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历史街区和明清建筑现状录
泰州市五巷涵西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规划

泰州市五巷涵西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规划摘要为了更好的保护泰州市五巷-涵西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与拆迁所发现的历史文化古迹,本文阐述了对本地块的规划设计以及嵌入历史街区里的电影院的设计内容。
关键词五巷涵西历史文化街区;古井;电影院;规划设计;设计对策1 项目起源2008年开始,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并获得持续发展,泰州市政府开始对街区及其周边进行整治与保护,拆除其中影响历史街区风貌的多层建筑,包括位于稻河东侧的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而后对拆除地块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了数栋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低层住宅与小型商业建筑,并计划在这一区域设置配套的地下停车场。
在地下开挖过程中,陆续发现了16口古井,包括汉代、唐代、宋代乃至明清的古井,分布于不同的地层,并各具特色,成为这一地区及泰州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如同一部泰州简史,体现了泰州先民在利用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所做的努力。
鉴于古井群的价值,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古井的保护,决定对地块进行新的基于保护要求的规划设计。
2 规划设计原则16口古井分布在占地约6500平方米的“L”形基坑里,呈现出北侧稀疏、南侧密集的布局。
根据甲方需要,要在基地南侧设计一个古井博物馆,以提供古井文化的展示场所,同时基地北侧可以作为商业或相关文化类建筑。
在对历史街区进行详尽深入的调研后,提出以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必须延续与保护街区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肌理。
虽然原有的历史街道已经湮没于城市发展过程中,但是仍然希望在地块内对现存的五条历史街巷有所回应与延续。
街区内的传统建筑以合院形式为主,街巷穿插其中,新建筑应在形体组合与空间上与其一致,避免以拒绝对话的形体生硬地插入其中。
(2)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要求,这一地块内建筑高度不宜超过两层,建筑风貌必须与传统建筑协调。
历史街区中的传统建筑体量均不大,以一、二层的坡屋顶为主,新的建筑在体量上应与传统建筑尺度相近,嵌入街巷中,与街巷形成有机和谐的整体。
泰州泰兴的明代城墙遗址

泰州泰兴的明代城墙遗址泰州泰兴的明代城墙遗址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明代的建筑杰作,这段城墙见证了泰州泰兴的历史变迁,也反映出中国城市建设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城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来介绍泰州泰兴的明代城墙遗址。
一、历史背景泰州泰兴的明代城墙建造于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当时的泰兴城正处于一个战略要地的位置。
城墙的建设,旨在加强边境防御,保护城市的安全。
泰兴这座古城曾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文化繁荣,城墙的建设也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变化。
二、建筑特点1. 建筑材料泰州泰兴的明代城墙采用了砖石和土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
城墙的外面是一层由鳞状砖砌成的护墙,内部则用土木结构填充。
这种砖土结构的建筑方式,不仅提升了城墙的坚固程度,还使城墙的整体美观度得到提高。
2. 建筑形式泰兴的明代城墙呈长方形,总长度约5.5公里,高度达到10多米。
城墙上设置有多个城门和护城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门和西门。
