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中的悲剧审美

合集下载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仅就在悲剧理论上的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迄今为止仍然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伏根于人类的天性。

首先摹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

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

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

这一点可以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得到证明:事物本身原来是我们看到就起痛感,在经过忠实描绘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

原因就在于学习能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感,这不仅对于哲学家是如此,对于一般人也是如此,尽管一般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薄弱些。

因此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喜,就由于在看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例如指着所描写的人说:“那就是某某人。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原人和原物,他看到这种形象所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而是由于处理技巧,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

因为不仅模仿出于人类天性,和谐与节奏的感觉也是如此,诗的音律也是一种节奏。

人们从这种天生比制定出发,经过逐步练习,逐步进展,就会终于由他们原来的“顺口溜”发展成为诗歌。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唯一的产生是由于回忆可以使原产生快感。

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建筑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最完美的悲剧,经济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觉地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他总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爱莲和恐惧的棗这是悲剧摹仿的特征。

因此有三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

1,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祸;2,也不应让一个坏人由祸转福。

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合悲剧性质,悲剧应具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3,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由福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决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棗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及不是可哀怜的,也不是可恐惧的。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

当代音乐2020年第1期MODERNMUSIC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朱思凌[摘㊀要]本文列举«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古希腊歌剧和西方经典歌剧为例ꎬ分析歌剧的表现形式㊁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交融ꎬ探寻古希腊悲剧的审美特征 悲剧美 在不同时期歌剧中的体现ꎬ以及探讨 悲剧美 在西方音乐中的嬗变ꎮ[关键词]古希腊悲剧ꎻ悲剧美ꎻ«俄狄浦斯王»ꎻ«奥菲欧»ꎻ«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图分类号]J6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084-02[收稿日期]2019-08-16[作者简介]朱思凌(1995 ㊀)ꎬ女ꎬ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南宁㊀530000)一㊁古希腊悲剧的起源西方的文明起源于古希腊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着西方最古老的文学㊁艺术㊁哲学㊁诗歌与神话ꎮ古希腊是哲人先知㊁艺术家㊁数学家的摇篮ꎬ亦是悲剧之滥觞ꎮ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悲剧的定义: 第一ꎬ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ꎮ第二ꎬ悲剧的前身是萨提儿剧[1] ꎮ另一种说法是: 古典悲剧起源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典ꎬ它和任何一种戏剧一样ꎬ起源于宗教的崇拜ꎮ[2] 悲剧的起源与酒神狄俄尼索斯㊁宗教崇拜㊁祭祀庆典仪式有关ꎬ甚至可以引申理解音乐是神明创造的圣物ꎬ音乐是科学与智慧的象征ꎮ古希腊悲剧从酒神的祭祀㊁庆典活动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更加成熟的音乐形式ꎮ其中包含合唱歌队㊁布景情境㊁剧中角色演员放声歌唱㊁情节对话ꎮ并且ꎬ阿夫洛斯管作为伴奏随着剧情穿插其中ꎮ合唱㊁对唱㊁独唱㊁器乐伴奏等表现形式和悲剧情节的文学融合ꎬ利用音乐特殊的审美属性和接受方式展现悲剧的意蕴ꎬ古希腊悲剧为音乐性与抒情性的结合ꎮ古希腊悲剧题材可以分为英雄悲剧㊁性格悲剧㊁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ꎮ悲剧通常揭示社会的邪恶黑暗㊁人性的自由高尚以及大自然的神秘ꎮ黑格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对悲剧的定义:在悲剧里ꎬ个人通过自己的纯真愿望和性格的片面性来毁灭自己ꎬ或者他被迫低头ꎬ来接受他所反对的实体性的东西ꎮ[3]二㊁人与神的对抗冲突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由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作ꎮ剧情叙述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故事ꎬ他天生注定的悲惨命运ꎬ虽然突破层层险阻成为万人崇仰的英雄ꎬ却一步步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堕入 弑父娶母 的深渊ꎬ他得知真相后自我毁灭并放逐惩罚自己ꎮ剧情以倒叙的形式进行描述ꎬ结构环环相扣㊁步步紧凑ꎮ其中出现三大情节起伏ꎬ内容呈现循环状态ꎮ俄狄浦斯与 命运 抗争ꎬ终究被 命运 打败ꎬ悲壮肃穆的悲剧美感萦绕着整部作品ꎮ«俄狄浦斯王»表现的核心内容是 人的自由对必然的反抗 ꎬ其中存在着矛盾冲突的二元对立ꎬ即主人公俄狄浦斯对抗 命运 神谕 ꎮ古代人曾把无法解释的自然力量和滔天罪行归属于神之惩戒ꎻ他们既崇拜神ꎬ感恩神明的赐予ꎬ大肆举行祭奠祀礼祈求博得神明的庇佑ꎻ反之ꎬ他们恐惧敬畏神ꎬ认为众神之怒可导致人类毁灭㊁苍生不宁ꎬ天灾人祸皆为 神 对人的惩罚ꎮ然而俄狄浦斯是天选英雄ꎬ他具有坚毅的性格㊁过人的智慧㊁康健的体魄ꎻ他敢于对 命运 做出挑战ꎬ以个人有限抗击命运无限的悲壮人生ꎬ悲剧美的特征贯穿在俄狄浦斯的命运之中ꎮ悲剧美 是审美形态之一的美学范畴ꎬ矛盾冲突造成了悲剧中的 悲剧美 ꎮ以美学角度阐释ꎬ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ꎬ是一种崇高的美ꎻ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ꎬ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ꎬ在激烈的实践斗争中ꎬ显示出先进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ꎮ悲剧美是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ꎬ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ꎬ使受众产生内心的共鸣与情感的震撼ꎮ«俄狄浦斯王»具体音乐鸣响无从考证ꎬ然而我们从剧情中所体会的 悲剧美 ꎬ通过歌队伴唱和器乐伴奏ꎬ利用音乐使情感外化ꎬ将抒情性与音乐性融合ꎬ达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ꎬ这也是«俄狄浦斯王»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经久不衰的原因ꎮ480三㊁重生的升华 «奥菲欧»蒙特威尔第是 第一个复活古典悲剧的精神㊁创造既古典又现代的音乐戏剧的艺术家 [4]ꎮ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代表了早期歌剧的最高成就ꎬ并且 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创新㊁融合及理性情感的精神和美学观ꎬ而且显示出巴洛克时代杰出的作曲技术和纯熟的对位法 [5]ꎮ«奥菲欧»的剧情是主人公奥菲欧和尤丽迪茜相爱ꎬ而尤丽迪茜意外被毒蛇咬死ꎬ奥菲欧誓死要将爱妻从黄泉之国夺回ꎮ他与 命运 对抗ꎬ历经艰难险阻ꎬ得到了地狱之王普鲁特奈的眷顾ꎬ然而却要接受最后的考验 只要他在走出黄泉之国以前ꎬ不回头看尤丽迪茜便可以让她回到自己的身边ꎻ可惜最终奥菲欧却没有做到ꎬ他过于迫切地想看清自己所爱之人ꎬ忍不住回头一看ꎬ却发现尤丽迪茜消失得无影无踪ꎮ最后 神 阿波罗给予奥菲欧重生ꎬ让他上升天堂ꎬ奥菲欧最终得到了救赎ꎮ«奥菲欧»中除了歌唱部分之外ꎬ蒙特威尔第对器乐的配置对后世歌剧对乐队使用有着深远的影响ꎮ 悲剧美 