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市仓库路战国和汉代墓葬发掘简报_姚军英

合集下载

河南禹州市崔张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禹州市崔张汉墓发掘简报
KEY W ORD S:Cuizhang cemetery,Han Dynasty,Catacomb brick tombs ABSTRACT:The Cuizhang cem etery is located at the Cuizhang village,about 5km to the north of Yuzhou.Henan province.In 2006,the 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A rchaeology and X uchang M unicipal Institute ofArchaeology conducted
2004年 6~l0月 ,许 昌市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管理 所 (原 许 昌市 文 物 工作 队 )对 南 水 北 调 中 线 工 程 沿 线 进 行 全 面 考 古 调查 时发 现 该 墓 地 。 2005年 10~ 12月 ,对 墓 地 进 行 了考 古 勘 探 , 勘 探 面 积 约 20000平 方 米 ,发 现 古 墓 葬 56座 。 2006年 5~ l1月 ,经 河 南 省文 物 局 批 准 ,受 河 南 省 文 物 考 古研 究 院委 托 ,对 禹 州崔 张墓 地 进 行 了抢 救 性 发掘 ,发 掘面 积 达 4000平 方米 ,清
河南禹州市崔张汉墓发掘 简报
, _ l
I l l I

A—

f l
I l
I l
l l


I I l
l I l l
l I
【 l I l
l l
l l
I l l

J ,
J , I f f 、

西高穴2号墓就是曹操墓的铁证

西高穴2号墓就是曹操墓的铁证

西高穴2号墓就是曹操墓的铁证西高穴2号墓就是曹操墓的铁证本文关键词:铁证,西高穴,曹操墓西高穴2号墓就是曹操墓的铁证本文简介:引言20xx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安阳西高穴2号墓是文献记载中的魏武王曹操之墓,自此引发了文博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参与讨论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可谓考古史上之空前。

从20xx年至20xx年年底,讨论与争论的重点是围绕着真假"曹操墓"进行西高穴2号墓就是曹操墓的铁证本文内容:引言20xx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安阳西高穴2号墓是文献记载中的魏武王曹操之墓,自此引发了文博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参与讨论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可谓考古史上之空前。

从20xx年至20xx 年年底,讨论与争论的重点是围绕着真假"曹操墓"进行的,发掘单位和不少学者认为是"真";而一些"业外人士"则认为有"假"。

至于极个别者如闫沛东,更是造谣诬蔑,唯恐天下不乱。

针对这场争论,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写了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认定曹操墓。

我也曾经撰文指出:"魏武王"称谓是一般"造假者"不会"假冒"的,也是难以"假冒"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刻有"魏武王’之称的石牌,是西高穴2号墓为曹操墓的铁证。

尽管曹操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然而,"不管这些问题今后的最终解决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该墓墓主是曹操这一主要结论"。

20xx年,徐光冀先生发表《曹操墓仍不宜定论》一文,文中有两个主要观点:一是"赏赐论",即铭刻"魏武王"的器物,并不为曹操所有,而可能是曹操赏赐给他人的;二是"陪葬说",即被赏赐者死后将此器物葬入墓中,所以西高穴2号墓可能是曹操高陵的一个陪葬墓。

这两个主要观点联系紧密:"赏赐论"是"陪葬说"的"理论依据";而"陪葬说"则是"赏赐论"的必然归宿。

其实,徐先生的这两个观点,早在20xx年11月22日,在浙江嘉兴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上就提出来了,文章的题目是--"曹操高陵"的几个问题,年会论文于20xx年10月正式发表。

许昌地区汉代建筑画像砖赏析

许昌地区汉代建筑画像砖赏析

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在远古时期,许由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故称为许地。

公元前8世纪文叔封于许,称许国。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以后,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沿用至今。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昌一度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为许昌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代初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基本改变了秦末因社会动荡造成的民不聊生的局面。

在此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对墓葬文化越来越重视,厚葬之风也随之盛行。

“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积浸流至,或破家尽业,以充死棺。

”“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使遵守孝道成为安身立世之必备,致使人们不惜典房地以充死棺。

为世人所瞩目的汉墓画像砖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展辉煌的。

汉代画像砖的种类和形制河南地区的汉代画像砖,主要出土于洛阳、郑州、许昌和南阳等四个区域,在不同的地域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内容题材比较丰富,表现手法比较自由,是研究汉代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

