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黄兴、蔡锷等湘军人物

合集下载

民族英雄黄兴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

民族英雄黄兴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

民族英雄黄兴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黄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他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

在中国遭受外侮和内忧的黑暗年代里,黄兴站了出来,领导并推动了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

他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中国革命和近代化进程中,更是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兴于1865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从小受到孔孟之道的熏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切的思考。

后来,他去了日本留学,在那里接触到了井上毅和正岛兼三等革命先驱,开始了他为中国寻求独立和自由的道路。

回国后,黄兴立即加入了同盟会,这是中国大革命的前身组织。

他积极参与了多次起义和抗争活动,包括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建立了新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黄兴不仅是一个崇高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富有行动力的领导者。

他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士气,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反抗外来侵略。

他的领导和激励使得中国人民的斗志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关键一环。

在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黄兴也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坚信,只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中国才能够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他积极倡导科学与工业的发展,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政治和军事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念。

作为一个领导者,黄兴注重思想的传承和人民教育。

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章,如《革命宣言》、《抗议和议》等,这些文章有力地指出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还积极发起了对农民和士兵的教育运动,提高了人民素质和认识水平,使得广大群众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黄兴去世后,他的思想和贡献被广泛传承和赞扬。

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中国民族独立和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黄兴的事迹和精神应该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学习英雄人物黄兴

学习英雄人物黄兴

黄兴的军事思想
以正义为先
黄兴认为,正义是战争的最高准则。他主张战争必须以正义为基础,反对非正义的战 争。他认为,只有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才是正义的。因此,他主 张在战争中必须遵循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保护平民和战俘的生命和尊严
黄兴的军事思想
以民主为纲
黄兴认为,民主是军队建设的重要保障。他 主张实行军队民主制度,让士兵参与军队的 管理和决策。他认为,只有让士兵成为军队 的主人翁,才能提高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同时,他还主张实行政治民主制度,让人民 参与政治决策和管理。他认为,只有让人民 成为国家的主人翁,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 安
此外,黄兴还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行动都体 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他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也成为 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精神财富。同时,他的事迹和精神也成为了中 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独立和 民主事业而奋斗。因此,黄兴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国元勋
B
他出生于湖 南长沙,自 幼聪慧好学, 酷爱读书
C
黄兴早年赴美 留学,接受西 方民主思想教 育,回国后积 极投身反清革

2
黄兴的革命事业
黄兴的革命事业
黄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 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 在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 主共和国而奋斗
在辛亥革命中,他发挥了重 要作用,被誉为"辛亥革命 第一人"
黄兴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广泛的社会影响
黄兴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不仅影响了当 时的中国社会,也激励了后世的中国人。他 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独 立和民主事业而奋斗。他的精神成为了中国 人民的精神象征,鼓舞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不断进步

四百年来湖湘精英人物与坚韧精神

四百年来湖湘精英人物与坚韧精神

四百年来湖湘精英人物与坚韧精神黄守愚诸位同学,诸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有幸与诸位一起讨论湖湘文化,分享快乐,我甚感欢喜。

我讲的,仅属个人心得体会,挂一漏万,未必是推之四海而准的“真理”,因此有所不妥,敬请批判,也请诸位宽恕。

我讲的主题是“四百年来湖湘精英人物与坚韧精神”,可以大致用八个字概括:“自尊、自信、自力、自信”。

首先解题,什么是湖湘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地域文化,在湖南这片土地上的历代各色人等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所谓湖湘精英人物,指的是曾经在湖南这一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少数的出类拔萃的人才,譬如蔡伦、周敦颐、胡安国、胡宏、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谭嗣同、黄兴、杨昌济、毛泽东等人。

本题所说的“四百年来湖湘精英人物”,应该从王船山讲起。

坚韧,指的有韧性,百折不饶,坚持到底。

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家。

他早年中过举人,明朝灭亡后,一直以反清复明为志向,在南明王朝做过小官,一生颠沛流离,躲避追捕,晚年定居衡阳石船山下,著书立说。

他头戴斗笠,表示不顶清朝的天,脚踏木屐,表示不踩清朝的地,闭门不出,不与官员来往,不接受官方的馈赠,所以很穷,连写字的纸都没有,全靠学生送纸给他,才能进行写作。

他的故居叫“湘西草堂”,房子很小,三间茅草屋。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理想,趋炎附势换取富贵,安心读书写作,因为这种安于贫苦的坚韧精神,王船山写出了八百万字的著作,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伟人,所谓清初三大儒。

