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与封存技术_CCS_成本及政策分析_张建府

合集下载

碳捕集与封存( CCS)简介

碳捕集与封存( CCS)简介

碳捕集与封存(CCS)简介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封存而与大气隔绝的一种技术。

CCS是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其重要意义在Array于:它是在继续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同时实现CO2近零排放的唯一有效技术。

CCS技术包括CO2捕集、运输以及封存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已有成熟技术,但在串联起来应用于大规模CO2减排时尚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降低成本,包括进行技术改造和将所捕集的一部分CO2提供利用,如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等。

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主要有三种:燃烧前捕集(Pre-combustion)、富氧燃烧(Oxy-fuelcombustion)、燃烧后捕集(Post-combustion)。

燃烧前捕集目前主要采用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其过程是在燃烧之前将煤气化成煤气并净化除去CO2、H2S、NOx及粉尘等,再将煤气分离得到得到H2和CO2。

H2作为燃气轮机的燃料,CO2经脱水和压缩后提供封存。

伴生的高温废气再利用来产生蒸汽供蒸汽轮机发电。

该技术的捕集系统小,效率高、用水少、环保(同时实现脱碳、脱硫、脱硝和除尘),还可与煤化工相结合,实现电、热、化工产品(氢气、甲醇、烯烃)等多联产。

IGCC的研发已列入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863计划重大项目。

富氧燃烧采用传统燃煤电站的技术流程,但通过制氧技术,将空气中占大比例的氮气(N2)脱除,直接采用高浓度的氧气(O2)与抽回的部分烟气的混合气体来替代空气,这样得到的烟气中有高浓度的CO2气体,可以直接进行处理和封存。

该技术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最大的难题是制氧技术的投资和能耗太高。

燃烧后捕集在传统工业排放的烟道气中捕集CO2。

目前常用的CO2分离技术主要有化学吸收法(利用酸碱Array性吸收)和物理吸收法(变温变压吸附),而膜分离法也发展很快,在能耗和设备紧凑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碳捕集和储存的技术和政策

碳捕集和储存的技术和政策

碳捕集和储存的技术和政策随着全球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大量的能源使用也带来了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碳捕集和储存(CCS)技术是一种旨在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CO2)排放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从燃料中分离出来,然后将其储存在地下储层中,以防止其进入大气层并导致全球变暖。

CCS技术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碳捕集,其次是碳运输,最后是碳储存。

碳捕集包括燃烧和气体化两种方法。

在燃烧法中,二氧化碳被捕集并从过程中的其他废气中分离出来。

在气体化方法中,碳被转化成一种可以被捕集的气体。

碳运输通常采用管道运输或船运输的方式,将二氧化碳运输到地下储层。

最后,二氧化碳被注入到地下岩石层中,以确保其长期储存。

尽管CCS技术看起来很有前途,但仍然存在一系列挑战和限制。

目前的CCS技术仍然相对不成熟,其成本较高,实用性有限。

大型的碳捕集和储存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治支持,并且需要解决相关国际法律问题。

此外,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CCS技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

为了推广CCS技术的应用,国际社会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

首先是碳定价,也称为碳交易。

这种政策旨在通过向排放CO2的企业征收税款或限额,来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

其次,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法律法规,要求督促企业采用CCS技术。

政府还可以为CCS项目提供资金或贷款支持,以降低实施成本和风险。

在中国,CCS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为了应对CO2排放带来的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例如,2009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08-2020年)》,将CCS技术列为主要措施之一。

此外,中国国家能源集团已经实施了多个CCS项目,包括山西焦化集团、中国石化等。

然而,尚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研发,以促进CCS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总的来说,碳捕集和储存技术是一个有前途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解决CO2排放问题。

