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评课稿《麻雀》教学点评
麻雀评课稿

麻雀评课稿(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麻雀》评课稿我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二十余年了,说经验我是有不少,但是说教育方法,我自认为自己还是要提高。
就着这次培训机会,我听了几节优秀年轻教师的课,说实话,收获满满。
12月4日,我听了灵溪一小颜小容老师的《麻雀》一课,感受颇多,《麻雀》为四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的时候,总是想着升华情感,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理解,将整节课达到高潮,让孩子们触‘景’生情,有感情的朗读相应段落,课文结束。
而颜小容老师的这节《麻雀》,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做作的环节,每一环节都是实打实的教给孩子们知识。
例如,她在分析理解老麻雀时,让学生找到描写老麻雀强大的句子,而后孩子们又自己提出了老麻雀‘弱小’的一面,教师再相应的引导孩子们通过找到词语而理解老麻雀的弱小,仅仅抓住“绝望的尖叫、紧张、浑身发抖、嘶哑的声音”几个词语。
在朗读中又适当的点播了孩子们朗读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孩子们很快就接受了,这就是有效的课堂。
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颜老师的学习单,本课由学习单贯穿整节课,分为三大部分,一、检查预习二、选一选三、写一写并且详略得当,将第二部分设为重点,提出“强大”“弱小”后,重点的引出了对比交织的写作手法,在这上面也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并且由此修辞手法引出这一单元的课文中运用的对比的段落大家再进行分析,朗读,如:《白鹅》《白公鹅》《猫》《母鸡》起到一个复习的效果,将这四篇课文都梳理出了写作特点。
现代的教育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空出舞台,将舞台交给孩子们,吴教授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颜老师在本课中做到了,一直关注语言的表达,始终在练习语言表达,给学生的机会,给学生的时间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很鲜明。
让学生先质疑,提出质疑后老师再进行指导,说明老师时时关注学生的真学习。
最后落实到写,将本课学到的知识,及时在课堂中落实下来,并且同学交流一番,也让老师能够及时掌握孩子们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
诗意建模,表达入格统编本四上《麻雀》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同学们,听着悠扬的音乐,想不想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 那么请你们用心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播 放一组大自然中关于鸟类的图片)
2、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也很精彩!的确,鸟儿是大自然中一道美 丽的风景线。当我们用心观察这些鸟儿时,我们会发现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 各的神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鸟的课文。(板书课题:《父亲、树林 和鸟》)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吧!谁来告诉大家大家是 用什么方法学习的?(指名答)大家是从哪里找来的?(指名答)哦!大家已经 从课文中找到了重要的段落和句子来研究学习了。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句 子:“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 地站在地上……显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鸟 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父亲” 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
【教学重难点】
7、小组合作,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读后回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 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条理(先讲父亲喜欢树林和鸟;再讲父亲讲述鸟儿 快活的叫着在树林里飞行;最后讲父亲让我认识到生活在树林里是鸟最快活。
谢谢观看
【评析】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教师采用了由学生自由阅读、 思考、指名回答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为后续学习奠 定了基础。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评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我来评龚XX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麻雀》这篇课文,龚老师上的《麻雀》一课,是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龚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将三维目标有机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次生动的爱的教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龚老师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学习。
一、整体感受课文,认识到位。
《麻雀》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堂课,杨老师通过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得可怕和凶恶,麻雀是那么得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
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爱的伟大。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
因此,杨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品味语言文字。
例如在研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时,通过对重点词句“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感受麻雀的坚定、勇敢以及那份伟大的母爱。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
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
杨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
例如:在品读“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麻雀评课

麻雀评课《麻雀》一课,是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吴老师大胆地尝试选读课文的阅读引领,整堂课脉络清晰,教学效果良好,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一、预习反馈1、检查生字词吴老师课前安排同学们做了预习单,课堂上的字词检查充分预计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只关注了“扎煞”一词,不仅关注其读音上的难点,还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其字义。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文章角色不多,情节清晰,所以吴老师就引导学生借助简单的示意图,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根据这个关系图梳理故事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让学生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脉络。
二、解读教材到位《麻雀》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堂课,吴老师通过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得可怕和凶恶,麻雀是那么得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
吴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老麻雀对小麻雀无私关爱的句子——“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和孩子们一起体会“像一块石头似的”这个比喻不仅感受到麻雀飞行速度极快,还感悟老麻雀的果断、勇敢。
从动作描写的句子——“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体会老麻雀虽然极度的恐惧,却仍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孩子,体会母爱的伟大。
从孩子们的参与度与交流来看,这个教学目标已经达成。
吴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地尝试选读课文的阅读引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更引发了我们对于选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教学上的差异和具体措施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一节研讨课。
《麻雀》评课稿五篇

