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实质是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有哪些异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治理,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历史分析能力。例如,通过比较秦汉、隋唐两个时期的国家治理,让学生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但个别学生对部分历史时期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补充和引导。
2.学生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历史现象难以把握。教师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分析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演变过程和影响方面。
2.请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历史人物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
3.请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题目:
1.列举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并简要说明各个时期的特点。
5.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的表现。小组讨论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共24张ppt)

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农 民积极性;
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缓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南北差距,为隋唐统 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潮流。
任务1-3:阅读教材P22-23,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P52 的知识,和阅读历史 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 √ √
G
时间轴
古代 商鞅 孝文帝王安石 张居正 戊戌 变法 改革 变法 改革 变法
近代
清末 民国 新政 改革
当代
完成
社会主义 成就
革命
曲折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制度
建 促 挽危机
封汉 建化
学 披 探转 西 新 民变 法 衣 主制
度
曲完 折善 探制 索度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任务1-1:阅读教材P22和历史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任务1-4:阅读教材P23和阅读历史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 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张居正改革 (明朝)
政治腐败、国库亏空、 土地兼并严重
整肃吏治、裁剪开支
清丈土地、改革税 制
财政收入增加; 封建统治危机缓和。
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 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言政治腐败 聿, 管监察的不行纠劾…… ——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 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 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多,内容时间跨度大,从春秋战国开篇,下限一直延伸到21世纪初。
本课主要围绕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主题展开,是在《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本课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分古代、近代和现代分别呈现。
第一目“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主要介绍了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第二目“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第三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则重点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措施及成就。
这三目较为完整地梳理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有利于学生理解改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但改革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本课三个子目中,第一目“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学生涉及相对较少,历史名词较多,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较大。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选科走班的高二年级学生。
经过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的历史学习,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积累,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与深度学习,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变法与改革的基本史实,感悟改革家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把握变法、改革的必要性和产生的影响。
增强变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经,只有坚持改革、不畏艰险,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难点:理解历史上变法和改革成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
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课件(43张)

2.考核 (1)隋唐: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__中__央____汇 报工作。
②唐朝:考核官员,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 核结果确定官员的__黜__陟____。
(2)宋代:宋朝考核称为“___磨__勘___”,由审官院考核京官, 考 课院考核地方官。
3.监察: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 (1)明朝: 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 按各省。六__科__给__事__中__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 劾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秩轻权重。 (2)清朝:将六科并入__都__察__院__,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 法,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拔 (1)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_世__官__制___,贵族世代垄断高 官。
(2)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鼓励荐举 有才能的人为官, 或依据_军__功_____大小授予官职。但官员选拔缺少 制度化的途径。
(3)汉朝: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_察__举__制___ 的形成。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 人才。
[微点拨] 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为 加强皇权和专制的工具,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不乏 点]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提示:科举制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其实质是公开、平 等、竞争、择优。科举制打破了人们以前依靠门阀才能当官的特殊方 式,打破了世族对官场的垄断。
3.监察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 将全国分为十道__监__察__区__,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2)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 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 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 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 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 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图片反映新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什么?从政府工作报告高频 词反映了新中国制度模式的特点?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 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 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从秦至清
①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② ③
④
⑤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 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 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 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 与效率。……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 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➊学习目标一、了解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一般性规律,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将这些改革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和爱国情怀三、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培养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➋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2)内容: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3)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1)时代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政权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2)内容:迁都洛阳、改革官制、建立士族阶层、均田制、禁胡语、改汉姓(3)影响:推动了民族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3、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时代背景:三冗问题、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庆历新政(2)内容·富国强兵: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影响:实现了富国但强兵效果不好;加重人民负担,引发党争4、明朝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1)时代背景: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2)内容:考成法、一条鞭法(清丈土地;将田亩税、人头税和役银合并折银征收)(3)影响: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废止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维新变法·1898年(1)原因: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的发展(2)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开放言路、精减机构、鼓励民资发展废八股、派遣留学生、设武备大学堂(4)结果:变法失败,慈禧临朝训政,光绪帝被囚禁,康梁逃亡,戊戌六君子被杀(5)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皇帝未掌握实权(6)意义:推动了日后清政府自我改革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901—1911年)(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重危机(2)内容:改总理衙门、编练新军、1905年废科举与预备立宪(3)实质:是戊戌维新变法的延续并深入,目的是遏制革命势力,维护清政府统治3、民国时期的经济改革(1)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鼓励性经济政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进行币值改革(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白银国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第二春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过渡时期(1)三大改造(1953—1956