我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我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000
m以上水深的海底。
封存技术已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工业中 应用长达数十年,是成熟技术。将二氧化碳封 存在油田和海底盐水层的应用目前已经在加拿 大韦本油田和挪威取得成功。其中盐水层具有 较大的封存潜力,而且往往靠近二氧化碳排放 源,是二氧化碳深层存储的理想地点。国际能 源署对此表示积极支持,预计盐水层将有几万 亿吨【41的存储能力。
万方数据
、‘蓄Z=盈嗣q‘‘溘
氧化碳分压较低的烟气,以化学吸收为主,缺点 是溶剂再生能耗较高。 富氧燃烧是用纯氧或富氧气源代替空气参与 燃料燃烧,使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大提高,可 达到80%.98%,易于进一步提纯和储存。其捕 集特点是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其它杂质主 要为水,只要经过干燥、压缩、脱硫等过程就可 得到高纯度二氧化碳。缺点是富氧燃烧反应温度 较高,对燃烧器与烧嘴的材质要求较高,锅炉系 统投资相对较高。 燃烧前捕集是先将化石燃料通过气化反应生 成合成气,再进一步通过变换反应生成氢气和二 氧化碳。然后可通过低温甲醇洗等工艺将合成气 中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进行储存。其捕 集特点为基本采用物理溶剂吸收,二氧化碳在物 流中的分压较高,较易分离。 化学链燃烧是采用金属氧化物作为载氧体, 同含碳燃料进行反应,金属氧化物在氧化反应器 和还原反应器中循环【3J。在还原反应器中金属与 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形成载氧体,该 金属氧化物进入氧化反应器中释放出氧气并与含 碳燃料燃烧。由于还原反应器中氧气被分离出 来,燃烧后的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经脱水 处理后可得到高浓度二氧化碳。 通常采用的金属元素为铁,化学链燃烧反应 式如下p J:
煤、电、石化企业中。并结合未来CCS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CCS碳捕集与封存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背景

什么是碳捕集与封存(CCS)?

什么是碳捕集与封存(CCS)?

什么是碳捕集与封存(CCS)?碳捕集与封存(CCS)是指通过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技术。

CCS背后的想法即在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之前将其捕集。

问题是:如何处理捕集的二氧化碳?目前大多数的CCS策略都要求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深处。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从地球上提取碳作为化石燃料,然后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地球。

01CCS是如何运作的?如今,CCS项目每年封存的二氧化碳超过3000万吨,相当于650万辆客车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捕集通常发生在大型固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如发电厂或生产水泥、钢铁和化学品的工业工厂。

目前大多数碳捕集项目都是在二氧化碳排放到烟囱之前用液体进行化学去除,但有几种新型的捕集工艺正在开发中。

然后,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变成液态,通常通过管道输送到封存地点。

船舶运输比使用管道运输要贵,但欧洲和日本都在考虑船舶运输。

一旦到达封存地点,二氧化碳就被泵送到2500英尺深的井中,进入地质构造,比如枯竭的油气藏,以及含有无法利用咸水地层。

02二氧化碳的利用CCS有时被称为CCUS,“U”代表利用率。

提高采收率(EOR)是当今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提高采收率是指将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以获得更多的石油。

二氧化碳的其他可能用途包括制造化学品或燃料,但它们需要大量的无碳能源,这使得成本太高,无法在今天具有竞争力。

对于大规模实施CCS, CO2的利用量将不到捕集量的10%。

03从空气中捕集最近,人们对使用CCS技术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也有相当大的兴趣。

一种选择是利用CCS(BECCS)的生物能源,生物(如森林或草地)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

然后,生物质被收集并在发电厂中燃烧以产生能量,同时捕集并封存二氧化碳。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负排放 ',因为它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封存起来。

另一种负排放方案称为直接空气捕集(DAC),通过化学方法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是指对
大量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分离、稳定处理和封存的一系列技术。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通过捕获煤炭或其他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将二氧
化碳从大气中分离出来,然后将它封存在地下深处,以防止其再次释
放到大气中。

CCS技术可以消弭高温工业过程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对环
境的不利影响,是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之一。

碳捕获技术主要包括气体分离技术、气流调节技术和过程技术。

气体分离技术是碳捕获的关键,以实现大量二氧化碳从气体中分离出来。

目前常用的分离技术有化学吸收法、催化吸收法、膜分离法和精
馏分离法。

在气体分离中,催化吸收法是一种效率很高的技术,可以
实现大量CO2的有效捕获。

同时,气流调节技术可以有效调节气体流动,保证气体的有效分离。

CCS技术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当的封存地点,一般来说有两种封存方式:地表封存和地下封存。

