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医理论内涵: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整体观念:是指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病理生理变化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等病机本质。

证候表现为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阶段本质的症候群。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再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治法。

阴阳:是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制中有化,化中有制,相辅相成,从而维持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神: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气:气是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化: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在人体则包括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产生和维持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让过程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传递信息的通路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气的运动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体现出来。

精:广义之精为人体一切有形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狭义之精专指男女生殖之精天癸:当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产生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的精微物质,称为“天癸”病因:即致病因素,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邪气或病邪。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

体质:是人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得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得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得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得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得称为痰,清稀得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得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得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得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得症候性质相反得药物以治疗疾病得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得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得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得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得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得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得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得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得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得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得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得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得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得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得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绪论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体⾃⾝的整体性及⼈与⾃然、社会环境的统⼀性认识。

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最突出的特点之⼀。

包括⼈体本⾝、⼈与⾃然、⼈与社会的统⼀。

(戴润)2.证:⼀是证据,就是赖以诊断疾病的证据。

⼆是证型,是机体的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戴润)3.病:是指在⼀定病因和条件作⽤下,机体正邪相争,阴阳、⽓⾎津液、脏腑经络等发⽣病理变化的过程,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变化规律和症状体征。

(戴润)4.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病⼈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医⽣检查获得的客观表现)(戴润)5.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据),运⽤中医理论进⾏综合分析和提炼归纳,明确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戴润)6.同病异治:指同⼀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就不同,因⽽治法也就不⼀样。

(戴润)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也就可以采⽤同⼀种⽅法来治疗。

(戴润)8.司外揣内:司外揣内⼜称“从外知内”或“以表知⾥”,是通过观察、分析⼈体外部表现,以测知其体内⽣理病理变化的思维⽅法。

(戴润)9.援物⽐类:⼜称“取象⽐类”,是指运⽤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的相似或类同,从⽽认为两者在其它⽅⾯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的认知⽅法。

(戴润)10.揆度奇恒:⼜称“以常衡变”、“以常达变”,就是⽤⽐较的⽅法对事物进⾏鉴别,从⼀般与特殊的⽐较中,从异常与正常的⽐较中,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从⽽发现其规律。

(戴润)11.内景反观:它认为机体在某种特殊状态下(通常是⽓功功能态),⼈的⾃我感知能⼒可在⼀定的程度内,体察或感受机体⾃⾝的内在景观(通常指内部的功能状态),甚⾄能做出某些适当调控的⼀种特殊⽅法。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呀,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这里面有好多基础名词呢,今天就来给大伙唠唠。

咱先说这“阴阳”。

这阴阳啊,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互相平衡又互相制约。

你看这世界上,啥东西都有个对立面,有冷就有热,有高就有矮。

在人体里也一样,健康的时候呢,阴阳是平衡的。

要是哪一天阴阳失调了,那就像天平歪了,人就容易生病。

就好比一个屋子里,阳气太盛了,就热得像个蒸笼;阴气太盛了,又冷得像冰窖。

这时候啊,中医就得来调整这个阴阳,让它们重新达到平衡的状态。

你说神奇不神奇?再讲讲“五行”,这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可不是简单的五种东西,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一个大家族,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又互相影响着。

比如说,木能生火,就像钻木取火一样自然。

火呢,又能生土,火烧完了不就变成灰烬了嘛,这灰烬就属于土的一部分呀。

土又能生金,金藏在土里嘛。

金又能生水,金属一冷就会凝结水汽。

水又能生木,植物没有水可活不了。

这五行在人体里也对应着五脏呢,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要是哪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其他的脏器,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了,其他的也跟着受牵连。

“气血”也是中医里常说的名词。

气就像是一阵风,在身体里到处游走,推动着身体的各项机能。

血呢,就像是河流里的水,滋养着身体的各个部分。

你想啊,要是风停了,这河水就流不动了,要是河水干涸了,那河边的土地也会变得荒芜。

气血不足的时候,人就会没精神,脸色苍白,就像一朵失去水分的花,蔫蔫的。

而气血通畅的时候呢,人就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样娇艳。

还有“经络”这个概念。

经络就像身体里的高速公路,气血就在这些高速公路上运行。

要是高速公路堵了,气血过不去,那相应的地方就会生病。

比如说手阳明大肠经,要是这条经络不通畅了,可能就会有便秘或者脸上长痘的问题。

这经络可复杂了,纵横交错,把身体各个部位都连接起来,就像一张大网,任何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地方。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嘿!今天咱们来聊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这个超棒的话题呀!
中医,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这中医基础名词,就像是打开中医神秘大门的钥匙呢!
先说“阴阳”这个词,哎呀呀,它可太重要啦!简单说,阴阳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白天黑夜、热冷、动静等等。

