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形态与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_以狄更斯的_大卫_考坡菲_的三个译本为例
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操控——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为例

现了他妻子的纯洁、 美丽的形象, 也表达了对妻子深 深 的爱 。林语 堂对 之 进 行逐 字 翻译 , 留 了 中国独 保
特 的文 化 。在译 文 中 , 还 用 异 化 的 翻译 策 略保 留 林 了许多 其 他 的 中 国 特 有 的 文 化 词 汇 , “ 股 时 如 八
宗 教信仰 是每Leabharlann 国家文化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原
文 中的“ 阳” 中 国佛 教 文 化 中重 要 的 术语 。 中 阴 是
文” “ 、 童媳 ” “ 明 1 、 马褂 ” “ 饨 ” , 、 清 3” “ 和 馄 等 向西
方 读者 介绍 了 中国特有 的文 化 。
国 的佛 教信徒 把世 人所 生存 的世 界 称 作 “ 阳间 ” 他 , 们相 信人死后 , 灵魂 会 在 另一 个 世界— — “ 间 ” 其 阴 继续 生存 。布 莱 克 将 之 翻 译 成 “h ehrw r f tente ol o d H ds ae”—— 一个 希腊神 话 中人死后 , 魂所 去 的地 灵 方 , 西方读 者认 为 中国古人 都相 信希腊 神话 , 让 曲解
绍 了“ 鸿案相庄 ” 这个 中文成语所涉及 的两个 主人公 ,
理解和接受 , 在对《 浮生六记》 的翻译过程中主要采 用 了归 化策 略 。他 以 自以为不 致 让 人含 混 的顺 序 ,
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

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控制力不尽相同。借用陈 思和无名和共名的理论对意识形态加以历史性的分析,就 可以了解意识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翻译的不同影响。当
作者简介:黄培星,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硕士在读。
个人的独立性掩存时,称作“无 名”(陈思和,2001:71)。
以我国为例,中国近代以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都 属于无名时期,没有主导的意识形态,但三民主义、集体 主义、自由主义等多元的意识形态共存;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之后,主流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名 时期就开始了。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在无名和共名时期各不相同。 在共名时期,意识形态和权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受 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利用的程度深;在无名时期,翻译和意 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翻译过程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比较不确定。
四、结语
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决策与读者对译本的接受都有着内 在影响。自“文化转向”提出后,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 开始关注和研究意识形态,包括对意识形(下转第 102 页)
102
有与作者分享背景知识,包括文化预设的信息,这会使他 们感到难以理解。这就要求译者一方面能够发现原文的文 化缺省性,并对读者的知识结构作出判断;另一方面,也 要求译者发现原文的文化缺省性,并对读者的知识结构作 出判断。选择合适的方法,为读者建立认知联系。(1)直译。 第一种:不需解释的直译。由于文化缺省是语言中的一种 文化负载现象,翻译必须遵循文化融合的趋势使文化交流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平等。因此一些文化缺省就被逐字 翻译成目标语文本,不需要任何解释。第二种:直译加注。 许多具有文化缺省性的文本都是文化特有的,几乎不可能 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直译加注是处理这 个问题的有效方法。(2)意译。读者对源文化的熟悉程 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如 果源文化元素是如此特定于语言或文化,以至于很大程度 上无法尝试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那么译者就应该采用 意译,而不是强迫源语文本的形式在目标语言上,以避免 尴尬的目标文本。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改变原文的形 象和形式,从而获得源文化元素所包含的意义的忠实性。 原文的文化形象在自由翻译中丢失了。意译的优点在于它 简洁易读。(3)文化过滤。文化过滤是指放弃原有文化 形象,过滤影响语篇连贯的文化缺省并用通俗易懂的言语 来表达。
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转换策略--对《金瓶梅》两个英译本的描述性对比研究

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转换策略--对《金瓶梅》两个英译本
的描述性对比研究
夏宜名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通过对《金瓶梅》两个英译本的部分章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该研究旨在从历时的角度对同一民族语境下,译者受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翻译策略转换方面的差异,以期更全面的了解意识形态及赞助人系统和翻译策略转换之间存在的关系。
【总页数】3页(P134-135,154)
【作者】夏宜名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文学翻译与文化缺失——以《金瓶梅》英译本中"哭"的翻译为例 [J], 李志华;姬生雷;傅之敏
2.《阿Q正传》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从译者转换策略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角度 [J], 杨凯
3.对《黄帝内经》两个英译本中部分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的描述性研究——基于语料
库的实证研究 [J], 杨璘璘
4.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转换策略——对《金瓶梅》两个英译本的描述性对比研究 [J], 夏宜名
5.运用比较美学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色彩——对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J], 李艳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_以狄更斯_大卫_科波菲尔_的三个中译本为例

