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胆道疾病48例

合集下载

张学文加减柴胡疏肝散治疗疏肝解郁医案

张学文加减柴胡疏肝散治疗疏肝解郁医案

张学文加减柴胡疏肝散治疗疏肝解郁医案【组成】柴胡12g,芍药10g,川芎10g,香附10g,枳壳10g,甘草3g,郁金10g,三棱10g,焦山楂15g,延胡索10g,丹参15g,麦芽12g。

【用法】清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犯胃克脾之胸胁胀满不舒或胁痛、胃病,乳房胀满,或走窜作痛,叹气或喜长出气,舌质暗红,舌下脉络粗张,脉弦涩。

【方解】古今之疏肝解郁方剂甚多,诸如四逆散、逍遥散等,应用很广,各有优劣。

张景岳之柴胡疏肝散,在四逆散的基础加减,侧重于疏肝解郁,和血止痛,其疏肝理气、和血止痛作用较强,临床用之效果较理想。

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肝气郁结实是众多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常见证型。

故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改造成为“加减柴胡疏肝散”。

原方中陈皮和胃,主理脾胃气滞,与枳壳同类,故去之。

因此,方中柴胡、香附、郁金三药,皆疏肝解郁之首选药物,用为主药;川芎、丹参、三棱、延胡索活血兼可行气,以化气滞血瘀之证,又可止痛;白芍敛肝阴,枳壳理脾气;焦山楂、麦芽消导健胃,又佐疏肝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故方重在疏肝活血,兼可以敛阴止痛,对肝气郁结较重,甚至气滞血瘀,犯胃作痛者,疗效颇佳。

【加减】脾气虚者加白术、茯苓,胃阴虚者加沙参、玉竹、石斛,肝阴虚者加女贞子、枸杞子,肝郁有热者加黄芩、川楝子,肝气犯胃寒热错杂者加黄连、干姜,气郁血滞或痞积者加鳖甲、牡蛎。

【按语】加减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临床广泛用于各种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较重所致的病证。

如肝炎、肝硬化、肝气犯脾克胃之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

方中疏肝之药较多,量不宜过重,柴胡性升散,疏肝一般用6~10g即可。

三棱、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肝区胃脘不痛者可去之,或只用一味即可。

【方源】《疑难病证治》。

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证验案三则

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证验案三则

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证验案三则朱文元主任医师从医近五十年来,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情志郁结而致气机紊乱之各种证,疗效显著,谨举验案三则供同道临证参考,并请指正。

胃脘痛案仇某,女,44岁,1999年6月17日诊。

胃脘胀痛2年余,时轻时重。

10余天来因情志刺激,胃脘胀痛加剧,两胁及背部亦胀痛,伴恶心,嗳气频作,矢气腹胀。

形体消瘦,痛苦面容,腹部稍隆起,剑下及右上腹均有压痛,舌苔薄白,脉弦细。

此乃肝气横逆犯胃所致。

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2g,香附 12g,郁金12g,陈皮10g,延胡索12g,甘松12g,炙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

服 5剂后,胃脘胀痛大减,仍恶心、嗳气、胁痛,腹胀,舌苔薄白,脉弦。

效不更方,又进 5剂后,胃脘胀痛及恶心嗳气基本消失,胁痛减轻,仍有乏力、纳呆,原方加减继服6剂,诸症消失。

追访1年余,未复发。

按:本案系由患者思虑日久,思则气结,致脾胃之气机升降失调,肝木乘机侮其所胜,脾胃受克,气机郁滞,故予疏肝理气和胃之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而收效。

胀因气郁,痛因血滞,气行血活,通则不痛,故加活血利气止痛之良药延胡索,气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加甘松开胃醒脾,温通止痛。

梅核气案屠某,女,34岁,2001年9月24日诊。

咽部有异物感1月余,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饮食无碍,伴胸闷,时有嗳气。

经多种中西药治疗均未见效。

患者恐患食道癌,终日精神抑郁,时而哭泣,不思饮食,无法正常工作。

曾在某医院作心电图、胸透及食道、胃钡餐透视,均未发现异常。

舌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为肝气不舒,横犯脾胃,脾不化湿,湿聚生痰,痰气郁结变生本病。

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处方:柴胡12g,白芍15g,香附10g,陈皮12g,枳壳10g,川芎6g,半夏10g,竹茹10g,郁金12g,厚朴12g,威灵仙10g。

水煎服,日1剂。

服5剂后胸闷、咽喉阻塞感明显减轻,心情转佳,信心大增,上方连服10剂,诸症消失。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8-11-16T14:23:16.6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9期作者:王欢宇[导读] 观察分析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9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王欢宇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医医院 1505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9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46例。

