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药 疹
药疹.ppt

霉素 B、利福平 、替考拉宁等也可引起该综合
征。
临床表现为面颈部和躯干上部红斑、 瘙痒,有时还可出现低血压、血管 性水肿、胸痛 、呼吸困难以及头晕、 头痛、躁动、发热、口周感觉异常 等。
发生机理是由于万古霉素促使肥大细
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大量 组胺所致,此过程不依赖 IgE和补体 的形成。由于组胺释放的程度与万古 霉素输注的剂量和速度有关,因此, 每次静脉给药时应尽量缓慢.至少要 用 1 h以上的时间。
本病1980年由Beylot等首先报告。
目前发病机制不明。90%AGEP发病与药物
(以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及头孢类抗
生素最为多见)有关,其次是病毒及接触汞剂 。
潜伏期和病程
服药后一、二天内发生皮疹,很快泛发
全身。停药后15天内皮损消退。
皮损:
在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密集非毛囊性小脓疱(直径 <5 mm),可伴手、面部水肿,紫癜及虹膜样多 形红斑损害。
pustulosis,AGEP)。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以前称为
DRESS综合征(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是一种以急性广泛严重的皮损,伴发热、淋巴结 肿大、多脏器受累(肝炎、肾炎、肺炎)、嗜酸粒 细胞增多及单核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
普利、地尔硫卓、螺内酯和可待因等。
潜伏期:
本病潜伏期较长,常在首次服药后2-6周
发病(平均 3周)。如果既往有DIHS史 者则较短(有时仅1天)。 其中磺胺药为2周,DDS和米诺环素为4 周,而抗惊厥药为4-8周。
皮损特点 皮损初发多为斑丘疹或多形性红斑, 有时为湿疹样或荨麻疹样,严重者 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同时伴面部水肿, 其他有脓疱和紫癜。一般无皮肤或 黏膜糜烂 。
药疹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 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一般分为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
类。 引起本病的药物较多,但常见以下几类: 1.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磺胺增效剂; 2.解热镇痛类:如去痛片、消炎痛、氨基比林; 3.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类药物; 4.巴比妥类:如催眠、抗癫痫药物; 5.抗毒素或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血清; 6.中草药:如地龙、板兰根、双黄连、六神丸、含汞
荨麻疹样型 为大 小不等、形态不一 的风团,色泽红艳, 分布广泛,持续时 间长,伴剧烈瘙痒。
此型多见于青霉素、 磺胺类(痢特灵)、 血清制品引起的过 敏。
诊断要点
多形红斑样型 皮疹 为豌豆至蚕豆大的圆 形或椰圆形水肿性红 斑或丘疹,中央有水 疱,周围有红晕,多 见于四肢,对称分布, 自觉瘙痒。
诊断要点
固定性红斑型 为局 限性水肿性红斑,呈 圆形或椰圆形,色鲜 红或紫红,边缘清楚, 炎症明显者,中央可 形成水疱,一个或数 个不等。愈后留有色 素沉着。
诊断要点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病急剧,皮损常于腋窝、 腹股沟部位初现,为弥漫性紫红色斑片,自觉 灼痛。后迅速增多,扩大融合,1~2日内可遍 及全身,并出现松弛性水疱,相互融合,疱壁 极薄,内含黄色透明液体或呈血性。尼氏征呈 阳性。
外治
1.潮红期 选用清黛散扑粉、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 外搽。
2.有渗出者 选用3%硼酸液、生理盐水、中药洗剂湿 敷。
3.急性炎症消退期 3%糠馏油、5~10%硫磺、10%黑 豆馏油等配入锌油膏或洗剂;或青黛散以麻油调敷。
4.重症(剥脱、表皮松解) 以暴露皮损、保持创面 干燥为宜,可置于温度适宜而干燥的红外线灯罩下, 以0.2%硝酸银液、紫草油或含有地塞米松、有效抗生 素的气溶胶喷洒。
药疹

诊断 药疹的诊断可依据:患者有明确助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突然发生,除固定型药疹及荨麻疹外,多对称分布并进展较快, 1—2日至 5—6日遍布全身,可类似猩红热或麻疹等传染病的皮疹,但更为鲜红及瘙痒缅全身症状可较轻,且缺少传染病应有的其它症状和体征,如麻疹的 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如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应根据患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加以分析。例如固定性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和镇痛剂等引起。芝麻疹型药物多见于使用青霉素,呋哺唑酮和血清制品。剥脱性皮炎多见于使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及保泰松等。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引起。多数病倒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天左右。有的病例是在已发药疹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所致。起病急,常伴高热、寒战。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剧,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裂后渗液结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以后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细胞缺乏。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皮肤剥脱可持续2~3月或更久,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教你认识11种药疹

