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岩体结构及稳定性分析
岩石力学 第六章 地下空间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行支护达到人工稳定; 支护和破裂岩体本应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但 现在还做不到完全用共同作用理论为指导来解决支 护设计问题; 古典地压学说:1907年,普氏学说——俄罗斯学者; 1942年,太沙基学说——美国学者; 在60年代,共同作用理论提出以后的30多年,弹塑 性力学的研究方法在岩石力学研究中一直占据主导 的地位,古典地压学说则被冷落一旁;
r , r p0
解析表达式
R02 1 2 p0 r r
净水压力下围岩应力分布
2019/1/20
《岩石力学》
7
讨论
开巷(孔)后,应力重新分布,也即次生应力场;
, 均为主应力,径向与切向平面为主平面; r
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 周边
2019/1/20
c cot
《岩石力学》
24
塑性区半径
( p0 c cot )(1 sin ) R p R0 P c cot 1
1sin 2 sin
讨论
R p与 R0 成正比,与 p0 成正变,与 c 、
塑性区应力与原岩应力
900 , 2700 处, p0 (3 1) ; 0 0 p0 (3 ) ; 在巷道的侧边,即 0 , 180 处,
在巷道的顶、底板,即
2019/1/20
《岩石力学》
14
应力集中系数与 , 的关系
2019/1/20
《岩石力学》
15
巷道周边位移
o
开挖后(周边)
u (1 ) p 0 R0 E
《岩石力学》
11
2019/1/20
岩石岩体的裂纹扩展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岩石岩体的裂纹扩展机理与稳定性分析岩石岩体是地球的基础构造之一,其内部存在着各种裂纹。
对于岩石岩体的裂纹扩展机理与稳定性分析的研究对于地质工程和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裂纹扩展的机理和岩体的稳定性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裂纹扩展的机理在岩石岩体中,裂纹的扩展是由于外部应力的作用下所引起的。
岩石岩体中的裂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岩石岩体内部的裂纹,另一类是存在于岩体表面的裂纹。
这两类裂纹的扩展机理有所不同。
对于岩石岩体内部的裂纹,其扩展机理主要包括弹性扩展和塑性扩展两种情况。
在弹性扩展情况下,岩体受到外部应力的作用后,裂纹会随着应力的消散而逐渐扩展。
而在塑性扩展情况下,岩石岩体由于内部的应力集中会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导致裂纹的扩展。
岩石岩体表面的裂纹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引起的,如风化、水蚀等。
这些外部环境的作用会导致岩体表面的裂纹逐渐扩展,并最终导致岩体的剥离。
二、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岩体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对岩体的破坏机理进行研究,以评估其对外界应力的承受能力。
稳定性分析可以从岩体的内部结构和外界应力两个方面进行。
对于岩体的内部结构,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体中裂纹的分布和形态。
裂纹越多越密集,岩体的强度就越低,稳定性就越差。
此外,裂纹的形态也会影响岩体的稳定性。
如果裂纹形态呈乱石块状,岩体的稳定性就会较好。
但如果裂纹呈片状或逆片状,岩体的稳定性就会较差。
外界应力是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外界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会对岩体的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
当外界应力超过岩体的强度极限时,岩体就会发生破坏。
而应力的方向也会影响岩体的稳定性,垂直于裂纹的应力会促进裂纹的扩展,从而降低了岩体的稳定性。
总结岩石岩体的裂纹扩展机理与稳定性分析是地质工程和地震预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裂纹的扩展机理包括弹性扩展和塑性扩展,而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则主要从岩体的内部结构和外界应力两个方面入手。
深入研究岩石岩体的裂纹扩展机理与稳定性,有助于实施有效的地质工程和预测地震的发生。
第六章1围岩稳定分析

第六章围岩稳定分析掌握岩体结构、强度、变形、应力分布及围岩应力,其目的是分析:围岩稳定、有压隧洞稳定、岩基稳定、边坡稳定。
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措施和依据。
本章介绍围岩的稳定分析。
应力重分布、围岩及围岩应力这几个基本概念,是研究围岩稳定性和洞室安全性的基础。
开挖洞室后,岩体的原始平衡状态被坏破:发生应力重分布,围岩不断变形,并向洞室逐渐位移。
强度较低的岩石,当应力达到强度极限值时破坏,产生裂缝,或剪切位移,破坏了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甚至大量塌落,造成所谓“冒顶”现象,特别是节理、裂隙发育的岩石更为显著。