治疗组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消炎利胆片和氧氟沙星片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4d。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以及应用。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柴胡疏肝散;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慢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常伴有胆囊结石,临床上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钝痛、腹胀、乏力、恶心、反酸、嗳气、厌油腻、大便异常等消化道症状,并伴有 B 超等影像学改变,以情志不畅、劳累、进食油腻后加重为特点[1]。

近年来,随着现代饮食习惯的变化及社会环境所致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多由胆囊结石、慢性感染,化学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

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科对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法进行了治疗,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汇总后报告如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中药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张翼翔(广东省惠东县妇幼保健院惠东516300)【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水煎服,日1剂。

对照组30例予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

2组均30日为1个疗程,判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60例,痊愈30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对照组30例,痊愈11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

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X 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肝胃不和证疗效肯定,优于气滞胃痛冲剂。

【关键词】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 256.05;R 28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06)07-526-02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ppliance of Chaihu shugansan on patients with incorordination between the liver and stom-ach ZHANC Yixiang.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Faculty ,Huidong County ,Cuangdong ,Huidong516300【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ppliance of Chaihu shugansan on patients with incorordina-tion between the liver and stomach.Methods90patients with incorordination between the liver and the stoma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60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Chaihushugansan Decoction once daily.60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Oizhiweitong instant herbal medicine ,one bag each time ,three time a day.Thirty days was a treatment course in both groups.The clinical effect was observed after a course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8.3%and 90.0%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the two group (P <0.05).Conclusion Chaihu shugansan has a definite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incorordination betweenthe liver and the stomach.【Key words 】incorordination between the liver and stomach ;Chaihu shugansan ;TCM treatment 作者简介:张翼翔(1965-),男,主治医师,学士。

柴胡疏肝散加减临床治愈黄疸、胆囊炎病例讨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临床治愈黄疸、胆囊炎病例讨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临床治愈黄疸、胆囊炎病例讨论摘要] 柴胡疏肝散为明代医家张景岳所创制,载于《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门中,方有柴胡、白芍、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甘草七味药组成。

具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主治肝气郁结、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诸症。

明代迄今,后世医家常用此方者,不乏其人。

如清代医家程国鹏在《医学心悟》中说:杂症胁痛,属于肝气不和。

用柴胡疏肝散医治,即为先例。

笔者在临床中,常用此方加减治愈黄疸(阳黄型)和胆囊炎等症,先后治愈黄疸28例及胆囊炎22例,疗效确切。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黄疸胆囊炎柴胡疏肝散是较为典型的疏肝解郁方剂。

方中柴胡宣畅气血而疏肝解郁。

香附解六郁、镇诸痛。

共助清阳而解肝经气郁。

川芎乃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助清阳而解肝经气郁。

枳壳宽肠胃醒脾利气,白芍、甘草缓中止痛。

以上诸药相互配合、共协同增效达到调气疏肝之功。

一、临床应用黄疸(黄阳型)。

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

其辩证多属于湿热弥漫结于肝胆,蕴于血分,阻滞肠胃。

一般常见恶心呕吐、厌油、纳差、便溏疲乏、困倦等表现,使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加橘络、元胡、郁金、大黄、海金沙、清半夏、木香等,湿热加山栀、茵陈、车前子、木通、海金沙、大金钱草等,辨证准确,用药适量,此方颇为有效。

病例1:缪某某,女,35岁,农民,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四日。

?初诊:右上胁痛一月有余,加重已10天,前来就诊。

??????查患者急性病容,痛苦表情,右上腹绞痛,阵发性加重,痛时放射右肩和肩胛下,舌苔薄白,脉弦滑。

诊为慢性胆囊炎,气滞型,治宜疏肝利疸排石,以升降气机。

处方:柴胡12g ?白芍15g ?香附子15g ?陈皮12g ?枳壳30g ?川芎9g ?橘络10g ?元胡12g ?郁金12g ?海金沙30g ?清半夏10g ?木香6g ?大黄10g 甘草6g ???水煎服上药服5剂,药后胁痛减轻,已能平卧。

此为肝胆疏泄条达之象,病有转机,效不更方,再进5剂,症状消失而告愈,随访二年并为复发。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观察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观察

中医中药172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观察赵春凤四川省盐亭县冯河乡卫生院 四川省盐亭县 621600【摘 要】目的:临床观察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接收慢性胆囊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较为明显,而且安全性较高,复发率比较少。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观察;柴胡疏肝散胆囊炎是消化系统较为多见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各类诱因均可以导致胆囊炎的出现[1]。

治疗胆囊炎时通常会采用中医与西医两种方法治疗,本研究重要临床观察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中医以下、吐、清汗、补、温等方法给予治疗,本研究使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按照患者详细症状给予治疗,经过对其行气止痛、疏肝解郁,并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接收慢性胆囊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实验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48.6±2.1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2.6年;对照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47.8±2.8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4.3年,患者经过B超检查均有分别程度的胆壁增厚,部分其检查呈现胆结石,全部患者均排除其他原发性病症而且可以配合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治疗: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给予镇痛解痉,静脉注射抗生素甲硝唑40毫克+0.9%氯化钠溶液200毫升,一天一次。