是不是很神奇?阴阳平衡才能让咱们的身体保持健康呢!要是阴阳失调,那可就麻烦啦!
还有“气血”,哇!这也是关键的哟!气能推动血液运行,血又能载气。

气血不足的时候,人就容易没精神、脸色苍白。

你想想,气血充足的人,那得多有活力呀!
“经络”这个名词也很厉害呢!它就像身体里的高速公路,气血通过经络运行到各个部位。

要是经络堵塞了,哎呀呀,各种病痛就来啦!
“脏腑”呢,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比如说,心主血脉,肝主疏泄。

它们要是出了问题,那身体可就不好受啦!
“病因病机”,这也是不得不说的呀!像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导致生病。

了解了病因病机,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呀!
“辨证论治”更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呢!通过对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判断出病因、病位、病性,然后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可不是
随便乱来的,需要医生有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呀!
总之,这中医基础名词可真是丰富多彩,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呢!了解了它们,咱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医,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啦!哇,中医真是太神奇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绪论(27个)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

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

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

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

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

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

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

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方法。

23)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24)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25)辨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病的重点是认识疾病的全过程的本质。

26)脱营: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叫做脱营。

词出《素问·疏五过论》27)失精:尝福后贫,五气留连,病从内生,叫做失精。

词出《素问·疏五过论》第一章哲学基础(43个)28)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9)形质: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基本状态,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成为“形质”。

30)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之三宝。

31)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届时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33)阴阳可分: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分可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之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

34)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对抗,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35)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6)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

37)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不仅是相互对立,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8)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因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39)阴阳交感:交,即接触交合;感,即感应想错。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运动的表现形式为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40)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41)阳胜则阴病:阳指阳邪,阴指阴液。

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胜时必然会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滋润不足、干燥的表现。

故说“阳胜则阴病”。

42)阴胜则阳病:阴指阴邪,阳指阳气。

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胜时必然会耗损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

故说“阴胜则阳病”。

43)阳盛则热:阳指阳邪。

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阳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

由于阳的特点是热,故谓“阳胜则热”。

44)阴盛则寒:阴指阴邪。

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

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

45)阳虚则寒:阳指阳气。

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

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寒象,此时产生虚寒证。

故谓“阳虚则寒”。

46)阴虚则热:阴指阴气、阴液。

人体之阴气有制约阳热的功能。

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此时产生虚热证。

故谓“阴虚则热”。

47)阴阳离决:即阴阳的关系分离决裂。

指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另一方耗损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保持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此即谓“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表示死亡的机理。

48)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9)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50)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具有树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51)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52)土爰(yuán)稼穑(sè):“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53)金曰从革:“从革”,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4)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向下、滋润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55)五行相生:五行之间相互滋生、促进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生。

56)五行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

5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58)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59)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60)五行相侮:指无形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他克制,又称反侮。

61)母病及子:指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子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

62)子病及母:指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母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63)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徐铮。

母能生子,通过补母而实其子。

64)实则泻其子: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是通过泻其子而虚其母。

65)培土生金法:即健脾补肺法。

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

66)益火补土法:即温肾健脾法。

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67)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法。

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68)抑木扶土法:即疏肝健脾法。

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

69)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南)滋肾水(北),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证。

70)培土制水法:是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运之证。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20个)71)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72)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73)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是人体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74)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且聚于胸中之气。

称为“宗气”,又称“大气”。

75)营气:指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荣气”。

76)卫气:指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77)血:指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78)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9)气: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肉眼看不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80)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最精专的细微物质。

81)血府:即指血脉,是血脉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82)气主煦(xù)之:指气的温煦作用,主要是指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

即是说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83)血主濡之:指血液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血主濡之”。

84)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同为液态样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故称“津血同源”。

85)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

86)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失调”。

87)气滞: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称为“气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