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清明上河图》,讲述您不知道的那些故事一

合集下载

清明上河图读后感范文(通用17篇)

清明上河图读后感范文(通用17篇)

清明上河图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上河图读后感篇1终于看完大结局,感觉既轻松又沉重。

轻松的是终于啃完了这套两百多万字的大长篇,沉重的是书中的角色们也终于迎来后世的我们人人知晓的结局。

在这一部中,汴京五绝终于聚首共破谜案,不仅将前几部中留下的伏笔一一回收,还破解了金木水火土五桩不可能犯罪,拆穿了贯穿六部的神秘紫衣客的身份。

从悬疑推理的角度来说,本作因为聚集了汴京五绝,推理过程显得尤为精彩,可说是各显神通,对于一路追下来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流畅又愉悦。

但本作之所以能得到9.1的高分,绝不仅是因为精彩的悬疑推理,而是因为主角再怎么神通广大、聪明绝顶,也逃不过悲情的结局。

这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才是《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能够广泛赢得好评的关键。

冶文彪老师将《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北宋末年,众所周知当时的北宋正经历内忧外患,内有蔡京、童贯等奸臣作乱,外有辽、金、西夏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角们面对的谜案不可避免地会与历史挂钩,一切阴谋诡计皆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渺小的个体就算能掀起一两朵浪花,也没办法改变潮水的方向,最终只能随波逐流,甚至淹没在浪潮中。

本作的最后几章,就分别描写了前几部出现的一些配角,讲述他们在北宋灭亡前夕,也是他们生命走到尽头的前夕是如何度过的。

在此不得不再次赞叹一下冶文彪老师的笔力,叙事只白描并未特意煽情,却能看得人泪如雨下,不忍卒读……总的来说,本作不仅是一部格局宏大、气象万千的历史推理小说的结局,更是一幅北宋时代画卷的落幕。

本书的观感,也正像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无所不包地展现出当时的北宋社会在各个方面的风貌,也体现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的不同生活方式。

可以说,《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虽不是武侠小说也并非奇幻小说,但它却同样堪称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史诗巨著,写尽了人性与宿命。

清明上河图感受与体会

清明上河图感受与体会

清明上河图感受与体会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巨型卷轴画,描绘了千年前唐朝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

这幅画通过生动的细节和瑰丽的场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

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我感受到了宋代城市的繁华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画中所描绘的场景非常丰富多彩,如京城的繁华街道、各种店铺、繁忙的码头、良田、水田、堤岸等,它们无处不在,表现了当时市井生活的百态。

此外,画中还展现了一些历史文化和风俗,如清明节时祭祀祖先、踏青、流浪诗人、民间舞蹈等。

这些文化现象,让我们像穿越时空一般,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化的魅力和生活的情趣。

总的来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很精细的作品,通过画面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璀璨的文化时代,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传承。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清明上河图》观后感范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1《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

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这幅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

构图疏迷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春光。

疏林薄雾,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令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人烟稠密,粮船云集。

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有间”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

河里船只来往,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紧张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因状若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或用竹篙撑,或用长竹钩住桥梁,或用麻绳挽船,或忙着放下桅杆以顺利通过桥拱。

邻船的人也指指点点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紧张议论,期盼大船顺利通过。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宇鳞次栉比。

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的专门经营,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绘画作品,也是中国绘画
史上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繁荣和百姓的生活状态。

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艺术珍品。

在这幅画作中,可以看到城市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人群来来往往,有的在买
卖商品,有的在驾马车,有的在劳作,有的在嬉戏。

画面中的建筑、街道、船只、人物等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幅画作,人们可以窥见当时北宋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并不仅仅是画面上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这幅画作中,可以看到商贩、行人、船夫、官员等各色人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繁荣景象。

画面中的建筑、街道、船只等也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繁华和热闹场面。

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活力。

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画中的建筑、街道、服饰、器具等都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情。

这些细节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清明上河图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和真实的写照,成为了中
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幅画作,人们可以窥见当时城市的繁荣景象,了解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感受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解读仇英《清明上河图》中那些趣事儿!

解读仇英《清明上河图》中那些趣事儿!