再说曾国藩,他有句话叫“打脱牙齿和血吞”,意思是要坚韧,吃亏也不抱怨,于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

现在的人讲曾国藩当了如何大的官,譬如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其实,曾国藩一辈子生活得很痛苦,没快乐过几天,疲于应付官场的斗争与处理各色事务,打战经常打败仗,至少有三次准备要自杀,没死成,这是他英雄气短的时候。

可见,他总是感到压力很大,焦虑,但是挺过来了,李鸿章解释为“挺”,市场的书叫“挺经”。

罗泽南,湘军领袖。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一枝独秀,领导潮流,叱咤风云,那是在近代的事了。

两次湖南人才在中国政坛的集体亮相,日破云涛,月临星汉,让湖湘文化大放异彩。

第一次是晚清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势利在中国军政舞台上崛起,“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湖南人才半国中”,“无湘不成军”,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挽救了儒教,延缓了清朝的寿命。

第二次是在民国时期,为代表的湖南将帅在新中国军政舞台上的崛起,文官武将人才泉涌,外平美帝,内平蒋家,史册写满湘人,挽救了中华民族,建立了新中国。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湖湘文化在国难之时,民族危亡之际,有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厚积突发,顺势崛起,呈现了超强的爆发力。

曾左胡而湘军起,黄蔡宋而民国张,厚泽方,巨手挽颓势,普润芝露,弱国放强光,有文有化,风云卷湖湘。

纵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黄兴、蔡锷、这些湖湘文化的代表,我们发现了这些领头都是清一色的书生,奋斗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开始,以德才兼备的天纵之姿,胸怀日月,眼纳乾坤,气压风云,对抗流俗和浮誉,反抗腐朽和堕落,道德文章,嘉言懿行,艰苦卓绝,勇猛精进,乃至最后能做大事,做大官,成大业,享大名,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生前死后两荣光的辉煌人生。

君子德风,风行草偃,无疑,他们也成为了湖湘文化的象征、名片,也成为了三湘儿女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前进。

探访历史遗存_寻求先辈足迹_彰显革命传统

探访历史遗存_寻求先辈足迹_彰显革命传统

HUNAN UNIVERSITY辛亥革命援鄂民阵亡将士公墓论文班级:11级工程力学1班指导老师:2012年11月11日组长:罗通 学号:20111201121 组员:张达适 20111201107 夏泽华 20111201112 刘涛 20111201137 张晨晖 20111201138 陈硕琛 201112011231,考察主题:探访历史遗存,追寻先辈足迹,彰显革命传统2,活动意义及目的:湖南是中国近代以来才人辈出的省份,特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雄居全国之冠,给中国近现代史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伴随他们的历史活动,湖南留下了许多极富特色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

通过这次活动,让湖大的莘莘学子在探访历史遗存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湖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加深课堂理论学习的认识,进而激励其追寻先辈足迹,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以饱满的热情与精神投身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之中去。

这次活动,对我们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考察地点:长沙市岳麓山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4,考查方式:实地考察5,具体分工:观点提出:张达适计划方案:夏泽华图片拍摄:罗通、刘涛论文执笔:罗通文字核查:张晨晖后期工作:陈硕琛2012年11月10号下午三点,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进烈士沉重的缅怀之情,来到了岳麓山脚下,尽管已经有过无数次游玩岳麓山的经历,但是此刻,我们才感觉到了岳麓山的名副其实,她不仅有着美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在她的上面,不再是停留着一种让人放松的气息,她能带入你跨越时空,走向那段中国心酸的历史。

迈着沉重的脚步,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看着这些墓碑,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一种仰慕之情,不错,这是我们中国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生活在这个这个和平的环境中,免受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以及中国官僚阶级的三重压迫。