教你认识11种药疹*导读: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可发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同一临床表现又可由完全不同的药物引起,常见药疹归纳如下。
……1、发疹性药疹:临床表现为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始于面部躯干,以后泛发全身,有瘙痒,轻重程度不一。
轻的仅出现散在的少量红斑,有轻度瘙痒,停药而自愈。
重的可密集全身,常伴有全身浅部淋巴结肿大,应密切注意其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因后者愈后不良。
2、皮炎类药疹:这类药疹临床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小水疱、渗出、糜烂、结痂性皮疹。
其可分为局限性与泛发性两型:局限型多是由药物引起的光线过敏性皮疹,因此主要发生在日光暴晒部位,发生苔藓化皮疹;全身泛发型可有低热、瘙痒,严重的还可有粟粒至米粒大小的脓疱性皮疹掺杂其中。
消退后往往有一层糠状鳞屑脱落。
3、固定型红斑:多数由磺胺药物、巴比妥类药物,解热止痛药物所引起。
但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无服药史,过敏源不易找到。
皮疹特点是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呈假性水肿、损害境界清楚,愈后留有色素斑,每次应用致敏的药物后,在同一部位重复发作,也有的同时增加新的损害,皮疹数目可单个或多个,亦有分布全身者,皮疹大小一般0.2厘米至数厘米不等,皮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口唇及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趾指间皮肤、手背、足背躻干等处多见。
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者约占80%,口腔粘膜亦可发疹。
固定性药疹消退时间一般为1~10天不等,但粘膜糜烂或溃疡者常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十日始愈。
发生在包皮龟头部位时,常因为水疱破溃或感染而形成溃疡,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
如治疗不当,可使病人数周至数月不能痊愈。
4、荨麻疹药疹:这种风团性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泽红、持续时间长,自觉瘙痒,可伴有刺痛、触痛。
荨麻疹可作为唯一的症状出现,也可以伴随着其他的症状,如发热、低血压等,一般致敏病人表现为用药后数小时,皮肤才开始发生风团性皮疹并有瘙痒,但少数病人在注射青霉素、血清蛋白等药物后数分钟内即出现头晕、心烦、全身泛发大片红色风团、瘙痒与血压降低。
药疹的严重危害如何?

药疹的严重危害如何?*导读:药疹又称为是药物性皮炎,类型很多,有各种开关及不同的颜色,其中最常见的药疹辨色是暗红色丘疹,如果得不到及……药疹又称为是药物性皮炎,类型很多,有各种开关及不同的颜色,其中最常见的药疹辨色是暗红色丘疹,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药疹会并发哪些疾病呢?药疹的临床表现与药物的药理特性无关,有时可伴有哮喘、关节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啫酸粒细胞增多,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为特点的表现;与结构相似药物间可出现交叉反应。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一般较为严重的药疹吧!一般药疹的外观很像儿童出麻疹时出的那种皮疹,叫“麻疹样药疹”,因此这种类型的药疹很容易和儿童麻疹相混淆,如果把二者分辨不清,往往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给孩子带来痛苦。
(七)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是严重的药疹,常由磺胺类、解热止痛剂(水杨酸类、保泰松、氨基比等)、抗生素、巴比妥类等引起。
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高热、疲乏、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皮损为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常起始于腋和腹股沟,迅速波及全身,触痛显著。
旋即于红斑处起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稍一搓拉即成糜烂面,或形成大面积的表皮坏死松解,尼氏征阳性。
坏死表皮呈灰红色覆于糜烂面上,留下疼痛的剥露面,像浅表的二度烫伤。
口腔、颊粘膜、眼结膜、呼吸道、胃肠道粘膜也可糜烂、溃疡。
部分病例开始时似多形红斑或固定型药疹,很快即泛发全身,须即刻停药及抢救。
严重者常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及蛋白尿甚至氮质血症等而死亡。
药疹的发生可以是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也可源于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但是,药疹中也有可危及生命的重症类型,如判断有错,未及时治疗,其后果非常严重,严重者会形成水泡,并可见皮肤糜烂,伴有口腔膜,眼结膜等黏膜部位发疹,可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以及肝功能障碍。
因此一旦发现有药疹的病发症状,一定要及早到相关医院做好检查,避免为身体带来严重伤害。
药疹(Drug Eruption)

3 引起药物
多由青霉素、头 孢菌素、痢特灵及血 清制品
(三)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Morbilliform Drug Eruption and Scarlatiform
Drug Eruption)
1、皮疹特点
为散在或密集、针头 至米粒大、对称分布的 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融 合成片或弥漫性,类似 麻疹或猩红热;
较少情况下也可由别嘌呤、米诺环素、 钙通道抑制剂及雷尼替丁等引起。
• 临床特征为发热、皮损、淋巴结肿大、 血液学异常及器官受累。