第32卷第3期2008年5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U n i ve 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V o. l 32N o . 3M ay . , 2008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以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的三个中译本为例*童∀真(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湘潭∀411105摘∀要:文学翻译在跨语言的文学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最高标准是#化∃。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作进行文化过滤, 使文学翻译无法实现彻底和全部的#化∃。
正确认识文化过滤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有助于译者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中的#化∃, 也对我们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外来文学和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的三个中译本为我们认识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过滤; 文学交流; 大卫科波菲尔!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 03-0110-06∀∀文学翻译, 即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过程或行为。
它在跨语言的文学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能阅读原文的读者是少数, 大多数的读者都是通过译本来阅读外国小说的。
与一般的翻译不同, 文学翻译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 更在于再现和创造文学艺术的美感。
钱钟书曾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1]19-20追求文学翻译中的#化境∃可以说是所有翻译家的理想。
但是, 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却无法实现这种彻底和全部的#化∃。
一种文字的作品在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时, 因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所译作品的内容进行选择、改造、移植、添加, 也就是对原作进行文化过滤。
基于不同译本的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研究外国文学译介的转换策略

基于不同译本的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研究外国文学译介的转换策略作者:柳杨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4期【摘要】文章主要是针对不同译本的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进行外国文学译介的转换策略的研究。
通过对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译入语语境和外国文学译介之间的关系,仔细的研究了外国文学在译介过程中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文化意识。
不仅有助于认识外国文学译介中所体现的社会意识形态,还通过对不同时期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的内在特点对宏观文化价值取向进行了解。
【关键词】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社会意识形态在对外国文学进行译介时,其对于本土文学作品创作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在译介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民族意识形态对译介的影响却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
本文主要针对狄更斯《大卫·考坡菲》的不同译本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其中体现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外国文学译介转换方式进行论证分析。
从而进一步对意识形态影响下译介的内在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意识形态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本文仅对政治、宗教和伦理道德进行分析研究。
并且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特定背景下外国文学译介的主要特点及其文化原因。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译介转换策略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文在进行译本的选择上,本文采取了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
一是1914年由林纾、魏易和译的《块肉余生述》、1982年由张谷若翻译的《大卫·考坡菲》以及2003年庄绎传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
在对这三种文学样本中包含意识形态内容的翻译转换策略取向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意识形态对策略选择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差别,20世纪初主要的文化价值取向偏向于“归化”,而在20世纪末主要取向于“异化”。
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主要时期,这段时期内我国民族文学进行两次“开放思想”的运动。
从宏观理论上分析,这两个时期的文学翻译必然持“接受”的态度,但是,其结果却不尽然。
意识形态与“五四”前后外国文学经典的输入

意识形态与“五四”前后外国文学经典的输入摘要:“五四”前后的三十年间(1899—1929)中国出现了两次外国文学经典输入的高峰。
这两次输入中,从输入动机到输入内容和策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操纵理论为研究这种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处于转型期,五四革命特定的政治形势为外国文学经典的输入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的环境,更加凸显出外国文学经典输入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干预和控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对输入动机、输入内容和策略的操控。