 许昌地区的汉代画像砖多出土于当时达官贵人聚集之地的许昌市郊、长葛、襄城、禹州等地。

画像砖是墓葬的主要建筑材料,种类和形制大体有三种:(1)画像空心砖。

分竖长条形和长方形两种。

竖长条形砖,主要画像为竖排,画像内容多为门吏、武士等。

长方形砖多作为门扉使用,一般长110~120厘米,宽17~24厘米。

这种砖为陶泥制成,质细无渣,一模一个图案,主要画像居中部或上部,空间饰图案。

(2)实心中型画像砖。

一般模长47厘米,宽21厘米,一砖为一幅主题画,整砖为大印模一次性压成。

(3)小型花纹砖。

一般长32厘米,宽8厘米,一砖为一个完整的图案,为一模一次性压成。

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

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

图一牛牧岗遗址位置示意图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商丘市文物局民权县文化局牛牧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民权县西部偏北23公里的双塔乡牛牧岗村北,北距陇海铁路约5公里;南距连霍高速公路约2公里,距民权吴岗遗址约15公里,距杞县鹿台岗遗址约22公里;西南距惠济河25公里(图一)。

遗址东西长100、南北宽120米,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

遗址高出周围地面约1~2米,中部略高,四周呈慢坡状下降。

遗址西南部有一小土岗,高约1 5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曾对杞县鹿台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

为进一步了解豫东西部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10~12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会同商丘市文物局、民权县文化局等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牛牧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现有仰韶、龙山、先商、早商、晚商、东周、西汉及唐宋明清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

其中发现8座战国、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

现将8座墓葬简报如下。

一战国墓葬(一)墓葬形制共6座(M1~M4、M6、M7),均未被盗扰,器物组合以壶、盒、鼎、罐等多见。

M1方向285 。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斜壁,平底,四壁及墓底加工规整。

墓口略大于墓底,墓口长2 2、宽1 3米,墓底长2、宽1 1米,深0 8米。

墓内填有浅灰色与黄色相间的花土,土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图二M1平、剖面图1.铜带钩图三M2平、剖面图1、4.陶盒2.陶鼎3.陶罐5.陶壶6.小陶壶7.陶杯图四M3平、剖面图1、5.玉2.陶立俑3.铜带钩4.铜环6.石圭图五M4平、剖面图1.陶罐2、3.陶壶4、5.陶盒6、7.陶鼎质较软,结构疏松。

单人侧身屈肢葬,头向西北,仅留棺痕,随葬铜带钩1件(图二)。

尸骨保存状况差,墓主性别、年龄不详。

M2方向200 。

长方形砖室墓,墓口未见用砖封盖,四壁用小砖错缝平砌,共16层,直至墓底。

许昌馆藏铜带钩赏析

许昌馆藏铜带钩赏析

许昌馆藏铜带钩赏析作者:吴艳丽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0期摘要:汉魏故都许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许昌地区整理出许多精美的、不同造型的、具有历史代表性的铜带钩。

这些带钩虽小,却真实地反映了古人的着装习俗、审美情趣、铸造技能以及人文经济,为研究当时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与审美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许昌;铜带钩;鉴赏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许昌地区整理出多种精美的、具有历史代表性的文物,起源于战国、盛于汉代的铜带钩就是其中的一项。

带钩是古时人们用来束腰丝带一端系扣的挂钩,古称“鲜卑”“师比头”,历经千年演化成为我们今天生活中常见的皮带头。

带钩最初单称“钩”,《左传》《国语》《管子》等书中均有记载。

“带钩”一词可能始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其中有管仲为保公子纠为君,偷袭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的记载。

黄河流域最早的带钩出土于山东蓬莱村里集7号西周晚期墓[1]。

从各地出土春秋战国、汉代时期的带钩较多可以看出,带钩在当时已大量使用。

魏晋时期,带钩逐渐消失。

带钩经历了约600年的发展历程,种类比较丰富。

王仁湘先生曾对古代带钩进行过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2]。

带钩一般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用法是将带钩背面的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上。