地表封存的方式主要是建造深埋地库,将
二氧化碳压缩、封装,然后放入。

另一种方式是地下封存,即将二氧
化碳通过管道压入深层地下,如深海、岩层或油气田。

地下封存需要
考虑到岩性结构、地震活动、水文地质等因素,只有在封存技术满足
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发展,对于改善环境、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
意义。

目前,CCS技术已经在能源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有很多
技术上的挑战,比如技术成本高、能源消耗大、二氧化碳封存安全性
低等问题,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成本分析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成本分析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成本分析作者:杨文洁来源:《财讯》2019年第22期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情况日益严重,减排CO2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而由于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供给中仍占据主要地位,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被认为是当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受到极大的关注。

而CCS技术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成本过高,本文将CCS技术成本分为融资成本与技术成本两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CCS技术成本的梳理与分析,指出CCS技术融资模式应由政府直接融资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融资过渡,同时指出经验学习对技术成本的关键影响。

关键词:CCS;成本;融资模式;学习效应目前CCS 技术尚未成熟,政府支持力度和公众认知程度不足,CCS 技术的大规模推广面临着成本过高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更直接全面的揭露CCS技术成本的构成。

一、融资成本目前,我国 CCS处于技术的研发和探索阶段,CCS 技术不成熟、项目发展前景有待观望、项目运营期限较长而投资回报也存在风险,这些特点限制了融资主体作用的发挥,加大了融资成本。

目前政府是主要的融资主体,而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不是长久之计。

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可以适当降低融资成本,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保障CCS技术的持续发展。

发展CCS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需要提高CCS项目的社会认可度,目前,CCS还没有形成大众化的技术热潮,这使得社会各界的投资者由于不了解而对项目望而却步,政府应加大对CCS技术宣传的力度,提高CCS的认知度,推广成本的投入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成本,但从长期看,将减少CCS技术的融资成本。

其次,建立CCS项目公益性基金号召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积极利用国际资金的支持;加大对银行业绿色信贷业务的推进力度;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等项目融资平台为CCS技术大规模的应用提供激励;开发完善的保险机制,以降低前景不确定性给CCS项目带来的风险。

從各个方面减轻CCS技术产业的融资成本。

碳捕获封存技术背景、技术现状、投资成本、和典型案例

碳捕获封存技术背景、技术现状、投资成本、和典型案例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当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推广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一、技术背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指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捕获技术将其从烟道气中分离出来,再通过管道或船舶将其运输到地下岩层,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层的特性,将二氧化碳长期封存在地下岩层中,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二、技术现状目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工业领域,许多大型排放源都安装了碳捕获装置,如燃煤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

这些装置可以将排放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压缩和液化等技术将其转化为液体或固体状态,以便于运输和储存。

在地质领域,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碳捕获与封存试点项目,如美国的怀俄明州和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等。

这些项目通过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岩层,利用岩层的封闭性和压力等特点,将其长期封存在地下。

三、投资成本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投资成本较高,主要包括设备购置、运营维护、管道建设等方面。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碳捕获与封存的初始投资成本在每吨二氧化碳数百至数千元人民币之间,而每年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在每吨二氧化碳数百至数千元人民币之间。

此外,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管道和运输设施,以确保二氧化碳能够被安全、高效地运输到储存地点。

四、典型案例1. 美国的怀俄明州碳捕获与封存项目:该项目是全球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项目之一,将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后注入地下岩层,以减少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该项目已经运行多年,并取得了良好的减排效果。

2. 欧洲的CO2RE叉车项目: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能够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70%以上的叉车技术。

通过采用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碳捕获技术,该项目的目标是将叉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降低。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成本及政策分析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成本及政策分析

1前言当前,减排CO2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主要排放源是化石燃料的使用。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2008年世界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占到约80%的比例[1]。

由于煤炭利用的成本比石油、天然气低很多,且从全球能源储量分布情况来看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可以肯定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炭利用总量仍将持续增长。