《麻雀》评课稿五篇篇一:麻雀评课稿《麻雀》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
如何用一节课上好一篇选读课文一直是大家探讨的一个话题。
而叶老师在上这节课时,目标十分的明确,牢牢地抓住了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即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的强大力量。
这堂课,叶老师通过老麻雀和猎狗力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得可怕和凶恶,老麻雀是那么得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
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爱的伟大。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
因此,叶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说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
例如在理解“扎煞”一词时,叶老师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词语,通过出示公鸡斗鸡时轧煞着翅膀的样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老麻雀的义无反顾,以及这种“母爱”的伟大。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
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如:说话训练,这是一只怎样的麻雀?学生回答出什么?就让他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朗读既是一种言语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其要求。
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对动作词语的理解,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凭借4、5段初步体会表达方法,体会麻雀的舍身之爱,叶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条主线:老麻雀舍身掩护小麻雀。
课堂上,从聚焦“掩护”、到体会“掩护背后的爱”,到最终的升华母爱,很自然、贴切。
好比喻要细品慢嚼——《麻雀》教学片段评析

它们体现出了老麻雀身上的可贵精神。 可笔者认为 ,
段 中更为精彩之处 , 乃是 “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
面前” 这句 比喻句。 因为 , 这 几个动词 , 如 果没有这 句 比喻句作衬托 , 就会失去一半的精彩 , 所 以教学时 万万不能被忽略。
出 的一种修 辞 方式。 所以, 好 的 比喻句 , 往 往能给
可是 ,A教 师蜻蜒点水般 的教学 , 纯粹是为 了
教 比 喻句 而 教 比喻 句 , 让 学 生 知 道 比喻 句 的 “ 本体”
人耳 目一新 的感 觉 , 能给 人过 目不忘的深 刻印象。
这样 的比喻句 , 值得我 们花时 间去慢慢 品味、 细 细
咀嚼。
和“ 喻体 ” 而已 , 这样显然是不够的。B教师就不一
说, 命题者夯实基础的用意是好的, 可是面对这道题 , 学生普遍感到无从下手, 错误率相当高。 教师们都认
为, 这道 题训练 的时 机 还不 成熟 , 属 于超 前组 词 练 习 。
学生就没有真 正掌握汉字的用法。
在理 解的基础 上组词 , 这是 一个基 本的 常识 。
在教 学 中, 学生还未理 解生字 , 便 让 学 生 组 词 的 现 象 随处可见。 如1 7 J 刚认 识 了 “ 提” 字, 教师 问 : 你 能 用“ 提” 字 组个 词吗?学生 回答 : 提 篮子、 提水 、 提
样 了。 他 不 仅 仅 让 学 生 知 道 文 中把 “ 麻 雀 比作 了石
( 浙 江 绍 兴 市越 城 区东 湖 中 学 小学 部 3 1 2 0 0 0)
、
一
、
J l A O× UE YUE K AN A0X UEB AN
E 5 0
麻雀四年级评课稿

《麻雀》评课稿-----评松林小学孙曼丽老师《麻雀》《麻雀》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有机地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孙老师的教学流程如下:一.检测上节课的词语二.检测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出小麻雀、猎狗及老麻雀的关系图四.学生带着老师给的问题自读课文五.点名回答问题,并且让学生试着读出感情六.边读边勾画出描写老麻雀神态的句子,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七.#八.学生分享感受九.老师扮演猎狗,与学生老麻雀之间的对话十.老师和同学带着音乐,分角色朗读十一.学生扮演小麻雀,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十一同桌之间扮演小麻雀及老麻雀,进行对话十二学生分享自己享受到的母爱十三播放录像《唐山大地震》片段十四作业:猎狗走之后,小麻雀会对老麻雀说些什么孙曼丽老师音质清晰响亮,语言亲切自然,风趣幽默,学生会比较放松。
孙老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细细品读。
适时评价,激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究。
孙挖掘的深,对话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很好的突出了重点,让学生很好的感受老麻雀那份至真至纯的母爱,学习完了结合实际谈话,很有实效,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听了这节课,我感觉孙老师这节课的优点如下:第一,·第二,注重基础字词,注重朗读训练孙老师这节课非常成功,孙老师在这节课里不仅让学生得到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在开头的时候,直接提写生词,而且在朗读句子时,让学生理解某些词语的意思;孙老师让多个学生读某一句话,并且多次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来。
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啊!第三,教态大方,亲切自然,语言幽默孙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目标非常明确,课前肯定做了精心准备。
一上课,孙老师给人很轻松的感觉。
反而学生紧张的时候,告诉学生:“紧张会传染的”。
麻雀四年级评课稿学习