潜伏于情节的起落与音乐形式的变化之中ꎮ蒙特威尔第运用了大量的牧歌㊁单声歌曲㊁介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咏叙调ꎬ以及编制较大的器乐形式ꎮ在不同的布景之下ꎬ蒙特威尔第巧妙地运用乐器渲染不同的气氛ꎮ在原野布景中ꎬ使用愉快轻松的竖笛㊁羽管㊁键琴ꎮ在女使者传递噩耗时ꎬ木制的管风琴奏出空洞的固定低音ꎬ悲伤㊁肃穆之情油然而生ꎮ黄泉之国一幕中则使用庄严㊁压抑的长号㊁低音琉特琴和小管风琴ꎮ在阿波罗带领奥菲欧升上天堂的布景中ꎬ使用温柔神圣的竖琴和小提琴ꎮ古希腊悲剧的 悲剧美 在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中以剧情㊁声乐㊁器乐等方式体现ꎬ人与神对抗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更加激化了 悲剧美 的释放ꎮ尤丽迪茜的死亡和奥菲欧的重生也体现了死亡之美ꎬ对命运的不可避免性进行抵抗㊁屈膝ꎬ对宿命的崇高㊁悲壮而屈服㊁敬仰ꎮ死亡是悲剧的终曲ꎬ而重生也是死亡的崭新开始ꎬ是看待悲剧的另一种结局ꎮ从题材上来看ꎬ蒙特威尔第承袭古风ꎬ以古希腊神话作为蓝本ꎮ在音乐上ꎬ他强化了器乐配置ꎬ从古希腊悲剧较为单薄的合唱队发展为具有大规模的乐队ꎬ以及合唱伴奏ꎮ在审美情趣上ꎬ悲剧的结局更符合巴洛克时期 大团圆式 的风格ꎬ 悲剧美 在对抗与矛盾之中完整体现ꎮ蒙特威尔第并不仅仅是以宣叙调建立了音乐悲剧ꎬ器乐形式的建构一样能表达情感ꎬ甚至将 悲剧美 外化㊁扩散㊁渗透ꎬ将 悲剧美 以音乐的形式萦绕于整部歌剧中ꎬ与欣赏者产生强烈的共鸣ꎮ四㊁死亡的超脱 «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ꎮ瓦格纳在乐剧中所运用的题材是北欧神话ꎬ«尼伯龙根的指环»最能体现瓦格纳的 整体性艺术 ꎬ其故事情节延续了古希腊悲剧的悲剧美特点ꎬ并且以死亡之美将悲剧美升华ꎮ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切邪恶与灾难的根源ꎬ是侏儒尼伯龙根无法得到真挚的爱情而心怀仇恨所打造的复仇之戒ꎬ主人公齐格弗里德与邪恶的根源相抗衡ꎬ然而齐格弗里德爱上了亲生妹妹布伦希尔德ꎬ他们违背伦理的爱情成为了悲剧的最大原因ꎬ最后布伦希尔德纵身跳入火焰中与齐格弗里德葬身火海ꎬ以死殉情ꎮ歌剧中的 命运 线索是 指环 ꎮ 指环 是万恶根源ꎬ也是纯粹的邪恶与诅咒的化身ꎮ 指环 是剧中的情节动机ꎬ动机的贯穿性使之成为完整的套剧ꎮ它引发了矛盾冲突和抗争ꎬ具有深刻的哲学寓意ꎮ表面上看ꎬ它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索ꎬ而实际上 指环 也代表着金钱名利的邪恶本性ꎬ即使 指环 蕴藏着不幸ꎬ所有人始终都想得到它ꎮ瓦格纳利用 指环 告诉人们:无论是神㊁魔还是世间凡人ꎬ无论身居高位尽享功名利禄ꎬ还是地位卑微㊁平庸无能ꎬ面对财富和功名都是一样的贪婪和渴望ꎬ想得到指环 利欲熏心的现象正体现的是人性的缺失ꎮ瓦格纳在古希腊悲剧的基础上发挥了惊人的天赋ꎮ他使用了大量的主导动机贯穿全剧ꎬ以明暗两个不同的线条展现悲剧美ꎮ例如«莱茵的黄金»序曲开端使用的 自然因素动机 ꎬ音乐由静转动ꎮ 莱茵河动机 由 自然因素动机 逐渐发展而来ꎬ高声部旋律线条使用波浪式上下起伏的琶音音型ꎬ象征着莱茵河的汹涌澎湃ꎮ 莱茵少女动机 轻柔舒缓ꎬ和 莱茵河动机 交替重叠ꎬ 黄金动机 使用G大调主和弦并运用小号响亮的音色奏出ꎬ与 莱茵少女动机 交相呼应ꎮ 指环动机 作为邪恶和堕落的象征在第三场中正式出现ꎮ主导动机环环相扣㊁互为映衬ꎬ动机之间ꎬ时而若隐若现地隐伏于旋律之中ꎬ时而相互碰撞ꎮ瓦格纳将他的哲学精神和悲剧精神融入音乐ꎬ把古希腊神话当作最初阶段的人类思想和感情经验的凝聚ꎬ他巧妙地将音乐作为展现他对自然的崇拜㊁对死亡的敬畏的手段ꎬ实现了他对悲剧之美的诠释ꎮ结㊀语古希腊悲剧对西方文艺世界的思想建构产生了极大影响ꎬ不同时期的音乐家以古希腊悲剧为范本ꎬ在不同体裁的音乐中展现 悲剧美 ꎮ上文所举例证是古希腊悲剧的 悲剧美 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展现ꎬ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它们都有着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创作手法ꎬ并且艺术家希望通过悲剧性的作品ꎬ引起人们对人生严肃的思考和审视ꎮ 悲剧美 意旨继承古希腊悲剧的美学特征ꎬ利用文学和音乐等形式歌颂人的自身ꎬ是歌颂人性的理想㊁自由ꎮ世间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矛盾ꎬ人们与自己的命运搏斗ꎬ企图克服困难ꎬ在极度的痛苦中展现圣洁超凡的美ꎬ无论最终结果如何ꎬ仍实现了人生价值ꎮ注释:[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6:185. [2]朗(LangꎬP.H).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杨燕迪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4:45 46.[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6:89. [4]同[2].[5]刘㊀澜.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 连续与断裂 的巴洛克[J].音乐创作ꎬ2011(04):25 26.(责任编辑:崔晓光)580朱思凌: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 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悲剧的历史几乎同美学的历史是成正比的。

