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函授专升本毕业考试大纲笔记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函授专升本毕业考试大纲笔记

中药鉴定学函授专升本毕业考试大纲笔记

中药鉴定学函授专升本毕业考试大纲笔记总论1、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定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测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p1任务:中药品种的考证和整理工作,要澄清混乱品种,明确正品及其混淆品种必须通过大量实地研究调查。

p22、中药材的采收时间确定原则及各类中药材的具体采收时间:常见的产地加工方法.p.20采收原则:在采收中药时要注意保护野生药源,计划采药,合理采挖。

凡用地上部分者要留根,凡用地下部分者要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合理轮采;轮采地要分区封山育药。

动物药类,如以锯茸代砍茸,活麝取香等都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效办法。

p20各类中药材的具体采收时间:(1)植物药类:不同的药用部分,采收时间也不同。

A.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如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有些中药由于植物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季采集较好。

B.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木通、大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C.皮类,一般春末夏初采收,如黄柏、厚朴、秦皮等;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收,如川楝皮、肉桂等;根皮通常是挖根后剥取,或趁新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等。

D.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艾叶、臭梧桐叶等;少数药材宜在秋冬时节采收,如桑叶等。

E.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开初期采收,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西红花等,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

F.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等;有的在成熟经霜后,如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有的采收未成熟的幼果,如枳实、青皮等;种子类药材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芥子等。

中药药剂学复习提纲

中药药剂学复习提纲

中药药剂学复习提纲一、绪论1.掌握中药药剂学含义;药剂学发展中重要著作;剂型选择原则;《中国药典》版次;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药物与药品,剂型、制剂、中成药等)。

二、药剂卫生1.药剂卫生标准2.掌握物理灭菌法(干热、湿热、紫外线)的特点、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

三、粉碎与筛析1.掌握粉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尤其注意特殊药物的粉碎方法(串料,串油,蒸罐,水飞)2.药筛的种类与规格3.制粒的目的四、散剂1.掌握散剂的含义、特点和质量要求;一般散剂和特殊散剂的制备方法,尤其注意倍散,低共融现象。

2.掌握常用的混合方法:打底套色、等量递增五、浸提、分离与浓缩、干燥1.掌握浸提常用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其特点;常用浓缩方法(常压浓缩、减压浓缩、薄膜浓缩、多效浓缩)的特点与选用;常用干燥方法(常压干燥、减压干燥、沸腾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的特点与选用。

尤其注意药物的耐热性问题。

2.常用的分离方法(沉降、离心、滤过)、纯化精制方法以及水提醇沉不同醇沉浓度对应的杂质。

3.浸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4.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干燥过程的两个阶段及其原理,各阶段影响干燥的因素。

六、浸出药剂1.掌握各类浸出药剂(酒剂、酊剂、糖浆剂、煎膏剂、中药合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含义、特点、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

各剂型概念及其区别,如酊剂与酒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含水量等等。

2.煎膏剂中炒糖的目的,返砂问题。

七、液体药剂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药剂中的主要用途;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如HLB及临界胶团浓度等。

2.各类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药剂学方法。

4.乳剂的构成(油相、水相、乳化剂),吐温、司盘分别为何种类型的乳剂。

乳剂的不稳定现象包括那几种类型。

注射剂◆掌握注射剂的含义、特点;热原的含义、组成与特性;污染热原的途径、热原除去方法及检查法;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蒸馏法等);制备中药注射剂的工艺流程。

福建省2021年专升本《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

福建省2021年专升本《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

福建省2021年专升本《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一、考试要求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药学专业(专升本)入学需要,中药药剂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及《甲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AP)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中药调剂1.掌握处方的调配程序与注意事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一般原则,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中药学的配伍变化与现代研究简况。

第三章制药卫生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2.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3.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与管理、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专升本《中药学》考试大纲

专升本《中药学》考试大纲

《中药学》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为挑选专科生中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学习,特举行此考试。

该考试着重考察考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所包含内容将大致稳定,试题形式多种,具有对学生把握本课程程度的较强识别、区分度,以及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以及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数及主要贡献。

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了解:1、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掌握:炮制的含义和目的。

熟悉:火制等常用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炮制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掌握: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与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归经的概念,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应用掌握:1、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2、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3、配伍禁忌的内容。

4、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内容。

熟悉:1、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掌握: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精选]中药药剂学复习大纲资料

[精选]中药药剂学复习大纲资料

2016 年中药学专升本考生综合课复习大纲《中药药剂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掌握中药药剂学、药典的定义;剂型的概念及剂型的分类方法,现行药典的基本情况,常用国外药典的缩写。

