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辅助治疗 4个月。经 治疗前评估 患者均不能行 B S 1%的患 C ,4 者被认为不 能手术。新辅助治疗后 , 曲唑和 T M组 临床疗 来 A
效评价总缓解率 ( er l rsos a , R ) O v —a epnert O R 分别为 5 % 和 l e 5 3 %( 0 0 1 , 6 P< .0 ) 两组 B R分别为 4 %和 3% ( 00 2 。 C 5 5 P= .2 ) 结果显示 , 来曲唑组 临床疗效评价 O R、 R 钼靶检查及超声检查
手术切除率 , 改善巨大肿瘤和不可手术切除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
【 关键词】 乳腺癌 ; 新辅 助治疗 ; 内分泌治疗 ; 第 三代芳香 化酶抑制剂
Ne a j v n n o r e te a y wi r maa e ihb t r ete t n f o t n p u a ra tc n e ains o d u a t d c i h r p t a o t s i i si t ra me t s e n h n o nh o p me o a sl e s a c rp t t b e
s t r scne ae tbfr clram n.Ma ys de aecn r dta eef t f eajvn ed c n ea t ibe t acr t ns eoe oa ete t ac a pi l t n u is v ofme th f c odua tn or et r— t h i h t e on i h
【 e o d 】 Bes n ol m ; N od vn t r y E dc n e p ; A o a s i i t s K yw rs r t ep s s a a eaj ath a ; n or e hr y u ep i t a r t en bo m a h ir
依西美坦在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经治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依西美坦在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经治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宋国红;邸立军;宛凤玲;任军【摘要】背景与目的:依西美坦为甾体类芳香化酶灭活剂,能不可逆地结合到芳香化酶与雄激素底物的结合位点上,引起酶永久失活,阻断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依西美坦对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具有明显的疗效,且有研究表明,依西美坦与其他内分泌药物包括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之间无明显交叉耐药反应.本研究旨在评价依西美坦在采用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3例雌激素(estrogen receptor,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或不明的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且均为既往接受过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进展的患者,口服依西美坦,1次/d,每次25mg,28 d为1个周期,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全组33例患者中,无CR病例,PR 2例(6.0%),SD 19例(57.6%),其中稳定持续时间≥24周者13例,PD 12例(36.4%),有效率(CR+PR)为6.096,临床获益率(CR+PR+SD≥24周)为45.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9个月(1~29.3个月).年龄≥60岁患者的临床获益率高于年龄<60岁患者,既往未接受过化疗(不包括辅助化疗)患者出现进展的比例低于接受过化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依西美坦在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的绝经后内分泌治疗反应型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0(020)007【总页数】4页(P535-538)【关键词】晚期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作者】宋国红;邸立军;宛凤玲;任军【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3;R737.9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合理应用

出血诊治推荐流程・ 中华消化杂志,07 20 ,
. o 斗 q 一u u R T , g F DvnH , 1 i 。 A a R ,e i B ea Rs n l t . k h ohg・ , ’ : a  ̄ ae 如 。
下 血, 止 起效迅 疗效确切, 作为首 予 幽门 菌治 抗溃 治 需 速、 应 抗 螺杆 疗及 疡 疗。
1 2中国 社 区医 师 ・ 医学 专业半 月刊 2 1 年 第 1 00 0期 ( 2 第1 卷总 第25 3期
e毗 n t
: : :: p
mu n m
胺 并 且 F H 和 雌 二 醇 测 定 在 绝 经 后 水 S 平 。然 而 有诸 多原 因都 可 以导 致 闭 经 , 如 化疗 、 手术 、 精神创 伤等 。当这 些干 扰 因
,
素消失后 , 患者 有可能恢 复月经 , 在临 这 床 治疗 过 程 中并 不 少 见 。这 些 患 者 只 是 闭经 而不 是 绝 经 。绝 经 是 指 卵 巢 功 能 丧
热凝 治 疗 和 机 械 止 血 等 治疗 ; 抑 酸 药 物 ② 药物 的应用 , 目前临床常用抑酸剂包括 质 子泵 抑 制 剂 ( P )和 H PI 受 体 拈 抗 剂
根据淋巴结转 移情况 、 肿块位 置及 大小 、 病理分级、 免疫 组 化 检查 结果 , 分为 高 、 中、 低度复发 危险 , 并制定 出相应 的 内分
20 1 (0) 09,0 1 .