从杨度、蔡锷和章太炎给黄兴的挽联中看黄兴

从杨度、蔡锷和章太炎给黄兴的挽联中看黄兴

从杨度、蔡锷和章太炎给黄兴的挽联中看黄兴挽联是哀悼死者,祭祀治丧时的专用对联,挽联不同于对联就在于他的真实性,是真实的评价逝者一生功过的对联。

我们往往能从挽联中看出写挽联的人对逝者功过的评价。

本文要讲述的是黄兴。

黄兴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是孙中山的第一知交,辛亥革命又叫孙黄革命。

黄指的就是黄兴。

一九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黄兴于上海病故。

按照当时的传统,他的一些朋友或者熟悉他的人要送上挽联以表达他们的哀思。

黄兴剧照被称为帝王之术最后的传人的杨度给黄兴写下挽联: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从古困英雄。

杨度与黄兴在日本是同学,日后孙中山和黄兴的结合还是杨度从中穿针引线的结果,而杨度是君主立宪派,黄兴是革命党,他们的政见分歧极大,但是抛开政见还是挚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黄兴和杨度的品质,政见归政见,情谊归情谊。

下联写的是黄兴是一个革命实干家,作战勇敢。

孙中山应该是属于思想家,先行者,具体操作还是要看黄兴的。

但是命运多穿,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黄兴指挥的战斗大部分失败。

杨度剧照重病中的蔡锷在得知黄兴去世后,写下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这幅挽联不仅写了黄兴的勇,而且写了黄兴的品格之高,黄兴一生从不与人争名夺利。

蔡锷还联想到了自己的卧病之身。

不久,蔡锷也因病去世,二人同葬于麓山。

蔡锷和小凤仙骂人无数被称为章疯子的章太炎对黄兴也是赞誉有加,他写下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章疯子章太炎这是对黄兴的极高评价。

可惜,我们今天的高中历史课本几乎见不到黄兴了。

岳麓山红色人物事迹

岳麓山红色人物事迹

岳麓山红色人物事迹众多,以下是其中几位著名人物的事迹简介:
黄兴(1874-1916):原名轸,字克强,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现黄兴镇)。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中华民国创建人之一。

黄兴在1902年赴日留学,后与陈天华、宋教仁等创建华兴会,1905年与孙中山一同创建中国同盟会。

他积极参与并指挥了多次起义,包括震撼中外的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担任战时总司令,为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黄兴在1916年因病去世,享年42岁,1917年被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市洞口县)人。

他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蔡锷在1916年因病去世,年仅34岁。

次年,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他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焦达峰、陈作新:他们都是清末湖南浏阳人,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在辛亥革命中,他们领导了湖南新军起义,建立了湖南军政府。

然而,不久后焦达峰、陈作新被反动势力杀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此外,在岳麓山红色人物中还有张辉瓒等人。

张辉瓒在1930年与红军作战时兵败被俘并被处决,国府追授他为上将并在岳麓山择地落葬。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张辉瓒通常被视为反面教材。

以上仅是岳麓山红色人物事迹的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湘籍志士群体与辛亥革命运动

湘籍志士群体与辛亥革命运动

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涌现 出了像毕永
年 、秦力山、黄兴、蔡锷 、蒋翊武 、宋教仁 、陈 天华、杨毓麟 、赵必振 、刘揆一 、刘道一 、谭人 凤 、宁调元 、禹之谟 、焦达峰 、陈作新 、姚宏业 、 刘复基 、 杨卓林 、 章士钊 、 唐群英 、 谭馥 、 葛谦 、 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风云人物。几乎可以说 ,湘 籍志士群体在辛亥革命 的每一个阶段都曾建立过 不朽 的历史功勋 ,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可歌可
第3 卷 第5 2 期
2 1年9 0 1OURNAL OF HUNAN T CI Y UNI RS TY VE I
、 l3 . , _ 2 No5 0
S p .2 1 e t 01
湘籍 志士群体 与 辛亥革命运 动
同创办湖南编译社 ,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介绍西 方近代科学知识 ,堪与留学界团体励志会会员戢
战而胜之。在 《 猛回头 》 一书中, 他号召 :“ 洋兵
若来 ,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 ,全不要怕他 。读书 的放了笔 , 田的放了犁耙 , 耕 做生意的放了职事 ,
做手艺的放了器具 ,齐把刀子磨快 ,子药上足 ,
10 年翻译出版了幸德秋水 的另一部著作 《 93 广长
《 竞业旬报 》( 96 、杨毓麟任总主笔的 《 10 ) 神州
第3 2卷
饶 怀民 :湘籍志士群体与辛 亥革命运动

