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河中石兽》(1)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和《东坡题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东坡题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东坡题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

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东坡题跋》)注释:①搐:抽搐,收缩。

此指“夹”。

①掉:摆动。

1.解释加点的词。

(1)不亦颠.乎____________(2)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3)好.书画____________(4)处士笑而然.之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非木杮斯是.陋室(《陋室铭》)B.乃.石性坚重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C.所宝以.百数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D.常以自.随自.李唐来(《爱莲说》)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今乃掉尾而斗,谬矣!4.甲文中“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与乙文中“处士笑.而然之”,两个“笑”字各有什么含义?5.甲、乙两文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1.颠倒,错误冲刷喜欢认为……是对的2.C3.(1)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2)现在这幅画竟然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4.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

河中石兽文言文

河中石兽文言文

河中石兽文言文夫河流之水,流经山川,汇聚成流,富养百物,乃天地之灵气所聚也。

河中之石,因水而生,因水而变,因水而养,因水而成。

而其中石兽更是天地造化之奇观。

余以为石兽,乃是河水之灵气所化,以石为体,以兽为形,乃天地之灵气所化而成。

其形态各异,有龙、有凤、有狮、有虎,有鱼、有鳖、有龟、有蛇,千姿百态,奇妙无比。

余有一次游历黄河,见一巨石,状如蟒蛇,长达数十丈,其身上布满了石纹,石纹之间,犹如蟒蛇鳞片一般,细腻而有力。

其身上石纹,有的犹如水波澜,有的犹如云雾缭绕,有的犹如风中之沙,一览无余。

令人叹为观止,叹为神妙。

余又见一石,状如龙形,眉宇间,流露出一股气势,威武不可侵犯。

其身上石纹,犹如龙鳞一般,金光闪闪,令人目眩神迷。

余想,此石中必有龙之灵气,方能化为如此神妙之物。

余又见一石,状如凤鸟,其身上石纹,犹如凤羽一般,细腻而有力。

其嘴巴,犹如凤嘴一般,锐利无比。

其双翼,犹如凤翼一般,宽广而有力。

其尾巴,犹如凤尾一般,长而有力。

余感叹,此石中必有凤之灵气,方能化为如此神妙之物。

石兽之灵气,不仅在于其形态,更在于其文化内涵。

石兽之灵气,蕴含着中华文化之精髓。

如石龙,乃中华文化之象征,其威武不可侵犯之气质,乃中华民族之精神;石凤,乃中华文化之象征,其端庄美丽之气质,乃中华民族之精神;石狮,乃中华文化之象征,其威武凛然之气质,乃中华民族之精神。

石兽之灵气,更在于其历史文化价值。

石兽之灵气,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如河中之石龙,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其历史价值无法估量;河中之石凤,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石兽之灵气,更在于其人文价值。

石兽之灵气,是中华民族人文价值之体现。

如石狮,乃是中华民族文化之象征,其人文价值不可估量;石龙,乃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其人文价值不可估量。

总之,河中石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奇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象征,是中华民族人文价值之体现。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石兽,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

河中石兽文言文注音翻译

河中石兽文言文注音翻译

原文:河中石兽,古之遗物也。

传始于周秦,状若牛,头大颈长,背有双角,尾如蛇。

名虽石兽,实则石为之,非真兽也。

历代文人,多有所咏,以其形状奇异,异于常兽,故称之。

注音:河(hé)中(zhōng)石(shí)兽(shòu),古(gǔ)之(zhī)遗(yí)物(wù)也。

传(chuán)始(shǐ)于(yú)周(zhōu)秦(qín),状(zhuàng)若(ruò)牛(niú),头(tóu)大(dà)颈(jǐng)长(cháng),背(bèi)有(yǒu)双(shuāng)角(jiǎo),尾(wěi)如(rú)蛇(shé)。

名(míng)虽(suī)石(shí)兽(shòu),实则(shí zhí)石(shí)之(zhī)为(wéi),非(fēi)真(zhēn)兽(shòu)也。

历(lì)代(dài)文(wén)人(rén),多(duō)所(suǒ)有(yǒu)咏(yǒng),以(yǐ)其(qí)形(xíng)状(zhuàng)奇(qí)异(yì),异(yì)于(yú)常(cháng)兽(shòu),故(gù)称(chēng)之。

翻译:河中的石兽,是古代遗留的物品。

据说起源于周秦时期。

它的形状像牛,头部较大,颈部细长,背上长有双角,尾巴像蛇。

虽然名字叫石兽,但实际上是由石头制成的,并非真正的兽类。

历代文人对此多有吟咏,因为它形状奇特,不同于寻常的兽类,所以被称为石兽。

河中石兽,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因其形态独特,更因其背后蕴含的诸多传说与故事。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览(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认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对错木杮,岂能为暴升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全国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对错木柿,岂能为暴升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全国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晰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接近⑵坍毁⑶阅历⑷只13.⑴这样判别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已然这样,那么全国的工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莫非能够依据一点道理就能够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改变是许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别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纪昀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河中石兽》纪昀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河中石兽》纪昀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作品注释1.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2.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

