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街区及老建筑的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难以避免的困境,如城市更新、文化遗产被忽视等问题。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的实现其更新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在实践中保护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方式,以实现其更新利用,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历史街区的价值及其面临的挑战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建筑遗产,更是一个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街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建筑老化、城市更新现实和市场经济的压力等。

这些挑战严重威胁着历史街区的存在和发展。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也面临着技术、资金、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了历史街区的生活功能逐渐被取代。

历史街区的建筑老化等问题也给其保护与更新利用增加了难度。

二、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建立保护机制。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加大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

应该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政策。

建立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2.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公众传递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弘扬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培养公众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

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加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

3. 加强科学考古。

通过科学的考古工作,挖掘历史街区的潜在价值,把握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历史街区的更新利用历史街区的更新利用是一个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其再生利用的关键问题。

要实现历史街区的更新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强调历史街区的独特性。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摘要】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保护与开发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例如缺乏专业的保护措施和规划,开发过程中忽视文化传承等。

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为了加强保护措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

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科学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保护措施、科学合理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价值、不足、影响、平衡、加强、发展、重要性、科学合理、保护措施1. 引言1.1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这些街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着城市的文明和传统。

保护和传承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引领。

只有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才能让后人了解历史、珍爱文化,形成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保护了城市的文化记忆,更在于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创造力。

保护和传承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2 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现实发展中,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等原因,许多传统街区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难题。

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瓶颈。

目前,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历史建筑物面临严重的老化和破损,保护工作滞后。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优越,存在较大的开发利益诱惑,一些商业开发项目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一一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才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项目概况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保护范围及价值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 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1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公顷.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项目概况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保护范围及价值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

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

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

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近年来大连市发展建设加速,新区面积增加,建设质量不断高,但能够代表大连历史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质量升级却迟迟未能推进,导致城市特色及风貌逐渐缺失。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历史文脉、城市记忆在延续传承的同时,街区本身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自身得到发展;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整体保护,挖掘和强化历史风貌特色,提升环境品质,完善区域功能。

标签: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一、现状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大连城市经历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拓展,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现状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南山历史文化街区、黑石礁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

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是沙俄租借时期(1898-1904)形成的,是当时沙俄的行政区,沙俄的大连市政官衙公署等机构均集中于此,市政官吏、港口及城市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东清铁路公司办事机构、俄籍铁路员工宿舍、俱乐部、医院、商会、公园也均设在这里。

除行政办公职能外,这里还是俄国人住宅区,住宅地块以小路分割成均匀的,中间建有二至三层坡顶式的半木结构或全原木的花园式住宅。

随着年久失修,街区建筑开始破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连市政府对团结街两侧进行了保护式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

目前,街区内建筑许多均破败不已,街区内居住人口多为无业流动人口。

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日俄占领大连时期。

俄国人占领时期(1898-1904)把城市规划为行政区、欧罗巴区、中国人区三个区。

欧罗巴区即为现在的中山广场历史保护街区,该区是城市的中心地带。

规划的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及青泥洼桥以东的中山路)贯穿东西,规划的码头、火车站均设在此,交通便利。

市区的主轴线规划是自港湾广场通向中山广场而直达西公园的莫斯科大街(中山路、人民路),它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中心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群众剧场)。

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研究

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研究

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研究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市的一个古老街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上下杭街区的保存与更新面临着新的挑战。

保护与有机更新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方向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可行的方案。

一、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多样,街道布局古朴。

该地区曾是福州市的商贸中心,因此保留了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设计、结构和建筑材料上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目前,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已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工作面临一定的压力,存在一些问题。

1.古建筑保护不足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许多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面临着日渐恶化的问题,如开裂、倾斜、水患等。

一些建筑物在使用中进行了改建和维修,未能做到天然材料的使用和传统工艺的保护。

这些问题影响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和完整性。

2.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消解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环境逐渐发生变化。

一些传统商铺被改建成现代商业综合体,传统商业气息逐渐衰减。

一些传统手工艺也因为市场需求的减少而濒临失传。

这些问题造成了上下杭街区文化特色的逐渐消解。

二、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方向为了解决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问题,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与更新方向。

1. 加强古建筑保护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具体地,可以引入专业团队对古建筑进行勘测、测绘,分析其结构、使用材料和施工工艺,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

可制定一套保护维护计划并建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

采用新技术来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使其既能完整保存原貌,又能满足现代使用需求。

2.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除了古建筑的保护外,还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几个问题浅议-模板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几个问题浅议-模板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几个问题浅议[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北京四合院历史风貌 [论文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已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焦点和难点,在“十五”期间,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应当认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紧迫性,确立保护原则,利用市场机制,探索新的保护方法,同时对现存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以便为夸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为后人留下资料1面对“第四次浪潮”的挑战半个世纪以来,北京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走过曲折而艰辛的历程,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受到过四次大的冲击。