制作带钩的材质有多种,以金属类、玉石类、牙骨角类、木质类为大宗,目前常见的带钩以青铜铸造者居多。

带钩造型多种多样,有兽面形、珍禽瑞兽形、琵琶形、曲棒形、竹节形、长牌形、异形等。

工艺制作有错金银、镂空、鎏金、嵌珠宝玉石、雕刻等。

下面介绍几件许昌地区馆藏的具有代表性类型和制作工艺的铜带钩,供大家鉴赏。

1 兽面形、兽面纹铜带钩兽面是各种幻想动物的组合,以兽面形和兽面纹两种形式出现,在商周青铜器、玉器上出现较多,一般比较突出兽面的双目。

浅析许昌汉画像石

浅析许昌汉画像石

座在 襄 城 县 , 就 是襄 城 县茨 沟 画像 石 墓 0 它 五 座 画 像 石 墓均 在 也 其
禹 州市 。 许 昌汉 画像 石 墓根 据 墓 室 的 多少 可 以分 为 以 下 三类 。
( ) 一 砖石 结构 多室墓
( ) 五 装饰花纹
所 谓砖石 结构, 实则主要是砖 结构 , 石构件主要在墓门及各室连
许昌汉画像石 的构 图疏朗、 主题突出、 一石 一画 、 布局严谨 、 画像
讲 究 对 称 。 般 都 有 主 题 画 面 和边 缘 装 饰 图 案 , 一 主题 画 面 位 于 石 面 的
中下部, 装饰 图案多在主题 画面的左 、 、 部。 上 右 这样 的构图方式显得
主 次 分 明 , 人 以非 常清 晰 明 朗 的感 觉 。 给
接部分 , 构件主要 有门扉 、 石 门柱和 门楣等 。该类结构多室墓只有一
花纹 图案起装饰作用 , 还可以增强画像的完整性。
五 、 昌汉 画 像 石 的 艺 术 风 格 许
座, 即襄城 县茨沟 画像石墓 , 墓是一座有画像石而结构比较 复杂 的 该
多室墓 。16 9 3年 发掘 , 以砖石为主 , 门楣 、 门柱用石料, 由墓道 、 甬道 、
( ) 实 生活 二 现
思想和风俗 以及汉代的绘画、 雕刻艺术都具有 重要 的参考价值。 近年
来 , 昌相 继发 现 了汉 画 像 石 近 三 百 块 , 过 对 其 画 像 题 材 、 刻 技 许 通 雕
法、 艺术风格等的综合分析 , 大多数画像石属于东汉晚期 , 具有明显的 地方特点 。
四、 许昌汉画像石 的题材 通 过 详 细地 比较 , 昌汉 画 像 石 的题 材 可 以分 为 以下 五 类 Hale Waihona Puke 许 ( ) 瑞辟 邪 一 祥

河南禹州阎寨遗址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河南禹州阎寨遗址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河南禹州阎寨遗址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魏继印;付永敢(绘图);文春峰;韩涛;崔彦春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24()3
【摘要】2018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禹州市阎寨遗址发掘汉代墓葬6座。

其中,M5和M7两座新莽时期墓葬形制较为特殊,所见随葬品组合及葬俗特征鲜明,双墓室四人合葬、海蓝宝石珠等在河南地区尚不多见,为了解新莽时期豫中地区的葬俗与社会增加了新的实物资料。

【总页数】8页(P43-50)
【作者】魏继印;付永敢(绘图);文春峰;韩涛;崔彦春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陕西咸阳闫家寨战国秦遗址、墓葬发掘简报
2.山东济南华信路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3.河南禹州市阁寨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发掘
4.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5.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许昌长葛市佛耳岗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许昌长葛市佛耳岗汉墓发掘简报

┃考古发现与研究┃2018年10月,为配合河南建科百合长葛装配式建筑智能生产基地项目建设,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在长葛市佛耳湖镇佛耳岗村东南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图1)。

共抢救性发掘汉墓8座(图2)。

这批汉墓发掘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8座汉墓按其结构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土坑空心砖墓两类。

(一)竖穴土坑墓2座M6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方向352°,口大底小,斜壁平底。

开口距地表深3米,开口长3.8米、宽1.8米;底部长3.74米、宽1.6米,底距开口深4.2米。

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较致密。

墓坑内葬具已腐朽,依据其木质朽痕可知为一棺一椁,椁平面呈长方形,长3.64米、宽1.54米,椁板厚度与高度不详。

棺位于椁内东侧,平面呈长方形,长2.4米、宽0.6~0.64米,棺板厚0.03米,高度不详。

棺内未见人骨架,葬式不详。

随葬器物共出土15件(枚),除铜钱放置于棺内南端外,其余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河南许昌长葛市佛耳岗汉墓发掘简报图2佛耳岗汉墓平面分布示意图图1佛耳岗汉墓位置示意图┃考古发现与研究┃集中放置于棺外西侧的椁内。