南,南部。

3.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4.河干(gān):河岸。

干,岸。

5.圮(pǐ):倒塌。

6.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7.阅:经过,经历。

8.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9.求:寻找。

10.竟:终了,最后。

11.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12.曳(yè):拖。

13.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4.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15.设帐:设馆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文言文】河中石兽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文言文】河中石兽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文言文】河中石兽一句原文一句翻译《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本文整理了逐句翻译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翻译: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翻译: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原文:众服为确论。

翻译: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翻译: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含答案))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

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

二、内容概说。

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是故事的缘起,写寺庙门前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寺僧乘舟曳铁钯,寻之下游而不可得。

第二段是“讲学家”的观点,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当原地深求,众人以为高论。

第三段是“老河兵”的看法,认为水会“啮沙为坎穴”,石兽会不断倒向上游。

按照他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的河中找到了石兽。

第四段是作者的感慨,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引人深思。

三、字音字形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sù ) 臆( )断欤( )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临:2.干:3.山门:4.圮:5.并:6.阅:7.棹:8.设帐:9.究:10.物理:11.木柿:12.湮:13.颠:14.河兵:15.啮:16.坎穴:17.如:18.臆断:(二)通假字:(1)不亦颠乎(2)曳铁钯(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四)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阅十余岁(古义:;今义::)(3)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是非木杮(古义:;今义::)(5)如其言(古义:;今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为:(1)以为顺流下矣(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众服为确论(4)啮沙为坎穴(六)虚词用法。

于:(1)山门圮(pǐ)于河(2)求石兽于水中(3)湮(yān)于沙上(4)当求之于上流(5)必于石下迎水处(6)果得于数里外其:(1)其反激之力:(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之:(1)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其反激之力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文言文《河中石兽》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

14、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授徒,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推究。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20、暴涨:洪水。

暴,突然21、湮:埋没。

22、颠:颠倒。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25、盖:承接上文,表原因。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洞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
《河中石兽》
复习目标
1.疏通文言文的大意。
2.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 这一道理。
3.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 良倾向出现。
【文学常识】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
(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清代学 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 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历经 清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内容分析有误。应是显示出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 的特点。
(5)故事的结局是在下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说明只有老河兵综合考 虑了各种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内容分析有误。故事的结局是在数里外的河流上游找到了石兽,而非下游。
A 5.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 开,极力渲染打捞石兽的神奇过程,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提分巧练:掌握辨错规律,练就火眼金睛】 请找出下面各项中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地方,勾
画错处并说明理由。 (1)文中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分析结论,分别代表“据理臆断”
的态度、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内容分析有误。寺僧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代表的是 “据理臆断”的态度。
2.一词多义
如是再啮 像 如
如其言 依照
3.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_名___词__用__作__动___词__,划___(_船__)_______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动__词__用__作___名__词__,_大__水__________
4.其他重点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_靠__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石兽并沉焉
_一__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竟不可得
_终__了__,_最__后____________________
(4)湮于沙上
_埋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遂反溯流逆上矣 _逆__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 “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庙僧打捞石兽无 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写老河兵的“又笑曰”, 谜底这才揭晓。
(3)寓理于事,卒章显志。作者的目的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程,而 是借此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B.文章肯定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 讽刺了讲学家的自以为高明。
C.文章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描写,无论是刻画讲学 家还是老河兵,都尽显人物性格。
D.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 确论”,层层铺垫,最后才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 这才揭晓。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果得于数里外。
由事及理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解读:不能仅仅凭据一知半解的片面之“理”,做 出推论,犯讲学家那样的错误。
下结论应该理据充分,这理据一部分来源于书 本知识,一部分要靠生活积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理论联系实际”。
(2)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 实际经验更可靠。
文章主旨表述有误。本文主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仅凭主观臆断。
(3)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既考虑了流水的原因,也考虑了石兽、泥 沙的关系。
内容分析有误。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4)第二段讲学家的“笑”,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显示出讲 学家博学多才、通晓事理的特点。
无迹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探究寻石兽失败和成功的原因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 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 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实践出真知)
21
【写作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本文叙述精当明快。如第一段写打捞石
1. 古今异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 岸
今义:不潮湿
(2)阅十余岁
古义: 经过,经历
今义:看
(3)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 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1. 古今异义
(4)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5)是非木杮
古义: 这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6)但知其一
古义: 只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6)可据理臆断欤
_主__观__地___判__断__________________
(7)山门圮于河
_倒__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众服为确论
_正__确___的__言__论__________________
(9)_冲__刷__的___意__思__
文章主旨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 的几种不同的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 有各自的特殊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 主观臆断。(不可主观臆断。)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寺僧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 丰富,知识性强,语言质 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 令人读来饶有兴味,同时 可以从中学到天文地理人
伦等无所不包的知识。
僧: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笑)尔辈不能究物理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石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笑)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