公元前五世纪,在希腊就已经产生了交完整的悲剧艺术,神话传说是希腊悲剧那一时期主要题材。

“悲剧”一次也应该是雅典人最开始使用的,原先是专指在节日盛典时上演的一种戏剧,有神话、宗教、传说和一些英雄人物等,而荷马史诗则是当时悲剧的主要来源。

埃斯库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创悲剧先河的剧作大师,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主角就是古代希腊的一个神,为了人间而盗取天火,触犯了宙斯,因而被锁住囚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宙斯还放出恶魔其啄他的心脏,尽管受尽艰难却始终坚贞不屈,为了把天火带给人间他甘愿受到惩罚。

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是崇高的典型,这个悲剧形象赋予了很多美学意义和教育意义。

马克思在读了此书说:“希腊诸神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悲剧式地受到一次致命伤’”(《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第153页)普罗米休斯三联剧,不仅是埃斯库罗斯个人悲剧的一个典范,也是古希腊悲剧艺术的高峰,这部悲剧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有哲学成分。

而鲁本斯的油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也是革命的悲剧,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英雄人物的悲剧,并非可怜的悲惨而是一种伟大的悲壮,不是怜悯而是自豪,不是恐惧而是畏惧。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术史上最早奠定了基础,他在悲剧理论中提出: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第二,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他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模仿”,“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和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他说:“模仿方式是借人们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美学原理》第19页)在他之后,黑格尔又是一位在悲剧上值得注意的第一人。