了解制剂、方剂的概念。

第二章药剂卫生掌握常用的物理灭菌方法及其用途;掌握湿热灭菌法的主要内容,化学灭菌法常用的溶剂及主要性质。

了解无菌操作法。

第三章散剂掌握药剂学中常用的粉碎方法及混合方法、典型药物的粉碎方法;掌握药筛的种类,目数的概念。

掌握特殊散剂的制备方法。

第四章浸出制剂掌握浸出制剂的定义、常用的浸出溶剂及浸出方法。

了解影响浸出的主要因素,浸出制剂的特点、类型及浸出过程。

第五章液体药剂第一节概述掌握液体药剂按分散系统分类的方法;掌握液体药剂常用溶剂,如极性溶剂有水、乙醇、甘油等。

非极性溶剂有脂肪油、液体石腊等。

了解液体制剂的特点。

第二节溶解度、溶解速度及影响因素掌握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定义,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第三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掌握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第四节表面活性剂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结构特点及分类方法;掌握常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掌握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应用。

了解增溶原理、影响增溶的因素。

第五节溶液型液体制剂掌握溶液型液体制剂,糖浆剂的定义及制备。

了解溶液型液体制剂的类型。

第六节高分子溶液剂掌握高分子溶液剂的定义、性质及制备方法。

了解高分子溶液剂的应用。

第七节混悬剂掌握混悬剂的定义;掌握影响混悬剂稳定的因素及常用的稳定剂。

了解混悬剂的特点及有关要求。

第八节乳剂掌握乳剂的定义及乳剂的类型;掌握常用乳化剂的种类及乳化剂的选择要求;掌握乳剂的稳定性及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

了解乳剂的特点,影响乳化的因素。

第九节液体药剂的防腐掌握常用的防腐剂及其特点。

了解防腐措施。

第六章注射剂第一节概述掌握注射剂的定义、分类及质量要求。

了解注射剂的特点,给药途径。

第二节注射剂的溶剂掌握注射用水的定义;掌握热原的定义、热原的性质、污染途径、除去热原的方法及热原检查法;掌握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

《中药学》考试大纲

《中药学》考试大纲

专升本《中药学》考试大纲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

2、熟悉下列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集注》。

二、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1、熟悉道地药材的含义。

2、了解植物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3、熟悉炮制的含义。

4、熟悉炮制的目的。

5、熟悉五种炮制大法。

三、中药的性能1、熟悉四气的含义。

2、掌握五味及其作用。

3、掌握四气五味对临床用药的意义。

4、熟悉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5、掌握归经确定的依据。

6、掌握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7、熟悉升降浮沉的含义、临床意义及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8、掌握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9、掌握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10、掌握毒药与毒性的含义及引起毒性的原因。

四、配伍与应用1、掌握配伍的目的。

2、掌握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3、掌握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

4、掌握妊娠用药禁忌。

5、了解服药禁忌。

6、熟悉用量的含义。

7、熟悉确定用量的依据。

8、掌握特殊的煎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9、掌握服药方法。

五、解表药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解表药的分类。

3、掌握下列药物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4、熟悉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生姜、香薷、辛夷、藁本、苍耳子。

5、熟悉下列药物的用法:香薷、荆芥、辛夷。

6、掌握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香薷、苍耳子。

7、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香薷、荆芥与防风、等相似药物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8、掌握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薄荷、蝉蜕、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

9、熟悉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升麻、蔓荆子、淡豆豉。

10、了解下列药物的用法:葛根。

11、掌握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薄荷、牛蒡子。

吉林省专升本考试【中药学专业】专业【中药学】科目考试大纲

吉林省专升本考试【中药学专业】专业【中药学】科目考试大纲

吉林省专升本考试【中药学专业】专业【中药学】科目考试大纲2020-03-28 10:08一、考试内容中药学知识点难易程度及所占比例知识点难易程度知识点所占比例了解部分约占5%熟悉部分约占15%掌握部分约占60%应用部分约占20%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掌握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争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学术价值。

(2)熟悉主要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

(3)了解主要本草著作的载药数目及分类依据。

2.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掌握道地药材的含义及确定因素;常见道地药材举例。

(2)掌握植物类药材不同药用部位(全草、叶、花、果实与种子、根及根茎、皮)的一般采集期。

3.中药的炮制(1)掌握中药的炮制的目的。

(2)掌握中药的炮制的含义。

4.中药的性能(1)掌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含义和确定依据。

(2)掌握五味代表的药物作用特征,四气、升降浮沉的作用。

(3)熟悉四气、归经的临床意义。

(4)了解影响升降浮沉和毒性的因素。

5.中药的应用(1)掌握“药物七情(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含义、内容及应用原则。