特别是像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比例占绝对优势,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考虑都将促进对煤炭的利用。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一次能源仍将以煤为主。

近年来,国内用于发电的煤炭量占到煤炭消耗总量的一半以上。

燃煤发电企业作为CO2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面临的环保压力逐年增大。

在这种形势下,国内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积极致力于燃煤发电领域各种CO2减排技术的研究,包括燃烧前碳捕集、燃烧后碳捕集及纯氧燃烧等。

其中,燃烧前碳捕集技术在电力行业中主要应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厂。

IGCC发电技术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其粉尘、SO2、NO x等污染物接近零排放。

目前,美、欧、日均已建成IGCC示范电站,并拟在示范成功之后逐步推广。

IGCC发电技术不仅具有燃料来源广、发电效率提升空间大等优点,而且可以实现燃烧前脱除CO2,以较低的成本实现CO2减排。

在未来减排温室气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IGCC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以从IGCC电站捕集CO2,并通过管道运输至油田用于强化采油为例,分析得出IGCC电站进行碳捕集与封存(CCS)的CO2减排成本,提出CCS 在中国推广应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2案例分析2.1IGCC电站CO2减排成本在本文的案例分析中,IGCC电站设计输出功率为400MW级,整个系统主要包括空分单元、气化单元、净化单元及动力单元,所选用设备均基于现有技术,气化炉选用水煤浆气化技术,燃气轮机选用F级燃机,粗煤气净化采用湿法净化工艺,空分系统选用独立的低压空分系统。