这些城门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和细腻精美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3. 防御设施泰州泰兴的明代城墙还设置了多个防御设施,如瓮城、箭楼和角楼等。
这些设施不仅起到了阻击敌人进攻的作用,还为城墙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尤其是箭楼和城墙上的警示瞭望台,更是成为明代军事防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文化价值1.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城墙建筑的典范,泰州泰兴的明代城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见证了明代泰兴城的繁荣与兴衰,记录了泰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交流,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城市发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 文化遗产泰州泰兴的明代城墙遗址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座古城的象征,它承载了泰州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泰兴的明代城墙遗址得到了国家重视和保护,成为了中国建筑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3. 旅游资源泰州泰兴的明代城墙遗址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
每年,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欣赏这座城墙的壮丽和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设计探究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设计探究—以江苏泰州为例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
本文通过开展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活动,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再设计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结合江苏省泰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情况、文化特色及地理环境,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设计一.泰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沉积了千百年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的重要载体,记载了斑驳的岁月与城市的发展历程,彰显出城市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亦不断加快,在如今资源枯竭、气候多变的复杂背景之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设计问题变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应给予其高度重视。
为了加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力度,泰州市政府出台了《泰州市城中历史文化街区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这一文件。
规划范围大致为:规划总面积为12.41公顷,西起青年北路,南面通达税务西街,东至海陵北路,北达五一路。
共涉及13处文物保护建筑及古民居,诸如中共泰州地下县委活动遗址、李明阳故居与宫式住宅等。
不仅如此,街区内的历史环境要素也极为丰富,有石头巷、南阮巷、陈家桥巷、古树1棵、古井8口以及古建筑遗址若干处。
其中古树状态良好,古井存在破损现象;古街巷经过多次改造,如今采用水泥砖铺地,提高了道路的耐久度。
大多数民居建筑均为清代所建,相比太湖流域江南传统民居,其结构与样式存在些许不同,它既具有北方朴实、简朴、雄浑的特点,又集南方的典雅、清秀于一身,汇聚了南北两地的建筑风格,十分引人注目。
