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概念的区分
《医学遗传学》第四章 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

第四章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The human chromosome and chromosome disease第一节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染色质和染色体人类染色体的数目、结构和形态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染色体的研究方法真核生物的基因大部分存在于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人类细胞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细胞分裂,遗传物质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一个生物物种的染色体数目、结构、形态是恒定的,构成了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质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
化学组成相同:(一) 染色质(chromatin)染色质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
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1.根据核蛋白分子的螺旋化程度及功能状态不同,细胞间期染色质分成两类:常染色质:螺旋程度低,结构松散,具转录活性,常位于细胞核中央。
异染色质:螺旋程度高,结构紧密,不具转录活性,常位于细胞核边缘。
2.异染色质:分为两种结构性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在各种细胞中总是处于凝缩状态,一般为高度重复的DNA序列。
如着丝粒区,端粒区,次缢痕区等。
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即功能性异染色质,在特定细胞的某一特定发育阶段,由常染色质凝缩转变而成。
如X染色质。
(二) 性染色质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 是在间期细胞核中性染色体显示的一种特殊结构。
1. X 染色质(X chromatin)(1)1949年,雌猫神经细胞内凝缩的深染小体―Barr小体。
Barr小体普遍存在于雌性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间期细胞核中,是一条发生遗传学失活的X 染色体,呈异固缩状态(浓染小体),贴于核膜内侧缘。
(2) Mary Lyon 假说uX染色质的失活发生在胚胎早期(人类在胚胎第十六天)v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父方或母方。
【2020生物新高考京津琼】(四)考前10天——长句应答必备,教材再巩固

(四)考前10天——长句应答必备,教材再巩固(名词解释+教材黑体字填空+教材结论性语句)第10天1.自由水与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
2.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4.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5.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6.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7.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8.动物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是糖原,植物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是淀粉,细胞中的重要储能物质是脂肪。
9.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10.无机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酸碱平衡等具重要作用。
11.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12.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第9天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3.酶: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4.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5.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26.糖类在细胞膜上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且糖蛋白只能在膜外侧,据此可以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
7.各种膜所含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遗传学名词解释

1.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机理2.染色质:在细胞尚未分裂的核中,可见许多忧郁碱性染料而染色较深的,纤细的网状物3.染色体: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一的那个数目,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4.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5.染色体组:单倍体细胞所含有的整套染色体6.核型: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的总汇7.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8.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9.显性性状:所有性状表现都是一致的,都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10.隐性性状:所有植株在性状表现上都是不同的,一部分植株表现出亲本性状,其他植株则表现出另一个亲本的相对性状,即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表现出来了11.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一般指位于染色体上编码一个特定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等)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12.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基因座上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
13.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型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遗传基础,只能通过杂交试验根据表现型来确定14.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具体表现15.测交: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16.连锁遗传: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17.完全连锁:在同一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18.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19.染色体组(基因组):把基数的7个染色体总起来称为一个染色体组,维持二倍体生物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20.单倍体:具有和该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相同的细胞或个体21.二倍体:具有两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22.多倍体:三倍和多倍以上的整倍体统称为多倍体23.非整倍体:染色体组中缺少或额外增加一条或若干条完整的染色体的细胞或二倍体生物。
遗传育种名词解释

基因型(genotype)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表现型(phynotype)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遗传的变异(1)基因的重组和互作(2)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3)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4)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不遗传的变异表型模写:环境改变造成的表型变异与基因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 这种现象叫做表型模写.反应规范:生物体的表现型在基因允许的范围内变化的幅度。
染色质是指细胞分裂的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核小体8个组蛋白分子组成核小体的核心DNA 核小体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单体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体性细胞中染色体的总数。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它们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大小、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档、编号、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亚显微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
交换(crossing over):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遗传物质的局部交换。
二价体(bivalents):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真实遗传true breeding: 是指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性状character: 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行为特征的统称。
(trait) 相对性状contrast character:是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系亲本杂交时,在F1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在F1不表现出来的性状则称为隐性性状。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超全)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下列关于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交叉互换发生在任意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同一时期C.对人类而言,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可能含有92条或0条染色单体D.在玉米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玉米产生精子的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答案:C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A、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错误;B、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MⅡ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MⅠ后期,B错误;C、对人类而言,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如果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可能含有92条染色单体,如果处于MⅡ后期,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无染色单体,C正确;D、在玉米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玉米产生精子的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在M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D错误。
故选C。
小提示:2、雄蝗虫染色体较大且数目相对较少(2n=23,性染色体组成为XO),将雄蝗虫精巢中正常分裂的细胞制成临时装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细胞中观察到的染色体数是23条,则该细胞中一定含有姐妹染色单体B.若细胞中观察到的染色体数是46条,则该细胞中一定含有两条X染色体C.若观察到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则该细胞的染色体条数一定是11或12D.若细胞中观察不到X染色体,则该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一定是减数分裂答案:C分析:雄蝗虫精巢中的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经过有丝分裂实现精原细胞的增殖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雄蝗虫只有一条 X染色体,因此在减数分裂时只能形成11个四分体,其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额时期应该我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023年高考生物冲刺复习经典易错知识点总结与例题剖析18 染色体变异含详解