为保证稳定和安全,必须进行支护和衬砌,来约束围岩的破坏和变形的继续发展。
洞室的稳定性评价的目的,确定是否要支护或衬砌,以及支护和衬砌要承受多大的压力等。
一、山岩压力1.山岩压力的概念由于支护与衬砌的目的是防止岩石塌落和变形,所以支护与衬砌上必然要受到岩石的压力。
定义:由于洞室围岩的变形和破坏而作用在支护或衬砌上的压力,称为山岩压力(或围岩压力、地层压力等)。
山岩压力的确定是洞室支护与衬砌设计的基础,如果支护或衬砌设计强度偏小则会造成工程事故,如偏大则造成经济浪费。
因此,山岩压力是围岩稳定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山岩压力的形成山岩压力是由于洞室开挖后岩体变形和破坏而形成的。
则可分为两种类型:变形压力:是由岩体变形而对支护或衬砌产生的压力,松动压力:是由岩体破坏而松动对支护或衬砌造成的压力。
形成过程: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形成松动圈。
岩石的性质和质量不同,其岩体的变形和破坏性质也就不同,产生山岩压力的主导因素和表现形式就不同。
(1)完整坚硬岩石当围岩应力不超过岩体强度时,岩体只有弹性变形,无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在开挖过程中就已产生,开挖结束后,弹性变形随即完成。
因此无山岩压力。
(2)中等质量的岩体洞室围岩的变形较大,既有弹性变形,也有塑性变形,少量岩石破碎。
由于洞室围岩的应力重分布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支护或衬砌后围岩的变形受到约束,产生山岩压力。
岩体结构及其稳定性分析

划分岩体结构的目的:定性评价 岩体稳定性。
岩体结构类型及其特征表 7-7
完整状态
地下水
结构类型
1 块状结构
结 构 面 间 完整性系数 距(cm)
50~100 0.35~0.75
作用特征
甚微
2 镶嵌结构 <50 <0.35
含、导水不ຫໍສະໝຸດ 明显3 碎裂结构 <50 <0.35
显著,软、泥
化,渗流
4 层状结构 30~50 薄 0.30~0.60 薄 软 、 泥 化 显 层<30 层<0.40 著
②片岩软弱夹层——薄层云母 片岩、绿泥石片岩等,片理发育、 岩性软弱、矿物易风化。
对边坡、地下工程稳定造成影响。
⑷构造结构面——构造作用形成, 规模大,对岩体稳定性影响很大。
包括: 1 节理 2 断层 产状受构造应力场控制。 3 层间错动面——与岩层一致,
破碎,含泥质。 ⑸次生结构面——岩体受卸荷、风 化、地下水等次生作用形成。次生结 构面易造成边坡岩体破坏。 次生结构面包括:
③原生夹层。 其中①、②两种软弱夹层通常含 泥质物质,松散。形成良好的地下水 通道,夹层的水稳定性差,易软化、 泥化,强度和稳定性差。
⑵火成结构面——在岩浆活动中 形成,包括:
①侵入接触面——与围岩胶结 不良,有变质物质。
②冷凝裂隙——张性裂隙面,粗 糙。
⑶变质结构面——变质作用形成。 包括:
1 片理——沿片理面片状矿物 富集,岩体强度↓
1 赤平极射投影的实质。 2 物体的几何要素(点、线、
面)的投影。 3 结构面走向、倾斜、倾角的
投影表示。 4 赤平极射投影的作图方法。 5 判断岩体结构的稳定性。 ⑶评价岩体稳定性。
4 泥化夹层——地下水作用,使 原软弱夹层(粘土岩、泥灰岩、 页岩等)泥化,产状与岩层一 致。
工程地质学-第六章岩质边坡

综合评估
综合多种方法对加固后的边 坡进行评估,得出较为准确 的评估结果,为后续的工程 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04 岩质边坡的监测与预警
监测内容与方法
变形监测 通过测量边坡的位移、倾斜、沉 降等参数,评估边坡的稳定性。 方法包括全站仪测量、GPS监测、 裂缝尺等。
声波监测 利用声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和 波形变化,判断边坡内部的裂隙、 破碎带等结构特征。
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03
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析,提取
关键信息,为预警提供依据。
预警系统运行与维护
数据采集与传输
确保传感器正常运行,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预警阈值调整
根据实际监测数据和工程经验,适时调整预警阈值,提高预警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系统维护与升级
稳定性计算模型
01
02
03
极限平衡法
基于力的平衡原理,通过 计算岩体的滑动力和抗滑 力,评估边坡的稳定性。
有限元法
通过建立边坡的有限元模 型,模拟岩体的应力分布 和变形过程,预测可能的 破坏模式和稳定性状况。
离散元法
针对岩体的离散性质,模 拟岩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运动过程,评估边坡的整 体稳定性。
工程地质学-第六章岩质边坡
目录
• 岩质边坡的定义与分类 • 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岩质边坡的加固与防护 • 岩质边坡的监测与预警 • 岩质边坡工程实例分析
01 岩质边坡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总结词