他从矛盾冲突上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理论的相互冲突。

浅析艺术审美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艺术审美中的悲剧意识

仍然表现 出强烈 的求生欲 望 。 们用尽最 后的力气 . 他 向远处 的 船求救 。 死亡面前 , 在 观众 对人 物命运 的同情油然而生。 艺术家 在创作此作 品时宣泄 了心 中的情绪 . 而观众在 画面中看到 了悲 剧的崇高 , 使情 感得到 了升华 。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 悲剧 对 人 心 灵 的 。 化 ” 净 。 在罗丹 的< 地狱 之 门> 中也体现着悲剧的痛苦。 这座雕塑的 主题 取 自但丁《 曲・ 神 地狱篇》 在 诗中 . 丁写道 :你们进到这 。 但 “ 里. 丧失一切希望 !诗 句 中激荡 着悲 哀、 ” 绝望 , 罗丹从其 中得到 启示 . 由此 雕塑 了众多被 罚下地狱 的人们扭 曲着身体 . 狂地 抓 在痛苦 中挣扎 。 思想者 ” “ 坐在 门楣 中央 , 在罪恶与善行、 受罚与 救赎之间 , 做着痛 苦的抉择 . 进行命运之思。 人们 在这件作品面 前都会感到 无比 的震撼 . 佛 自己正 身处其 中 , 着垂死 挣扎 仿 做 抉择的痛苦。 思想者 ” 下 , 有一 对相拥热吻的男女 , 在“ 足 还 这又 给了观众希 望 。 残酷 与绝 望 中也有 无限的美好 , 美好 的希 望仍 然存 在于人们 的心 中。
文 学 与艺 术
第 二卷
第 四期
浅析艺术审美中的悲剧意识
吴 思 雨
( 四川 大学艺术 学院 四川成都 606 ) 104
痛 【 摘 要 】 悲剧意识是 西方 艺术审美 中重要一环 , 自己来说也许 就是 致命 的。这样的体验 和情感 内容 便是 “ 。 悲剧性 在每一个 悲 审美要追溯到 苦 我们将这种痛 苦称 为艺术的“
痛苦、 不幸和死亡都相 互交织 , 冲击着我们的眼球 。正 古希 腊 时代 。 文试 图从 柏拉 图 与 亚里 士 多德 对 美 、 本 悲剧 作 品中. 是这 些痛苦 、 不幸和 死亡 引起了艺术家 的共鸣 . 在他 们拿起 画 的不 同认 识 出发 , 悲剧 意识 进 行 溯 源 , 以 亚里 士 多德 对 并 笔之 时, 些痛苦和恐惧通过 艺术 创作得以释放。无论对 艺术 这 悲剧 思 维解 析 艺术 , 讨 悲剧 意识 之 于人 类 的 永恒 性 。 探 家还是观 众 , 氏的理 论较 之其 师具有更 多的人性 关怀 , 因 亚 也 【 关键词 】 柏拉 图; 亚里士 多德 ; 悲剧 此在西方历史 被上广为接受 。 1 9世纪浪漫 主义画家席里 柯的‘ 梅杜萨之 筏> 画 中垂死 、 , 古希腊 哲学将 文艺理论提升到 了哲学认识 的高度。 柏拉 图 疲乏 却又奋 力挥 舞着手 臂的人 . 周围咆 哮着的海浪 , 怒吼着 的 和亚里士 多德在各 人哲学基础上对 艺术 美的阐释 , 使艺术美得 风欲将一切撕 碎。其宏大场面 . 具有 戏剧 性的情 感、 气势磅礴 、 以到升华到 美学理 论、 哲学 的高度 。 激烈 的动态 和悲剧 性的力量 , 冲击着观众 的视觉 。木筏上 的人 。 理念 论是柏 拉图的哲学体 系基础 。 理念论把世界分为两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

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

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

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

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

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移情与心理距离:《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审美解读

移情与心理距离:《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审美解读

移情与心理距离:《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审美解读前言《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小说以苔丝作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贫穷乡村女孩在遭受天灾人祸和社会压力的同时,与两个男人之间的纠缠与命运的较量,最终以悲剧的结局结束。

本文将从移情与心理距离的角度入手,来审美解读这部名著。

移情的概念移情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个体将情感投射或转向另一个对象的现象。

在小说中,苔丝最初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做工匠的安吉尔身上,但最终她向后者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心理距离的作用在小说中,苔丝在与安吉尔和德伯两个男人的交往中,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距离过大,她和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和表达。

