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将军
蔡锷——精选推荐

一、少年英才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生于1882年12月18日。
湖南是近代中国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曾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
蔡锷就出生在湖南中部略偏西南的宝庆(今邵阳)县城东的亲睦乡。
这里山青水秀,潺潺的流水、密密的林丛、巍峨的山岭,如画的风景伴他度过幼年的时光。
正像不平凡的人物大都是从平凡的家境中陶冶出来的一样,名垂青史的护国大将军蔡锷也是从旧中国一个极其普通和相当贫寒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蔡锷的祖辈世代务农,种田蔡锷的敏捷才思既惊又喜,连连大声称赞道:“神童!神童!”。
这次考试之后,蔡锷被补为县学生,考中了“秀才”。
就在蔡锷考中秀才的这一年,神州大地面临着一场新的震憾,腐败的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不仅侵占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而且还攫取了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
凡是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对清王朝丧失了最后一点信心,为救亡图存,纷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一大批维新人士,积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希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民富国强。
这时,湖南的维新派在长沙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新式学校——时务学堂,以谭嗣同为学堂总监,聘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由黄遵宪、唐才常等轮流教授,积极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1898年3月,年仅16岁的蔡锷,在湖南督学徐仁铸的亲自推荐下,来到长沙投考时务学堂,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为头班学生。
从此,他不仅与恩师梁启超结下了终身不解的师生之缘,而且,在一大批知名维新人士的教诲、陶冶和影响下,学业和思想觉悟都得到了更大长进。
蔡锷在头班的40名学生中年纪最小,但他通过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每月月考皆名列前茅,因而受到同学们的敬慕。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南学会的活动,常在《湘报》上发表文章,锋芒初露,引人注目,是梁启超门下的高材生。
湖南时务学堂倡导人人平等,形成了师生共同切磋、探求真理的学风。
这在蔡锷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享受国葬待遇的是谁?护国将军蔡锷生平简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享受国葬待遇的是谁?护国将军蔡锷生平简评本文导读:史料介绍,蔡锷将军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正当他三十多岁理应大展宏图之际,却英年早逝,让后人惋惜不已在讨袁护国战争中,蔡锷就是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为国为民一定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护国战争后期,蔡锷将军由于艰苦征战,喉症久病不医,病情加剧以致不能发音,只能以笔代口处理军务,便到护国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洲驿叙蓬溪附近的永宁河渔舟中养病将息。
永宁河畔,翠竹夹岸,岩石壁立,山河依旧,顿阅兴亡。
蔡锷将军在万分感慨之下,挥毫题写“护国巖”三字,并撰《护国岩铭》及序文,命人镌刻于永宁河岸的峭壁之上,永为纪念。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喉癌。
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可见,病危的将军想到的仍是厚人薄己。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岳麓山蔡锷将军墓)蔡锷将军发动的讨袁护国战争使他名留青史。
其实人更津津乐道的是他设计麻痹袁世凯,只身逃离北京那一段故事。
1913年10月,在云南握有重兵的蔡锷被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以“准给病假三月,召来京调养”为名调到北京,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军权。
到北京后,袁世凯任命蔡锷为全国经界局督办。
一时无奈的蔡锷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另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
他与蒋方震、阎锡山等11人组织军事研究会,深入研究各种军事学术问题。
近代史重要历史人物——蔡锷

“再创民国第一人”——蔡锷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
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复去日本。
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
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献、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
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
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
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火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
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
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立,协饷来源断绝,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后,第一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自定都督月律60元。
都督府全体官兵月饷3300余元,并设立富滇银行以维持金融。
十六日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李经羲出滇。
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令罗佩金、康恩肠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
蔡锷将军

❖奈何......七尺之躯, 已许国,再难许卿!
❖ 爱情 ❖ 蔡松坡被诱进京师,软禁跟班。后来又
接受首席谋士,“愿为帝王师”的旷世逸才 杨度的建议,封蔡松坡为“始威将军”,担 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职务,加以笼络。蔡松坡 终日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便到八大胡同走 走,想不到第一次就碰到小凤仙。小凤仙识 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后小凤仙帮助 蔡锷逃离北京。 护国战争后,蔡松坡已病 情沉重,来不及也无法偕同小凤仙了,急忙 沿江东下,经上海到日本就医,终因病入膏 肓而在福冈医院逝世,享年三十四岁。小凤 仙等的是蔡松坡的死讯,小凤仙悲痛欲绝。
将军卓越见识
❖ 与此同时,蔡锷看到“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 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若屏藩不固,国将 不国。”(《五省边防计划》序)为此,他亲自担任 主编,拟定了数万言的《五省边防计划》,即西南 边防协同作战计划。该计划指出,中华民国虽然已 经建立,但“内讧未靖,外患思乘”,列强侵吞中 国之心不死。除沙俄日本在东、北部边境地区屡挑 事端外,英国侵略者也不断从印度以武力干涉西藏, 法国也往越南增兵,企图进犯滇桂。在此情况下, “西南边要尤陷危险,民国全局殆哉岌岌”。
❖ 佚事
❖ 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 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 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 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 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 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 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而且,据 蔡端先生说,蔡锷将母亲和两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 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习 惯京城生活,要回乡下住,当然,要由刘夫人陪护, 几个孩子也分别回到昆明和邵阳。
护国军魂 蔡锷将军.