• 早期皮损可表现为面部、躯干上部及 上肢的麻疹样皮损,可演变为剥脱性 皮炎样皮损,因毛囊水肿明显而导致 皮损浸润变硬。面部水肿具特征性, 真皮浅层水肿可导致水疱形成,也可 出现无菌性脓疱及紫癜。
(一)固定型药疹 (Fixed Drug Eruption)
1 皮疹特点
为圆形水肿 性紫 红色斑疹,边 界清
楚,单个或数个常
为一个;
固定型药疹
2 部位
口唇、外生殖器等 皮肤粘膜交界处,手 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
3 自觉症状
瘙痒
固定型药疹
4 皮疹消退后遗留 色素沉着,不易 消退;
5 再用相同 药物 则在原部位发生 同样皮疹;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治疗(Treatment)
1 治疗原则 停、排、抗、支、 防
(1)停用一切可疑致病药物; (2)加速体内药物排泄; (3)抗过敏; (4)加强支持疗法; (5)防止继发感染和治疗并发症。
2 轻型药疹
(1) 5%葡萄糖
500m1
维生素C
2、部位:
全身泛发,对称分布;
2 自觉症状 瘙痒、皮肤灼热、或发热全身症状;
药 疹

药疹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当于祖国医学“药毒”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耐,邪毒侵犯所致。
根据患者体质、病邪性质及疾病病程的不同又有湿毒蕴肤、热毒入营、气阴两虚之分。
现代医学认为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物性皮炎,但最常见的有抗生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安眠药及各种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近年来也有较多关于中药中成药引起的药疹的报道。
一、发病机制: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机制发生。
1.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发生机制有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药疹临床表现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共同特点有:①仅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关;③有潜伏期,初次用药约4~20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已致敏者如再次服药,则数小时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多样,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表现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非变态反应:如阿司匹林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甲氨喋呤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损及白细胞减少等。
3.蓄积作用如碘化物、溴化物可引起痤疮样皮损,砷剂引起的色素沉着等。
二、临床表现本病表现复杂,基本具有以下特征: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4-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常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三、常见类型:1.猩红热型或麻疹型药疹较为常见,皮损呈鲜红色斑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密集、对称分布,以躯干部为主,粘膜、掌跖也可累及。
11种疹子的判断方法

11种疹子的判断方法哎呀,说起疹子,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话题。
不过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来点轻松的料儿,咱们聊聊怎么判断这11种疹子。
首先,咱们得知道,疹子这东西,种类多得很,有的痒得你直挠,有的却像隐形的一样,不痛不痒。
但别急,我这就给你一一细说。
1. 荨麻疹:这家伙,一出现就是一大片,红红的,像蚊子叮过一样,有时候还会肿起来。
痒得你恨不得把皮都抓破。
2. 湿疹:湿疹呢,它喜欢在皮肤上搞破坏,弄得皮肤又红又肿,有时候还会渗出液体,看着就让人心疼。
3. 风疹:这个就比较温柔了,它来的快,去的也快,一般不痒,就是红红的一片,像被风吹过一样。
4. 猩红热:这个疹子,名字听着就吓人,其实它就是红得发紫,像被火烧过一样,但是不痒。
5. 麻疹:这个疹子,小时候可能都见过,红红的,一点一点的,像小星星一样,有时候会痒。
6. 水痘:这个大家都熟悉吧,小时候可能都得过,一个个小水泡,痒得你直挠,但是挠破了容易留疤。
7. 带状疱疹:这个疹子,像一条蛇一样,沿着神经走,又痛又痒,看着就吓人。
8. 玫瑰糠疹:这个疹子,名字听着挺美,但是它长得像玫瑰花瓣一样,红红的,有时候会痒。
9. 手足口病:这个疹子,一般小孩儿容易得,手上脚上嘴巴里都有,红红的,看着就让人心疼。
10. 热疹:这个疹子,夏天最容易得,热得皮肤上都是小疹子,痒得你直挠。
11. 药物疹:这个疹子,是因为吃了药过敏,皮肤上会出现红斑,有时候会痒。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头大?别急,我教你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疹子的形状、颜色、痒不痒,还有出现的地方。
比如荨麻疹,它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湿疹就是又红又肿,风疹就是一闪而过。
最后,我要说的是,如果你真的得了疹子,还是得找医生,别自己瞎折腾。
毕竟,健康最重要,不是吗?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希望我的这些小知识能帮到你,下次再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形成大面积的表皮坏死松
解。
呈暗灰色的坏死表皮 覆于糜烂面上,可伴 大面积的糜烂及大量 渗出,似浅表的Ⅱ度 烫伤,触痛明显。
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伴高热、乏力、恶心、 呕吐、腹泻等症状。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为重型药疹之一。 引起的药物 磺胺类、巴比妥类
