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生平及作品围城简介
钱钟书《围城》

杨绛
杨绛,1911年7月 17日生于北京,本 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中国著名的 作家,戏剧家、翻 译家。
1911年7月17日,
杨绛祖籍无锡的杨绛 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 与钱钟书相知相爱结成夫妇。1935年至 1938年与夫偕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 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两人育有一女 钱瑗(1937年-1997年)。
还会迷恋钱吗
1991年,全国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 被他婉拒。别人告诉他会有很多的酬金 以及曝光率。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了 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何必认识那下蛋的鸡呢
很多人不远万里从各地甚至国外慕名来
拜访钱钟书,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 之不及。有位英国女士打电话说非常喜 欢他写的文章,想到家中拜见作者。他 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 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 呢?”
《围城》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 讽刺小说。被誉为“新 儒林外史”。
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
版。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 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 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80年由 作者重新修订后,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人 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此后作者又曾小幅 修改过几次。
•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 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 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 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 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 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围城》文学常识

《围城》文学常识
《围城》是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
学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关于《围城》的一些文学常识:
1. 作者:《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生于1910年,逝世于
1998年。
他是中国文学界的重要作家和学者,也是著名的翻译家。
2. 发表时间:《围城》首次发表于1947年,是一部讽刺小说,描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3. 小说背景:《围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大
陆城市,主要描绘了一个围在集市上的城市和围在城市内部的人们
的生活。
4. 内容概述:《围城》以一个城市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
方鸿渐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困境和无奈。
小说通过幽
默的文风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深刻地探讨了个人在困境中的选择
和生活态度。
5. 文学风格:《围城》以幽默讽刺和细腻描写为特点,情节扣
人心弦,同时富有哲理和思考性。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大量细节的
描写,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社会现象相结合。
6. 主要人物:《围城》中的主要人物有方鸿渐、白嘉轩、四爷、方鸿沟等。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经历,通过他们的故事
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7. 主题思想:《围城》的主题围绕着个人的困惑、人性的矛盾
和社会的现实展开。
小说通过讽刺和幽默描绘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
的选择和困境,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总结:《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风
格的作品。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描写,作者钱钟书成功创作了
一个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
《围城》简介

《围城》简介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
《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就凭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钱钟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小说大师级人物。
本书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来,有多少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深深长叹,为它久久思索。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
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
钱钟书的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
钱钟书《围城》简介PPT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 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 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
2020/4/10
7
03 经典语录
引例
01 心态概述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
她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会变味。反正自己没 有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得什么可怨。
同行最不宜结婚,因为彼此是行家,谁也哄不倒谁,丈夫不回莫测高 深地崇拜太太,太太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 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 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 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 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2020/4/1活0 的希望。
第* 页
6
02 主人公介绍
引例
01 心态概述
方鸿渐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 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 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 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 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 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 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 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文学常识《围城》

文学常识《围城》
《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7年。
这本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方鸿渐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困境和社会
的虚伪。
小说以幽默诙谐的口吻,描绘了上海滩上的知识分子生活,以及他们在围城中的处境。
在小说中,方鸿渐是一个中年的知识分子,他被自己的事业以
及家庭问题困扰着。
他渴望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生活,但却被现实中
的束缚所限制。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他都感到困顿和无奈。
《围城》通过描述方鸿渐的境遇,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
虚伪。
小说揭示了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他们为了
适应社会而不断妥协的心态。
作者以幽默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社
会虚伪行为的批判。
这本小说具有深入的思辨性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也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进行了思考和审视。
《围城》所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具有时代的共鸣。
它让我们思考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中,是否存在着与小说中所揭示的相似的困惑和虚伪。
同时,它也敦促人们追求真实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不被围城所束缚。
总之,《围城》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围城小说简介

围城小说简介《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于1947年发表,许多读者将其视为一部“中国版《伊索寓言》”。
小说主要围绕家庭生活,讲述一代中国富户对妻儿家产、情义等苦乐起伏的磨难题材,以人物心理为重点,融合生活实际直抒胸臆,表现出其几何的复杂艰辛,揭露了中国传统家庭及其家庭关系的深刻尴尬与脆弱,反映出旧社会的不完善。
本书讲述了西门庆家三代人的故事。
拥有上海宅邸的西门庆中年,他的命运一份风流,心有灵犀的少女一份嫁,他身负担重债务,又置身旧封建礼教的围城之中,为了把钱还清,又企图拉拢近旁贵族,并贪求财富,却又赴汤蹈火,终心浮气散,辛酸悲情满目而出。
开启了他家几代人苦尽甘来的故事,也给我们介绍了古今中国的族群关系、家庭财产的分配和受礼教束缚的后果。
中年的西门庆是个好读书的老汉,从他小的时候就开始大规模地阅读图书,性格木讷学识渊博。
在家里,他得到了母亲和仰慕家乡之恩的关照,而他父亲则是家里的财政管理者,同时也严格执行封建传统。
西门庆这样的家庭让他受到了不少文化和宗教观念的尊重和教育,而这些成就了他广博的读书基础。
上了年纪的西门庆有很多改变,他的感情也有变化,他的爱情故事令人心碎,并且他的婚姻遭到了巨大的磨难与冲击。
西门庆的心态也改变了,他开始穷途潦倒,没有放弃,而且有勇气和毅力为家庭的利益奔走。
他以俊聪的智慧搞定了很多家庭困难,而他的孩子和孙子也拿出了自己的全部智慧与心力,一起为社会做出了许多努力。
本书以充满深情与童话般的意味访问了许许多多真实又绝美的家庭文艺,述说了人们所流芳的宿命荣辱,它处处勾勒出一位全心投入爱情旅程,努力改善命运的老人,它既在某种意义上也触动了古典文艺的底色,也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把握更加深入,推崇传统的伦理准则与价值精神。
他的经历令人受益匪浅,丰富了人们的情感库,也表明了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应该如何理智处之。
《围城》主题意义分析