蔡锷的儿子
+ 长子蔡端1937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系,曾任国 民政府外交部情报司科员,驻南非总领事馆随同领事,后 在国民政府外交部任职。1949年后,在北京华北革大 政治研究院学习后曾任《光明日报》编辑,全国政协文史 办公室编辑等职。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1997年9月15日在 北京逝世,终年84岁。
云吉班的小凤仙右
蔡锷军事生涯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 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 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 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 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 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 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 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 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 都督。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 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 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 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 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 等计划响应。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 视。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 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 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 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 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 川督军兼省长。
+ 丁怀瑾: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 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 旅突兴再造共和;下无逞意见, 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 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 小凤仙: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 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 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 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 千秋。
护国大将军蔡锷

护国大将军蔡锷大纲(8分钟)开场白…………30秒成长经历…………1分30秒新军起义…………2分钟护国讨袁…………3分钟30秒结束语…………30秒市文化艺术中心航拍远景航拍博物馆全景(解说员走进博物馆中)解说员走进博物馆背影全景跟拍解说员行走中景,讲解员走到蔡锷展厅蔡锷雕像前停住、转身,切近景后开始解说【开场白】30秒“我是来自邵阳市博物馆的齐敏,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邵阳人。
他年仅29岁的时候在云南发动昆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当地的统治。
他揭竿而起,发起护国军起义,终结了袁世凯称帝的荒唐闹剧,维护了民主共和国政体。
他因此被誉为再造共和的护国大将军。
没错,他就是出生在邵阳这块风水宝地的蔡松坡、蔡锷先生。
”【成长经历】1分30秒话说这位邵阳老乡,当年可是远近闻名的学霸。
5岁启蒙,10岁读完四书五经,被誉为神童,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当时最牛导师梁启超和谭嗣同的学生,17岁赴日本留学。
留学期间,这位热血青年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蔡锷,投笔从戎,转学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由于成绩优异,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1904年,22岁的蔡锷学成归来。
当时,危在旦夕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大力推行“新政”、训练“新军”,“海归”蔡锷,有学问、懂军事,自然很受欢迎,湖南、广西、江西、云南等省都抢着请他去当教官。
蔡锷颜值非常高,课又上得好,很快就成为了广大官兵的偶像,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这为蔡锷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新军起义】2分钟1911年、辛亥年,蔡锷29岁,这位偶像级的军官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时,他已经当上了云南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相当于现在的旅长)。
他虽然身为清政府的军官,但是受到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心中救国救民的火种越烧越旺,暗中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帮助。
1911年10月30日这一天,蔡锷碰到了一个事关生死的大麻烦。
朱德与良师益友蔡锷

朱德与良师益友蔡锷蔡朱有师生谊,更具战友情。
惜蔡锷英年早逝,否则,真“环顾中原谁是主”了。
1909年,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
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
这里介绍的是朱德同志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结识的一位良师益友——蔡锷,这位晚清反对封建专制的先驱者之一对朱德提高军事才能和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影响。
在云南讲武堂有幸聆听蔡锷的教诲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
湖南邵阳人。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维新思想,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随后又去日本。
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期间,由于成绩优秀,他与同期的蒋方震、张孝准被该校师生推崇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蔡锷一生中,曾两次到云南。
第一次是1911年,月到1913年9月,约两年半的时间。
1911年3月,应云南总督李经羲之邀来到云南。
蔡锷到云南之初,在等待就任新职之时,即抓紧时间,伏案著书,辑录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附以按语,写成《曾胡治兵语录》一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德认识了蔡锷,他对蔡锷的最初印象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
一天吃过晚饭,朱德来到讲武堂主楼旁的一处院落。
这里原是讲武堂第一任主办高尔登的住所。
在蔡锷夫人引领下,朱德走进了蔡锷的办公室。
朱德走进屋子发现,四周堆满了中文、日文的书籍和报纸。
求知欲望强烈的朱德开始在蔡锷的屋里查阅书报杂志。
朱德在浏览这些资料时发现,有的报纸是蔡锷家乡湖南的,有的则是共和派的秘密报纸,还有一些报纸是来自香港和东京的。
其中,有些报纸言辞十分激烈,猛烈攻击各式各样的帝制派,并主张武力推翻腐败的清王朝。
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