解读仇英《清明上河图》中那些趣事儿!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现存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出自明代画家仇英之手的《清明上河图》,上面很多奇葩场景,你平日一定没有注意到。

现在就来大开眼界:女性看棚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的开卷有一个乡间大戏台,戏已经开锣,台下坐满了观众。

你注意看台下坐著的观众,都是男的是不是。

女性观众到哪里去呢?在围墙里看戏。

明朝时,人们特别讲究男女大防,便发明了女性看棚这玩意儿。

那围墙里面,就是女性专用看棚。

明朝国旗我们看到,河上行驶的帆船,都插著一面旗帜,旗帜的图案是一轮圆圆的红日。

许多人可能会问,那是日本国旗吗?不是。

那是大明朝的“国旗”。

据说隆庆开关后,明朝的商船出海贸易,效仿葡萄牙、荷兰等国商船的惯例,在船头竖一面“国旗”,以便跟其他国家的商船相识别。

明朝原本是没有国旗的,商民们便想到用太阳图案来表示“大明”。

青楼入眼进入苏州城,迎面第一间楼房便是一栋香艳的小楼,临窗可以看到几个美女在弹奏音乐。

窗户还挂出一块匾额,上书两个大字:“青楼”。

更奇葩的是,青楼的隔壁,居然是一间学堂,也不怕教坏孩子。

其实明代的青楼,不可能这么粗暴地自称“青楼”,通常都会起个“怡红院”之类的名字,就像后世提供莞式服务的场所,不会直呼“妓院”,而是叫什么会所。

那个啥药铺青楼的对面,隔著一条商业街,有一间大药房,挂出的招牌写著“男女内外药室”。

实际上卖的就是那个啥药。

青楼对面一条龙服务,这经商头脑还真不是一般的周到。

那个啥人间再往苏州城的市中心方向走,有一间看起来非常豪华的建筑物,挂著“武陵台榭”的招牌,几位官员模样的人正在观看美女歌舞弹奏。

这也是一间青楼,不过是超豪华的,堪比“那个啥人间”,非一般人所能涉足。

那位跳舞的女子,是当时最红的歌妓武陵春。

街头耍杂“武陵台榭”大门前的闹市上,有个胡僧模样的艺人在耍杂,看热闹的人围了一圈。

观《清明上河图》有感

观《清明上河图》有感

观《清明上河图》有感第一篇:观《清明上河图》有感观《清明上河图》有感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张择端所作。

这幅风俗名画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既有远处郊外的驼队马帮、农院田庄,也有近处街市的士农商贾、街坊摊贩。

既有贯穿全画的交通枢纽汴河,也有楼宇街边的算命说书艺人。

全画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说起《清明上河图》,就不得不提及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他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描绘的是明朝中期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要比宋本长一倍,达到987厘米,高度是30厘米,画中人物超过两千。

与呈现汴梁风土人情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相比,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卷》中房屋建筑更为规整宏大,崇楼台阁、深宅大院,连商铺的门面也颇为宽敞,画中裱画店、银楼、香楼、古玩瓷器店等,正是明代新兴的行业,加之女伎歌舞弹唱、校场骑射练武等场面,明代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

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虽说以宋本为参照,但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细微处体现的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当时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山清水绿之明媚。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

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

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1、装裱匠以假易真:《清明上河图》,最先由宋徽宗收藏于北宋宫廷,公元1126年九月,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

《清明上河图》却流传于民间,元灭金后,画第二次进入皇宫。

元代至正年间,宫中有个装裱匠,用临摹本把真本换出,卖于某真定守,后又卖给武林(杭州)的陈彦廉,陈怕事败,又急于用钱,就卖给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杨准。

2、汤装裱恩将仇报:据清代顾塑公的《消夏闻记》载:太仓王(yu)家里收藏有《清明上河图》,严世蕃知情后,强行索要,王(yu)不愿,就请一高手(即黄彪)复制一本送去,早先王(yu)巡抚两浙时,有一姓汤的裱画师,生活十分困难,王(yu)把他带回家中做事,后又推荐给严世蕃。

当王(yu)的仿本(清明上河图)送到严家时,汤裱画恰在旁边,就对严世蕃说:这画是假的。

严世善听后,十分恼火,恰值俺塔入寇大同。

对清明上河图的读后感:清明上河图_小学生读后感_

对清明上河图的读后感:清明上河图_小学生读后感_

对清明上河图的读后感:清明上河图
对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上河图
赏了《清明上河图》,让我知道了当时人民也很富裕.因为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更知道当时人民很富裕,生活很富裕。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山东诸城人)绘制的不朽杰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