实验组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组方:陈皮十二克,柴胡二十克,川芎十五克,郁金十五克,甘草六克,枳壳十克,香附十克,芍药十二克。

加减柴胡疏肝散

加减柴胡疏肝散

加减柴胡疏肝散
【药物组成】柴胡10克,丹参15克,白芍12克,制香附12克,枳壳9克,白花蛇舌草30克,虎杖20克,木香9克,五味子15克,白扁豆10克,山药15克,甘草10克。

【制作用法】每日1剂,每剂2煎,早晚饭前分服。

3个月为1疗程,一般2至3个疗程。

【功用主治】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适用于乙型肝炎。

【随症加减】如肝胆湿热可加茵陈40克,板蓝根15克,车前草20克,以清热利胆;脾虚肝郁型加茯苓15克,白术10克,以疏肝健脾。

降转氨酶的中药方
降低转氨酶,恢复肝功能,被作为临床治愈肝炎的客观标准。

对此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的降酶效果,简介如下。

降酶基本方:垂盆草20克,田基黄15克,柴胡8克、白芍10克,半枝莲15克,茵陈15克,五味子15克,板蓝根15克,炒白术20克,红枣10枚。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气虚下肢乏力、加党参、黄芪、山药各20克,益气补虚;肾虚加山萸肉、紫河车、淫羊藿各10克,补益肾气;见有血瘀症状者,加丹参、桃仁各10克,活血散瘀;肝区疼痛加川楝子、玄胡各10克,行气止痛;食欲不振,加炒谷麦芽各15克,健脾调胃;。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疗效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疗效观察

般 消化 系统 中 比较常见 的一 种疾 病就 是胆囊 炎 , 按照 临床 表 现
1 0 0例患 者随机 分为 观 察 组 和 对 照组 , 各5 0例 。观 察组 男 3 0例 , 女 可以将胆 囊 炎分 为慢性 和急 性 两种 , 发病 非 常快 的是 急性 胆 囊 炎 , 同 2 O 例; 年龄 3 2 ~ 7 5岁 , 中位年 龄 4 4 . 9岁 ; 病程 1 . 4— 8 . 1 年, 平 均 病 程 时患者需 要 经历非 常大 的痛 苦 , 不 能 够及 时 得 到根 治 的话 , 就可 以转 3 . 7 9年 ; 对 照组 男 2 6例 , 女2 4例 ; 年龄 3 1— 7 6岁 , 中位 年 龄 4 _ 4 . 9 5 化 为慢性 胆 囊炎 , 就永远 都根 治不 了 。慢 性 胆囊 炎的 出现受 到 了胆 囊 岁; 病程 l 一 7年 , 平均 病程 3 . 6年 。两 组性别 、 年龄、 病史 等一 般 资 料 结石 、 慢 性感 染和化 学 刺激 的影 响作 用 而成 的或者 急性 胆囊 炎 反复 转
象, 对柴 胡疏肝 散 对慢 性 胆 囊 炎 的加 减 治 疗 的 临 床 疗 效 进行 分析 探 郁 , 分泌 和排 泄胆 汁 ; 胆 附于 肝 , 乃 中精 之 府 , 其 功 能既 依赖 于肝 的 疏
讨, 现进行 如下 报 道 。
1 资料 与方 法
泄, 储存 胆汁 , 又能促 进脾 胃运 化 , 以传输 通 降为顺 , 胆腑 清利 , 则 肝 气 柔达 , 脾 胃自无 患也 。主 要 的发 病 因素 就 是 因为 饮 食上 不 节 制 、 不适
差 异具 有统 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结论 : 治疗慢 性胆 囊炎使 用柴 胡疏肝 散加 减 治 疗效 果 比较 明显 , 与 西 药 治疗 效果 相 比 , 效 果 更加 好 , 同 时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胆道疾病48例
肝胆道疾病多系肝胆湿热蕴结,肝气郁结,胆气不降,气滞血瘀或砂石虫体阴塞胆道,气机不畅所致。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48例临床治疗观察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15例,女33例,年龄17~65岁,以中年妇女为多,病程3天-10年。

本组病例多有发热、畏寒,恶心吐呕,纳呆,厌油腻,腹部胀满疼痛,以右上腹疼痛为甚,痛剧时可向肩背部放射痛,大便多秘结,小便短赤,部分有皮肤巩膜黄染,舌质多红,苔多黄腻或黄白相兼,脉多弦滑数,右上腹部均有压痛,莫菲氏征多阳性,B超检查多有胆囊增大,胆壁增厚,胆汁混浊或胆总管扩张等阳性征。

