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河中石兽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0张PPT)

点拨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课堂问答
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点拨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 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①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②乎?”众服为确论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 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1、湮(yān):埋没。 2、颠:颠倒,错误。
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 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6、但知其一 (古义:只,仅仅;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课堂问答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点拨
第一、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第二、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 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原文学习
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河中石兽》课件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经过,经历。 年。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寻找。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倒装句(状语后置)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船)。 拖。
踪迹。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只。
矣,可据理臆断欤?
主观地判断。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作有《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等。 《阅微草堂笔记》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
言短篇志怪小说,书中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 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和奇闻逸事,旨在藉 由这些志怪的描写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 落之百态。
字词释义
接近,靠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
河岸。
倒塌。
一起。
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都置之不理。于是 秦军就到处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的 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认 为自己很会打仗,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 战方案,他只知道根据兵书谈策略,却不知变通, 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射 死。
经过,经历。 年。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寻找。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倒装句(状语后置)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船)。 拖。
踪迹。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只。
矣,可据理臆断欤?
主观地判断。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作有《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等。 《阅微草堂笔记》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
言短篇志怪小说,书中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 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和奇闻逸事,旨在藉 由这些志怪的描写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 落之百态。
字词释义
接近,靠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
河岸。
倒塌。
一起。
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020—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 5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1 8张PPT )
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都置之不理。于是 秦军就到处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的 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认 为自己很会打仗,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 战方案,他只知道根据兵书谈策略,却不知变通, 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射 死。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课件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1
纪昀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
学习目标
•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 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 事。
•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 所阐述的事理。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
纪昀[yún] ,字晓岚,一字春 帆。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 书》总纂官。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 不是更荒唐吗?”
•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 了石兽。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 多着哩,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2
• 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是从哪些语 句体现出来的?
• 讲学家的性格特点是:好为人师,自视 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从“闻之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不亦颠乎”这些 语句可以体现。
•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 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 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 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 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 见其踪影。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11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部编版7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河中石兽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二)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 其反激之力(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 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重点)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 述的事理。(难点)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重点)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 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 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 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 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 有很大贡献。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
临:靠近。 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棹(zhào):划(船)。 曳(yè):拖。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第①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在石兽沉落处 叙事:寻
和下游寻找石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四种方,法
中 石 兽
第③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 果然找到了石兽。叙事: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及结果 议论:归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PPT优秀课件

第二层
第三层
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 游找的理由,按照他 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 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第3段写一老河兵的分析, 以及结果。最后作者由此感叹。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从句式而言,这是一个反问句。就表达方式而言, 这句话属于议论。从全文来看,这句话起到了点题进 而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它既是对讲学家这样的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者 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 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 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 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
8 . 在作文中,采用 这 种 手法 时 , 要 先 表达 对 所 描 写 的事 物 或 人 的 不满 之 情 。 然 后在 一 两 件 小 事中 , 突 然 转 变看 法 , 但 在 转 变过 程 中 , 要 情感 自 然 , 才 能引 起 读 者 的 共鸣 。
●
9 . 运用这种手法的 好 处 是, 能 够 很 好 地表 达 出 作 者 充沛 的 感 情 , 使情 节 多 变 , 波澜 起 伏 , 形 成鲜 明 对 比 , 容易 使 读 者 在 阅 读过 程 中 , 产 生恍 然 大 悟 的 感觉 , 留 下 比 较深 刻 的 印 象 。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门前的两个石兽沉 没在河里,十多年后,寺僧重修寺庙,想把 石兽找回来,于是在河中搜寻石兽。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 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 寻找的地点 结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课件PPT模板

逆上矣。
整体感知
译: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 丢失在河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大概因为石兽 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点是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 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 形成坑洞。(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 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 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整体感知
代讲学家的话
大凡、凡是
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
在
大概因为
它的 的
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在
侵蚀、冲刷 坑穴
到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成为
于是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
逆流
像这样
停止
整体感知
讲馆教书
听说
你们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代这件事
探究
这 不是
怎么 被
代石兽
物理,是非 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事物的道理
动作名,指洪水
埋没
罢了
寻找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信服 正确的言论
众服 为 确论。
颠倒,错乱
认为
整体感知
译: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 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削下 来的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沙 的特点是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子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 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话) 是正确的言论。
初一语文(统编版)-《河中石兽》课件(共40张PPT)

设疑勾画 了解故事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设疑勾画 了解故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
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湮没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
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是 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身份 打捞位置 判断依据(所据之理) 结果 思考方式
僧人 讲学家
水中 下流 地中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和补充材料想一想,老河兵的判断
结论在这里为什么不适用了?
梳理方法 积累词语
文言词语 阅十余岁 阅十余岁 竟不可得 湮于沙上 转转不已
相关的现代词语 词义理解与积累
阅历
经历
年年岁岁
年
有志者事竟成
最终
湮灭
埋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停止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优质课件