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蔡锷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锷去世年仅34岁,在这短促的一生中,他却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这两次起义都取得了成功,从而他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史册上。
新军起义10月30日,昆明新军在蔡锷领导下起义。
第二天光复了昆明,成立了云南军政府,蔡锷被推为都督。
这是武昌起义以来继湖北、湖南、陕西、山西之后第五个独立的省份,又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独立的省份。
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1913年消灭了革命派在南方的主要军事力量后,一心一意想黄袍加身,使帝制重见于中国。
蔡锷对袁世凯的帝制活动也极为愤慨,之后,云南正式宣告独立。
蔡锷就任第一军总司令,率护国军三个梯团由云南北上讨袁。
最终取得了讨袁战争的胜利。
袁世凯和蔡锷这两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前者是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独裁,而后者正是他的掘墓人。
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自称皇帝,蔡锷抛出“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险从北京辗转回到云南,组织云南军队发动了护国起义,出征四川,以寡敌众同北洋军鏖战三个月,给了袁世凯沉重打击,为挽救民国作出巨大贡献。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
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的精彩值得我们玩味。
治军---国魂清末,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蔡锷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怎样才能救中国?蔡锷在痛苦地思索着,寻求着。
当时他的认识是:中国前此有如在睡梦之中,而毒蛇猛兽正环伺四周,最重要的是要大声疾呼,把它唤醒过来;现在人们已如大梦初醒,但由于长期积弱,气力不足,单靠慷慨激昂仍不足与毒蛇猛兽相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军卓越见识
❖ 与此同时,蔡锷看到“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 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若屏藩不固,国将 不国。”(《五省边防计划》序)为此,他亲自担任 主编,拟定了数万言的《五省边防计划》,即西南 边防协同作战计划。该计划指出,中华民国虽然已 经建立,但“内讧未靖,外患思乘”,列强侵吞中 国之心不死。除沙俄日本在东、北部边境地区屡挑 事端外,英国侵略者也不断从印度以武力干涉西藏, 法国也往越南增兵,企图进犯滇桂。在此情况下, “西南边要尤陷危险,民国全局殆哉岌岌”。
❖ 佚事
❖ 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 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 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 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 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 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 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而且,据 蔡端先生说,蔡锷将母亲和两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 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习 惯京城生活,要回乡下住,当然,要由刘夫人陪护, 几个孩子也分别回到昆明和邵阳。
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
❖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 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 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 家。1887年随家人迁至武冈山门黄家桥(今 洞口县山门镇)。幼年在一名士帮助下免费 私塾读书。
❖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 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后入上 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 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 的前身)。
协饷来源断绝,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后,第一要务是 财政上的节约,蔡自定都督月律60元。都督府全体 官兵月饷3300余元,并设立富滇银行以维持金融。 十六日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李经羲出滇。派谢
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令
罗佩金、康恩肠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
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后为矫 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
袁与蔡锷
❖ 熟悉民国初年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凯和蔡锷这两个人,前者 是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独裁四年半,称帝失败,在国 人的唾骂声中气死;而后者正是他的掘墓人。1915年末,袁 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自称皇帝,蔡锷抛出“为四万万同胞争 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险从北京辗转回到云南,组织云南 军队发动了护国起义,出征四川,以寡敌众同北洋军鏖战三 个月,给了袁世凯沉重打击,为挽救民国作出巨大贡献。
❖ 军事救国: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他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 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 。”(《军国民 篇》,《蔡松坡集》(1984年版),第15页)那 么,怎样实行“军国民主义”呢? 蔡锷认为 “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军国民 篇》,《蔡松坡集》第32页)。
❖ 士官三杰: 在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同学蒋 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 护国讨袁: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 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袁世凯, 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 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内 容是:“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州则越 一月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 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 以会师湖北,底定中原”。(梁启超《国体战争躬历 谈》,《护国文献》(1985年版)第300页)这是个符 合当时客观实际的颇具胆识的战略构想。
❖ 云南任职: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 任军职。在论及“选将”时,蔡锷崇尚曾、 胡“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的思想, 认为这是“扼要探本之论”。他说:“吾侪 身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 力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 途”(《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8页),谈 到治军,蔡锷认为“治军之要,尤在赏罚严 明”,对于“风气纪纲大弛”的军队,“与 其失之宽,不如失之严”,主张“以菩萨心 肠,行霹雳手段”(《蔡松坡先生迫集》(二), 第16页)。
❖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