二、治疗方法
1、基础方: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子、郁金、茵陈、金钱草、甘草。

2、随证加减:热甚酌加栀子、蒲公英、黄芩、大黄;湿甚者加川黄连,生茵陈,酌加苡仁、茯苓、车前、木通;肝郁气滞者酌加青皮,佛手;肝郁脾虚者酌加白术、茯苓、党参。

痛甚者加重白芍,徐长卿,川连子,酌加延胡索、木香。

血瘀者酌加桃仁、丹参、赤芍、大黄;胆石者加重金钱草,酌加内金、海金砂。

蛔虫梗塞者酌加乌梅、川楝子、槟榔。

3、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分服。

三、治疗结果
本组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40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好转)6例;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

四、病案举例
例一:金某,女,42岁,老师,2006年2月21日入院,住院号:112157,入院诊断:急性胆囊炎。

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满不适,疼痛伴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胃纳差,厌油腻,小便短赤,大便2天未解,无明显发热畏寒,曾在当地卫生院治疗(亮菌甲素)等药物,但未见好转而转入院。

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尚软,右上腹压痛,轻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滑,B超报告,胆囊约6.8㎝×3.7㎝,囊内未见异物反射,提示急性胆囊炎,审证参脉,此乃肝胆湿热蕴结,气失舒展。

治宜疏肝理气,通腑泄热,止痛,处方:柴胡10g,白芍30g,徐长卿20,枳实10g,茯苓20g,香附子10,川连子15,延胡10g,川朴10g,甘草6g,茵陈20g,大黄5g。

服3剂后,上腹部疼痛、腹胀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增进,大便每天1次,再服4剂,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住院8天痊愈出院。

例二:李某,女,47岁,2006年5月7日入院。

入院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5年,近5天来食欲不振,厌油腻,睡眠欠佳,发热畏寒,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并放射至肩背部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大便3天未解,小便短赤。

在当地治疗无效而入院。

检查:体温37.90C,脉搏90次/分,皮
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莫菲氏征阳性,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B超报告,胆囊增大,大小约7.5㎝×3.6㎝,囊壁厚约0.5㎝,囊内可见少许杂乱光点,提示胆囊炎,胆汁混浊。

此乃肝胆湿热蕴积,胆汁受阴。

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泄热,处方:柴胡10g,茵陈20g,金钱草20g,茯苓30g,白芍30g,徐长卿20黄芩10g,蒲公英30g,只实10g,川楝子10g,甘草6g,大黄5g(后下)。

服3剂后,发热畏寒基本消失,呕吐减少,腹痛减轻,胃纳仍差,大便已通。

上方加内金10g,川黄连10,再服4剂后,临床证状体征消失,住院10天痊愈出院。

五、讨论
1、胆与肝互为表里,相互沟通,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笔者认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伤太过,蛔虫上扰,均可阻碍气机,影响肝气疏泄和胆气通降的功能,是本病诱发因素。

其病机主要是肝气郁滞,温热蕴结,阻碍肝胆疏泄功能。

湿邪阻滞中焦,肝胆不能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下注膀胱面身黄目黄尿黄。

湿热郁阻,侮脾凌胃,脾胃升降失司,胃气雍滞,而食少纳呆,恶心呕吐,湿热之邪停于中焦,湿遏热伏,热蒸湿重面发热,恶寒。

肝气郁结,肝胆湿热,瘀血停滞致肝失疏泄,络脉不和而引起脘痛、胁痛。

足少阴胆经起于目锐眦,经肩出手少阴后入缺盆,故本病常放射至肩背部痛。

2、胆为六腑之一,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动而不静”。

其病理特征是“不通则痛”。

主要抓住疏泄和通降二大治疗原则。

以达到疏肝理气,清利湿热、利胆泻实排石的功效。

“通则不痛”。

总之,肝郁
者疏之,胆热者清之,里实者泻之,气机不畅者理之,胆汁郁积极者利之,胆石阻滞者排之。

3、基础方中茵陈、金钱草清热利胆退黄,张钖纯认为“茵陈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清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

柴胡为治少阳经证的要药,能疏肝利胆,清解郁热,畅达气机。

周学海《读医随笔》说:“柴胡功用等于大黄,是清解之品,能泄肝中逆气,清胆中热气浊气”。

香附子,枳壳、郁金行气解郁、活血祛瘀,破气消积,下气通便。

与柴胡升降并用,调畅气机,以散解郁热。

配合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育,散收并用,使肝得养。

大黄能“平胃下行”,(《名医别录》)和“主下瘀血”(《神农本草经》),可解在里之瘀热,荡涤肠胃之积滞,调整少阳升发之机,又促使胆汁分泌。

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配伍可缓急止痛。

综合本方则可使肝胆湿热得清利,疏肝理气解郁,活血祛瘀利胆,结合随证加减,故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