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驿路梨花(第一课时)》教案
驿路梨花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教案资料

驿路梨花【教学目标】1.理清篇章结构。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4.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
(板书标题、作者。
)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
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作业布置】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略读方法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理解文章所表现的“雷锋精神”的传统性、群众性、传承性。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雷锋精神”的内涵和背景,云南地区风土人情介绍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继续学习略读方法以提升阅读素养,理解文章所表现的“雷锋精神”的传统性、群众性、传承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出示资料:“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提问:“雷锋精神”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习主席如此重视,那么雷锋精神指什么精神?雷锋精神:是忠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当代作家彭荆风先生的小说《驿路梨花》,看看发生在云南边疆的“雷锋的故事”。
活动一:略读重点,理清思路随后学生交流,准确填表活动二:分析以上表格,说说小屋的主人是谁?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是什么?讨论归纳:从第二列看,建造和照料过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
从第一列看,照料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着不同的身份,来自多个民族的普通群众,从第三列看,长达十多年间(讨论过程中,点拨读表的方法。
)结论:课文生动地再现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传承。
活动三:驿路上的雷锋故事,发生在云南,请略读你自己搜集的材料,介绍一下云南的风土人情,并说说这与雷锋精神有内在关系?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就是雷锋精神在民间最朴素的表达。
活动四:先按行文中列出人物出场顺序然后将同一人物用直线连接。
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序的巧妙。
行文中人物出场顺序按小茅屋的产生和迁延排列人物顺序(时间顺序)学生理清本文记叙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叙、倒叙、插叙三序结合的优越性了课文安排的写作顺序。
《驿路梨花》教学反思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6篇】-最新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6篇】主持词已成为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界,主持词的实用频率越来越高,一般我们都会做好相关准备的,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6篇《《驿路梨花》教案设计》,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小时候的鲁迅—— 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 觉悟、思想、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 觉醒追求、执着坚定《孔乙己》老师启发导入: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萧红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驿路梨花教案5篇

驿路梨花教案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写教案是我们必须专心学习的事情,在下笔写一份教案时,我们都要有着较强的思维规律能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举的驿路梨花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驿路梨花教案篇1(一)教学建议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根据时间挨次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老师要留意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引入新课今日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是彭荆风。
(板书标题、)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
根据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惫;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挨次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纳了怎样的手法?要点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挨次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7篇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优秀7篇【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小说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巧妙构思。
2.体会小说设题的精妙。
3.弘扬传承雷锋精神。
一、直接入题,明确目标二、精读课文,初识小屋及屋主人1.请同学们齐读8--11段,从文中提炼信息,说说这是一间怎样的房屋。
2.从小屋陈设可以看出屋主人的什么特点?三、略读课文,体味悬念和误会的妙处4.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四、细读课文,品味“梨花”之美5.跳读课文,勾画出和“梨花”相关的内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6.你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驿路梨花》?五、总结延读,一花引得百花开六、板书设计驿路梨花处处开爱暖人间雷锋精神代代传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方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导入: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
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
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
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某某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2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23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驿 路 梨 花(第一课时)

驿路梨花(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要求:1、指导学生速读练习,练习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分析理解课文。
2、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录音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发、质疑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
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二、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8—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三、研读1—8自然段,听录音朗读。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
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忖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电,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梨花美景)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4、再读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
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驿路梨花》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驿路梨花的美好情感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驿路梨花》的内容介绍。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析。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讲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驿路梨花》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讨论与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驿路梨花》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相关的口语表达练习。
3. 第三课时: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第四课时: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文、练习题等。
3. 小组合作效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分享等。
初中语文《驿路梨花》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驿路梨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驿路梨花》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并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和审美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综合素质。
1.2 教学内容1. 课文《驿路梨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
4. 课文的拓展阅读和比较研究。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驿路梨花》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深入探讨课文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探讨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背景。
3. 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评价。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4. 小组合作法: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和比较研究。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驿路梨花》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主题探讨:深入探讨课文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
5. 拓展阅读:进行拓展阅读和比较研究。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4.2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阅读理解课文。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第三课时:探讨课文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
4. 第四课时:进行拓展阅读和比较研究。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1、指导学生速读练习,练习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分析理解课文。
2、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录音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发、质疑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
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二、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8—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三、研读1—8自然段,听录音朗读。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
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忖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电,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梨花美景)
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4、再读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
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一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