建筑格局基本上都采用多进院落式进行布局,主体朝南,多则六七进,少则三进,由南向北依次而建,院落方整,开间宽阔,冬暖夏凉,景色宜人。
从建筑质量这一角度来看,建筑结构大多数采用砖混结构与砖木混合结构。
因为年代颇为久远,且疏于维护等多方面因素,所以较为破旧。
不仅如此,还普遍具有通风条件差、采光条件差、安全隐患多、缺少卫生设备等弊端。
二、保护与再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泰州市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是苏州省著名的文化古城,具有独特的文化性与人文风情,在历史变迁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是城市的精神与灵魂,同时也是形成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
我的家乡——泰州ppt

泰州传统文化
泰州是江苏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 文化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古文化遗址,西汉初开凿的古运盐河遗址。战国 时期的昭阳墓,《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墓,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墓,南京吏部左侍郎储 山雚墓等亦在泰州。此外还有始建于东晋的江淮名刹光孝寺,唐建明修的南山寺大雄宝殿 和城隍庙,明建清修的庆云寺、东岳庙、胡安定祠堂、岳飞生祠、崇儒祠、胡公书院、马 洲书院、襟江书院和扬郡试院。古典园林有日涉园和李园,另有郑板桥、刘熙载、刘国钧 等故居。泰州的风景名胜颇具特色,有溱湖风景区、垛田风光、孤山风景区、泰山公园、 梅兰芳公园、东河风景区等。 梅兰芳纪念馆 泰州历史上名贤辈出,唐代有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著有《书断》、《书议》、《书估》等, 擅长正、行、草书,书法“正、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宋代有著名教育 家胡瑗,元末明初有文学家施耐庵创作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至明代,哲学家王艮阐 发以尊身立本为内涵的“格物说”与具有社会改良思想的“王道论”,逐渐形成“泰州学 派”。清代有著名天文历算家陈厚耀,评话宗师柳敬亭,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扬州学 派”先驱者任大椿,著名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围棋棋圣黄龙士,太谷学派集大成者黄葆年。 近现代有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杰出女教育家吴贻芳,著名剧作 家丁西林,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著名文学史家、传记文学家朱东润等。泰州又是具有 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城市。南宋抗金,明代抗倭,鸦片战争期间群众抗英,抗日战争和解 放战争期间陈毅三进泰州,新四军黄桥决战,苏中七战七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等 重大历史事件也都发生在泰州。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七战七捷纪念 碑,中共江浙区委泰兴独立支部旧址,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处旧址,黄桥战役纪念馆,中 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旧址等都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泰州和各市(区) 文物单位征集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历商、周、汉、六朝、宋、元至明、清的珍贵陶瓷, 明代服饰,明、清字画,故宫档案等文物1.3万多件,国家级珍贵文物达千件以上。还有数 百件革命文物收藏在各有关纪念馆。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工作,修缮大批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3处,文物管理机构4个,博物馆2家, 纪念馆7家。