评分依据。它是根据年龄、 休克状况 、 伴发 病、 内镜诊断和内镜下出血征象 5 项指标将 患者分为高危、 中危或低危 ^ 群 。
A V GB的 治 疗 NUI
2 中华内科 杂志编委会. 不明原 因上消化道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并介绍如何调整治疗策略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一、内分泌治疗的效果1. 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荷尔蒙受体阳性(ER+/PR+)的乳腺癌患者约占70-80%。
这类患者的肿瘤细胞对于雌激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通过抑制或阻断雌激素的作用,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内分泌治疗主要采用激素阻断剂,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肿瘤生长和复发的风险,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2. 非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对于不具备荷尔蒙受体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弱。
因为这类肿瘤不受雌激素的影响,因此通过荷尔蒙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
对于这些患者,通常需要采取其他治疗策略,如化疗或靶向治疗等,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二、内分泌治疗的调整1. 药物选择的个体化在进行内分泌治疗时,由于患者之间的生理状态和耐药性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等因素,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不同类型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2. 药物联合治疗的优势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为了提高疗效,可以考虑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
例如,SERMs和AIs的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雌激素阻断效果。
此外,联合靶向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例如联合使用激素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副作用的管理与调整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合理处理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
4.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乳腺癌患者在进行内分泌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评估疗效。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1896年英国学者Beatsom采用卵巢切除术治疗绝经期前晚期乳腺癌,开创了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后期成功分离出雌激素受体(ER)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选择性地用于ER阳性的病例,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口服三苯氧胺每日20mg已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常规方法,广泛用于各期乳腺癌的治疗中。
20世纪90年代,第三代高选择性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出现,使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 芳香化酶的结构与功能芳香化酶是一种由503个氨基酸组成的酶蛋白,由定位于人15q21.1上的芳香化酶基因编码。
该基因全长123kb,由10个外显子构成,该基因的3′端的约30kb的基因序列编码着芳香化酶蛋白,而5′端的约93kb基因序列为调控区,内含多个启动子,参与芳香化酶基因的转录调节。
实验发现,这些不同的启动子可能感受不同的组织内不同的微环境状态而产生组织的特异性表达[1,2]。
芳香化酶又称雌激素合成酶,在体内催化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其蛋白在许多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如卵巢、乳腺、皮肤、肌肉等。
芳香化酶在卵巢的高表达是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的重要途径,而外周组织,如脂肪、肌肉等的表达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的主要途径。
临床研究发现,因基因突变而导致芳香化酶蛋白活性降低的女性患者呈现男性化特征,其外生殖器和子宫以及乳腺发育障碍[3]。
2 芳香化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目前认为乳腺组织局部高雌激素水平的微环境,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Aebi等报道60%的绝经期前乳腺癌具有激素依赖性[4],虽然绝经期后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循环血内的雌激素主要由脂肪、肌肉组织内的芳香化酶转化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而来,但其合成雌激素能力远低于绝经前的卵巢,因此绝经后女性的循环血内雌激素水平较绝经前明显降低,但目前研究发现在绝经期后女性乳腺组织内雌激素浓度可高于循环血中浓度的10倍,达到了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5]。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内容摘要:芳香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中一个成员,在体内将睾酮、雄烯二酮、16-α-羟雄烯二酮转化成雌酮和雌二醇。
绝经后妇女外周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但乳腺癌组织里有高表达的芳香化酶,可能导致乳腺癌局部的高雌激素环境而促使肿瘤增殖。