岩质边坡是指由岩石构成的边坡,其稳定性对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岩质边坡是由各种岩石(如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构成的边坡,其特点是岩石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较 为稳定,不易发生风化、侵蚀等现象。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对于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山区、河流两岸 等地区,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
第六章岩体结构及稳定性分析

倾倒破坏:由陡倾或直立板状岩体组成的 斜坡,当岩层走向与坡面走向近平行时, 在自重应力的长期作用下,由前缘开始向 临空方向弯曲、折裂,并逐渐向坡内发展 的现象称为倾倒破坏(弯曲倾倒)。
边坡破坏
边坡破坏
三、影响岩体边坡变形破坏的因素
岩体的工程性质主要由结构面尤其是软弱结 构面的性质控制。
所以研究岩体的关键在于研究岩体结构,其重点 在于分析结构面。
将岩体的结构特征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意义如下:
( 1 ) 岩体中的结构面是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薄弱的 部位,它导致岩体力学性能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 各向异性。只有掌握岩体的结构特征,才有可能阐明 岩体不同荷载下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应力状况。
软弱夹层类型
原生软弱夹层:沉积软弱夹层、火成软 弱夹层(岩浆软弱夹层)、变质软弱夹 层 构造软弱夹层:多为层间破坏软弱夹层 次生软弱夹层:风化夹层、泥化夹层
岩体结构体
岩体受结构面切割而产生的单元 块体,称为结构体。
结构特征可用:结构体形状、块 度及产状来表示。形状与结构面组数 密切相关,结构体块度取决于结构面 间距。不同形态和产状的结构体,其 稳定程度不同。
30o<60o E
N
A W
O C
W
S
30o<60o
E B
S
E B N
A W
O C
N E
30o<60o
C
A
W
N
C O
E
B S
6.3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6.2.1 边坡岩体中的应力分布特征 §6.2.2 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6.2.3 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步骤 §6.2.4 边坡岩体稳定性计算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_第六章岩质边坡

崩塌过程示意图
❖ 四、滑坡
❖ 边坡岩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沿贯通的剪切破坏 面发生滑动破坏的现象,称为滑坡。
❖ 滑坡的危害还表现在不仅是将要发生的滑坡会 给建筑物造成危害,而且表现在已经发生过的滑坡 地段,对兴建水利水电工程也十分不利。
❖ 这是因为已发生过滑坡的地段,常常有再次发 生的可能,而滑动过的岩体即滑坡体往往疏松破碎、 杂乱无章,强度低、透水性强、稳定性差,无论是 做为坝肩岩体、水库岸坡、隧洞围岩,还是做为道 路路基和码头等都是不利的。
边坡岩体中常存在有这样那样的软弱结构面。 它们在岩体重力和各种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下
修筑道路、桥梁、高峡 或人为的影响下,常常会发生变形破坏,使岩体突
建坝、深谷修库以及露 然崩倒或下滑,大量土石岩块涌向坡脚或河谷,冲
天采矿等。
垮道路、桥梁,掩埋厂矿房屋以及破坏施工现场,
其中尤其是水利水 从而造成中断施工、延长工期、改变设计、增加投
❖ (3)坡底宽度。 ❖ (4)边坡的平面形态对应力也有明显影响,凹形
边坡,应力集中程度明显减弱。因此,凹形坡有利 于坡体稳定,而凸形坡则相反。
❖ 3、岩体结构的影响 ❖ 岩体结构特征对边坡应力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因岩体的不均性和不连续性,使其沿软弱面的周 边出现应力集中或应力阻滞现象。 ❖ (1)软弱面与坡体主压应力轴平行时,将在软弱面的 端点部位或应力阻滞部位出现拉应力集中和剪应力 集中,使之出现软弱面两侧的张裂和剪切破裂。 ❖ (2)软弱面与坡体主压应力垂直时,将发生平行于软 弱面的拉应力或于端点部位出现垂直软弱面的压应 力,这将有利于软弱面的压密或稳定。 ❖ (3)软弱面与坡体主压应力轴斜交时,沿软弱面主要 为剪应力集中,并于端点部位或应力阻滞部位出现 拉应力,致使斜坡极易沿结构面发生剪切滑动。 ❖ (4)在软弱面交汇处,应力受到阻滞,压应力和拉应 力强烈集中,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在一定条件下, 可逐步扩展为滑动面,使斜面破坏
工程地质学_第6章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工程分类

2、结构体特征及性质
(1)特征 可用其规模、形态及其产状进行描述 a.按不同级别结构面对岩岩体的切割,可将结构体划分为 4级。 Ⅰ级结构体——地质体或称断块体 Ⅱ级结构体——岩块 Ⅲ级结构体——块体 Ⅳ级结构体——山体
b.基本形状有柱状、块状、板状、楔形、锥形、菱形等。一般 来说其稳定程度,板状结构体比柱状、块状的差。而楔状的比 菱形及锥状的差. c.产状一般用结构体表面上最大结构面的长轴方向表示,平卧 的板状结构体比竖直的板状结构体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要大— 些.