人生选择与决策
理性与感性的抉择
在人生选择中,人们常常需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做出抉择,有时候 这种抉择可能会让人感到纠结和矛盾。
短期与长期的权衡
人生中的决策往往需要权衡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有时候这种权衡可 能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个人与集体的利益
在人生决策中,人们还需要考虑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如何在个人利 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人生中的一大挑战。
THANKS
03 主题二:人生的“围城”
人生的困境
人生中的困难与挑战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经济困境、健康问题、人际关 系等,这些困境常常使人感到无助和迷茫。
人生选择的限制
人生中的选择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如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能 力等,这些限制使得人们在选择时必须权衡利弊。
人生意义的追寻
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这种追寻往往伴随着 困惑和痛苦,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相对的,因人而异。
《围城》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自我认知与成长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启示读者要不断 自我反省,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 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勇敢面对困境
小说教会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不 逃避、不放弃,努力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
追求真实与内在美
作品强调了内在美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追 求真实、善良和美好的品质,而不是仅仅关 注外在的表象。
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在《围城》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例如,方鸿渐在 面对婚姻和家庭时,既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又受到现代思潮的冲击,导致他 在选择时犹豫不决。
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方鸿渐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这使得他在处理人际关系和 社会问题时感到困惑和无奈。
《围城》赏析

《围城》赏析作者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小说散文集《人·兽·鬼》。
《围城》钱钟书小说代表作。
《围城》是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
在题材和主题上,钱钟书善于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写出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
在这一群现代新儒的生活里,充满了情敌之间的争雄夺雌,同路人之间的互相折磨,婆媳妯娌之间的勃谿斗法,亲家之间的鄙夷挑剔……人情世态荒凉丑陋。
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永远苦恼。
他总想摆脱困境,但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不仅是婚姻的“围城”,更是人生的“围城”社会的“围城”,“一无可进”,“一无可去”。
小说以不同侧面深刻剖析了处于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怯懦,无情批判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荒凉。
《围城》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方鸿渐形象是其中最丰满的一个。
出身于江南某小县城一个传统守旧封建家庭的方鸿渐,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
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他为满足岳父、父亲的虚荣心而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但他并非真想当骗子,因此履历上不填得过博士学位。
当他在三闾大学得知韩学愈借助同样的一张假文凭混了个教授兼系主任的地位时,便承受老实人吃亏和骗子被揭穿的双层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赏析
围城简介
• 全书共9章,可以划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说主人公方鸿渐 1937年自欧洲留学返的故事开始,接着是他在上海和家乡无锡的短 暂经历。先是在归国邮轮上,方鸿渐经不住鲍小姐的引诱,而一夜风 流,体验了“遭欺骗的情欲”。到上海后,他被动地卷入了与他并不 喜欢的留法博士苏文纨的恋爱游戏,而他主动追求的则是政治系大学 生唐晓芙——在他主观看来纯洁而可爱的理想中的姑娘,却可望而不 可即,并在似乎将要成功之时遭到了苏小姐的彻底破坏。第二部分的 中心内容是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的种种风俗风景,主人公以及同行者所 遭受的种种磨难,以及他们的种种表现。在这时出现了本书的女主人 公孙柔嘉,以及其他一些漫画式的人物。第三部分写他在三闾大学期 间的经历,极其生动而辛辣地表现了学术圈中伪文化人的面目,而方 鸿渐也在不知不觉中糊里糊涂地落入了孙柔嘉的情网。第四部分写方 鸿渐与孙柔嘉一起返回上海,在谋生的困厄和夫妻琐屑的矛盾中,最 终导致了夫妻“不离而散”的结局。
书 钱 钟
钱 钟 书
钱钟书生平
• 钱钟书(1910年-1998年),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 苏无锡教育世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 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 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 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 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 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 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 年)。 •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 105岁。[1
作
•
品
•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 论文) 1941 《写在人生边上》(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开明书店6月出版) 1947 《围城》(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 《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 书局9月第1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出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出版)
性
格
• 钱锺书因周岁“抓周”时抓住一本书,被长辈取名“锺书”。人如其 名,钱锺书一生钟情于书,嗜书如命。 • 钱锺书是一座学贯中西、记忆超群的活体图书馆。 • 钱钟书的记忆能力无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种语言,能背诵无数的诗 词和文献,能将经史子集随手拈来、头头是道,钱钟书学富五车、才 高八斗,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钱江晚报评) • 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 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 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 • 天真、淘气和痴气,不谙世故,纯善。 • 钱钟书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 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 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 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 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