描写泰州老街句子

描写泰州老街句子
泰州的稻河古街区,深宅古巷、青砖黛瓦、瓦椽飞檐……始建于元末明初的稻河古街区,这个泰州的古建筑群落,时隔六百年后,正缓缓掀开面纱,展露出绝世姿容。
踏着石板路穿过阡陌幽静的小巷,有过往的游客,散步的情侣,还有嬉戏的宠物。
古街的主体五巷是五条东依稻河的巷子,分别为: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
常常迷路走不出去,故泰州有“进了五条巷,如吃迷魂汤”的俗语。
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泰式民居别具风情!深巷古宅、青砖黛瓦、飞檐玲珑、依水小筑……稻河古街作为历史名地,它承载着的是你们无可想象!昔年曾因盐税而兴,现更有一番新景象!商铺林立,酒旗招展,比旧日繁华更盛。
泰州建筑

古民居是泰州古城的细胞,与古城息息相关, 是古城风貌的重要依托。古城风貌的构成因 素是多方面的,有街巷、河道、名胜、城墙 等,但古民居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街巷是 由一座座民居连接起来的,而城市又是由若 干街巷组合而成的。
装饰实用精巧 泰州明清民居看不到雕梁画栋,也 没有特别精雕细刻的部件。但大 门外大多装刻有花纹的石质圆形 或长方形石鼓,石鼓之上安大门, 防潮又防盗;门前的屋檐下,用青 砖磨成仿木椽的砖砌体,左右两边 建有八字形墙,以增壮观,门对面 照壁上有较为精美的砖雕。两侧 山墙的垛头、博缝及后檐出跳,也 都用砖磨成道道内外弧的曲线,精 致而又素雅;厅屋前檐下是把望砖 磨成与弯椽配合得极为精确的轩 廊,抬头望去令人赞叹不已,其制 作所耗费的人工和材料可想而知; 还有那梁架上的短柱与蜀柱部位, 不是简单地用几根短木,而是安装 高浮雕和透雕雕刻成荷叶墩、栌 斗、山雾云、抱梁云构件,不仅能 满足结构上的要求,又恰到好处地 进行了装饰,真可谓两全其美,别 具匠心。
格局封闭内藏
泰州民居一般自成一体,俗称 “各家归各家”。相邻两家 各有各的山墙,大门对面有的 砌有照壁,挡住门前的空间, 不让人远处看见,大门一般并 不高大,往往在住宅的东南方, 只有一小间,看上去并不起眼。 进入大门后,迎面是影壁墙, 当中设个砖雕佛龛,或是个大 的“福”字,进了门也看不到 里面。只有再往前走,过了影 壁墙进入仪门,才能看到里面 的厅屋。厅屋当中后面步柱 之间,安装8扇屏门。在厅屋 里看不见后面堂屋。古民居 的墙上,极少开窗,四周更是 筑起高高的围墙,把整座建筑 完全地封闭起来,内部藏匿起 来。
泰州老地图泰州市城建档案

泰州老地图泰州市城建档案泰州老地图,老泰州人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拥有宝贵的回忆。
泰州图说(镇江市博物馆馆藏)该图系镇江市博物馆馆藏,绘制于明代万历年间,彩色手绘,主要展示了当时泰州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河道走向,以及村落分布。
《道光泰州志》书中四境图、城池图、水利图这三张图出自泰州市城建档案馆馆藏的《道光泰州志》一书,编纂于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十一月,这三张图分别为四境图、城池图、水利图。
泰县图该图系泰州市城建档案馆馆藏,开本79.5*55CM,比例尺二十万分之一,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改订,由泰县县署前江东日报社发行。
在图名“泰县图”左侧写有“韩国钧题”四个字,同时盖有韩国钧的印鉴章。
在地图右下角印有“图说”,系民国时期泰州第一任建设局局长韩希愈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六月所写,可贵的是在落款位置有钤上去的“韩希愈”图章。
泰州城乡图该图系泰州市城建档案馆馆藏,尺寸109*79 CM,比例尺1:5000,测绘于1949年10月,是泰州解放后印行的第一张城乡图,由苏北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制印,主要展示了当时泰州护城河内外地形分布,图示有山墩、河流、池塘等地形地貌,以及庙宇、教堂、医院、工厂、学校、机关驻地、房屋等,测绘范围北起赵公桥,南至口岸、塘湾,东起姜堰、马甸,西抵森森庄、塘头、宜陵、扬州。
该图成图时间正值解放后不久,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泰州市规划道路图该图系泰州市城建档案馆馆藏,尺寸106*78 CM,比例尺1:10000,由江苏省泰州市城市建设局编绘,图上道路规划方案于1979年12月29日经泰州市委审定,共标有大小道路30条,并注有道路起讫点、现有长度宽度、规划长度宽度,以及道路功能等信息,还标注有当时规划中的宁启铁路和引江河工程。