在进行经济性估算时,假设电厂建设周期为3年,从2007年1月开始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成本及政策分析张建府(中国华能集团绿色煤电有限公司,北京100098)摘要当前,减排CO2的呼声日益高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 简 介 : 张 建 府 , 工 程 师 ,2009 年 获 得 清 华 大 学 热 能 工 程 系 工 学 硕 士 学 位 , 曾 参 与 国 内 第 一 台 IGCC 电 站 的 技 术 研 发 工 作 。 E-mail :jf.zhang@
· 22 ·
中外能源 SINO-GLOBAL ENERGY
表 2 CO2 管 道 运 输 计 算 结 果
项目
数值
管 道 长 度/km
35
管 道 进 口 CO2 压 力 /MPa
14.0
管 道 出 口 CO2 压 力 /MPa 管 道 压 降 /(Pa·m-1)
10.7 94.3
管 径/cm
25.4
管道投资成本/美元 运 行 维 护 成 本 /( 美 元·a-1)
IGCC 发 电 技 术 被 认 为 是 目 前 世 界 上 最 清 洁 的 燃 煤 发 电 技 术 , 其 粉 尘 、SO2、NOx 等 污 染 物 接 近 零 排 放 。 目 前 ,美 、欧 、日 均 已 建 成 IGCC 示 范 电 站 ,并
拟 在 示 范 成 功 之 后 逐 步 推 广 。 IGCC 发 电 技 术 不 仅 具有燃料来源广、 发电效率提升空间大等优点,而 且 可 以 实 现 燃 烧 前 脱 除 CO2, 以 较 低 的 成 本 实 现 CO2 减 排 。 在 未 来 减 排 温 室 气 体 , 应 对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的 过 程 中 ,IGCC 具 有 广 泛 的 应 用 前 景 。
CO2,aroid=
COEcap-COEref CO2,ref-CO2,cap
(1)
式 中 :CO2,aroid 为 CO2 减 排 成 本 , 美 元/tCO2;COEcap、
COEref 分 别 为 捕 集 CO2 的 电 站 和 不 捕 集 CO2 的 参 考
电 站 的 发 电 成 本 , 美 元/(kW·h);CO2,ref、CO2,cap 分 别
整 个 碳 捕 集 与 封 存 全 过 程 包 含 IGCC 电 站 碳 捕 集 、CO2 管 道 运 输 及 CO2 强 化 采 油 三 个 部 分 。 根 据 前 文 计 算 结 果 ,CCS 全 过 程 减 排 成 本 见 表 5。 从 计 算 结 果 可 知 ,CCS 全 过 程 碳 减 排 成 本 为 负 值 , 说 明 在 IGCC 电 站 进 行 碳 捕 集 结 合 强 化 采 油 的 情 景 下 ,
为 不 捕 集 CO2 的 参 考 电 站 和 捕 集 CO2 的 电 站 每 发
1kW·h 电 所 排 放 的 CO2 量 ,tCO2/(kW·h)。
2.2 管道运输成本
在 考 虑 CO2 运 输 与 埋 存 时 , 假 设 CO2 来 源 于 天 津 滨 海 的 IGCC 电 站 ,通 过 管 道 运 输 至 距 离 约 35km
炭 消 费 总 量 的 一 半 以 上 , 已 成 为 国 内 CO2 排 放 的 重 要 来 源 。 整 体 煤 气 化 联 合 循 环 (IGCC) 发 电 技 术 不 仅 具 有 燃 料 来 源 广 、 发 电 效 率 提 升 空 间 大 等 优 点 , 而 且 能 以 较 低 的 成 本 实 现 CO2 减 排 。 以 IGCC 碳 捕 集 结 合 强 化 采 油 为 例 , 分 析 碳 捕 集 与 封 存 (CCS) 全 过 程 CO2 减 排 成 本 。 结 果 表 明 , 在 IGCC 电 站 进 行 碳 捕 集 结 合 强 化 采 油 的 情 景 下 , 捕 集 CO2 的 IGCC 系 统 的 发 电 成 本 低 于 不 捕 集 CO2 的 IGCC 电 站 的 发 电 成 本 。 CO2 减 排 成 本 主 要 受 井 口 油 价 及 CO2 利 用 率 影 响 , 当 井 口 油 价 超 过 14.642 美 元 /bbl 时 ,CO2 减 排 成 本 为 负 值 。 CCS 的 发 展 将 经 历 示 范 、 扩 大 规 模 和 商 业 化 三 个 阶 段 , 针 对 不 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在示范阶段,应加强对相关技术研究的支持,提供财政补贴;在扩 大 规 模 阶 段 , 应 重 点 采 取 财 政 补 贴 措 施 , 并 配 以 CCS 发 电 配 额 标 准 和 CCS 电 力 贸 易 体 系 ; 在 商 业 化 阶 段 , 政 府 已 无 需 继 续 提 供 财 政 补 贴 , 而 CCS 发 电 配 额 标 准 和 认 证 贸 易 体 系 仍 将 是 一 个 有 效 的 方 法 。
在 本 文 的 案 例 分 析 中 ,IGCC 电 站 设 计 输 出 功 率 为 400MW 级 ,整 个 系 统 主 要 包 括 空 分 单 元 、气 化 单元、净化单元及动力单元,所选用设备均基于现 有技术,气化炉选用水煤浆气化技术,燃气轮机选 用 F 级燃机,粗煤气净化采用湿法净化工艺,空分 系统选用独立的低压空分系统。 在进行经济性估算 时 ,假 设 电 厂 建 设 周 期 为 3 年 , 从 2007 年 1 月 开 始