变质较浅的沉积岩,如千枚岩等路 堑边坡常见塌方。片岩夹层有时对 工程及地下洞体稳定也有影响
对岩体稳定影响很大.在上述许 多岩体破坏过程中.大都有构造结 构面的配合作用.此外常造成边坡 及地下工程的塌方、冒顶
在天然及人工边坡上造成危害, 有时对坝基,坝肩及浅埋隧洞等工 程亦有影响,但一般在施工中予以 清基处理
侧壁的起伏程度
结构面粗糙
结构面的粗糙度可用粗糙度系数(JRC)表示: 它可以
增加结构面的摩擦角.进而提高了岩体的强度。据结构面 的粗糙程度可将粗糙度系数(JRC)分为10级。在实际工作 中,可用剖面仪测出所研究结构面的粗糙剖面、然后与标 准剖面进行比较,即可求得结构面的粗糙度系数(JRC).
e. 结构面的张开度
层状结构 (Ⅱ1)
与围岩接触面可具 接触面延伸较 熔合及破坏两种不 远,比较稳定而 同的特征。原生节 原生节理往往短 理一般为张裂面, 小密集 较粗糙不平 结构面光滑平 片理短小,分布 直.片理在岩层深 变质 1.片理 产状与岩层或 极密.片岩软弱 部往往闭合成隐蔽 构造方向一致 夹层延展较远, 结构面,片岩、软 结构面 2.片岩软 弱夹层 具固定层次 弱夹层、岩片状矿 物.呈鳞片状 张性断裂不平整, 1.节理(X型节理, 张性断裂较短小, 常具次生充填.呈 张节理) 产状与构造线 剪切断裂延展较 锯齿状,剪切断裂 2.断层(正断层,逆 呈一定关系, 远,压性断裂规 较平直.具羽状裂 构造结构面 断层,走滑断层) 层间带动与岩 模巨大.但有时 晾,压性断层具多 3.层间错动带 层一致 为横断层切割成 种构造岩,成带状 4.羽状裂隙劈理 不连续状 分布,往往含断层 泥、糜棱岩 1.卸荷裂隙 2.风化裂隙 次生结构面 3.风化夹层 4.泥化夹层 5.次生夹泥 分布上往往呈不 连续状,透镜 受地形及原结 一般为泥质物充 体,延展性差, 构面控制 填,水理性质很差 且主要在地表风 化带内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体结构图1
岩体结构图2
岩体结构类型
岩体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不同岩性及不同形式结 构体的组合方式,这是在对结构面和结构体研究 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的结果。
1.整体块状结构 (整体结构(I1)、块状结构 (I2)) 2.层状结构 (层状结构( II1 )、薄层状结构( II2 )) 3.碎裂结构 (镶嵌结构( III1 )、层状碎裂结构( III2 ) 4.散体结构
CHONGQI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GEOLOGY
岩体的概念:岩体是在漫长的地质 历史过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 和构造,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天然 地质体。
特点:不连续、非均质、各向异性、 随荷载方向变化产生不同的荷载性 质。
岩体与岩石的区别: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所组成,并具有 结构与构造特性的固体岩块,把它看作材料 时 ,是均质的、连续的、各向同性。
30o<60o E
N
A W
O C
W
S
30o<60o
E B
S
E B N
A W
O C
N E
30o<60o
C
A
W
N
C O
E
B S
6.3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岩体的工程性质主要由结构面尤其是软弱结 构面的性质控制。
所以研究岩体的关键在于研究岩体结构,其重点 在于分析结构面。
将岩体的结构特征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意义如下:
( 1 ) 岩体中的结构面是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薄弱的 部位,它导致岩体力学性能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 各向异性。只有掌握岩体的结构特征,才有可能阐明 岩体不同荷载下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应力状况。
软弱夹层类型
原生软弱夹层:沉积软弱夹层、火成软 弱夹层(岩浆软弱夹层)、变质软弱夹 层 构造软弱夹层:多为层间破坏软弱夹层 次生软弱夹层:风化夹层、泥化夹层
岩体结构体
岩体受结构面切割而产生的单元 块体,称为结构体。
