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专题07: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江苏专用)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一)(2022·江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
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
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
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
上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
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
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②耳。
”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
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
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
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人名,指杨嗣昌、高起潜。
②脰:颈,脖子。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刃及鞍勿顾(顾念、考虑) B.恨不得死所(遗憾)C.次顺义(编次)D.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使……听到)2.下列句中的“之”与“象昇击却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 B.何陋之有C.已而之细柳军 D.益慕圣贤之道3.翻译下列句子。
(1)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2)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4.文中的卢象昇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二)(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节度使王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守一方,专以持重①中安边为务,常曰:“太平之将,但当抚循②训练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市级名校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市级名校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小题“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这是一句人们____①____的民谚。
据史料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也许有人会问:“北京最早的城市是燕国的蓟城,距今至少三千多年,比潭柘寺早了一千多年,不是应该先有北京城吗(甲)其实,那时候的蓟城,只是一个诸侯国小城。
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应该是在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成元大都,使它初步具有了中国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也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而此时已经晚于晋代800余年了。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
据说姚广孝____②____潭柘寺设计建造了紫禁城(今“故宫”)。
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房999间半,而故宫则有房9999间半。
不仅如此,故宫一宫一殿的布局也如同潭柘寺一样(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层次清晰。
北京城与潭柘寺的渊源之深可见一(bān)____③____。
1.给加点字注音、对画线字笔画和根据读音写出的汉字作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燕国(yān)“贯”字的第3笔是:一可见一般B.燕国(yàn)“贯”字的第3笔是:一可见一斑C.燕国(yān)“贯”字的第3笔是:丨可见一斑D.燕国(yàn)“贯”字的第3笔是:丨可见一般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耳濡目染②仿照B.①耳熟能详②仿照C.①耳熟能详②按照D.①耳濡目染②按照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合理的体能训练,使他的体重在两个月内减掉了二十多斤。
2020年苏州中考语文一模汇编专题6《文言文阅读》

2020年苏州中考语文一模汇编专题6《文言文阅读》昆山三校联考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
大德间,江南大饥。
道殣①者相望。
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
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
不数年,使还乡土。
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
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
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
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
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
君必无归。
”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
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注】①殣(jìn):饿死。
②钱塘:地名,今杭州。
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
④罹(lí):遭受。
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
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4中)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B.即以母属.两弟神情与苏、黄不属.C.即具.酒炙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D.生则毅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2).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生许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5中)A. 马之.千里者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 不能称前时之.闻D.一老河兵闻之.(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6中)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江苏省苏州市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子曰:“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②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
(白居易《______》)④______,若出其中。
(曹操《观沧海》)⑤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⑥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⑦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______《无题》)⑧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2.下面这段文字提供了黄山哪几个方面的具体信息,请用三个短语(不超过四个字)概括。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侵入的手法,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大自然布置完毕,就把胜境给予人类。
三、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①xiáng______ 和②jīn______持③融huì______贯通④中流dǐ______柱。
4.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如果说河对岸草原是一片骚动和聒燥,河这边却是万籁无声。
一阵微风吹进这深遂的丛林,拂动着河中漂浮的各种色彩,使白色、绿色、蓝色、水红色混杂交错,所有的色调溶为一体;偶尔几声斑鸠和黑雀的啼鸣穿过丛林,那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多么让人震憾的景象。
四、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5.名著阅读。
(1)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两句话,回答问题:A.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B.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江苏省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淮安(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6分)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①朝服衣冠:②孰视之:③皆以美于徐公:④期年之后:⒍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⒎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答:。
⒏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一) (16分)⒌ (4分)①朝服衣冠:穿戴②孰视之:通“熟”。
缜密,仔细,周详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④期年之后:一年⒍ (4分)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⒎(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⒏(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
(王建《______》)(2)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4)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5)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
(赵翼《论诗》)(6)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7)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8)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
(______《登飞来峰》)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2.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父亲北后,阿廖沙与母亲、外祖母乘船前往尼日尼,轮船行驶得很慢,在路上他们走了好多天,但在阿摩沙看来,这些天恰恰是充满了美的日子B. 保尔在筑路时,遭受到严寒的侵袭,患上了伤寒并发了肺炎,生命垂危,被送回家家,但他并没有性疾病夺去生命,终于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
C. 结婚后,祥子不愿闲着,还想拉车,虎妞一开始坚决不答应,后来得知父亲刘四弃她而去,她的计划全盘落了空,方才答应祥子买辆车位。
D. 绍兴城的两位名医都替鲁迅的父亲看过病,他们用药平常但药引奇特。
特别是陈莲河先生,每次所开的药引既买不到也,找不到,比如“经霜三年的甘蔗”三、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1)妥______(tiē)(2)______(yīn)切(3)心无旁______(wù)(4)______(qián)移默化。
4.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稚嫩的双手刻划成长的年轮,时间的沙漏计录成熟的点滴。
十六岁的天空涂抹绚丽的色彩,放飞迷人的梦想;十六岁的天空缀满灵动的音符,敲出完美的璇律。
仰望十六岁的天空,我们心中充满激情,十六岁在我们的挥洒下完美无暇。