(2)掌握并应用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3)掌握煎药时特殊煎法。

(4)熟悉“剂量”的含义。

6.解表药(1)掌握解表药在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的共性。

(2)掌握麻黄、桂枝、荆芥、羌活、细辛、薄荷、菊花、柴胡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特殊的用法与特殊用量。

(3)熟悉防风、桑叶、葛根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特殊的用法与特殊用量。

(4)了解白芷、牛蒡子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特殊的用法与特殊用量。

7.清热药(1)掌握清热药在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的共性。

(2)掌握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白头翁、山豆根、地黄、牡丹皮、青蒿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特殊的用法与特殊用量。

(3)熟悉天花粉、夏枯草、龙胆草、鱼腥草、红藤、射干、玄参、赤芍、地骨皮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特殊的用法与特殊用量。

中药药理学函授专升本毕业考试大纲笔记

中药药理学函授专升本毕业考试大纲笔记

中药药理学函授专升本毕业考试大纲笔记总论1、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以及有毒无毒。

2、有毒无毒,中药的有毒无毒也是药性的组成部分。

毒是指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毒性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之一。

即现代医学所称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有几种类型:〔1〕急性毒性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对呼吸系统、对消化系统、对泌尿系统、对造血系统〕eg:马钱子主要含番木鳖碱〔士的宁〕、毒性大。

成人5-10mg中毒。

30mg死亡斑蝥治疗癌肿,顽廯的药物,口服30mg斑蝥素死亡。

〔2〕长期毒性反应〔3〕过敏反应〔4〕致畸。

致突变及致癌作用4、中药四性(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不同的药性。

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对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eg:寒症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说明中枢处于抑制增强。

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说明中枢处于兴奋增强。

5、抗肿瘤的中药:喜树〔喜树碱、羟基喜树碱〕、野百合〔野百合碱〕、鸦胆子〔鸦胆子油乳剂〕、三尖杉〔三尖杉酯碱〕、长春花〔长春新碱〕、青黛〔靛玉红〕、冬凌草〔甲素、乙素〕、山豆根〔苦参碱〕、肿节风〔挥发油、总黄酮〕、藤黄〔藤黄酸〕、斑蝥〔斑蝥酸钠〕山慈菇〔秋水仙碱〕、龙葵〔龙葵碱〕、穿心莲、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白英〔白毛藤〕、半枝莲等。

6、中药的五味是指辛、酸、甘、苦。

咸。

7、中药归经,归是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指药物的部位。

经是指经络及所属脏腑。

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现代研究: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8、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药物因素:品种与产地,产地不同对药物质量影响很大,中药品种繁多,有很多同药异名,,品种混淆,所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有很大反差。

〔2〕采收与储藏:重要品质的优劣与采收季节密切相关,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生长期和成熟期各不同,中药的采收世界也就随入药部位的不同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剂学函授专升本毕业考试大纲笔记总论1、中药药剂学概念: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置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中药药剂学中辅料的应用中药制剂使用辅料有两个特点一是药辅合一,二是将辅料作为处方的一味药使用。

3、掌握各种制剂的基本制法,制备原理。

4、掌握药剂学中常见的基本计算方法。

绪论1、剂型:将原料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2、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3、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4、中成药:以中药味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

5、剂型选择原则1)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2)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3)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性选择剂型4)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6、药典:是每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性质: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撰,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作用: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药物研究和生产上有重大作用。

药剂卫生1、物理灭菌法: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化学成分和新陈代谢影响很大,利用物理因素如温度,声波,电磁,辐射达到灭菌的目的。

(1)干热灭菌法,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1)火焰灭菌法2)干热空气灭菌法(2)湿热灭菌法1)热压灭菌法2)流通蒸汽灭菌法与煮沸灭菌法3)低温间歇灭菌法(3)紫外线灭菌法(4)微波灭菌法(5) 辐射灭菌法2、滤过除菌法3、化学灭菌法;是使用化学药品杀灭微生物,达到灭菌的目的(1)气体灭菌法1)甲醛蒸汽灭菌法2)其它蒸汽熏蒸灭菌法(2)甲醛蒸汽熏蒸灭菌法(3)其它蒸汽熏蒸灭菌法4、常用防腐剂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PH4以下,防腐效果较好2)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强。