结构特征可用:结构体形状、块 度及产状来表示。形状与结构面组数 密切相关,结构体块度取决于结构面 间距。不同形态和产状的结构体,其 稳定程度不同。
岩体结构面
(1)结构面成因类型
原生结构面:沉积结构面、火成结 构面(岩浆结构面)、变质结构面 构造结构面:裂隙、断层、层间错 动面 次生结构面:卸荷裂隙、风化裂隙、 风化夹层、泥化夹层、次生夹泥层
层面
火成结构面
裂隙
裂隙面
断裂面
断裂面
层间错动面
风化裂隙1
风化裂隙2
泥化夹层1
6.2岩体稳定性分析
1.分析方法:地质分析、块体力学分析、 有限元分析、结构分析、对比分析、 模型试验等。
2.岩体稳定性破坏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切割面、滑动面、临空面。
3.赤平极射投影的原理和作图方法。
N
W
E
W 10
S
N
E
W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E
S
N
W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6.1.1 岩体结构
存在于岩体中的各种地质界面,如岩 层层面、裂隙面、断裂面、不整合面等, 统称为结构面。由于这种界面中断了岩 体的连续性,故又称不连续面。
岩体受结构面切割而产生的单个块体 (岩石)称为结构体。
岩体结构=结构面+结构体。
所谓岩体结构就指结构面和结构体两个要素 的组合特征。岩体结构既表达岩体结构面的发育 程度及组合,又反映结构体的大小、几何形状及 排列。
岩体包含了结构面(岩层层面、节理面、软 弱夹层等)和由结构面切割成大小不一、形 状各异的岩石块体(结构体),不连续、非 均质、各向异性、随荷载方向变化产生不同 的荷载性质。
一般的较硬岩石强度较高、变形 模量大、应力、应变和破坏机理近似 于连续的弹性或弹塑性材料。而岩体 的强度和变形性质及其破坏形式主要 取决于岩体结构面的性质和结构体的 大小与形状,变性和破坏常沿软弱结 构面发展 ,岩体的强度相对较低、变 形较大。
E
S
N
W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E
S
作图方法
1.先准备一个等角度赤平极射投影网(吴尔 夫网)
2.将透明纸放在投影网上,按相同半径画一 圆,并注上南北、东西方向
3.利用投影网。在圆周上经过圆心绘出走向 线阿AB
4.转动透明纸,使走向线与投影网的垂直线 (南北线)重合,在投影网上的水平线(东西 线)上找出倾角,注上C,通过C点描绘经 度线,即的结构面的赤平极射投影。
N
340 350 0 330 320 310
300
10 20 30 40
50
290
60
280
W 270
80
90 E
260
100
25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10
240
120
230
130
220
140
210
150
200 190 180 170 160
S
N
W
O
S
E
W 10
N 30o<60o
A
O
W
E
B S
W
E B
S A W
( 2 ) 岩体的结构特征对岩体在一定荷载条件下的 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岩体 中的软弱结构面,常常成为决定岩体稳定性的控制面, 例如在大坝坝肩抗滑稳定性分析中,有些结构面为确 定坝肩岩体抗滑稳定的分割面,而有些成为滑移控制 面。
( 3 ) 靠近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 上确定了外营力对岩体的改造进程。这是由于结构 面往往是在风化、地下水等各种外营力较活动的部 位,也常常是这些营力的改造作用能深入岩体内部 的重要通道,往往发展为重要的控制面。
泥化夹层2
卸荷裂隙
(2)结构面工程地质研究
1)生成年代 2)成因类型 3)规模 4) 延续性及穿切性 5)形态(平整、光滑、粗造程度)(分为平直
型、波状起伏型、锯齿状型、不规则型) 6)张开度和充填胶结情况 7)产状及组合关系 8)密集程度 9)力学性质
软弱夹层
软弱夹层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特殊岩体软弱 结构面。与周围岩体相比,具有显著低强 度和显著高压缩性,或具有一些特殊的软 弱特性。
一般常见的 结构体形式 有:
柱状、块状、 板状、
楔形、菱形、 锥形等六种 形态。
柱状结构体
结构体大小分类
巨大 中 小 碎 岩体结构描述 型 型 型 型 块
块块 块 块 体 体体 体 体 体积裂隙数 <1 1~3 3~10 10~30 >30 (裂隙数/m3)
结构体产状:用结构体表面上最大结构面 的长轴方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