关键词:意识形态;五四;外国文学经典输入回顾外国文学经典输入的历史,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两次输入的高潮。
这两次高潮以五四运动为界,第一阶段(1899—1919)为萌芽期,第二个阶段(1919—1929)为发展期。
在这两次高潮中,外国文学经典输入数量多,内容广,更重要的是,从输入动机、内容和策略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更替。
以五四革命为界,经历了输入动机从迎合改良的需要到适应革命的需要,输入内容从以政治小说为主到社会生活小说的兴盛,输入策略从政治性改写到以直译为主的变迁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动态的更迭呢?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操纵理论为研究这种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看来,外国文学经典输入是文学这个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具备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这双重操纵机制。
外部机制在文学和外部环境之间保持联系,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赞助人和意识形态;内部机制在文学内部发生作用,主要受诗学和社会观念制约。
①内因(文学家及其诗学观念)在外因(赞助人及其意识形态)所制定的参数内起作用。
②换言之,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其代言人确立一系列的价值参数操纵文学经典输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处于转型期,五四革命特定的政治形势为外国文学经典的输入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的环境,更加凸显出外国文学经典输入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干预和控制。
中西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对策.docx

中西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对策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国人和世界的距离拉近了。
中西方的物质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也有很大的发展,国人对西方文学作品也有了强烈的需求。
那么,如何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把艺术性很高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给国人,使国人阅读到高品质的英美作品,这就要求译者讲求翻译策略,翻译出既易于国人品读,又不失品质与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一、中西文化差异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中西文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普通国民也有了与欧美公民共同生活、交往的机会。
现在,人们的生活语言中时不时会加入外来词,如朋友调侃对方某事落伍了,他会说“out了吧!”外国语言给国语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民族语言。
但对各自发展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融合部分还非常少,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和现代的意识形态纷争有关[1]。
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些人排斥西方,讥讽介绍西方文化的人士,常常听到这样的质问:“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现在想来是多么的可笑。
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儒家文化,虽然遭受“文化大革命”掘地三尺的摧残,但损失的只是可见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屹立不倒。
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向世界推广、传播儒家文化[2]。
西方文化的根基是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随着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而开始被引入,曾经和儒家文化发生激烈碰撞,这些冲突迟滞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学作品里主要表现在饮食、人物性格、思维习惯、婚丧习俗和各国不同的历史渊源[3]。
饮食文化上,中国的饮食文化渊远流长,有许多菜系,配以茶和酒;英美西餐则比较简单,大多是预做好的,类似中国现在的快餐和自助餐,配以牛奶、果汁、葡萄酒,比较实用,这提高了西方人的生活效率。
人物性格上,国人讲求含蓄、持重、不愿表现个人,大有讲求内功之意;西方民族则性格豪放,张扬个人英雄主义,但并不是国人讲的释放,一切似乎都受天主制约着,这在西方名著中表现最突出[4]。
译者的意识形态对英语新闻汉译的影响

译者的意识形态对英语新闻汉译的影响作者:李水艳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7期内容摘要: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年代久远,但是译者的意识形态对新闻翻译的讨论和研究却少之又少。
本文主要从对原文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来体现译者的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并通过实例研究处理不同意识形态而采取的不同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重组,删略和增译。
关键词:意识形态英语新闻翻译策略译者一.引言作为翻译文化与研究的先驱,安德烈·勒菲弗尔在翻译界创造了“革命性的”系统。
他强调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翻译是对原文的改写。
而一切改写,无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并操纵文本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用。
”[1]显然,勒菲弗尔介绍的翻译理论反映了他的操作范式,解释了根植于目标语文化的诗学原则和意识形态下,改写是如何进行的。
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为译者指明了新的方向。
翻译研究不再专注于提供翻译技术以实现两个不同文本之间的“对等”,而是超越语言范畴探索新的影响因素。
而勒菲弗尔在后来的研究中,更强调意识形态的操控作用。
二.意识形态与翻译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中,勒菲弗尔再次解释说,翻译是对原文的改写,译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译者的作用就是目标语文本的创造者和源语文本的演绎者。