篇一李老师上的《麻雀》一课是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中作家以精妙的笔触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李老师立足于孩子们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孩子们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
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孩子们得意、得言,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纵观整节课,李老师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塑造以生为本课堂,引领交流李老师在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孩子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对文中的几个角色有了初步的印象。
根据孩子的理解,李老师将孩子对角色的初步印象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这是孩子们与文本的初次见面。
之后,李老师给予孩子一定的朗读思考空间,让孩子再一次回到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读出独具自己个性理解的文本。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因为自己的学识、经历等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
根据自己的理解,孩子们在再次朗读中对文中的人物,又有了新的理解。
将这些理解写在相应的句子旁,就成为孩子的个性批注。
对文本有了自己的体会后,孩子们就积极地将自己的理解板书与黑板上。
在孩子们有了较深的文本体会后,李老师又引领孩子们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上的词语来自于自己对哪些句子体会。
就在这样的交流评点中,人物的形象,课文的重点,无声无息地渗透于其中。
着手重点词句品析,品悟感受交流,总需要一定的内容和平台。
李老师就为孩子架好了言语训练的平台,内容就是这节课的重点——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在品析句子时,李老师以孩子们的板书为切入口,引领孩子们寻找相应的句子,品读相应的句子,并抓重点词进行品析。
中年级的孩子,需要加强对句子的品析训练,其中品析的方法就有抓重点词,体会当时的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评课稿《麻雀》教学
点评
今天蒙老师上的《麻雀》一课,是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蒙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将三维目标有机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堪称一次精彩的课堂演绎,一次生动的爱的教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蒙老师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学习。
一、整体感受课文,认识到位。
《麻雀》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
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堂课,蒙老师通过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得可怕和凶恶,麻雀是那么得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
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爱的伟大。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
因此,蒙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品味语言文字。
例如在研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
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时,通过对重点词句“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感受麻雀的坚定、勇敢以及那份伟大的母爱。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
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
蒙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
例如:在品读“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学生有的回答“无可奈何的小麻雀”“无助的小麻雀”“可怜的小麻雀”学生回答出什么感受,就让他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
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确实,读书是语文课的根本,蒙老师这节课落实了这点,而学生也正是在品读中理解了老麻雀是怎样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拯救自己的孩子,使在场的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亲子之情的伟大。
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如在指导“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一句时,蒙老师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摒弃了传统的解析方法,通过补充理解“此时的老麻雀,明明知道(),但它还是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学生通过补充句子,体会到老麻雀那着急、担心、害怕却又坚定的复杂心情。
当我们注意到学生正在轻轻抹去眼角的泪珠时,我们一定也是感动的。
感动于老麻雀的爱,感动于学生的举动,而这些感动,正是蒙老师和一群可爱的学生给予
的。
四、自主学习,形成开放,有活力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选读课文的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节课中,徐老师始终是一个鼓励者、引导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
通过她的循循善诱,课堂的主体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
整个课堂老师体现出的是尊重、平等、关爱。
学生显示的是活跃、积极、轻松。
五、对中心思想把握深入
《麻雀》一文,是根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于1878年4月写的散文《麻雀》译写的,作者生活在俄国农奴们饱受剥削、倍受压迫,没有人生自由的时代。
他出身贵族,但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却非常不满。
其原译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
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这是对《麻雀》写作
目的的最明确的阐述。
当然,对于小学生这样的背景及意图,徐老师给学生点到即止,学生能理解到这篇不仅歌颂了圣洁无私的爱,而且极为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对那些备受欺压与摧残而又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弱小者的无限同情及对残暴势力的极大厌恶。
彰扬了老麻雀不畏强暴、反抗邪恶的大无畏精神。
最后,蒙老师还利用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让学生感受人间处处都有爱,只有人人献出爱,世间就变得更美好,深化主题“母爱”的伟大。
六、不足之处
瑕不掩疵,蒙老师在学生自主习得后交流有感触、扣人心弦的词句时,可以有效的引领,如当第一位学生读到句子“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一处时,在交流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引领“你还从哪体会到了老麻雀带给你的震撼?”在体会
了老麻雀的英勇无畏之后,继而再引领“为什么老麻雀面对庞大凶猛的猎狗,可以如此奋不顾身呢?”再引出描写小麻雀的语句加以解读,抓住“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这一重点句深入挖掘深意,体会老麻雀那深深的母爱。
这样同样也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又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同时使猎狗的凶猛与老麻雀的弱小及与小麻雀的无助对比更鲜明,使老麻雀的拳拳母爱之情更显丰满。
总而言之,蒙老师整堂课脉络清晰,构思新颖,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地尝试选读课文的阅读引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引发了我们对于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教学上的差异和具体措施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