抗癫痫药、解热镇痛类
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逐渐加重,融
疹、硬下疳等鉴别。
【实验室检查】
1.体内试验 (1)皮肤试验
常用的特异性方法
①划破试验 ④斑贴试验 ②皮内试验 ③点刺试验 ⑤眼结膜试验 ⑥舌含试验
⑦皮窗试验
且皮内试验的准确性较高。
皮内试验适用于预测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
其中以皮内试验,点刺试验及斑贴试验较常用,
(2)药物激发试验
指药疹消退一段时间后,内服试验剂量(一般为治疗量 的1/8~1/4或更小量),以探查可疑致敏药物。 此试验仅适用于口服药物所致的较轻型的药疹,或药 物引起的较严重的胃肠道反应,而又必须使用该药治 疗时 ( 如抗结核药、抗癫痫药等 ) ,不能用于有速发型 变态反应的药疹和重型药疹。
程较长。急性期类似荨 麻疹、皮炎或苔藓样丘 疹;慢性期脱屑及苔藓 化伴瘙痒。
【诊断】
① 有明确的服药史。
② 有一定的潜伏期。(1-3周或更长;数日或数小时)
③ 除固定型药疹外,皮疹多对称分布,颜色鲜红。 ④ 瘙痒明显。 ⑤ 排除与皮损相似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
如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 困难。应根据患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药 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加 以分析。
3.重型药疹
应及时抢救,防止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及后遗 症,加强护理,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降低死亡率的前提。
重症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可加大糖皮质激素的用 量;待皮疹颜色转淡,无新发皮疹,体温下降,症 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
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避免代谢性酸中毒和休克
加强皮肤和粘膜护理(口,眼,外阴)及局部治疗
防止继发感染 纠正肾功能
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
鼓励患者尽早进食 鼓励患者尽早下地活动
【预防】
等引起。
变态反应发生的类型:I Ⅲ 表现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但 持续时间更长。
可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 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 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引起的药物
青霉素(尤其是半合成青霉素) 解热镇痛类 巴比妥类
磺胺类药物
变态反应发生的类型:IV 型
②过量反应
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疹称为中毒性药
疹。有些药物,如甲氨蝶呤等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 接近,常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③蓄积作用
有些药物排泄较慢,或患者有肝肾功能
障碍,或者剂量不大,但用药时间过久,均可造成药 物蓄积而诱发药疹,如碘化物、溴化物所引起的痤疮 样皮损。砷剂积蓄在皮肤中可引起色素沉着。
猩红热样药疹
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
颈、上肢、躯干向下发
展,于2~3日内可遍布 全身,并相互融合,伴 面部四肢肿胀,酷似猩 红热的皮疹,尤以皱褶
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
显。
麻疹样药疹为散在
或密集、针头至米
粒大的红色斑疹或
斑丘疹,对称分布, 可泛发全身,以躯 干为多,类似麻疹, 严重者可伴发小出
血点。
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现象:
交叉过敏是指药疹治愈后,如再用与致敏药物
化学结构相似,或有共同化学基团的药物亦可诱 发药疹;(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 多价过敏是指在药疹发生的高敏状态下,甚至 对平时不过敏,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
也出现过敏的现象;
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 有效。
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可以是药物原形,但更多的是其降解或代谢 产物,亦可是药物中的赋形剂及杂质。
少数药物进入人体后,在光照的诱导下可转变为抗原性物质,引 起的变应性药疹称光变态反应性药疹。 可致光敏性的常见药物有:磺胺类、喹诺酮类、吩噻嗪类、四环 素类及避孕药等。
与药疹发生有关的变态反应包括: ① IgE依赖型变态反应 (I 型 ) :可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 肿及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②细胞毒型变态反应(Ⅱ型 ) :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及相应的皮疹; ③免疫复合物型反应(Ⅲ型 ) :如血管炎、荨麻疹、血清 病及血清病样综合征,可伴关节及肾损害; ④迟发型变态反应(Ⅳ型 ) :如湿疹样及麻疹样药疹、剥 脱性皮炎等。 药疹的免疫性反应机制复杂,某些药物(如青霉素 等 ) 所致药疹,既可以 I 型变态反应为主,亦可以Ⅱ型 或Ⅲ型变态反应为主,也可能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变态 反应同时参与,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斑、丘疹、水疱的基础上
出现大疱、糜烂及渗出, 疼痛剧烈。
可伴高热、外周血白细
胞可升高、肝肾功能损害 及继发感染等,称为重症
多形红斑型药疹,为重型