因此,译者的意识形态对新闻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下主要从译者的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来分析。
政治意识形态,无论处在何种情况下,总会对翻译产生巨大的影响。
政治局势越紧张,翻译就会受到越多来自译者本身政治意识的约束。
政府是新闻翻译的赞助者,靠规则和法规影响译者的活动,而这些法规体现的是政府自身的意识形态或者是政府强加给人民的意识形态,而这些意识形态却拥有巨大的力量。
“赞助人鼓励出版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翻译,他们也可以很有效地阻止出版他们认为不被接受的翻译。
”[2]而译者的文化意识形态,由于受本国文化的影响,任何译者都会有自身的意识形态,正如巴斯内特所指出的,“不同文化间文本的调换需要慎重考虑意识形态对这种调换应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译 张译 庄译
表 2 三个样本策略趋势的相关分析
林译
张译
皮尔逊相关系数
1. 000
. 794
显著性水平
. 000
. 000
皮尔逊相关系数
. 794
1. 000
显著性水平
. 000
. 000
皮尔逊相关系数
. 794
. 000
显著性水平
. 000
1. 000
庄译 . 794 . 000 . 000 1. 000 1. 000 . 000
社会意识形态与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
———以狄更斯的《大卫 ·考坡菲 》的三个译本为例
姜秋霞 郭来福 金萍
内容提要 :本研究通过描述外国文学中译本在转换策略上的特点 ,客观分析了外国文学译介 过程中本土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外国文学转换策略的影响 ,从而深入探讨了译入语民族文 化语境与外国文学译介的关系 ,有效认识了外国文学在译介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 的冲撞与和谐 。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我国 20世纪初与 20世纪末三个外国文学中译本中包 含意识形态的语言内容在转换行为上的特征 ,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 1)本土社会意识 形态对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的宏观文化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 2)意识形态的内在 结构对译介转换的“改写 ”程度及“改写 ”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此项研究不仅有助于认 识社会文化语境对外国文学译介的影响与作用 ,同时也通过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外国文学译 介转换策略的内在特点有效认识文学系统背后的社会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结构 。 关键词 :社会意识形态 外国文学译介 转换策略 改写 作者简介 :姜秋霞 ,翻译学博士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 向 :翻译学 、英语教学论 ;郭来福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金萍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外国文学 )《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关系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
T itle: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on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 iterature ———A Case Study of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D avid Copperfield Abstract: Through looking into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dop ted by three translators, of two dif2 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their translating of the ideological contents in D avid Copperfield, this paper m akes a descrip tive and more comp rehensiv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on translated literature from both macro and m icro points of view. It concludes that ideology influences the cul2 tural orientations in the translators’choice of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nd that the“rew riting”strat2 egies adop te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deological paradigm 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2text and T2text ideological norm 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individual paradigm s on the other. Key words: ideological norm s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rew riting Authors: J iang Q iux ia is p rofessor and Ph. D. supervisor 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 iterature, Northwest Norm 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 Her academ ic fields are translation studies, English teaching. Em ail: jiangqx@ nwnu. edu. cn. Guo La ifu is lecturer at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 iterature, NWNU (Lanzhou 730070, China). J in P ing is a