测绘范围北起兴化,南至高港,东起姜堰,西抵扬州。
泰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2019-04-05作者简介:张文捷(1983-),女,江苏泰州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Vol.19,No.3Sep.2019第19卷第3期2019年9月DOI :10.19315/j.issn.2096-0425.2019.03.009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着城市的建筑风貌,更能唤起人们的乡土情怀和城市认同。
泰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源,但保护修复工作还存在着规划前瞻性不够、开发理念落后、推进工作滞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坚持科学规划,推进建筑和人文风貌统筹保护开发,彰显泰州独有历史文化特色,加强管理与宣传,推进内涵挖掘与文化创新。
关键词:泰州;历史街区;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425(2019)03-0040-04街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场所,见证着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体现着城市的建筑风貌,更是市民生活方式的物质体现。
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能唤起人们的乡土情怀和城市认同,是活态的文化遗产[1-2]。
早在1986年,国家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就提出对街区予以保护的理念。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永庆坊,再次强调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
泰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独特的街区风貌,2017年,江苏省住建厅、省文物局公布的首批“省历史文化街区”中,泰州有6个街区入选。
研究如何保护和发展泰州历史文化街区,对于泰州提升城市品质,传承文脉,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实现文化建设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泰州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及保护开发现状1.1泰州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色1)建筑风格南北交融、兼容并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州历史街区和明清建筑现状录前记余非史学家,对文物学等殊无了解。
因爱海陵旧有的街巷阡陌,常徜徉期间。
少时曾因烟雨蒙蒙之际,在高桥的小巷中突然想起那个戴望舒的雨巷,而萌发初恋的感觉。
及与他乡建筑比较,发现有诸多不同之处,后知“泰式建筑”与江西景德镇的“赣式民居”、安徽泾县的“徽派建筑”、苏州吴县的“苏式建筑”并称江南,尤爱之。
今城市建筑飞速,常见有老街巷消亡、古民居建筑拆毁,倍感痛惜。
城市建筑与古城保护原不算矛盾,奈何在我们这个因盐税文化发达起家的城市,常以古建筑多,历史文化名人多,商贾繁华,佛教昌盛,水文化丰富等炫耀的城市,一边在大力修建新的“古”建筑,一边又在大肆的拆毁老建筑呢?甚感困惑。
泰州的与众不同,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那些因素,如果真的哪天我们找不到那些能够承载我们的历史文明的东西,我们还叫泰州吗?遂用业余时间,遍访市区大街小巷,寻古访迹,记录老街巷和古建筑的现状,并拍照立存,约数千张。
人可以没有欲望,没有遗憾,唯不能没有童年,没有回忆。
泰州的历史街区和明清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曾经是很繁华的,但现存的老街巷和明清建筑已经很少了。
曾见文,说泰州为长江下游明清建筑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表示置疑。
近日,专程去扬州进行看古城保护,非常惊讶扬州的明清建筑保留之完好和规模之大,在盐阜路以南、泰州路以西、汶河路以东、南通路以北的这么一大块老城区,几乎还保留着我们熟悉的二十年前的街巷面貌。