年):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2)民主改革·构建三大政治制度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良好开端: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与中共八大召开(2)曲折探索:1958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3)总结经验: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4)取得成就: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4、改革开放时期·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乡镇企业、乡村振兴战略(2)城市改革: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对外开放: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加入世贸、自贸试验区(4)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毫不动摇(5)全面改革: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6)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➌框架梳理(完成以下填空)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2、3、4、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2、3、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过渡时期: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4、改革开放时期:➍思考:从古至今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根本因素)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这两方面又具体可以从内外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➎课后习题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知识点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等级森严。
2.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性特征: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逐渐瓦解(礼崩乐坏),王权衰落,权力下移。
郡县制、官僚制度确立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型②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不断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③思想:百家争鸣,各派思想纷呈致力于寻求治世之道④军事: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⑤民族:民族交融,逐步形成华夏认同3.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普遍推行郡县制④文书邮传制度4.秦朝至清朝加强君主专制演变历程。
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汉朝:设立“中朝”(“内朝”)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北宋: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是最高权力机关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君相矛盾演变的总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5.秦朝至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
秦朝:郡县制汉代:郡国并行制宋代: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行政上,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又设通判监督知州;财政上,设转运使;明代:废行省设三司,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6.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不同:①与王室关系: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血缘或姻亲关系。
②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7.原始民主遗存的影响(选择题易以某个王举例,办事之前会问一下大臣的建议)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某个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2.设计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例如,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朝代的大一统国家治理,并共同制作一份研究报告。
3.鼓励学生进行交叉评价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例如,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可以进行互相评价,反思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收获。
3.分析唐朝贞观之治和宋太祖治国策略的特点和作用。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例子,让学生了解这些时期的国家治理成果和经验。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治理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该时期的国家治理特点和影响。
2.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使学生识和理解。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历史问题。例如,先提问学生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最后让学生分析这种制度的优缺点。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关于唐朝贞观之治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来解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官制 举荐与功劳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血缘亲疏 才能和军功
品行 门第 才学
1.循旧与创新并举 2.道德与才能并重 3.权力逐渐归中央
方式 世袭 举荐、授官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贰 官员的管理体系
时期
秦汉
隋唐 两宋 明清
考核方式
——《阎步克自选集》
南北朝时选官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变化:重用庶族;注重考试
科举制
时期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清 清末
阶段 确立 完善 发展
加强 废除
概况 隋文帝分科举人;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 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科目减少,进士科为主; 考试实行糊名、誊录、锁院等。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八股取士; 南北卷。
上计 吏部考核
磨勘 考满和考察
监察机构 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
汉在地方设刺史 御史台
御史台,且台谏合一 都察院与六科
考核内容有针对性; 考核与监察相结合; 考核与奖惩相配套; 考核监察渐归中央。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 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 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 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宗《励学篇》)
加强集权;
太读宗书皇人帝,真最长不策济,。赚烂的诗英文雄,尽烂提白如高头泥。。官国(员家唐素本·质为赵;求嘏才《计残,句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
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八尾股,取便道士是禁圣锢门思高想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
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官皇帝本?位(价清值·取徐向灵胎单《一刺。时文》)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6.春夏秋冬,流转无穷;人的一生, 就像早 晨的露 水,太 阳一晒 就消失 了。人 生好像 旅客寄 宿,但 人生功 绩却能 刻入金 石永远 流传。
•
7.“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是说岁 月更替 ,人生 有阻, 即便是 圣人贤 人,也 无法超 越,这 为下文 写对待 生活的 态度做 了铺垫 。
•
4.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 ,最后 一段中 ,松柏 梧桐覆 盖相交 ,鸳鸯 双双和 鸣,是 运用了 浪漫主 义的手 法,既 象征了 刘、焦 爱情的 不朽, 又象征 了他们 的悲愤 和控诉 。所以 ,这首 诗是浪 漫主义 的诗歌 。
•
5.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 的人物 个性化 的语言 刻画了 人物的 性格, 一些段 落浓墨 重彩, 如刘、 焦话别 ,兰芝 辞母等 ,使人 物形象 更鲜明 。
科举制
科举制
诗词背后,你读出了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社宋会·阶汪层洙的《流神童动诗;》)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自书愿高报(考宋;·公汪洙平《竞神争童,诗择》优)录取;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尚书文。的(学《风增广;贤文》)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推金动屋。文娶化妻繁莫荣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
选官制度 世官制 举荐与功劳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世及以为礼” “公门有公,卿门 有卿,贱有常辱,贵有 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 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以血缘亲疏为依据
世官制
选贤举能
察举制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 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 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 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大唐名相张九龄
吏治——用什么人 治吏——怎么用人
2020/8/15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 拔、考核与监察
目 录
壹 官员的选拔制度 贰 官员的管理体制
官员的选拔制度
请迅速浏览教材,指出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清
•
1.取样要有专人负责,开始时隔-小 时取样 一次, 以后根 据取样 判定结 果再决 定取样 间隔时 间。
•
2.经化验冲洗精度合格后,油冲洗工 作即可 停止, 待油温 降至室 温后进 行排液 和管道 系统恢 复,充 填工作 油,进 行试运 转。
•
3.登高作业绑扎用的直爬梯,必须经 专人检 查绑扎 牢固后 方可使 用,对 于一些 为了安 装方便 而搭设 的临时 操作平 台,除 必须绑 扎牢固 ,并且 其自身 保证一 定的安 全强度 。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选拔方式—— 自下而上 主要标准—— 道德品格 选拔程序—— 先举荐后策问再命官 最终确立—— 汉武帝时期
察举制
儒生参政与“为政以德”政治理念的实际运用,贤良、孝廉设科明目 上体现的“进贤”意图,以及举荐形式上的“贡士”色彩,使察举制度从 根本上有别于先前的官员举荐方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 德,以及恪守德义的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徳立化”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在 选官上“以德取人”的原则。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官员考核问题的看法。
加强官员管理;维护中央权威;廉洁官僚队伍;促进人事流动; 产生激励与警戒功效。
壹 官员的选拔制度 贰 官员的管理体制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人
德才兼备 勤政廉洁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思考:“徳” 的内涵是什么?
儒家的道德伦理
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 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 如黾。
——晋·葛洪《抱朴子》
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 家世、道德与才能
制度评价 利于选拔人才; 用人权归中央; 形成累世公卿。
九品中正制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 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 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 节。
•
8.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 名句, 笔力遒 劲,韵 律沉雄 ,内蕴 着一股 自强不 息的豪 迈气概 ,深刻 地表达 了曹操 老当益 壮、锐 意进取 的精神 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