药疹之一,病情凶险,可 导致死亡。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是重型药疹之一,常由磺胺 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 等引起。 皮损特点:弥漫性紫红或暗
红色斑片,迅速波及全身。 在红斑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松 弛性水疱或大疱,尼氏征阳 性,稍受外力即成糜烂面,
5、紫癜型药疹
引起药物
抗生素类、巴比妥类、眠尔通
利尿药、奎宁
参与变态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Ⅲ型变态反应
血管炎而产生紫癜。
轻者双侧小腿出现红色
瘀点或瘀斑,散在或密
集分布。有时可伴发风 团或中心发生小水疱或
血疱。
重者四肢躯干均可累及, 可伴有关节肿痛、腹痛、 血尿、便血等,甚至有
变态反应型药疹的特点:
①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多数人不发病; 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毒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 ,
高敏状态下,甚至极小剂量的药物亦可诱发严重的
药疹; ③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 4-20 天发病,多数为 7~8日的潜伏期后才出现药疹,已致敏者,再次用 药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病;
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呈多种类型;
病。UV-A、UV-B和可见光都会引起,但以UV-A
为主。
分两种类型
光毒性红斑:多发生 于曝光后7~8小时, 仅在曝光部位出现红 斑水肿(与晒斑相似), 随后出现色素沉着及 脱屑,任何人均可发 生。
光变应性药疹:仅少数
人发生,有一定的潜伏
期。在曝光部位出现湿
疹样皮疹,在非曝光部
位亦可见相似皮疹,病
2.体外试验
体外试验安全性高,有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放 射变应原吸附试验、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琼脂弥 散试验等,但结果尚不稳定。
【治疗】
1、治疗原则
⑴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药物
⑵促进体内致病药物排出
⑶应用抗过敏药和解毒药
⑷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⑸支持疗法2、轻型药疹一般给予抗组胺剂、维生素 C 等。必要时给予 中等剂量泼尼松 (30 ~ 60mg / d) ,待皮疹消退 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局部治疗:若以红斑、丘疹为主,可选用炉甘 石洗剂,适当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有糜烂 渗出时,可用油剂、 3 %硼酸溶液或 0 . 1 %洗 必泰溶液等湿敷。
变态反应发生的类型未确定
皮损好发部位: 皮肤-黏膜交界处
皮损特点:圆形或类圆
形,水肿性暗紫红色斑, 直径1-4㎝,常为1个,偶
可数个,境界清楚,周围
绕以红晕,严重者可出现 水疱或大疱。
停药1周左右 红斑消退,消 退后遗留灰黑 色色素沉着斑
2、荨麻疹型药疹
多由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或狂
犬病疫苗)、痢特灵、青霉素
本型药疹发病多突然, 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但较麻疹及猩红热轻 微;多有明显瘙痒, 末梢血白细胞可升高。
4、湿疹型药疹
多由于接触或外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及奎宁 等药物引起接触性皮炎,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
再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出现湿疹样皮
疹。 变态反应发生的类型:IV 型 皮疹为大小不等红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常融 合成片,泛发全身,可有糜烂、渗出、脱屑等,全 身症状常较轻,病程相对较长。
粘膜出血、贫血等。
6、多形红斑型药疹
多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及 巴比妥类等引起。 临床表现与多形红斑相似, 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圆形
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
境界清楚,中心呈紫红色, 虹膜现象阳性,常有水疱。
多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躯
干,伴有瘙痒,累及口腔及 外生殖器粘膜,可伴疼痛。
皮疹可泛发全身,在红
药疹
drug eruption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甄 莉
退出
【定义】
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 药物反应,药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 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甚至 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人人体后,在皮肤 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重者尚可累 及机体的其他系统。
【病因】
1 .个体因素 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 差异较大,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 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相 同。
2 .药物因素 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 都有引起药疹的可能;但不同种类的药物引起 药疹的危险性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