在观巷、弯子街、丁家湾、安乐巷,到处是完好的高墙深院的徽商民居和青砖黛瓦的苏式民居,甚至还有一些民国风格的建筑。
包括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甘泉路还保留那种木结构的二层木头门(俗称塌子门)的店铺。
泰州的明清建筑与扬州不同,上面提到,扬州很多是徽派建筑,以墙高院深、带有高大的照壁墙和马头墙显别于泰州的小户人家的黛瓦灰墙。
泰州古建筑不多的原因,一是泰州曾经遭受战火的蹂躏元末明初,泰州曾遭受两次兵燹,城市被战火焚毁,百姓死亡甚众,现在城内的园田,都是被火焚烧后的废墟。
以及清后期泰州盐税业和河运业的衰落,很多地区已经衰败荒芜了。
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梅兰芳影剧院以南地区还是一片园田,即包括现在的南园、西园、东园、东南园一带,所以这些地区(除了海陵路两侧,及高桥地区)绝少有古民居。
二是解放后,政府征用许多民居、庙宇建设厂房、仓库,如北山寺、南山寺等,特别是街道工厂和手工作坊。
很多古民居分配居民居住。
同时也拆建了很多民居,修建成工厂、居民楼等。
三、80年代初期的泰州很少有象样的城市街道,随着城市的发展,修建道路和居民小区时拆除了很多老街巷和民居。
特别是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拆除的古民居和街巷更多。
过去我们在西坝口、鼓楼路、五一路等地,道路两边全是古民居,但现在已完全看不见了。
四、很多古民居居民在居住过程,翻建了很多老民居,也使古民居的数量逐渐下降。
现在的泰州市区能看到老街巷和古民居的地区是非常狭小和不连贯了的。
以海陵路为线,以东进路和迎春路为南北界,分为城北、城中、城南三块地区。
其中,城北地区包括青年北路以东、扬州路以南、稻河路以西、东进游园以北的五巷地区;海陵北路以东、鹏欣丽都以北、扬州路以南、扁豆塘以西的涵西街、徐家桥地区;扬州路以北,职中路以东、草河以西、迎江桥以南的下坝地区。
城中地区包括人民东路以南、青年路以东、迎春路以北、鼓楼路以西的地区。
城南地区包括打鱼湾以南、新海陵南路以西、青年路以东、济川路以北的地区。
其余的打鱼湾向北到迎春路之间已经很少有真正的古民居了,虽然还保留着乌巷、荻柴巷、蓬莱巷、义学街、南山寺路、暮春街、虹桥西街、靶场巷等古意的街巷名。
另外北城河两北南岸,包括人民路和东进路之间的地区,除了在交通银行西侧保留着水巷和西仓南小街两条很短的巷子,已经找不到其他的古街巷和古民居建筑了。
而这一地区恰恰是泰州历史上繁盛的商贸区,承载着我们这个城市数百年的繁华,跛子街、水关、大浦头、西浦、天禄街等等无一不是记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经济的辉煌。
富春饭店、功德林素菜馆、翠绿饭店、大东饭店、天福布店、天祥布店、留缘照相馆、同春茶叶店等老字号无一不闪烁着我们幼时的记忆。
这三块地区以城北地区目前市区明清建筑和老街巷保留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其次是城中地区,余为城南地区。
城北地区的老街巷和古民居保留情况一、下坝地区:泰州下坝地区自古为里下河地区商品集散地,可谓泰州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自古商贾云集,商贸繁华,舟船往来,好不热闹。
过去下河地区的农民通过船运将粮食、油等农副产品运往城市,并通过泰州再转往上海、无锡、苏州等地。
同时再在城里购买布、衣服、鞋帽等百货日用品,以及渔网、竹篙、水桶、铁件等工农具以及种子等,所以这一带手工业非常发达,小作坊比较集中,保留着如油坊巷、皮坊巷、彩衣街等名称,反映了这一地区行业繁盛的特色。
至今我们在海陵路扬桥口两段还可以看见一些行业,如竹行、杂货店、农机具店等。
90年代初期街两侧还是店铺云集,稻河边还是那种在苏州常见的那种依河而建,枕河而居的河房,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下河农民乘帮船上街(跛子街)必经此地,特别是过年正月里,整条街上都是黑压压的人头。
老字号八大家那时是很兴隆的。
过去我在韩桥上班,几乎每天经过这里都要塞车堵挡。
九十年代初期,这里开始拆迁拓宽海陵路,再加上帮船码头迁移到毛巾厂,这里遂衰败,一落千丈,再也不见繁华了。
稻河也开始腐臭了。
唯扬桥口北侧一段还保留着一些老式的木板门的店铺,保留着一些古老的行业,如竹行、杂货店、农器具等,依稀还可以看出曾经的繁华。
稻河北路地区由于年久失修,成为市区重点的低洼地,已被政府列入改造项目,今年下半年已经开始拆迁。
这一地区保留的老街巷有北山寺巷、天明巷、皮坊巷、油坊巷、北斗宫巷、薛家巷等,从拆迁现场可以看到在这些街巷靠近稻河路的部位还保留着许多的古民居,门头整齐,外墙完好。
在北斗宫巷还有一座黄姓的保存完好的曲尺状仿木制小楼。
稻河北路一侧还有许多的古民居,过去米行、油坊和种子行较多。