计有陶缶1件、陶罐5件、陶瓮1件、铜钫1件、铜盆1件、铁削1件,另有铜钱5枚。

(图3)M8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方向0°,口大底小,斜壁平底。

开口距地表深3米,开口长4.56米、宽1.8米;底部长4.36米、宽1.6米,底距开口深4.3米。

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较致密。

墓坑底部中部偏西处有一东西向的长方形浅坑,长1米、宽0.36米、深0.2米。

墓坑内葬具已腐朽,依据其残存的木质朽痕可知为一棺一椁,椁平面呈长方形,残长1.42米、宽1.4米,椁板厚度与高度不详。

从残存情况推测棺应位于椁内中部略偏南,平面呈长方形,残长0.78米、宽0.69米,棺板厚度与高度不详。

棺内未见人骨架,葬式不详。

墓坑东南部有一南北向盗洞,平面呈长方形,长2.37米,宽0.9~1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许昌市仓库路战国和汉代墓葬发掘简报许昌市文物工作队(河南 许昌市 461000) 关键词:许昌市;战国墓葬;汉代墓葬;发掘 摘 要:2000年8月,许昌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本建设在许昌市仓库路发掘战国、汉代墓葬58座,出土陶、铜、铁器199件,为研究许昌地区战国、汉代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资料。

Key words:Xuchang city,burial of the W arring States peri od,burial of the Han Dynasty,excavati onAbstract:A salvage archaeol ogical p r ogram at Cangku Road,Xuchang city,Henan Pr ovince was carried out by XuchangMunici pal A rchaeol ogical Team in August of 2000158burials of the W arring States peri od and Han Dynasty and 199bel ongings of cera m ic,br onze and ir on item s have p r ovided ne w infor mati on f or studying burial cust om of the Xuchang area during this peri od 1 2000年8月,许昌县物资局在许昌市仓库路中段进行基本建设时发现了一批古墓葬。

许昌市文物工作队及时派人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

现将发掘结果简报如下。

许昌仓库路战国、汉代墓群位于许昌市仓库路中段西侧,南距新兴路50米,东距107国道1500米,西距京广铁路500米,北距思故台100米。

这批墓葬密集地分布在2000平方米的区域内。

(图一)图一 河南许昌市仓库路战国、汉代墓葬位置示意图一、墓葬型制这批墓葬分布集中,但无一定规律,无相互打破现象,仅一处出现相互叠压现象。

该批墓葬均属小型墓葬,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长方形空心砖墓两大类。

(附表一)11长方形竖穴土坑墓56座。

分二型。

A 型:26座。

墓坑长1195~2190米,宽1~1170米,深2~4150米。

墓穴内填五花土,质地松软。

墓内葬具、骨架已朽,从朽痕可辨其皆为单棺单人一次葬。

墓主人头向的壁上均有壁龛。

龛距墓底深0160~1127米。

葬式有仰身直肢葬18座,仰身屈肢葬4座,侧身屈肢葬4座。

墓葬东西向者5座,南北向者21座。

东西向的墓主头向西的2座,头向东的3座。

南北向者除1座墓主头向南外,余皆头向北。

26座墓中均有随葬品。

随葬品一般置于头前壁龛内或人骨的一侧,皆随葬有一至三套仿铜陶礼器,其组合为鼎、豆、壶,有的另加盘(钵)、。

个别墓随葬有铜带钩、铜、铜镜、铜环等。

如M68,墓口南北长2150米,东西3华夏考古 2010年第1期宽1134米,墓穴深2150米,方向5°,墓内填五花土,土质松软,墓底有棺痕,长2米,宽0170米,人骨架1具,头北足南,仰身直肢,腐朽严重。

