,从颜色可以大致了解土壤的大致肥力高低、土壤发育的程度和土壤中的物质组成。
白色来自石英、斜长石、白云母等粗粒矿物,钙、镁等盐类及其他盐类也呈白色,故砂粒较多的土壤颜色较谈。
含上述盐类较多的淀积层颜色也较淡。
观察时要分清主色和副色。
描述时主色在后,副色在前。
如黄棕色,是以棕色为主带有黄色。
目前对土壤颜色的描述与命名,已广泛使用以门赛尔颜色系统为基础的标准土色卡。
门赛尔颜色命名是用颜色的三属性,即用色调(hue)、亮度(value)和彩度(chrorna)来表示。
色调又叫色彩、色别,是指土壤所呈现的颜色,它与光的波长有关,包括红(R)、黄(Y)、绿(G)、蓝(B)、紫(P)五个主色调和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和红紫(RP)五个补充色调,再以2.5划分 4个等级,为 2.5YR、5YR等。
亮度又叫色值、明亮度,是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
把绝对黑作为0,绝对白作为10,分为10级,以1/、2/、……10/表示亮度由黑到白。
彩度或叫饱和度,指光谱色的相对纯度,也就是一般理解的浓淡程度。
土壤彩度在0~8范围内,以/1/2……/8表示彩度由淡到深。
门赛尔颜色命名顺序是色调一亮度一彩度。
如某颜色的色调是5YR,亮度是5,彩度是6,则其命名就是5YR5/6。
土壤颜色的完整表示法是在一般土壤颜色名称后附以门赛尔表示式,例如红棕(5YR4/6)、暗棕(7.5YR3/4)等。
在用标准土色卡比较和确定土壤颜色名称时,要注意光线要明亮,在野外不要在阳光直射下比色,土体应是新鲜的断面,表面要平。
一般旱地土壤的颜色都以干土颜色为标准。
(2)湿度。
对土壤剖面湿度的观察,可以判断土壤水分状况,同时土壤湿度影响到土壤颜色、坚实度等性状。
在野外判定土壤湿度可区分为下列几级:①湿的。
用手挤压土块时,土壤中有水流出,沾手(表示土壤水分接近饱和)。
②潮的。
用手轻轻挤压土块时,土壤成面团状,无水流出、手上残留湿的痕迹,土壤含水量接近田间持水量。
③润的。
把土放在手中有凉润的感觉(压紧土壤样本须要用一定的力量),不会残留湿的痕迹名干的。
把土放在手中,无凉润感觉,加水后,土色加深。
另外,如果出现地下水,则地下水的出现水位和静止水位也应记录。
(3)结构。
土壤结构的观察和研究,除注意结构体的大小和形状外,还应了解结构体的松紧程度、孔隙状况、结构内外的色泽、有无胶膜锈斑、草根缠绕等情况。
(4)质地。
见质地简易测定法——手测法
(5)坚实度。
可用土壤坚实度计测定,在没有测定仪器时,可按下列标准描述。
a.极松:土钻能容易入土,例如砂土的表层土壤。
b.松:稍加压力,土钻即能入土,或手指可插入土内;如有团粒结构的表土及砂土的表层土壤。
c.稍紧:加压力,土钻能入土,但土钻拔起时较难。
d.紧:上钻不易入土,小刀、土铲可插入,如具有棱柱状结构的心土及粘土层。
e.极紧:铁铲很难入土,土钻也需用大力才能入土,土铲取出也不易,为具有柱状、棱柱状的粘质心土或硬粘盘层。
(6)孔隙状况。
观察孔隙大小、孔隙密度、裂隙宽度以及根孔、虫孔的多少等状况。
描述标准可按:
孔隙密度根据孔隙间距估计,分级标准为:
裂隙宽度指结构体之间裂缝的宽度,分级标准为:
(7)新生体。
在土壤形成及发育过程中,某些矿物质盐类或其他物质的细颗粒,在剖面的某些部位特别增加或集中,常常生成新生体。
如盐霜、盐结皮、石灰质斑点、假菌丝体、石灰结核(砂姜)、石灰质硬盘、铁锰斑纹、铁锰结核、铁锰硬盘以及粘土或锰、锰的胶膜
等。
记载各种新生体的颜色、形状、分布的特点(大小、数量、坚固性)和深度等。
(8)游离碳酸钙的简易测定。
通过测定,可知土壤中有无游离碳酸钙存在,粗略地判断土壤石灰性的强弱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情况。
用10%盐酸滴在土壤上,视气泡发生的情形可分下列四级;无气泡(-);徐徐地放出细小气泡(+);明显地放出气泡(++);急剧发生气泡,呈沸腾状,历时较久,并发吱吱声(+++)。
(9)侵人体。
与土壤形成关系不大,大多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物体,如石块、砖片、煤渣、动物骨头等。
(10)根系分布和动物穴。
根据根系分布的多少、深度、粗细和动物穴的多少大小等,可以了解作物地下部分生长的情况,从而可初步看出该土壤对根系和动物的生长、活动有无影响。
(11)土壤酸碱度和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
(12)亚铁反应。
取一新鲜的小土块,加1:9盐酸1—2滴,然后再加1.5%铁氰化钾1—2滴,如有蓝色产生,表明有亚铁存在。
观察蓝色的深浅,颜色愈深,则亚铁含量愈高。
三、实验报告
剖面编号:观察日期:剖面地点:
地形:母质:土壤名称:地下水深度:
农作物及灌排施肥情况:
1.土壤剖面形态观察记录。
2.思考题。
(1)土壤剖面观察研究包括那些主要项目?它能说明那些肥力特征?
(2)一般表土层与心土层的性状特征有那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