在皮坊巷内有一古井,过去小时侯我们经常从那里走,井边有很多人在打水、洗衣、洗菜,今已封掉了。
扬州路有北山寺,故有北山寺路和巷名。
寺年久失修,仅存大雄宝殿,为我市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寺庙大殿,破烂不堪,殊为可惜。
寺建于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规模仅次于泰州的光孝寺,归为泰州佛教九大丛林之一。
另有卓锡泉井一口,被埋于卓锡泉休闲中心墙内。
稻河以东的下坝地区,除90年代初期的海陵北路扩建,街巷格局变化不大。
由南向北依次有破桥北街、河泊所巷、彤华宫巷、瓜蒌巷、孙家桥东巷、施湾北街、施湾东街、施湾南街、施湾东河边、青云巷、宽巷、众安里、红石里、书藏巷、周家沟、俞园西小街、百岁巷、十八亩、鲁家巷、丰乐巷(南、北)、小渔行、塔儿头、槐树南巷、槐树巷、槐树北巷等街巷。
古民居主要集中在破桥北街、河泊所巷、彤华宫巷、瓜蒌巷、孙家桥东巷、施湾北街、施湾东街、施湾南街、施湾东河边、青云巷、宽巷等地,宽巷以北已经只能偶见有完整的古民居了,大部分均为菜农住房,因为北地多船民和渔民、菜农。
这里的街巷有个特点就是横向的巷子都非常短,有些巷子甚至只有几户人家,十几米远,比如孙家桥东巷。
因为这里地处稻河与草河之间,地域狭小。
那种店铺式样的建筑只有演化桥南可见,往北就很少了。
破桥北街南北向,位于破桥西侧,多古民居,透过大门依稀可以看见古民居的仪门、石鼓,可以想象以前的气派。
进破桥北街不远左拐,有河泊所巷,为东西向,通海陵路,旧为显要地。
河泊所是旧时向过往船只收取税费的官府机构。
巷内民居完好整齐,有原和平饭店后楼。
巷子右拐可见一两层楼房,现为海陵区拆迁管理办公室,为民国风格建筑,门在海陵路。
破桥北街北接施湾街。
施湾街俗称施家湾,分南北街,南北向,南街北巷口折向东南,为施湾东河边。
施湾东河边14号有两层民国风格的建筑一座,以砖砌成圆弧状的窗棂和门头,民国风格的建筑在泰州是寥寥无几的。
原来的大门已被封死,另开三门,分多户人家居住。
孙家桥东巷口正对着孙家桥,孙家桥饭店北侧,东西向。
巷口至今还开着一家老式的孙桥旅社,里面还保留着那种木楼结构,和从前文明旅社的感觉差不多。
彤华宫巷也是东西向的巷子这个名字在我们这个俗以平民化、市井式命名街巷的城市来说,无疑是独特的,显得较富丽了。
彤华宫里多二层的楼房,显得非常的富贵。
俞园现在是很破烂的,但过去可是一片私家园林。
旧称渔壮园,为清初俞锦泉的花园。
百岁巷以巷内多百岁老人而名,现也破旧。
下坝地区有三条以槐树命名的巷子,分别为槐北巷、槐树巷、槐南巷。
因巷子有四百年历史的老槐树而得名,今老槐树长势良好,枝杈繁茂。
站在巷口就能看见。
据说该巷子有四颗槐树,但我转了很久也只找到其中一棵。
有领导建议对这些古树进行绿地保护控制,沿着树干四周,至少建造2000平方米的绿地,保护它们的生长,同时也可打造“古树景观区”,防止将来周边的商业开发,会对这几棵古树造成破坏。
塔儿头在槐树巷北,东有小桥接花园庄。
这里为是渔民、虾农居住的地方,没有保留什么古建筑,但巷子的来历到是很大的。
有个典故就是讲塔儿头的来历,和尉迟恭教子有关。
下坝的街巷特别之处就是这里有几个叫“里”的地方。
泰州以“里”为名的街巷不多,为80年代从上海等地引进的,意为成片的地区。
新编《泰州志》里收录有“里”9个,多在下坝地区,除平安里,还有红石里过去也叫红石村,印象中文革期间曾叫过红书里,花园庄也叫花园里,城南的济川巷也有门牌标济川里的,其余的里名尚未找到,或许已不见了。
平安里以前叫做马路西,指路西一片地方。
下坝地区的巷子还有个特点,南北向的只有破桥北街和施湾南北街,多是东西向的,因为在稻河和草河之间没有纵深,所有都是非常短的,有时的只有几户人家了,如扬家巷。
海陵北路扬桥口北段今还有竹行两家。
泰州自古河道纵横,为水乡地,故桥亦多。
旧有:七十二座桥,七十二座庙的说法,也有称为108座的,都是说泰州桥多。
另外,还有俗语称泰州为“东门人,西门神,北门水,南门坟”,大致描述了泰州的风貌特征。
因而城北地区多桥,留存下来的有迎江桥(旧称赵公桥)、韩桥(为文化大革命后期所建)、演化桥、孙家桥、扬桥、破桥等。
只有孙家桥是古桥,且是市区唯一还在正常使用的古桥(市区真正的古桥仅有两座,另一座叫泰山桥,在泰山公园东侧玉带河上,也能使用)。
其余的桥都已改建成现代化的公路桥梁了。
二、五巷地区:五巷地区包括青年北路以东、扬州路以南、稻河路以西、东进游园以北的范围。
这里多元末明初从苏州迁移过来的人,所以当时官府在今打牛汪以东,划出空地,统一安排移民辟巷建屋,故而五条巷弄皆为南北走向,东西排列。
每巷长度都在百米上下,巷宽四米左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约五十米。
巷内房屋一律朝南,结构布局大致相同,有连三进,有四合院,大门朝东,后门朝西,家家皆有大门堂,很有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