易错点18染色体变异1.有关“染色体变异及育种过程”(1)染色体变异中的可育、不可育与可遗传界定①单倍体并非都不育。
二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表现为高度不育;多倍体的配子如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发育成的单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及等位基因,可育并能产生后代。
②“可遗传”≠可育。
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于可遗传变异。
(2)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分析①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等过程,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操作步骤。
②两种育种方式都出现了染色体加倍情况:单倍体育种操作对象是单倍体幼苗,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是纯合子;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是正常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2.有关“育种方式”(1)杂交育种是最简捷的方法,而单倍体育种是最快获得纯合子的方法,可显著缩短育种年限。
(2)让染色体加倍可以用秋水仙素等进行处理,也可采用细胞融合的方法,且此方法能在两个不同物种之间进行。
(3)原核生物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能运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诱变育种。
(4)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则可用自交或杂交的方法,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稳定遗传。
(5)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等,杂交实验较难操作,则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6)若实验植物为营养繁殖类如马铃薯等,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
1.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果蝇棒眼性状的出现是X染色体片段重复导致的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C.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生物,发生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概率都比较大D.同源染色体片段互换可导致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进而实现基因重组2.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基因重组B.若某基因缺失了单个碱基对,则该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就会变短C.控制不同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通过种子繁殖后代,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3.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一般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C.在自然条件下,玉米和番茄等高等植物不会出现单倍体植株D.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果实较大4.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a含4个染色体组,图b含3个染色体组B.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六倍体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5.研究人员用普通小麦与黑麦培育小黑麦,过程如下图。
首先介绍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同源染色体、四分体

“有丝分裂”的知识梳理与重难点透析一、掌握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和判别方式1.判别方式染色体(个): 4 4 4 4识别:着丝粒的数目说明:①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的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形态;描述变化时应区分染色质、染色体,计算数量时应合并计算。
染色单体(个):0 8 8 0说明:染色单体往往以姐妹染色单体的形式存在,故肯定为偶数存在。
DNA(个): 4 8 8 4识别:画图的笔画数。
(染色质与染色体无非线条粗细差异)同源染色体(对):2 2 2 2识别:每一对染色体的大小、形状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提醒:①同源染色体来源不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
故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粒断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尽管大小、形状相同,但来源不是分别来自父方、母方,故不叫同源染色体。
②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存在于有丝分裂过程中,但是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联会。
③X、Y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尽管大小、形状不同,但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联会现象。
2.概念辨析图形说明1(1)A、B、C细胞中都含有2条染色体。
(2)A、B、C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3)C细胞可能为一个四分体,因为四分体只存在于减数分裂。
(4)B、C细胞中都有染色单体。
(5)A细胞内有2个DNA分子,B、C细胞内有4个DNA分子。
(6)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3.典例分析例1、下图是二倍体植物细胞分裂某个时期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1)此植物细胞处于分裂的期。
(2)该细胞此时有对同源染色体;个染色体组。
(3)该细胞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
(4)①、④两条形态大小一样的染色体属于;①、⑤两条形态大小一样的染色体是经过形成的。
(5)若①号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④号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的基因为。
(6)若①号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⑤号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的基因为,若出现基因a,其原因是。
同源染色体概念辨析

同源染⾊体概念辨析
关于同源染⾊体的概念⾼中教材种有着明确的界定:“同源染⾊体是指⼀个来⾃⽗⽅,另⼀个来⾃母⽅,其形态、⼤⼩相同的⼀对染⾊体。
”但是在对有丝分裂后期、⼩麦等异源多(⼆)倍体⽣物的染⾊体情况时有⼀定的难度。
⼆倍体⽣物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四个染⾊体组,那么来⾃同⼀个染⾊体两条姐妹染⾊单体的相同染⾊体是同源染⾊体吗、为什么作为异源六倍体的⼩麦单倍体中没有同源染⾊体?对于这两个问题,⽤教材概念解释就有些吃⼒。
笔者对这⼀问题的看法是,教材中是如何界定同源染⾊体,⽽没有说明“什么是同源染⾊体?”也就是没有说明为什么有同源染⾊体,这⼀概念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这⼀问题,笔者有着⾃⼰的思考,今天查阅资料后发现很早以前就有同仁发表过看法或研究,对其中的观点笔者深为赞同:同源染⾊体是进化上的⼀个概念,是进化上有着相同来源的染⾊体。
也就是现代⽣物进化论普遍认同⼆倍体⽣物(细胞)来⾃早期不同⽣命系统的融合,所以相同早期不同⽣命体系来源的称为同源染⾊体。
这样很多问题就容易理解了:起源上相同,同⼀染⾊体的姐妹染⾊单体形成的相同染⾊体属于同源染⾊体;⽽⼩麦体内的六个染⾊体组分属于三个不同的物种来源,所以属于六倍体⽽不是⼆倍体,单倍体含三个染⾊体组但没有同源染⾊体。
当然,这样理解的话⼆倍体⽣物的次级精(卵)母细胞中也可以有同源染⾊体了。
这样就有了新的问题,也许这就是⽣物的奇妙吧,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在进步。
当然也可能是笔者能⼒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染
色体组概念的区分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高中生物』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概念的区分。
染色体: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叫做染色质。
染色体只是染色质的另外一种形态。
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构型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由染色质螺旋化形成。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在分裂期内绝对存在不会消失,在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判断染色体个数:[有一个着丝点就有一个染色体!]
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前中期,其实就是一条染色体复制,产生两条染色体,但着丝点未分裂,那一条染色体上就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说着两条染色单体式由复制形成的,应该是相同的。
染色单体是染色体在间期复制的结果,染色单体的存在要么是染色体的两倍,要么是0。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为零。
(染色单体出现个数为偶数)
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两条不同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
出现在减数分裂前中期。
特点,部分片段可以互换,进行交叉互换,也是基因重组的一种方式。
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如果不考虑件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换,那么姐妹染色单体完全相同。
[P.S.]说得简单些,你看到一个像有两条中间黏在一起的油条,那么这就是经过复制的染色体,黏在一起的部分叫着丝点。
每一条“油条”就叫染色单体,又叫姐妹染色单体。
也可以说当看到一个有两条“油条”的染色体就有染色单体。
而要知道染色体数目,就要看着丝点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