❖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 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 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 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 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遗体由日本运回国,葬于 长沙岳麓山上。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 先生遗集》)。
❖奈何......七尺之躯, 已许国,再难许卿!
❖ 爱情 ❖ 蔡松坡被诱进京师,软禁跟班。后来又
接受首席谋士,“愿为帝王师”的旷世逸才 杨度的建议,封蔡松坡为“始威将军”,担 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职务,加以笼络。蔡松坡 终日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便到八大胡同走 走,想不到第一次就碰到小凤仙。小凤仙识 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后小凤仙帮助 蔡锷逃离北京。 护国战争后,蔡松坡已病 情沉重,来不及也无法偕同小凤仙了,急忙 沿江东下,经上海到日本就医,终因病入膏 肓而在福冈医院逝世,享年三十四岁。小凤 仙等的是蔡松坡的死讯,小凤仙悲痛欲绝。
❖ 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 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
即函请熊范舆火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第 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 ,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
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那年他29岁。设 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都督府下设军政部、
参政部、军务部。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立,
❖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qú]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 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 个捐生纾难shū nàn ,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 的故事绝对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与小凤仙
❖ 蔡锷与小凤仙结识于青云阁的普珍园。蔡锷与小凤 仙的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也曾多次拍摄为影视作 品.对其真实性各自说法不一。
❖ 他特别欣赏曾国藩“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这句话, 认为带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 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遗集》(二), 第5页)。 关于作战指导,蔡锷认为:“战略战术须 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若不揣
其本,徒思仿效于人,势将如跛者之竞走,鲜不蹶
也。”从这一思想原则出发,他既不完全肯定曾、
❖ 夫人:原配刘新英,后蔡锷将其名改为刘侠贞(有段典 故,她是妹替姐嫁),生长女蔡菊莲; 二夫人:潘惠英, 她接受过西式高等教育,生二子一女:长子蔡端(族谱 名蔡泽琨),次子蔡永宁(族谱名蔡泽珂),女蔡淑莲;潘 夫人二十几岁便守寡,直到终老,后以教书为生.
将军言行
❖ 救国的萌芽:“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 自轮菌”
❖ 由于袁世凯在6月6日忧郁死去,护国战争也 随之结束,蔡,唐的作战计划都未能得到战 争实践的检验。但是,客观地分析对比一下, 不难看出,蔡锷设想的“以重兵趋綦渝"的作 战计划,要比唐继尧钓以孤军远出宁远攻取 成都的计划更切实可行一些。
人 物 评 价
❖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 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 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 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 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 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作战指 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 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 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 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 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 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 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 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 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 队”。
❖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 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 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 军政府,任都督。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 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 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 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 承瓛、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 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 初九日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 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 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蔡等知道事机迫切, 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 蔡自己率卅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
胡“主守不主攻”的思想,又不被当时西方兵学家
“极端的主张攻击”的思想所左右,而是根据中国
军队、军费、交通等情况,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
设想。他说:“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邦以兵戎相见, 与其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取波亚战术(指游击战 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 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除之。
❖ 在对川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上,唐继尧与蔡锷产生了严重分 歧。唐继尧主张组织重兵集团出宁远(今四川西昌),经汉源、 雅安攻取成都。其意图是想首先占领四川省城,造成先声夺 人之势,然后由成都向川东,川南卷击,策应泸纳战场。对 此,蔡锷极力反对。 蔡锷首先向唐继尧剖析了战场形势。 指出:“宁远一路,山川险阻,给养艰难,只宜出奇兵偏师 为奇袭扰乱之用,临以重兵,甚属非宜。”在泸纳方面, “逆军现有两师,且较精悍。我军现只九营,激战之余,兵 额大减,以言防守,尚足勉强支撑,以言进取,即增加两三 支队亦无必胜之把握。”而綦渝方向“逆军系第3师及第6师 之各一旅,战斗力较弱,不难一战而破之。”因而蔡锷主张, 下一步对川作战方针:“叙泸方面宜主守”,“对湘亦宜暂 取守势”,而“綦渝方面则积极取攻势”,“以滇师举全力 以出綦渝为当。”(以上引文见《致唐继尧麻丑、麻申电》, 《松坡军中遗墨》)蔡锷的作战企图是在叙、泸、湘作战方 向均取守势,牵制当面敌军,而集中主要兵力从綦江方向实 施突击,进取重庆,控扼咽喉要地,既可以忸击袁军后续部 队入川,又可以断绝泸、纳方向袁军退路,同时也斩断了敌 作战运输线,陷泸州之敌于弹尽粮绝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