寻找经过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新课讲解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第四种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新课讲解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倒掷: 倾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流。
固:固然。
如: 依照,按照。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但: 只,仅仅。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据理臆断: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新课讲解
2、理解古今异义 (1)一寺临河干中 (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2)阅十余岁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3)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 一门学科。)
新课讲解
(4)是非木杮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5)渐沉渐深耳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6)转转不已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8)盖石性坚重中 (盖——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
新课讲解
点拨: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 到了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结果引出下文人们对石兽究竟在何处的讨论。
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
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
被。
研究、探求。
削下来的木片。
表示反问,难道,怎 么。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 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沧州南一寺。
古文探究
经过,经历。 募集,征集。
终了,最后。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十几年。
寻找。
译文:过了十几年,寺僧们募集钱财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 只石兽,最后没找到,
句子解读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十几年后,寺僧们在河里寻找石兽却 没有找到,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溯流逆上矣。
于是。
逆流。
古文探究
译文: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软又轻,水 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底下 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 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再次冲刷, 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 上了。
讲学家综合分析了石兽的质地 和沙子的性质,有一定的道理, 但忽略了流水的因素。
巡河、护河的士兵。
古文探究
落入河中的石头。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
代词,指讲学家的 话。
代指石兽。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 上游寻找它们。
句子解读
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以为博才的否定,也 展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学习字词
圮(pi) 湮(yin) 臆断(yi)
棹(zhao) 曳(ye) 啮(nie) 溯(su)
朗读指导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古文探究
靠近、临近。
地名,今属河北。
佛寺的外门。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河岸。
倒塌。
一起,一并。
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句子解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O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 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谥文达。 纪昀将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主持编纂《四 库全书》上,该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萬里 长城”,对保存中华文化有很大的贡献。今 还存有《纪文达公遗集》和《阅微草堂笔记》 等。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O年版)。题目是编 者加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纪昀因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至乌鲁木 齐。他沿途与当地人积极交流,搜集各种狐鬼神怪、因果报应、劝善惩恶 等乡野怪谈和笔记》。
朗读指导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己,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
河中石兽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积累文言词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 力。(重难点)
新知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 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 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 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最后在上游捞出了 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 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文体知识·《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作的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以记述狐鬼 神怪故事等奇闻逸事为主,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 但是通过种种描写,也折射出封建社会晚期的腐朽和黑暗。《阅微草堂 笔记》在清代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 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古文探究
划(船)。
拖。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农具,用于除草、平 土等。
译文:(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 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句子解读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寺僧们根据水流的情况认为石兽“顺流下矣”,于是向下游找,还是没有找到。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老河兵提出了与讲学家截然不同的观点,颠覆了人们的看法,引出下 文对其观点的阐述。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倾倒。
坑洞。
不停止。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己,遂反
颠倒,错乱。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译文: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软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 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讲学家从石兽与泥沙的特性考虑, 认为石重沙轻,石兽只能越埋越 深,应在石兽沉没的河床深处寻 找。
句子解读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讲学家的“笑”有嘲笑意味,饱含了讲学家对寺 僧们的嘲讽和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刻画出其自以 为博才的心态。
语气词,相当于 埋没。 “而己”“罢了”。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
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
被。
研究、探求。
削下来的木片。
表示反问,难道,怎 么。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 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沧州南一寺。
古文探究
经过,经历。 募集,征集。
终了,最后。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十几年。
寻找。
译文:过了十几年,寺僧们募集钱财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 只石兽,最后没找到,
句子解读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十几年后,寺僧们在河里寻找石兽却 没有找到,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溯流逆上矣。
于是。
逆流。
古文探究
译文: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软又轻,水 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底下 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 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再次冲刷, 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 上了。
讲学家综合分析了石兽的质地 和沙子的性质,有一定的道理, 但忽略了流水的因素。
巡河、护河的士兵。
古文探究
落入河中的石头。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
代词,指讲学家的 话。
代指石兽。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 上游寻找它们。
句子解读
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以为博才的否定,也 展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学习字词
圮(pi) 湮(yin) 臆断(yi)
棹(zhao) 曳(ye) 啮(nie) 溯(su)
朗读指导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古文探究
靠近、临近。
地名,今属河北。
佛寺的外门。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河岸。
倒塌。
一起,一并。
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句子解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O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 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谥文达。 纪昀将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主持编纂《四 库全书》上,该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萬里 长城”,对保存中华文化有很大的贡献。今 还存有《纪文达公遗集》和《阅微草堂笔记》 等。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O年版)。题目是编 者加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纪昀因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至乌鲁木 齐。他沿途与当地人积极交流,搜集各种狐鬼神怪、因果报应、劝善惩恶 等乡野怪谈和笔记》。
朗读指导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己,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
河中石兽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积累文言词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 力。(重难点)
新知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 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 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 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最后在上游捞出了 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 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文体知识·《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作的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以记述狐鬼 神怪故事等奇闻逸事为主,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 但是通过种种描写,也折射出封建社会晚期的腐朽和黑暗。《阅微草堂 笔记》在清代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 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古文探究
划(船)。
拖。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农具,用于除草、平 土等。
译文:(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 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句子解读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寺僧们根据水流的情况认为石兽“顺流下矣”,于是向下游找,还是没有找到。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老河兵提出了与讲学家截然不同的观点,颠覆了人们的看法,引出下 文对其观点的阐述。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倾倒。
坑洞。
不停止。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己,遂反
颠倒,错乱。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译文: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软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 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讲学家从石兽与泥沙的特性考虑, 认为石重沙轻,石兽只能越埋越 深,应在石兽沉没的河床深处寻 找。
句子解读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讲学家的“笑”有嘲笑意味,饱含了讲学家对寺 僧们的嘲讽和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刻画出其自以 为博才的心态。
语气词,相当于 埋没。 “而己”“罢了”。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