临床上根据这一特有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抑制乳腺癌组织内高表达的芳香化酶活性,减少雌激素的合成,治疗乳腺癌。
乳腺肿瘤芳香化酶抑制剂绝经后妇女卵巢停止合成雌激素,体内低水平雌激素源于雄激素在外周组织如脂肪、肝脏、肌肉、毛囊等中的芳香化酶转化而来。
乳腺癌组织里有高表达的芳香化酶,可能导致乳腺癌局部的高雌激素环境而促使肿瘤细胞增殖。
芳香化酶抑制剂(arimedexs,AIs)抑制该酶,减少雌激素的合成,进而抑制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
1 芳香化酶及其高表达的意义芳香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中一个成员,在体内以睾酮、雄烯二酮和16-α-羟雄烯二酮为生理底物,经过芳香化作用转化成雌酮和雌二醇。
敲除(bockeout)芳香化酶基因的雌性小鼠体内雌激素无法测出,呈现雄性化,其外生殖器和子宫、乳腺发育均有障碍[1]。
因基因突变而使芳香化酶蛋白活性降低的女性也出现相似的表现[2]。
绝经后妇女外周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但在芳香化酶高表达的乳腺组织,雌激素的水平可以是外周的10倍,而底物雄烯二酮是外周的8倍[3]。
因此乳腺癌组织中具有高浓度的雌激素环境,促进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
Brodie等[4]报道芳香化酶表达活性和乳腺癌增殖指标PCNA具有相关性。
研究显示,芳香化酶表达活性与AIs治疗敏感性也有关联[5]。
临床上根据芳香化酶这一特有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用AIs治疗乳腺癌。
2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发展和类型。
第一代AIs氨基导眠最初作为抗癫痫药物用于临床,20世纪代被用于晚期激素依赖型乳腺癌,但是发现此药的选择性太差,在抑制芳香化酶的同时还广泛影响其他类固醇激素代谢过程,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也受到影响,用此药时必须补充糖皮质激素。
依西美坦用于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依西美坦用于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6-02T13:41:33.2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作者:李庆云[导读] 总之,依西美坦用于乳腺癌治疗临床疗效有保障,安全可靠,应用价值较高,不过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李庆云(广西桂林南溪山医院药剂科 541002)【摘要】目的观察依西美坦用于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 年4 月—2013 年2 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依西美坦进行治疗,排除影响因素,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 80 例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30%(24 例),临床获益率53.75%(43 例);是否选择手术方式、既往化疗史和绝经方式的不同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但是转移性部位和有无内分泌治疗治疗对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2.5%,影响小,安全性高。
结论依西美坦用于乳腺癌治疗临床疗效有保障,安全可靠,应用价值较高,不过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关键词】乳腺癌;依西美坦;疗效;安全性【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274-02 乳腺癌是困扰我国女性健康的典型性疾病之一,随着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造成了严重负担和恶劣影响,所以加强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研究无疑是女性患者的福音。
临床研究显示,女性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体内雌激素依赖有密切关系,所以临床治疗多以内分泌治疗为主,达到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缩减肿瘤的效果[1-2]。
依西美坦是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是临床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为了解依西美坦应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次研究选取2010 年4 月—2013 年2 月间在我院进行依西美坦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报告如下。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 代 芳 香 花 酶 抑 制 剂— — 氨 基 导 眠 ( mn a i— olthmd ) 初作 为 抗 惊 厥 药 物 用 于临 床 ,99 g e iie 最 ut 16 年被 使用 于临 床治疗 乳 腺癌 。除 抑制芳 香化 酶活 性 外, 还刺激 肝脏 混合 功能 氧化 酶活性 , 进雌 激素 代 促 谢及 加速其 在 血浆 中 的清除 。它 能抑制 肾上 腺所 有 类 固醇激 素的 合成 , 到药物性 肾上腺切 除 的作用 。 起 在使 用时需 要 补充皮 质 内 固醇 激 素 , 使用 不方 便 , 选
Vo1 6 No 5 .1 . 0c . 0o t2 6
芳 香 化 酶 抑 制剂 在 乳 腺 癌 内分 泌 治疗 中 的研 究 进 展
沈恩 超 ,王 水 凌 立 君 , ,张 建新
( . 苏 大 学 附 属 医 院普 外 科 , 苏 镇 江 2 20 ; . 苏 省 人 民医 院 乳 腺 外 科 , 苏 南 京 2 0 2 ) 1江 江 10 1 2 江 江 10 9
维普资讯
第 l 6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期
20 0 6年 l 0月
江 苏 大 学 学 报( 学 版) 医
J u a o i g u U i r t ( dc eE i o ) o r l fJ n s nv s y Me ii dt n n a ei n i
位于 1q 1 1 5 2 . 。芳 香 化 酶 在 体 内可 催 化 睾 酮 、 烯 雄