3 1 》 10 )宋教仁、 报 ( 97 、 章士钊等先后主编的 《 民 立报 》 11 ) ( 90 ;在北京有 5 :宁调元等主编的 种 《 国日报 》 10 ) 帝 ( 99 、嗣改为 《 中国 日 》 《 报 、 大 中华民国 日 》 报 、唐群英创办的 《 女子 白话旬报 》 ( 9 2 、章士钊 主编的 《 11 ) 甲寅 日刊 》 1 1 ) 在 (97 ; 汉 口和武昌有 4 : 种 何海鸣任总经理的 《 新汉报 》 ( 9 1 、曾毅仁任社长、 11 ) 杨端六任总编的 《 民国 日报 》 11 ) 覃振创办的 《 (93 、 国民 日 》 11 ) 报 ( 96 、 蒋翊武等创办的 《 民心报 》 1 1、武昌 ) ( 92 ;在天 津有刘揆一创办 的 《 民日报 》 1 1 ) 公 ( 95 ;在长沙 最多,有 1 种 :宋海闻任社长 的 《 4 俚语 日报 》 、 唐蟒任社长 、 萧汝霖任总编的 《 军事报 》 11 ) (91、 嗣改为 《 军国 日 》 报 、杨昌济创办的 《 大汉 民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主要经历:
•1905年7月,他在日本结识刚到日本的孙中山,并力主孙中山筹组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在 东京正式成立。黄兴任同盟会庶务,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之后主要发展革命分 子、组织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3日,与孙中山等在南洋槟榔屿(马来西亚)集会,决定在广州再举行起义,与清军 决一死战。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4月23日),黄兴和赵声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 队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此次起义多人牺牲,事后收碱殉难者 遗体,有72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兼任参谋本部总长。袁世凯接 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后因没有经费,军 队哗变,乃取消留守,退居上海。同年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黄兴任理事。 •1914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计划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不赞成 重新组党并且拒绝加入。他于7月乘船离开日本赴美国考察,宣传反袁思想。 •在袁世凯忧愤而死后当年7月4日,黄兴从日本返回上海。 •1916年10月31日,由于黄兴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奋斗,积劳成疾,最终因食道 /胃静脉屈张 破裂出血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 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谢谢观看
小组研究成果
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亦是 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江流入海,有穷且 坚,不坠青云的傲岸,“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 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之流,浮华万千,不 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一 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荣辱成败,尽显英雄本色。
重温黄兴、蔡锷等湘军人物不 平凡的朴 韩颖、张育腾、林世岳、李康、连小龙
黄兴
•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 月31日),汉族,原名轸,改名兴, 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 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 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 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 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 “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 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 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 麓山。
蔡锷
•蔡锷(1882年12月18日 -1916年11月8日),原 名艮寅,字松坡,汉族, 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洞 口县)人。蔡锷曾经发动 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 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 的杰出军事领袖。遗著被 编为《蔡松坡集》。
•人物主要经历:
•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 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 •在日本,蔡锷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 途径。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 篇》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 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 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 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 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 小学总办等职。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 威风凛凛,指挥练兵。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 格”。暗中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 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内容是:“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 州则越一月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 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底定中原”
• 蔡锷组织指挥的四川战役,是护国军在大洲驿休整数日,士气复振, 蔡锷决定对敌反攻。这次反攻,无论是在制定计划,组织协同,还是 实施指挥诸方面,都有条不紊,果断坚决,在整个护国战争中,堪称 精彩的一幕。 •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 川督军兼省长。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 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病。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 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 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 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 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 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 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 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 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 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 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