苏州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苏州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 分)1. 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画卷。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chèn(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都让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自然之美、人文之韵,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苏州,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它如同一首优美的诗篇,yín (吟)咏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狡黠(xiá)剽悍(biāo)暂时(zàn)戛然而止(jiá)B. 提防(dī)星宿(xiù)胆怯(qiè)牵强附会(qiǎng)C. 纤细(qiān)殷红(yān)闷热(mēn)茅塞顿开(sè)D. 龟裂(jūn)称职(chèng)应酬(yìng)屡见不鲜(xiān)答案:B。
解析:A 项中“剽悍”的“剽”应读“piāo”;C 项中“纤细”的“纤”应读“xiān”;D 项中“称职”的“称”应读“chèn”。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相得益彰,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B. 他在演讲时夸夸其谈,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C. 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D. 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答案:A。
解析:“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B 项“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用在这里不恰当;C 项“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含贬义,用在这里不恰当;D 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不能用于师生之间。
4. 古诗文默写。
(10 分)(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2)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苏省苏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专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汇编《文言文阅读》昆山市一模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乙】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
独秦不然。
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
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
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
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节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A.管夷吾举.于士B.然.后知生于忧患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然.六国所用相C.独.秦不然D.诸侯患.楚之强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2)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
11.乙文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12.甲、乙两篇短文,都列举了多位历史人物,其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3分)吴中、吴江、相城模拟阅读下面古诗文,然后答题。
(18分)【甲】寇准传(寇)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苏州市模拟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0 题。
(12 分)【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令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乙】单于欲降武①,使卫律治其事。
律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②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⑤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议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武:苏武,汉朝的使臣:②膏(gào):滋润。
③旃:通“毡”,一种毛织品。
④羝(dī):公羊。
⑤去:通“弃”,收藏。
7.解释下列加点词。
(4 分)(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2)攘除..奸凶( )(3)单于欲降.武 ( ) (4)武不应. ( )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故.五月渡泸既克,公问其故.B.单于愈益欲降之.愿陛下亲之信之.C.匈奴以.为神以.塞忠谏之路也D.还于.旧都所欲有甚于.生者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1)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0.甲、乙两文都体现大臣的忠诚.但诸葛亮和苏武忠诚的表现不同,请加以概括。
(2 分)7.(1)去世(2)铲除(3)使…投降(4)答应 8.B9.(1)早晚忧愁叹息,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2)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年出使时身强力壮。
等到回来时,胡须头发都白了。
10.诸葛亮的忠诚表现在竭尽全力辅佐后主来实现先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苏武的忠诚表现在面对匈奴威逼利诱宁死不投降,不背叛汉朝。
苏州市区一模试卷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8-12题。
【甲】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冀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醒心亭记 (节选) 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①《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②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注】①韩子退之:指韩愈,字退之。
②夷狄:边远地区。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B.名.之者谁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C.野芳发.而幽香D.而名之以见其实..征于色,发.于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①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10.【甲】文中有多处照应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分)11.【乙】文第②段提到公与州之宾客“久而忘归”,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其中的原因。
(2分)12.【甲】文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乙】文中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你觉得两篇文章中欧阳修所寄之“意”相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吴中、吴江、相城区4月模拟试卷阅读下面古诗文,然后答题。
(18分)【甲】寇准传(寇)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
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徴也。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贬准为道州司马。
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
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乙】江南春②寇准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丙】读(寇准)《江南春》,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③庙堂,决澶渊④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
盖人之难知也如此!(选自《苕溪渔隐丛话》,有删改) 【注】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此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
诗人在澶渊之盟后不久,就被王钦若排挤罢相。
晚年复相,又被丁谓排挤去位。
后贬死雷州(今广东海康)。
③端委:朝服端正宽大,这里指朝服。
④澶渊:地名,辽犯宋兵临澶州城(澶渊郡),宋军在寇准带领下战胜辽,后结澶渊之盟,宋辽百年无战事。
5.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 )(4分)A.或.教准增年B.通.《春秋》三传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政通.人和《岳阳楼记》)C.年十九,举.进士D.真宗得风疾.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E.多临.轩顾问临.溪而渔(《醉翁亭记》)6.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②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8.【乙】诗的前两句写了江南春日黄昏的美景,请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加以描绘。
(2分)9.请简要赏析【乙】诗最后一句“愁情不断如春水”的妙处,并写出与你学过的李煜哪句词有异曲同工之处。
(3分)10.苏轼语“文如其人”,但【丙】文评价寇准“全与此诗意不相类”。
请结合以上诗文,说说“不相类”体现在哪里。
(2分)昆山4月调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乙】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
独秦不然。
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
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
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
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节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A.管夷吾举.于士B.然.后知生于忧患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然.六国所用相C.独.秦不然D.诸侯患.楚之强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2)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
11.乙文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12.甲、乙两篇短文,都列举了多位历史人物,其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3分)高新区模拟试卷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8-10题。
(12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②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齐策》)【注释】①靖郭君:齐国大臣田婴。
城薛:在薛地修筑城墙。
②谒者:通报者,通传者。
8.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4分)加点字《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字义选项(1)益一言 A.利益,好处。
B.增加。
C.渐渐地。
▲(2)客趋而进 A.快步走。
B.趋向,奔向。
C.同“促”,催促。
▲(3)亡,更言之 A.逃亡,死亡。
B.失去,丢失。
C.同“无”,没有,不。
▲(4)君长有齐阴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B.暗中。
C.庇荫,庇护。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鄙臣不敢以死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