头前壁龛长0174米,高0126米,进深0138米,距墓底0161米。

随葬品有陶鼎、豆、壶、盘各1件,置于头前壁龛内。

(图二,1)B型:30座。

墓口为长方形,长2~3170米,宽0170~1170米,深2140~4110米。

除1座墓内填土经夯实外,余皆填五花土,土质松软。

30座墓中,5座无葬具无骨架,余25座墓中葬具、骨架已朽,从朽痕可辨其为单人单棺。

葬式为仰身直肢16座,仰身屈肢4座,侧身屈肢3座,另有2座骨架已朽不可辨。

墓葬东西向者5座,南北向者20座。

东西向的墓主头向西的4座,头向东的1座,南北向的墓主头向南的1座,余皆头向北。

无随葬品的墓葬13座,有随葬品的墓葬17座。

其随葬品的数量多者14件,少者1件。

如M45,墓坑长2155米,宽1130米,墓穴深2175米。

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软,单棺一次葬,葬式为仰身直肢,头东足西,方向为280°。

在其头前靠东壁随葬带盖陶壶1件,在其右侧靠北壁随葬带盖陶壶3件,带盖陶鼎2件,铜洗1件,带盖陶樽1件。

(图二,5)值得一提的是M11上、M11下是该墓区仅有的一处相互叠压现象。

两座墓北壁相重叠,M11上偏东,M11下偏西。

M11上属B型墓,墓口为长方形,南北长3170米,东西宽1158米,深2140米,墓内填五花土,土质松软,墓底无葬具,无骨架。

随葬品14件置于墓底的南半部,计有铜洗1件,“半两”铜钱1枚,陶壶5件,陶杯2件,陶碗1件,陶釜1件,陶樽1件,陶盒1件,陶鼎1件。

M11下属A型墓。

墓口为长方形,南北长2160米,东西宽1170米,深3140米,方向345°,墓穴内填五花土,土质松软。

墓主人仰身直肢葬头北足南,腐朽严重。

头前壁龛长0170米,高0128米,进深0130米。

随葬品置于壁龛内,计有陶鼎、豆、壶、盘、各1件。

(图二,4)21长方形空心砖墓2座。

分二型。

A型:1座。

M37,南北长3129米,东西宽1123米,深2122米,盖顶砖距地表1130米。

盖顶砖为单砖横列平铺共12块,东西两壁各由5块长方形空心砖砌成,由南向北依次用2块单砖纵列立放2层,再竖立1块单砖,南北两端用单砖横列立放2层。

墓底砖为横列平铺。

除竖立砖的规格为56×43×18厘米外,余用砖规格为125×28×18厘米。

室内无骨架。

随葬品置于墓室北部,出土有彩绘陶钫2件,彩绘小陶壶2件,陶钵1件,陶盒2件,彩绘陶鼎2件。

(图二,3)B型:1座。

M71,南北长3米,宽1110米,深1153米,距地表0180米。

东西两壁各用2块单砖纵列立放二层,南北两端用单砖横列立放二层,无盖顶和铺底砖。

两壁用砖规格为135×3615×15厘米,两端用砖规格为113×3615×15厘米。

墓内无骨架,随葬品置于墓室内北端,有灰陶罐6件。

(图二,2)二、随葬器物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有少量的铜器、铁器、骨器、玛瑙等,共计199件。

11陶器共161件。

均为泥质灰陶,少数器表饰彩绘。

主要器形有鼎、豆、壶、盘、、罐、钵、盒、钫等。

鼎 28件。

分七式。

Ⅰ式:8件。

形状相同,大小相次。

子口承盖,圆唇,附耳外折,圆扁腹,圆底,三个瘦高兽蹄足,腹部饰二道凹弦纹;覆钵式盖,上饰三道双凹弦纹。

本标M4∶1,口4田野考古报告图二 墓葬平、剖图11M68 21M71 31M37 41M11上、下 51M455河南许昌市仓库路战国和汉代墓葬发掘简报图三 出土陶鼎11Ⅰ式(M4∶1) 21Ⅱ式(M35∶1) 31Ⅲ式(M2∶1) 41Ⅳ式(M27∶1) 51Ⅴ式(M10∶1) 61Ⅵ式(M45∶3) 71Ⅶ式(M37∶7)径20厘米,通高1816厘米。