二酮向雌酮、 雌二醇转化, 又称为雌激素合成酶。其 在卵巢 中的高表 达是绝 经前 女性体 内雌 激 素合成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1896年英国学者Beatsom采用卵巢切除术治疗绝经期前晚期乳腺癌,开创了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后期成功分离出雌激素受体(ER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选择性地用于ER阳性的病例,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口服三苯氧胺每日20mg已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常规方法,广泛用于各期乳腺癌的治疗中。
20世纪90年代,第三代高选择性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出现,使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 芳香化酶的结构与功能芳香化酶是一种由503 个氨基酸组成的酶蛋白,由定位于人15q21.1 上的芳香化酶基因编码。
该基因全长123kb,由10个外显子构成,该基因的3' 端的约30kb的基因序列编码着芳香化酶蛋白,而5'端的约93kb基因序列为调控区,内含多个启动子,参与芳香化酶基因的转录调节。
实验发现,这些不同的启动子可能感受不同的组织内不同的微环境状态而产生组织的特异性表达 [1,2] 。
芳香化酶又称雌激素合成酶,在体内催化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其蛋白在许多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如卵巢、乳腺、皮肤、肌肉等。
芳香化酶在卵巢的高表达是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的重要途径,而外周组织,如脂肪、肌肉等的表达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的主要途径。
临床研究发现,因基因突变而导致芳香化酶蛋白活性降低的女性患者呈现男性化特征,其外生殖器和子宫以及乳腺发育障碍[3] 。
2 芳香化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目前认为乳腺组织局部高雌激素水平的微环境,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Aebi 等报道60%的绝经期前乳腺癌具有激素依赖性 [4] ,虽然绝经期后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循环血内的雌激素主要由脂肪、肌肉组织内的芳香化酶转化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而来,但其合成雌激素能力远低于绝经前的卵巢,因此绝经后女性的循环血内雌激素水平较绝经前明显降低,但目前研究发现在绝经期后女性乳腺组织内雌激素浓度可高于循环血中浓度的10 倍,达到了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 [5] 。
实验研究发现雌激素可刺激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阻断芳香化酶的活性可以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但对正常乳腺上皮组织作用不明显; 动物实验也发现高表达芳香化酶的转基因小鼠的乳腺组织呈现出癌前病变的状态。
Brodie 等也报道了芳香化酶的活性与乳腺癌增殖指标PCNA 有相关性[6] 。
这些结果都提示了乳腺癌中高表达的芳香化酶与乳腺癌组织中高浓度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这就为临床上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Bezwoda等发现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敏感的患者的平均芳香化酶活性水平较那些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无效的患者为高,提示芳香化酶活性程度可能是除ER外的可预测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敏感性的指标[7]3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类型第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氨基导眠能最初是作为抗惊厥药物应用于临床,在20 世纪60 年代实验性用于某些激素敏感性的晚期乳腺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它在抑制芳香化酶的同时还广泛抑制了其它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一些羟基化作用。
从而影响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
随着对芳香化酶抑制剂作用机制的了解,人们开始寻找具有芳香化酶的特异性而不影响其它内分泌代谢的抑制剂。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几家知名的制药企业,相继开发上市了一些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 Anastrozole )、来曲唑( Letrozole )、依西美坦( Atromasin )等。
芳香化酶抑制剂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类固醇类芳香化酶失活剂和非类固醇类的芳香化酶抑制剂。
类固醇类芳香化酶失活剂其结构与芳香化酶的作用底物雄激素的结构十分相似,与芳香化酶蛋白结合后导致酶活性永久失活; 非类固醇类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可特异性与芳香化酶中的细胞色素P450结合,阻碍NAD PH兑氢氧化过程,从而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
第三代类固醇类芳香化酶失活剂(依西美坦)和第三代非类固醇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或阿那曲唑)都可以通过抑制体内芳香化酶的活性而使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到一个测不出的不平 [8] 。
4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的研究三苯氧胺(TAM是最常用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对于激素敏感的乳腺癌患者,无论是绝经前还是绝经后,均可以改善预后。
NSAB P-14式验[9]和NATO式验证实了口服TAM能提高ER阳性率,淋巴结阴性或阳性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