表 3 CO2 混 相 驱 油 主 要 参 数
项目 CO2 净 注 入 量 /(t·d-1) CO2 利 用 效 率 /(tCO2·bbl-1) 增 产 原 油 总 量 /(bbl·d-1) 采 油 井 增 产 原 油 量 /(bbl·d-1)
采油井数 注入井数 油藏深度/m
数值 7766.28
0.45 17258
本 文 以 从 IGCC 电 站 捕 集 CO2, 并 通 过 管 道 运 输 至 油 田 用 于 强 化 采 油 为 例 , 分 析 得 出 IGCC 电 站 进 行 碳 捕 集 与 封 存(CCS)的 CO2 减 排 成 本 ,提 出 CCS 在中国推广应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2 案例分析 2.1 IGCC 电 站 CO2 减 排 成 本
表 1 捕 集 CO2 前 后 IGCC 电 站 经 济 性 比 较
项目
IGCC电 站 IGCC碳 捕 集 电 站
系 统 总 功 率/MW
452.570
457.296
系 统 净 功 率/MW
396.091
348.009
系 统 净 效 率 ,%
40.639
33.357
年 均 利 用 率 ,%
80
80
CO2 捕 集 量 /(t·d-1) 碳 捕 集 率 ,%
的大港油田用于强化采油,在增产原油的同时实现
CO2 的 部 分 埋 存 。 CO2 管 道 运 输 费 用 主 要 包 括 管 道 工 程 投 资 及 运
行维护费用,由于运输距离较短,无需设置中间增
压 站 。 当 IGCC 电 站 碳 捕 集 率 为 90%时 ,CO2 捕 集 量 为 7766.28t/d,管 道 年 均 利 用 率 取 80%,则 CO2 年 运 输 量 为 2.27Mt。 管 道 运 输 成 本 计 算 结 果 见 表 2[3~5]。
第3期
中外能源 SINO-GLOBAL ENERGY
· 21 ·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成本及政策分析
张建府
( 中 国 华 能 集 团 绿 色 煤 电 有 限 公 司 , 北 京 100098)
摘 要 当 前 , 减 排 CO2 的 呼 声 日 益 高 涨 。 在 未 来 相 当 长 的 时 间 内 , 我 国 一 次 能 源 仍 将 以 煤 为 主 , 而 用 于 发 电 的 煤 炭 量 占 到 煤
关 键 词 CO2 减 排 碳 捕 集 与 封 存 强 化 采 油 发 电 成 本 政 策 措 施
1 前言 当 前 , 减 排 CO2 的 呼 声 日 益 高 涨 , 其 主 要 排 放
源 是 化 石 燃 料 的 使 用 。 根 据 国 际 能 源 署 (IEA) 的 统 计 ,2008 年 世 界 能 源 需 求 中 , 化 石 能 源 占 到 约 80% 的 比 例[1]。 由 于 煤 炭 利 用 的 成 本 比 石 油 、 天 然 气 低 很多,且从全球能源储量分布情况来看煤炭资源较 为丰富,因此,可以肯定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炭利用 总量仍将持续增长。 特别是像中国、印度等国家煤 炭比例占绝对优势,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 的考虑都将促进对煤炭的利用。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 间内,我国的一次能源仍将以煤为主。
近年来,国内用于发电的煤炭量占到煤炭消耗 总 量 的 一 半 以 上 。 燃 煤 发 电 企 业 作 为 CO2 排 放 的 重 要来源之一,面临的环保压力逐年增大。 在这种形 势下,国内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积极致力于燃煤发 电 领 域 各 种 CO2 减 排 技 术 的 研 究 ,包 括 燃 烧 前 碳 捕 集、燃烧后碳捕集及纯氧燃烧等。其中,燃烧前碳捕 集技术在电力行业中主要应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 循 环(IGCC)发 电 厂 。
70.814
CO2 减 排 成 本 ①/( 美 元·t-1)
20.733
注 :①CO2 减 排 成 本 仅 为 电 站 捕 集 部 分 , 未 考 虑 埋 存 部 分 。
表 1 中 ,CO2 减 排 成 本 是 体 现 减 排 CO2 经 济 性 的 重 要 指 标 。 其 意 义 为 ,捕 集 CO2 的 电 站 相 对 于 参 考 电 站 使 排 放 到 大 气 中 的 CO2 减 少 1t 所 增 加 的 成 本,计算式如下:
2011年 第 16 卷
建 设 ,2010 年 1 月 投 产 , 电 厂 寿 命 及 折 旧 年 限 均 假 设 为 25 年 ,电 厂 年 均 利 用 率 取 80%,资 金 投 资 年 回 报 率 取 12%。 在 此 基 础 上 ,选 用 化 工 过 程 通 用 建 模 软 件 Aspen Plus 对 IGCC 电 站 系 统 进 行 流 程 模 拟 计算,然后根据计算所得的物质及能量数据,对减 排 CO2 的 IGCC 系 统 经 济 性 能 进 行 估 算 , 结 果 见 表 1(详细模拟计算过程参见文献[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