(图三,1)Ⅱ式:11件。

形状相同,大小相次。

子口微敛,圆唇,附耳外撇,圆鼓腹,圜底,三个长方形足,腹部饰凹弦纹一道;覆钵式盖,盖腹较鼓,上腹四道凹弦纹。

标本M35∶1,口径1812厘米,通高1716厘米。

(图三,2)Ⅲ式:3件。

子口,圆唇,附耳外折,圆腹,平底稍圜,三个兽蹄足较高,腹部饰一道凹弦纹;覆碗式盖,盖顶有圆饼形捉手。

标本M2∶1,口径1418厘米,通高1816厘米。

(图三,3)Ⅳ式:1件。

子口承盖,尖唇内敛,附耳外折,圆鼓腹较深,平底稍圜,三瘦长方形足,腹部饰二道凹弦纹;覆钵式盖,盖腹饰二道凸弦纹,凸弦纹上等距离分布三个长方形钮。

标本M27∶1,口径19厘米,通高1917厘米。

(图三,4)Ⅴ式:1件。

子口承盖,尖唇,附耳稍外撇,球形腹,三个长方形足较扁,足根向外凸出,腹部饰一道凹弦纹;球形盖,盖腹饰六道凹弦纹。

标本M10∶1,口径1714厘6田野考古报告米,通高1716厘米。

(图三,5)Ⅵ式:2件。

形制相同,大小相次。

子口承盖,尖唇,附耳外撇,球形腹,三蹄足,腹部一凸棱;半球形盖,盖腹等距离分布三个环形钮,钮上各有一个三角形装饰。

标本M45∶3,口径1918厘米,通高2116厘米。

(图三,6)Ⅶ式:2件。

彩绘陶鼎。

形状相同,大小相次。

子口承盖,尖唇,附耳外撇,球形腹,三蹄足;覆钵式盖。

器表满饰红、白相间卷云纹彩绘。

标本M37∶7,口径1615厘米,通高1817厘米。

(图三,7)壶 34件。

分八式。

Ⅰ式:8件。

形状相同,大小相次。

圆唇,侈口,平沿,长颈,鼓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平底;圆饼形盖,盖顶微凸,圆缘,子口较深,盖缘小于壶口外径。

标本M31∶3,口径1116厘米,底径1113厘米,通高2712厘米。

(图四,1)Ⅱ式:8件。

形状相同,大小相次。

侈口,平沿,圆唇,长颈,鼓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平底,口小底大;圆饼形壶盖中间较凸,圆缘,子口稍浅,器壁稍薄。

标本M21∶3,口径914厘米,底径1012厘米,通高2514厘米。

(图四,2)Ⅲ式:8件。

形状相同,大小相次。

侈口,平沿,圆唇,长颈,溜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平底;圆饼形盖,圆缘稍向内斜收,子口。

素面。

标本M27∶3,口径914厘米,底径715厘米,通高2414厘米。

(图四,3)Ⅳ式:1件。

侈口,平沿,长颈,鼓肩,鼓腹,下腹弧线内收,平底;圆形盖较深,圆缘,子口,盖上饰三道凹弦纹。

标本M13∶3,口径1114厘米,底径816厘米,通高2615厘米。

(图四,4)Ⅴ式:2件。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侈口,平沿,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弧线内收,圜底,圈足,肩、腹部各饰三道凹弦纹带,两弦纹带之间模压铺首衔环,圈足部饰二道凹弦纹;半球形盖,宽平缘,子口较深。

标本M45∶6,口径17厘米,足径20厘米,通高5115厘米。

(图四,5)Ⅵ式:5件。

彩绘陶壶,形状相同,大小相次。

侈口,平沿,束径,溜肩,圆鼓腹,下腹弧内收,喇叭状高圈足,口部一凸棱;圈足上饰一道凹弦纹。

器表彩绘已脱落,图案不清。

标本M11上∶9,口径1313厘米,底径16厘米,通高3212厘米。

(图四,6)Ⅶ式:1件。

彩绘小陶壶。

侈口,平沿,束颈,鼓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假圈足;饼形盖稍凸,圆缘,子口较矮。

器表饰白色彩绘,图案已模糊不清。

标本M37∶8,口径418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1415厘米。

(图五,1)Ⅷ式:1件。

彩绘小陶壶。

侈口,平沿,长颈,弧肩,鼓腹,下腹斜内收,假圈足;圆盖较凸,子口。

器表饰白色彩绘,图案已模糊不清。

标本M37∶6,口径5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515厘米。

(图五,2)豆 21件。

分二式。

Ⅰ式:7件。

形状相同,大小相次。

豆盘口微敛,与盖子母口相扣合,鼓腹,下腹弧线内收,喇叭状圈足;覆碗式盖,敛口,盖顶饰一圆形捉手。

素面。

标本M34∶2,口径1814厘米,底径1112厘米,通高20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