这种心理距离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情节的推进过程中提供了悬念和戏剧性,同时也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思考。

悲剧的审美意义小说以悲剧的结局结束,苔丝的生命最终无法获得圆满的发展。

尽管这对于读者来说是悲痛的体验,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讲,这种悲剧结局有着自己的优点。

首先,悲剧可以深化人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于世界的认识,在灰暗的生活中寻求更深层次的智慧和真理。

其次,悲剧可以引起读者的共情和反思,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

最后,悲剧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态度,传达出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义。

《德伯家的苔丝》的审美特点《德伯家的苔丝》作为一部经典悲剧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情节的紧凑和严谨度小说中的情节编排经过精心的设计,不仅流畅连贯,而且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和刻画也非常精准,让读者对于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人物形象的丰富和鲜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苔丝是一个坚韧和热爱生活的女孩,安吉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德伯则是一个执着于自己爱情的农民。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艺术中的悲剧审美
艺术的价值在于它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的不妥协的批判距离,这一定程度反映了艺术与人和社会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它要站在一个高度来看生活。

而悲剧就是这样一种高层次的艺术。

一、关于悲剧的哲学浅谈
古希腊哲学与艺术的辉煌无需多言,但能真正代表希腊文化精神的典型是艺术而不是哲学,也就是希腊的悲剧。

这一点在蜚声世界的希腊神话中便可见一斑: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这些作品中充满了近乎完美原始理想主义悲剧英雄,这些便是见证希腊文化的典型代表。

尼采关于希腊文化有类似观点,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他借用了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和日神阿波罗(Apollo)的形象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

希腊悲剧是酒神和日神的结合,是黑暗的生命本能的冲动和爱的结合。

「1」在这样的文化精神主导之下,希腊人对生命难以言状的苦难、危险深有认识,但并未悲观厌世,他们直面生活,并非肯定生活本身,而仅仅是赋予生活一种新的价值。

这种价值在现在看来也许就是我们称之为信仰的东西,这是一种极为健康的生活观。

在生活的哲学陷入绝境之时,这无疑是一条可行的大道。

就人类发展的文明历程看来,世界的进程多半是踏着英雄们的尸体前进,这便是悲剧。

英雄和先驱们为历史现出了生命,懦弱和不思进取者享受他们的成果,这也是悲剧,但历史并不曾停下它的脚步,而是踏着悲剧步步前行!
悲剧的哲学探究,说到底便是悲剧在生活中的艺术。

我们先要面对现实,而后才能寻找出路,更不能简单的从词汇的感情色彩出发来评价一种文化价值。

悲剧艺术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我们对它的感性认识,这是人们对生活、生存、生命之意义的寻根问底式的探源,是极具参考意义的。

二、西方悲剧审美的原因初探
中西方都有大量的悲剧作品。

但在中国,悲剧作品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里,尤其是戏剧。

而西方的悲剧艺术却渗透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学、绘画、雕塑、
宗教、戏剧等等。

如此蓬勃的悲剧艺术,其根源到底何在呢?我认为应该归因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基督教文化下的忏悔心理。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各门艺术都渗透着基督教的精神。

基督教所提倡的“忏悔赎罪”在人们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人在宗教层面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在这种反省中,人们的艺术创作带着英雄之死、赎罪、拷问灵魂、审判罪恶等主题,这些都为作品烙上悲剧性色彩。

比如11世纪希腊达夫内修道院的镶嵌画《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将古典传统同抽象的宗教精神糅合,构图单纯、明确,在悲壮中含有神秘的气氛,着重表现人物的痛苦、忍受和牺牲,画面基调是忧郁和压抑的,和《圣经》上宣传的精神完全一致。

其次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伊始,世界便开始巨变。

1804年拿破仑称帝,194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资本论》,19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这些事件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艺术家们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之余,开始把目光投向现实,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并迅速成为一种风格——批判现实主义。