但是长期服用TAM可以明显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大量的临床实验对这两类药物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ATAC式验(阿那曲唑与三苯氧胺单用以及联合用药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是关于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辅助治疗乳腺癌最早的大规模试验。
自1996年7月〜2003年3月,全球381个研究中心共9366例绝经后受体阳性或不明患者入组,2002年在Lancet 上发表了中位随访33个月的结果[10]。
结果显示,阿那曲唑较TAM改善了绝经后受体阳性患者的DFS(P=0.013),降低了对侧乳腺癌发生率(P=0.007),在不良反应方面,潮热、体重增加、阴道流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阿那曲唑均较三苯氧胺低(PV0.05),第二年又报道了随访44个月的结果[11],与中位随访33个月的结果相似。
2003年的St Antonio 乳腺癌会议上,Dousett [12] 报道了受体状况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对ER(+),PR (-)的乳腺癌患者,阿那曲唑与TAM的风险比是0.48,相对风险降低52%显示阿那曲唑疗效显著优于TAM(P<0.001)。
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阿那曲唑比TAM的效果好,且在长期用药安全性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Kvinnsland等[13] 报道的137例ER( +)的三苯氧胺治疗失败后的转移性乳腺癌中,应用依西美坦治疗的结果显示客观有效率为25%,临床获益率为60% Lonning等[14] 报道的241例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三苯氧胺和二线类固醇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后,应用依西美坦治疗有效率为7%,临床获益率达到24%。
因此,可以认为依西美坦在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的二线和三线治疗中有明显的疗效。
为了比较依西美坦和三苯氧胺一线治疗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已结束的EORTC1095临床n期试验结果显示,依西美坦客观有效率为41%,临床获益率为57%;三苯氧胺组客观有效率为17%,临床获益率为42%。
在不良反应方面,发生水肿、潮热、恶心、血脂的影响,依西美坦组均明显少于他莫昔芬组[15, 16] 。
Torget实验[17] (阿那曲唑与三苯氧胺对比试验)和来曲唑与三苯氧胺的随机对比前瞻性研究[18] 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
这些均提示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替代三苯氧胺成为复发性乳腺癌的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
绝经后ER■和/或PR (+)的手术切除困难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或癌体较大愿意保乳治疗的患者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后可使一部分患者得到手术或保乳的机会,我们称之为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与新辅助化疗相比,内分泌治疗毒、副作用反应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为了验证第三代芳香化酶的疗效,来自16 个国家的55 个乳腺癌治疗中心进行了来曲唑与三苯氧胺在新辅助治疗中的m期随机对照试验[19] ,共有237例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肿块大,不适合保乳的患者分为两组服药, 4 个月评价效果,来曲唑组保乳手术率为48%明显高于三苯氧胺组的36% (P=0.036)。
提示新辅助化疗为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手术切除困难的LABC或不宜保乳手术的患者获得治疗成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对于三苯氧胺与芳香化酶抑制剂序贯用药的问题,意大利学者进行了IAT 试验(三苯氧胺与芳香化酶抑制剂序贯使用的辅助治疗临床研究)。
对448例乳腺癌患者,在口服TAM A3年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服用TAM至5年,另一组改服阿那曲唑,中位随访30个月,两组临床事件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第二原发癌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分别为45 个和17个(PV0.0002),提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5年内三苯氧胺和阿那曲唑应用比单用三苯氧胺效果更好。
Goss等报道三苯氧胺治疗完成后再应用来曲唑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无癌生存率,且无严重毒副反应发生[20] 。
5 总结与展望大量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显示在晚期乳腺癌治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以及辅助治疗领域,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都显示出高于三苯氧胺的疗效,同时在耐受性方面也有明显优势。
但是随着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渐成主流,临床上仍有许多问题等待解答,如对绝经前患者是否有效,对激素受体阴性但芳香化酶高表达的患者是否适用,对绝经后乳腺癌辅助治疗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应用以多长时间为佳,以及长期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远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等等,笔者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解答,能进一步提高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效果。