期中丁酯的抑菌力最强。

3)山梨酸,本品对霉菌抑菌力最强4)乙醇;20%乙醇,制剂已有防腐作用5)酚类及其衍生物,;注射剂的抑菌剂。

6)季铵盐洁尔灭,用量0.01%均有杀菌作用7)其它粉碎与筛析1、粉碎的目的:1)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促进药物的溶解于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便于调剂和服用3)加速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浸出或溶出4)为制备多种剂型奠定基础2、粉碎的方法1)干法粉碎2)湿法粉碎3)低温粉碎4)超细粉碎3、粉碎的运用4、常用粉碎机1)柴田式粉粹机,它的粉碎能力最大,应用普遍,适用于粘软性,纤维性,坚硬中药粉碎2)万能磨粉机,应用广泛,根,茎,皮类,干燥的非组织性药物3)球磨机,用于炉甘石,朱砂等粉末5、粉末的分等1)最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2)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3)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4)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号筛不超过95%的粉末5)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号筛不超过95%的粉末6)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号筛不超过95%的粉末散剂1、散剂:指中药或中药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2、散剂特点:易分散,奏效快3、散剂质量要求:内服应为细粉,儿科及外用应为最细粉,散剂应干燥,均匀,色泽一致。

毒性或贵细应采用配研法混匀,过筛。

毒性药物单包、挥发性的密封。

4、特殊散剂的制备(1)含毒性药物的散剂,在毒性药中添加比例的辅料制成稀释剂。

(2)含低共熔混合物的散剂1)药物形成低共熔后,若药理作用增强,宜采用低共熔法混合2)药物形成低共熔后,若药理作无变化。

可采用先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再与其它固体混合,使分散均匀。

(3)如果含有挥发油,可先将低共熔混合物溶解,解喷雾法盆浴其它固体成分中,混匀。

浸提1、中药浸提是利用适当的溶剂和方法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2、影响因素1)中药粒度2)中药成分3)浸提时间4)浸提温度5)浓度梯度6)溶剂PH7)浸提压力3、常用浸提溶剂水,乙醇,其它4、常用浸提方法1)煎煮法2)浸渍法3)渗漉法4)回流法5、浓缩:浓缩是在沸腾状态下,经传热过程,利用气化作用,将挥发性大小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离。

6、干燥:干燥是利用热能除去含湿的固体物质或膏状物种所含的水分或其它溶剂。

7、干燥的原理1)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2)干燥速率,与干燥速率曲线8、影响干燥因素1)被干燥无聊的性质2)干燥戒指的温度,湿度与流速3)干燥速度与干燥方法4)压力9、干燥方法1)烘干法2)减压干燥法3)喷雾干燥法4)沸腾干燥法35)冷冻干燥法6)红外线干燥法酒剂、酊剂、浸膏剂1、酒剂,是指中药用蒸馏酒成分而得到的澄清液体制剂。

2、酒剂制备方法1)冷浸法2)热浸法3)渗漉法4)回流热浸法2、酒剂的质量要求,白酒应符合卫生部关于蒸馏酒质量标准的规定,内服应以谷类酒为原料,澄清,乙醇含量应符合标准。

3、酊剂:酊剂是药品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的澄清液体制剂。

4、酊剂的制备方法1)溶解法2)稀释法3)浸提法4)渗漉法5、酊剂的质量要求:澄清液体,乙醇含量符合要求。

6、流浸膏与浸膏:是指中药用适宜的溶剂浸出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或全部溶剂,并调整至规定标准而制成的两种制剂7、制备方法流浸膏制,渗漉法8、质量要求应符合制剂药量规定,至少有20%的乙醇,装入棕色避光瓶中9、煎膏剂:中药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蜂蜜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制剂10、制法1)煎膏2)浓缩3)收膏11、质量要求煎膏剂一把应加入药物细粉,加蜜或糖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无臭,异味12、糖浆剂:含有药物,中药提取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13、制备方法1)热熔法2)冷溶法3)混合法14、质量要求制剂澄清,不得酸败,异臭,变质等分散技术与液体制剂1、液体药剂指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态制剂。

2、特点;分散快,吸收快,作用迅速,服用方便,已于分剂量等3、表面活性剂:凡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4、特点;主要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点。