它为绢本,横卷,长5米多,墨笔淡着色.全卷以全景式构图,笔法严谨精细.整幅长卷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有铺垫,有高潮.它以其内容的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表现的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总之《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清明上河图》,讲述您不知道的那些故事一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国宝级文物,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绢本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梦回汴梁城,带您穿越910多年前,细细品读《清明上河图》,讲述您不知道的那些故事。

清明上河图第一部分大约在徽宗朝崇宁年间(1102-1106)中后期,一个清明节的晌午,晨雾尚未散尽,已见枝头开始返青,冬去春来,河开冰释,恰遇乍暖还寒,勤劳的人们寻找到新的生机。

树下的一条小道沿着小溪的右侧逶迤而来。

“得得得”清脆的驴蹄声打破了沉静的旷野,五头毛驴驮着木炭蹒跚而行,一老一少赶着这支驮队进城赶集,队尾的老汉在催促最前行的毛驴,也许他在想:一斤木炭也就卖几文钱,市场上已实行用从地下挖出的煤炭,每斤才四文钱,生意实在是难做啊!趁寒食节过了,城里人马上要用火,得赶紧走!宋人的生活习惯是讲究早起,一天吃两顿饭,上午一顿、晚上一顿,中午可用一些点心,他们一定要赶在城里人用火的时候将木炭送上。

队首的少年驱赶着领头的毛驴欲左拐过桥,桥畔的枯木枝也顺风指向左侧,桥下的扁舟空置左侧,也将观
者的视线引向画卷的左面。

清明上河图第二部分码头上的力夫们穿着统一的坎肩,他们艰难地踩着跳板将粮食背负到岸上,一个长着络腮胡的粮商坐在麻包上吆三喝四,要求他们按照五袋一排码放整齐,以便于清单。

对粮商来说,这些天真是好日子,没有一个粮官与他们争夺市场,官运漕船在这个时候正在忙着江南搬运花石纲呢。

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家即将开张的码头饭店,临水一侧的铺面建在吊脚平台上,上面还支起了防雨蓬。

寒食节结束了,家家都生火做饭了。

一个老伙计正用一根长竹竿撑起彩旗,以招揽顾客,一天的生意就这样开始了。

船头已有人开始引燃炉膛,出门在外的商贾,也可以吃口热饭了。

饭店门口,两个汉子拉着一个算命先生欲进店算命,也许他们合伙的买卖就要开张了。

店内,一个半打孩子在做清洁卫生。

码头饭店的对面,就是那家栓着黑毛驴的茶肆,门口站着一个沦为流民的挑夫,他连个简单的巾帽都没有,身旁放着一个空空的担子,快到晌午了,他还没有找到伙计,但饥饿难耐,他视乎想进店喝一碗茶,解解渴,可是不知道铜钱放在何处,他脱光衣服光着膀子也没有找到一文钱。

像这样的小铺,喝一碗粗茶只需要一文钱,可是挑夫怎么也掏不出来,什么叫赤贫?画家在这里诠释的淋漓尽致。

清明上河图第三部分沿着右岸往前,又是一个粮船码头。

屋后,一个监工向一队力夫发放计酬用的竹签,这是古代较早的计件工资制度的方式。

力夫们背着麻包,手里
还放着竹签,艰难地朝着远处的私家粮库行进,私家粮库大概就散藏在饭馆周围。

像这样背上一天粮食,至少能挣个二三百文,可以买两宋斤多羊肉(近四市斤)。

这里临水临街的饭馆渐渐有了人气,准备出摊的小贩手拿货架、头顶货盘,寻找摆摊的地方。

岸边的街头,停着一辆串车,车头立着两头毛驴,车上覆盖着被废黜党人的书法屏风,包裹着他们的文字、书籍,准备奉旨拉倒郊外焚毁,物主的白马停在车后,车夫和物主正在饭铺里用膳。

在热闹喧嚣的街头,藏不住政治角斗的肃杀之气。

这样的情景在城门口外的平桥上显得更加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