参考文献1 Sebastian S Bulun SE.A highly complex organization of the regulatory of human CYP19 (aromatase) gene revealed by the Human Genome Pro" ject.J Clin Endocr Metab , 2001, 86:4600-4602.2 Whitlock J P.The regulation of cytochrome P-450gene expression.Annu Rev.Pharu.Toxicol ,1986,26:333-369.3 TekmalRR,RamachandraN,Gbba S,et al.Overexpression of int-5/aromatase in mammary glands of transgenic results in the induction of hyperplasia and nuclear abnormalities.Cancer Res ,1996,56(14):3180-3185.4 Aebi S ,Gelber S ,Castiglione-Gertsch M ,et al.Ischemotherapy alone adequate for young women with oestrogen-receptorpositive breast ncet ,2000,335:1869-1874.5 Brodie A ,Long B,Lu Q.Aromatase in the normal breast and breast can " cer.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1997,61(3-6) :281-286.6 Brodie A ,Long B,Lu Q.Aromatase expression in the humanbreast.Breast Cancer Res Treat ,1998,49:85-91.7 Bezwoda WR,Mansoor N,Dansey R.Correlation of breast tumour aro - matase activity and response to aromatase inhibition withamino glute - himide.O neology , 1987, 44 (6) :345-349.8 Buzdar A ,Jonat W,Howell A,et al.Anatrozole ,a potent and selective aromatase inhibitor ,Versus megestrol acetat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results of overview an alysis of two p hase E trials.Arimidex Study Grou p.J Cli n On col , 1996,14(7) :2000-2011.9 MartinM ,Pienkowski T ,Mackey J ,et al.TAC improves disease free sur " vival and overall survival over FAC in node 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CIRG001 :55months follow-up Breast Cancer ResTreat ,2003,82:43.10 Bau M ,Budzar AU,Cuzik J ,et al.Anastrozole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amoxifen versus tamoxifen alone for adjuvant treatment of post - 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 east;the firstresults of the ATAC ran - domized ncet , 2002, 359 ( 9324) :2131-2139.11 Baum M, Budzar AU, Cuzick J , et al.Anastrozole alone or in combina - tion with tamoxifen versus tamoxifen alone for adjuvant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result of the ATAC ( arimidex , tamoxifen alone or in,2003,combination ) trial efficacy and safety update analysis.Cancer98( 9) :1802-1810.12 Dowsett M ,Analysis of time to recurrence in the ATAC(arimidex , ta - moxife n alone or in comb in ati on ) trial accordi ng to estrogen receptor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status.S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3,82( 1 ) :4.13 Kvinnsland S , Anker G, Dirix LY , et al.High activity and tolerability demonstrated for exemestan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who had previously failed on tamoxifen treatment.Eur J cancer , 2000,36( 8) :976-982.14 Lonning PE ,Bajetta E ,Murray R ,et al.Activity of exemestane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fter failure of nonsteroidal aromatase in " hibitors;a p hase n trial.J Cli n on col , 2002, 18 (11):2234-2244.15 Paridaeus R , Dirix L , Lohrisch C , et al.Mature results of randomized phase n multicenter study of exemestane versus tamoxifen as first-line hormone therapy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Ann Oncol , 2003, 14( 9) :1391-1398.16 Atalay G ,Dirix L ,Biganzoli ,et al.The effect of exemestane on serum lipid profil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a companion study toEORTCTrial10951.Randomized phase n study in first line hormonal treatment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