他们大多是长链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含有亲水基团5、性质1)胶束与临界胶束的浓度2)亲水亲油平衡值3)Krafft点4)起昙与昙点5)表面活性剂毒性6、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增溶2)助溶3)制成盐类4)使用潜溶剂7、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指指点在1~100nm范围的分散相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溶液8、特点:胶体溶液的稳定性9、乳状液体:也称乳剂,事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制成的非均相的液体药剂。

10、混悬液型:混悬液型液体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也称混悬液。

注射液1、注射液的含义及特点注射液是指药物经提取,纯化制成的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无菌制剂。

特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2)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4可使药物发挥定向的局部作用2、热源:热源是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3、性质1)水溶性2)耐热性3)滤过性4)不挥发性4、除去热源的方法(1)除去药液或溶液中热源的方法1)吸附法2)离子交换法3)凝胶过滤法4)超滤法5)反渗透法(2)除去容器或用具上的热源1)高温法2)酸碱法5、热源的检查方法1)热源检查法2)细菌内毒素检查法6、注射剂的溶剂5(1)注射用水注射用水要求,具有良好的胜利适应性与对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检查项目如ph值,氨,氯化物,硫酸盐,钙盐,硝酸盐,二氧化碳等(2)注射用油质量要求无臭味,无酸败味,色泽不得深于黄色6号标准比色液,10度事保持澄明,皂化值为185~200,碘值79~128,酸值不大于0.56,不得检出矿油。

7、注射剂的制备工艺P217页8、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装量检查2)澄明度检查3)热源检查4)无菌检查外用膏剂1、外用膏剂;采用适宜的基质将药物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

2、特点: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宜于涂布或黏贴与皮肤,黏膜或创面上,气保护创面,润滑皮肤和局部治疗作用。

3、外用膏剂的基质软膏剂和硬膏剂外用膏剂吸收机理外用膏剂经皮肤吸收,是指药物通过皮肤进入血液的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阶段4、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1)皮肤条件2)药物性质3)基质性质4)附加剂5)其他因素5、软膏剂是指药物,中药细粉,中药提取物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6、特点:保护皮肤,润滑皮肤和局部治疗,多用于慢性皮肤病7、质量要求:均匀细腻,有适当粘稠性,涂于皮肤或粘膜,无刺激,异臭,变色,变硬等8、软膏剂的制备1)研和法2)熔合法3)乳化法9、黑膏药:是指中药,食用植物油与红丹或铅粉炼制成膏料,滩涂于皮肤上制成的供皮肤貼敷的外用制剂,10、质量要求:油润细腻,光亮,老嫩适度,滩涂均匀,物飞边缺口11、制备工艺:1)提取时间2)炼油温度3)油与红丹的化合4)去火毒5)基质代用品的研究6)熬膏设备与安全防护栓剂1、栓剂的含义:是指中药提取物或药粉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

2、特点:栓剂在腔道可以起到润滑,抗菌,消炎杀虫,收敛等作用。

在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干扰因素少,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可避免刺激性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药物受肝脏首过作用,同时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便于不愿吞服药物的换着使用。

3、栓剂吸收途径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由肝胆进入大循环,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下静脉和门静脉,经髁内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静脉,直接入大循环起全身作用。

4、影响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2)基质因素3)药物因素4、栓剂质量要求药物与基质应混匀,、栓剂外形应完整光华,无刺激性,塞入腔道后,应融化,有适量硬度,储存不变形:。

5、栓剂的基质(1)油脂性基质1天然油脂2半合成或全合成脂肪酸甘油脂3氧化油类(2)水溶性基质1甘油明胶2聚乙二醇类3聚氧乙酸6、栓剂制备P293胶剂1、胶剂:是指用动物皮,骨,角等为原料,以水煎取胶质,浓缩成抽膏状,经干燥后制成固体块状内服制剂。

2、特点3、制备方法原料的处理-----煎取胶汁-------滤过澄清-------浓缩收膏-------胶凝与切胶------干燥包装胶囊剂1、胶囊剂事只将中药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胶囊或密封于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2、分类1)硬胶囊2)软胶囊3)肠溶胶囊3、胶囊剂特点1)可掩盖药物不良气味I2)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3)可提取药物的稳定性4)可定时定位释放药物5)可弥补其他机型的不足6)可是胶囊剂找色,外壁印字,利于识别4、质量要求1)胶囊剂应整洁,不得粘结,变形或破裂2)小剂量药物,应先用适宜的稀释剂稀释,并混合均匀73)硬胶囊剂的内容物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4)胶囊剂的装量差异,崩解时间以及硬胶囊的水分必须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