与此同时,官方艺术和创造性艺术开始分道扬镳,真正反映现实的作品不断涌现。

1830年司汤达创作完成了《红与黑》,1857年米勒的《拾穗者》面世,1885年梵高创作了《吃土豆的人》,1907年毕加索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面世……
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纰漏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境遇,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这样,这时期的作品中往往就充满了悲剧色彩。

最后是艺术家与社会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艺术的创作中几乎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快感,任何灵感的诞生几乎都是艺术家长期追寻的结果。

但是可悲的是真正的艺术并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可,艺术家超前的感知并不为人们所接受。

这是艺术家们最痛苦的事情,也是一种真正旷世的孤独,是来自精神层面的折磨。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物质层面的痛苦——艺术家一心创作而作品又得不到认可,这便使艺术家脱离了生产,陷入穷困潦倒之中。

艺术的创作在痛苦和孤独中进行,这难免使一些艺术作品在其作家的情感色彩影响之下有了悲剧的色彩。

幸好还有一些专门支持贫困作家的人在,否则我们还能否看到罗丹的雕塑,梵高的《向日葵》
以及波洛克的行动绘画呢?
三、悲剧主题绘画的审美
悲剧从道德的角度来讲,无疑是一种毁灭,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毁灭。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毁灭的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看来,悲剧是一种表现手段,一种艺术主题。

艺术家想要通过一种悲剧的形式或是一种悲剧的主题向受众传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我觉得在欣赏饱含悲剧色彩的作品时,首先应该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这应该是作品产生的源泉,尤其是在欣赏超现实主义以前的作品。

其次是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一个艺术家有一个艺术家表现事物方式和爱好。

有的画家惯用鲜艳的色彩表现悲伤地主题;有些诗人能用眼前的每一件事物来表现抽象的主题;还有的剧作家需要的仅仅是一种深层精神内涵的传递,而放弃故事情节的展现……这些创作的倾向使我们欣赏作品时不能法忽视的。

第三就是要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培养艺术审美眼光,这点是很重要的。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有专业知识的人和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面,他们在对待同一件艺术作品时所持的眼光是截然不同的(但也不排除专业知识对人思想的禁锢,这种情况对一个平常的艺术欣赏者来说是没有多少作用的)。

艺术的审美情操是必备的,这是观者欣赏艺术作品时寻找共鸣,发现美的前提基础。

在庞贝壁画《依菲格尼的祭祀》中,描绘着阿伽门农面临将自己的女儿作为牺牲品时的痛苦心情。

画家在表现阿伽门农痛苦的神情时巧妙地将她的面部用衣袖遮挡起来,这样比直接表达更含蓄,更有感染力。

这幅古老的作品比较简单,但如果我们对表现手法十分陌生的话,就只能感受到其中的悲伤,而无法得知这种悲伤的来源。

再如乔托的《哀悼基督》和曼坦尼的《哀悼基督》,两者相差近一个世纪。

前者通过生动的景物、人物的配合,突出了情节和人物,是一种宏观式的悲剧。

后者画面上躺着的耶稣的尸体脚底对着观众,造成一种出奇不意的效果,加之近旁人物表情的烘托,传达一种特写式的悲剧气氛。

这便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氛围作用的结果。

还有就像梵高《麦田上的乌鸦》,画中描绘雨后广阔的麦田,这是梵高想要告诉弟弟乡下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过,此时的梵高的心情的确是非常凄凉极端孤
独。

他的病情日益恶化,他感到“我的生命受到了根本的威胁,我的脚步也在摇晃。

”“画笔几乎从我的手指间滑落,”“我的作品是冒着生命危险画的,我的理智已经垮掉了一半。

”因此,在《麦田上的乌鸦》在画面上动荡不安的构图,明暗对比强烈的色调,粗野狂放缭乱的笔触,去无意识的流露出他内心孤独压抑郁闷的心情。

「2」这很好地体现了画家的境遇对于其作品创作的影响,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要对梵高创作这幅画时的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画面所传递的含义。

悲剧审美的艺术在于它对社会的批判,欣赏它不是只为了获得一种感官上的冲击,而是要从中看清生活的原貌。

「1」《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8年,
「2」《梵高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