虽然在50多年前北京的和平解放使这座古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但由于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缺乏文物保护的观念,没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北京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一度遭到较大的破坏大跃进期间,为大炼钢铁形成冲击金属文物的浪潮,许多珍贵文物消失在冶炼炉中。

文革初期掀起对“封资修”文化的批判,文字的和图案的文物、街景受到巨大冲击,大量碑刻、雕刻、经卷、书画毁于一旦,许多重要的文物建筑受到极不合理的使用,形成以破坏文化标志物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浪潮”。

在此期间被当作封建帝都标志的城墙被最后拆除,北京的历史风貌受到很大破坏。

“文革”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出现了以破坏文物建筑本身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王府大院内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和各处对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坏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

从9o年代初期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城市的开发方式发生变革,由对单座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坏演变成对成片街区的剃头式改造,许多文物建筑被拆除,一些很有保留价值的街区化为乌有,“第三次浪潮”演变成为“第四次浪潮”,即破坏历史文化区域的浪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受到严重挑战。

在北京的历史风貌经历一次次破坏的同时,人们为保护文物和历史风貌的努力也在加强从1957年北京确定了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之后,作为对文革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许多重要的古迹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整治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整治
、 、

西 街 为例
要 :本 文 以 桂 林 市 阳 朔县

各级 政 府 的大 力 支持 下

10
, ,

19 99

9
历 史环 境 风 貌 古 域 门 古 城 墙 古
总结 历 史文化街 区保 护

日 西 街 保 护 性 整 治工 程 正 式
2007
渡 古 石 板 路 古碑 刻 和 部 分 古 建 筑
维普资讯
殳 尸 I移 槭 辐 建彳

适 应 时 代要 求 是 抓 好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保护 性 整治 规 划 设 计 的 基 础


秀 的规 划设 计 方 案 要 与 地 方 民 俗 文
化 相 协 调 与地 方 山 川地 貌 相 协



而 做 到这 两 个 协调 的 基 础 是
15 0


上 世纪

60

70
年 代 建 设 的砖 混 结构

保护 历 史 文 化街 区
1


广 西 最 好 玩 的 十 个地 方 等

建 筑 其 主 体结 构 尚完好 造 型 也 基 本 上 保 持 与 古 民居 类 似 的 风 格 但

荣誉 称 号 阳 朔 从 原 来 年 接 待游 客
阳朔 西 街概 况 及 保 护性整



充 分 了 解 领 悟 街 区 的 历 史文 化 内 涵 及 现 存 的历 史文化 元 素 符号


阳朔 西 街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位于 县
城 中 心 著 名 的 碧 莲 峰 下 东 临漓 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街区及老建筑的保护研究
发表时间:2017-10-12T11:04:31.787Z 来源:《建筑科技》2017年9期作者:郎琦
[导读] 本论文是为了研究市区老街区老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发扬问题,希望在保护和发展共赢点的上具有突破。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本论文是为了研究市区老街区老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发扬问题,希望在保护和发展共赢点的上具有突破,为街区老建筑的新生以及延续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记忆的连续性处于思想以及实践上给予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历史街区;老建筑;保护
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兴起,诸多历史城市旧城区带动了大规模改造的热潮,因观念的陈旧和保护措施不到位,当中有许多单体建筑史料价值低的历史性居住建筑陷入被拆除的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老建筑保护及研究
1986年,我国国务院颁发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通过当时诸多城市不断掀起旧城改建新的热潮的实际正式给予保护历史街区的提议,提到“关于文物古迹偏集中,以及能较完整的体现出具体历史时期传统岁月以及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需要进行保护。

能够按照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成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建设,大部分是通过扩大城市规模以及建设新的开发区为主,城市的旧区仍然不是开发的焦点。

90年代后期,伴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国家针对80年代后期的城市开发规模快速、开发区偏多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政策调控,让城市新区开发的步伐显著放慢,由此,开发商们着手将焦点放到了城市的旧城开发改造中。

我国历史城市许多是以旧城为焦点逐渐发展形成的,城市的旧区向来是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以及诱人的开发魅力。

部分地方因对历史街区保护认识不到位,有的只顾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利益,导致很多历史街区老建筑在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下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所以,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需要在市场经济的热潮中,较历史上的所有时期都显得突出、严峻以及关键。

二、历史街区保护方法
1、加强街区形态研究
建筑艺术遗产资源的发掘与传统建筑形态认知,是一切保护和传承设计活动的基础。

一是建议在省内加强对建筑艺术遗产本体形态特征的专门化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传统建筑艺术遗产的本体价值,形成对建筑艺术遗产形态特征的判断标准,进而可能确立建筑艺术遗产保护和传承设计的方法。