从表 1可以看出 ,三个译本在策略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林纾的译本 85. 83%为归化 ; 张译 、庄译则一致是 99. 33 %为异化 。表 2的相关分析进一步显示 , 20 世纪初的林译本与 世纪末的译本及其策略差异趋势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均为. 794,说明文化价值取向差异程度 很高 。由此可见 ,两个时期在策略的文化价值取向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 20 世纪初与 20 世 纪末都是积极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时期 ,我国民族文学两次掀起“开放思想 ”、“学习西方 ”和 “走向世界 ”的高潮 。从宏观理论角度分析 ,这两个时期的文学翻译必然持“接受 ”的态度 , 在译介中充分移植新的文化形式与内容 。然而研究结果显示 ,这两个时期外国文学译介中 对包含意识形态语言内容的转换策略在价值取向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此可见 ,不同 的文化取向与特定语境下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初的社会虽然有“开启 明智 ”的意识 ,存在“充分吸收外来文化 ”的思想 ,但开放和接受的程度还很有限 。在我国当 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以林纾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坚守的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 、文学 立场 ,在文化心理上 ,他们不允许也没有弱势和自卑之感 ,面对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他们仍 然以中国传统文化来应对西方文化观念 ,从中显示出更多的是他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坚 守 ,即“以谓吾祖国莫有比伦者 ”⑦。林纾在《块肉余生述 》序言的最后也写道 :“……不必心 醉西风 ,为欧人尽胜于亚 ,似皆生知良能之彦 ;则鄙人之译是书 ,为不负矣 ”( 2) 。很明显 ,基 于这样的文化立场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翻译观就是外国文学译介中的必然选择 。在 意识形态方面 ,千百年封建文化的积淀造就了一个相对保守和敏感的民族 。因而 ,译者在译 介外国文学 、传递西方文化的时候 ,一方面担心来自外来文化中的异质因素对现有意识形态 造成破坏 ;另一方面 ,传统的文化思想根深蒂固 ,就不可避免地要在译介过程中进行文化过 滤 ,用译入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规范来对原文进行文化操纵和改写 。因此 ,林纾在翻译过程 中使用了以归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 ,对原文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写 。
本研究在前期对“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研究基础上 ③ ,通过实证描述论证勒弗 维尔有关社会意识形态对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的影响作用 。一方面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 阶段即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下的转换策略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异同 ,有效论证社会意识形态 对外国文学译介的文化影响与语境作用 。另一方面 ,通过描述样本中包含意识形态信息语 言结构的转换策略 ,分析意识形态影响外国文学译介的改写方式与改写程度 ,从而进一步深 入研究意识形态影响转换策略的内在特点及其多元化结构 ,并从一个侧面认识文学译介系 统背后的社会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结构 。研究的具体问题如下 :
第一 、译入语社会意识形态是否影响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的文化价值取向 ? 第二 、意识形态与译介转换策略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即如何影响译介过程中的“改 写 ”方式 ? 本研究选取 20世纪初和 20世纪末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译者的中译本为研究样本 , 它们分别为 : 20世纪初林纾 、魏易合译 (以下简称林译 )的《块肉余生述 》( 1981) ④、20 世纪 末张谷若译 (以下简称张译 )《大卫 ·考坡菲 》( 2003) ⑤、庄绎传译 (以下简称庄译 )《大卫 · 科波菲尔 》(2000) ,英文原著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年版 D avid Copperfield。之所以 选取这三个译本为研究样本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 , 20 世纪初和 20 世纪末是我国 历史上两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阶段 ,在社会文化观念及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选 取这两个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进行对比 ,能够有效对比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下译介文化 价值取向的特点 ,更好地审视译入语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在译介转换策略生成中的作用 。 其次 , 20世纪初和 20世纪末是中国文化以及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两个时期 ,都掀起了一 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其中外国文学译介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20世纪初的文学译介活 动是一种文化话语 ,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识 ,如反帝意识 、改革自强意识以及西学意识 。20 世纪末 ,民族文化的开放意识 、西学意识等使文学译介活动再次承载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话 语 。此外 ,所选的三位译者分别是这两个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译者 ,在我国的文学发展以及 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 本研究首先摘录出译本中能反映意识形态内容的翻译实例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由于 意识形态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为方便统计 ,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本研究仅限于描述分析 文本中能反映意识形态三个主要方面的语言内容 :政治 、宗教和伦理道德 。这三个概念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