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望洞庭)》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四上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之《望洞庭》(精选15篇)

四上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之《望洞庭》(精选15篇)四上:古诗两首之《望洞庭》篇1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望洞庭》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 秋月 / 两相和,潭面 / 无风 / 镜未磨。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教学目的:1、能说出《望洞庭》一诗的诗句含义。
2、能背诵全诗。
3、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望洞庭》一诗的诗句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望洞庭》一诗的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背诵古诗《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望洞庭》1.揭示课题。
2.理解“望”字含义。
3. 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4. 课前质疑:对这首古诗,你有那些地方不明白?三、初读课文1. 自读,读准字音。
2.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 齐读全诗。
四、精读指导1.引导理解诗句。
a.湖广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铜镜。
磨:摩擦。
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轼的铜镜一样。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1. 引导体会诗境a. 诗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b. “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c. 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比?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
2、完成《补充习题》。
3、收集李白的诗。
望洞庭教案篇2【文本细读】《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
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6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精选6篇(一)教材目标:1. 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湖的特点。
2. 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对洞庭湖产生喜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材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抒情诗。
通过细腻的描写洞庭湖的风光,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又有对离乡背井的忧思。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课件投影仪。
2. 望洞庭的诗词。
3. 洞庭湖的图片。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用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洞庭湖,并请学生描述一下他们对洞庭湖的了解。
2. 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湖的特点。
通过地理知识点的引入,让学生对洞庭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探究:1. 呈现《望洞庭》的诗词,给学生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联系课文内容,询问学生对于诗词的感受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解读诗词中的生字词,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拓展:1. 分组让学生分析《望洞庭》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地方并写出一首诗,分享给同学们。
总结:1.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内容,包括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望洞庭》中的诗意表达。
2.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到家里后,继续完成练习册中关于洞庭湖的练习,并写一些自己喜欢的地方的诗句。
2. 教师在下节课时对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通过《望洞庭》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对洞庭湖的理解更加深入。
同时,学生也通过自己对喜欢的地方的诗歌创作,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整堂课让学生对洞庭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望洞庭古诗教案模板小学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材来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望洞庭》,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 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1. 课件:《望洞庭》古诗内容及相关图片。
2. 古诗《望洞庭》文本。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湖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洞庭湖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 教师介绍诗人刘禹锡,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
2. 朗读古诗《望洞庭》,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三、学习古诗1. 逐句讲解古诗《望洞庭》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分析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比喻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品析诗句1. 引导学生品析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背诵古诗《望洞庭》,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问: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描绘洞庭湖的美景?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七、布置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并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2. 课后阅读刘禹锡的其他诗作,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古诗《望洞庭》,让学生了解了洞庭湖的美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望洞庭教案5篇

望洞庭优秀教案优秀5篇《望洞庭》教案篇一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课堂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小学生读书的准确时间段和方法。
2.培养学生领会自然景色、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
3.启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朗读课文——《望洞庭》,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2.课文分析:理解课文的意义、重点和难点。
3.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对环境和自然的艺术感受。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重点内容。
2.启发学生感受民间诗歌的艺术魅力。
3.促进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使用正确的语调、语境朗读小学生文声。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启发学生体验和领会自然美景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1.导入课文,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和意义。
3.呈现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美感体验。
4.情感体验,通过亲身把玩、观察、品尝等方式引发学生对自然和美的情感领悟。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
2.教师简述今天的教学目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预习导入1.学生预习《望洞庭》。
2.教师询问学生对这个地方和这首诗的印象。
步骤三: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
2.教师纠正学生读音和语调的错误。
步骤四:理解课文1.学生群策群力,依据课文,分析诗中的意境。
2.教师在黑板上标出学生的分析结果。
步骤五:品味美景1.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2.学生通过加入自己的想象,加强对美景的领悟。
步骤六:情感体验1.鼓励学生对美好事物和情感进行表达。
2.鼓励学生抒发对环境保护的心声。
步骤七:总结1.小组讨论,谈论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通过互相转述,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课后练习1.抄写论述《望洞庭》。
2.组织学生制作有关洞庭湖美景的展版。
3.让学生自己编辑一首类似的诗歌。
总结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领会《望洞庭》中的美景和自然,从而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对诗歌及其美的感触,启发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及其中的美好事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理解《望洞庭》的基本意思和主要内容。
2.能够口头和书写简单的人生感受,开始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加强语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望洞庭》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教材中的语句反复品读和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领悟到《望洞庭》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在教学中再现《望洞庭》的美好图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体验。
四、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为后期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2.课堂讲解:通过口语表达、带动情感和诗歌朗读等多种形式将诗意浓厚的《望洞庭》呈现给学生。
3.课下巩固:通过作文和背诵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识和领悟。
五、教学内容5.1 诗歌导入从《望洞庭》的副标题:其一,庐山谣;其二,《庐山谣》所延伸出的一个主题: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
5.2 教学重点突出通过简笔画和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同时介绍湘江、岳阳楼等历史背景,了解相关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5.3 体验自然通过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感受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自然景观中充实自己的内心。
5.4 领悟语言意义从语言上入手,分段分句逐句轻品,逐字逐句领悟诗歌的意义。
通过学习相似的词语和用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词汇和句式,锻炼分析诗歌的能力。
5.5 诗意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诗歌内容中的意象和符号,引领学生产生与作者共情的感觉。
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锻炼表达和描述的能力。
六、语文素养体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获得了以下收获:1.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体悟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题:古诗两首(望洞庭)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七册
主备教师:授课时间: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指导朗读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活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5)写话
秋天的一个夜晚,假如你来到洞庭湖边,你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