二是关于城市历史传统建筑艺术遗产形态认知,因从建筑物质形态要素,如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实体要素及建筑风格,与非物质形态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为因素等两方面展开深入、系统的专门化研究,总结建筑物质形态本体特征的构成规律和设计方法。

2、强化街区整体规划
对街区的整体规划建议既要突出单体的文物古迹,又要突出这些文物古迹的整体感及与整体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在联系,不仅要重视单体建筑的保护与复原,还应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注重分析文物资源的系统性。

同时,可在历史文化街区周边设定保护区域,确保保护区域内的新建筑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风貌相一致,在规模、形态、色彩等方面有机融入历史建筑群,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格局。

新建筑应在外在形式上与周边环境保持统一,符合原有的街巷格局与风格,要充分考虑如何将新建筑有效嵌入原有建筑群,同时,在数量上要严格控制,避免与原有环境相抵触。

3、积极推行街区住宅的发展
有关“街区住宅”的观念,在住区更新里需要积极进行推广,并需要在住宅的单体设计以及建筑群体设计里体现。

街区住宅的功能混合特点,有关街区类住宅区的复兴来说十分有效,不但能够避免城市旧区的衰落,也能够避免不合理的交通组织给旧区带来的交通拥挤状况,还能够避免了诸多的交通流造成的城市污染以及消耗大量能源的问题。

该居住方式是对城市环保发展十分有利。

功能混合展示于居住建筑的内部竖向以及横向划分出空间当做办公、商店以及作坊进行使用。

工作、居住、文化以及社会设施进行组合,为城市老城区特色,亦是我们需要大力保持以及维护的品质之一。

4、循序渐进,保护传统商业
采用渐进式的保护方式,保持街区功能构成与社会网络的相对稳定,以达到延续历史真实的目标。

增加传统商业活动是提升街区活力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丰富街区的文化信息,并有助于实现城市的文化传承。

但是,过度的商业行为往往会使历史街区演变成为传统商业街区,而失去传统生活和人文内涵特色。

因此,规划通过保持街区功能形态、控制建筑改变用途和严格限定新植入商业活动的比重及业态,以延续街区原有的功能定位。

同时,借助街区功能提升与环境整治,留住并回流部分原住民,延续传统社会网络与邻里关系,以保持街区的传统印象。

三、老建筑保护方法
1、历史性建筑的保护
(1)保护每个城市自己的特性,自己的文化特色。

而城市的历史遗存很好的体现这个城市的特性,无论是从建筑文化、艺术文化角度,还是城市精神、历史信仰的角度,都要重视保护历史建筑。

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是新旧建筑体系交替的典型。

这些建筑在近代城市的发展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见证着城市每个时代的发展。

每个城市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城市特点制定合适的保护方式。

如云南丽江,在1996年地震重建之时,特地分别重建了老城区和新城区。

在保护了老城区的同时,政治、经济中心移向新城区。

这样既保护了原来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又推进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2)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理性,需要着眼于长远。

保护历史建筑是社会进步,民众精神文明提高的重要体现。

随着民众认知和政府行政跟进,民众和政府形成保护的共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的认识将更为自然和成熟。

首先,民众对所在城市的历史建筑有了认知,并且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市民们会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建言献策。

其次,有效的保护历史遗存也需要讲究方式。

历史建筑要长期有效的保护必须要考虑经济利益的问题,并且要处理好历史建筑的再利
用问题。

既要体现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又要体现经济价值。

比如说金华八咏楼旁边的一排古建筑,我们可以很好地把它利用起来,开一些画廊,书苑之类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店面,这样也可以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

再次,历史建筑保护要上升到立法方面,制定一系列与国家法律相结合的地方性法规,从根本上保护历史建筑。

最后,要科学规范地保护历史建筑。

技术是保护历史建筑的生产力,理性的保护要靠技术来维系,需要文史研究专家、建筑师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3)历史建筑保护,应强调建筑文化的精神传递和建筑文物的保护延续。

2、非历史性建筑的保护
城市老旧建筑中的非历史性建筑,虽然其不具备一定的城市文化背景,但其在建筑的功能价值上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合理改造,让这些建筑重新产生新的价值。

同时,对这些建筑二次改造利用,发挥建筑自身的价值,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可以让城市的发展能够更加美好。

结语
城市是当前人类文明程度的缩影。

传统街区作为城市文化和历史信息传递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时空价值。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在尊重现有城市功能的前提下,恢复以往城市历史街区的丰富,最终促进城市文化的经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允弟.旧改中传统老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上海房地,2014(01)
[2]李睿.武汉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借鉴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冯晖林.浅谈城市老旧建筑评价与保护方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7981-7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