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版药理学第8版 24利尿药
药理学第24章利尿药PPT课件

主要作用于髓袢降支,代表性药物有氢氯噻嗪、氯 噻酮等。
保钾利尿药
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代表性药物有螺内酯、氨苯 蝶啶等。
02
常用利尿药品种
袢利尿药
袢利尿药是一类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利尿药,主要通过抑 制钠钾氯共转运体,减少钠的重吸收,从而发挥利尿作用。 袢利尿药包括呋塞米、依他尼酸等。
利尿药的作用机制
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脏的肾小管和集 合管,增加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增 加水的排泄,产生利尿作用。
利尿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三类:作 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袢利尿药、作用 于髓袢降支的噻嗪类利尿药和作用于 远曲小管的保钾利尿药。
利尿药的分类
袢利尿药
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代表性药物有呋塞米、 托拉塞米等。
监测电解质水平
长期使用利尿药可能导致低钾 、低钠等电解质紊乱,应定期 监测电解质水平。
注意肾功能监测
长期使用利尿药可能对肾功能 造成损害,应定期监测肾功能 。
预防脱水
在使用利尿药过程中,应注意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重时可引起肾衰竭。
05
利尿药的合理使用与注意事项
利尿药的合理使用原则
80%
根据病情选择药物
针对不同的水肿、高血压等病症 ,选择合适的利尿药,以达到最 佳的治疗效果。
100%
剂量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 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80%
避免长期使用
长期使用利尿药可能导致电解质 紊乱、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 。
低血镁症
总结词
低血镁症是利尿药引起的另一种常见 副作用,可导致神经肌肉、心血管等 系统异常。
药理学人卫八版

一、序言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可以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与作用机制的学科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与其规律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新药研究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调研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离子障:分子型的药物可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生物膜的一侧,称为离子障意义:首过消除:药物通过胃肠壁和肝脏时可被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以口服途径给药最为常见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对药物的影响:药理活性暂时消失,不能跨膜转运药物与血浆结合特点:可逆性、非特异性、差异性、饱和性、竞争性体内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称,又叫药物的处置消除:代谢和排泄的总称,是药物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通过胆汁排入小肠,在小肠被水解,部分药物可被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肝药酶:存在肝细胞内质网中,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主要是C色素P450酶诱导剂(酶促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利福平酶抑制剂(酶抑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减少或活性减弱的药物.如西咪替丁、异烟肼酶促剂意义:使药物代谢加速,药效降低,常需增加剂量才能维持疗效。
一旦停用药酶诱导剂,可是同服的药物浓度过高,药效增强,甚至中毒,是停药敏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还可加速自身代谢,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利用药酶诱导剂的酶促作用,可诱导新生儿肝药酶活性,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胆汁排出,用于预防新生儿脑核性黄疸一级与零级消除动力学的差别:曲线下面积AUC:药物时-量曲线下的面积,AUC大小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意义:确定给药时间;估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所需时间;估计停药后药物体内消除所需时间;按半衰期时间的长短对药物分类;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程度。
《药理学利尿药》课件

注意事项:避免 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药物剂量和 用药时间
联合应用药物选 择:根据病情和 患者体质选择合 适的联合用药方 案
联合应用安全性 :注意药物不良 反应和过敏反应 ,定期监测患者 身体状况
利尿药的用药指导和患者教育
利尿药的用药指导
利尿药的分类:根 据作用机制和作用 部位,分为袢利尿 药、噻嗪类利尿药、 保钾利尿药等
保钾利尿药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Na+-K+-2Cl-协同转运蛋白,减少Na+的重吸收, 增加尿量
代表药物: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
适应症:高血压、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
副作用:高钾血症、低钠血症、胃肠道反应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
作用机制: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适应症: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代表药物: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等。
适应症: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如心衰、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不良反应: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耳毒性等。
噻嗪类利尿药
作用机制:抑制远曲小管和 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
主要成分:氢氯噻嗪
适应症:高血压、心力衰竭、 肾病综合征等
副作用:低钾血症、高尿酸 血症、血糖升高等
利尿药的自我监测和管理
监测电解质:定期测量电解 质,观察电解质变化
监测血压:定期测量血压, 观察血压变化
监测尿量:定期测量尿量, 观察尿量变化
监测肾功能:定期测量肾功 能,观察肾功能变化
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自我教育:了解利尿药的作 用机制、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第16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1)利尿特点:
① 作用强且迅速。 ② 尿中排出大量的Cl-、Na+ 、K+ 、Ca2+、Mg2+。
20
(2)利尿作用和机制
主要抑制髓袢升支粗段K+-Na+-2Cl-同向转运系统,抑制 NaCl的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和浓缩功能→产生利尿作用。
抑制K+的重吸收, 降K+的再循环,减少Ca2+、Mg2+的重吸 收,排泄量增加。
细胞内碳酸酐酶的催化,解离成 H+和HCO3-,H+ 将Na+换入细胞内,然后由 Na+泵将Na+送至组织间液
9
碳酸酐酶=CA
+
H2CO3
CA
CO2 + +
Na+在近 曲小管 主要通 过H+Na+交换 被重吸 收
近曲小管的重吸收机制
2. 髓袢升枝粗段
吸收原尿中30%~35%的Na+,由于缺乏水通道蛋白(AQP), 对水不通透。
➢ 德国贝林格尔-曼海姆公司(1993年) ➢ 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各种水肿及尿
崩症等。 特点: ❖ 属于髓袢利尿药,利尿作用强大。 ❖ 具有保钾的特点。
二 噻嗪类及类噻嗪类(口服利尿药和降压药)
噻嗪类: 氯噻嗪(chlorothiazide) 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
3. 预防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通过利尿促进有害物质的排泄和减轻肾小管萎缩坏死
4 高钙血症,高血压危象的辅助治疗 5. 加速毒物排出:用于长效的巴比妥类、水杨酸类、溴剂、碘化物等中毒解救
24
【不良反应】
《harm24利尿》课件

《harm24利尿》是一种高效利尿药物,本PPT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该药物的 介绍、作用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用药方法和剂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疗效对比以及临床应用前景及趋势。药物作用原理 Nhomakorabea增加尿量
harm24通过改善肾脏滤过功能,增加尿液排泄量。
降低组织液体积
该药物促使钠离子从组织液排出,从而降低体液积聚。
2
注意事项:
避免与其他利尿药物同时使用,定期检查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
疗效对比
病情改善显著
研究表明,患者使用harm24后,水肿症状明显 减轻,尿量明显增加。
优于传统药物
与传统利尿药物相比,harm24在患者中的疗效 更显著,并且副作用更少。
临床应用前景及趋势
广泛应用领域
harm24的临床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用于 治疗多种水肿相关疾病。
适应症和禁忌症
1 适应症:
harm24适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肾炎、肝硬化等导致水肿的疾病。
2 禁忌症:
对药物过敏、肾功能不全、低血容量等情况下禁用该药。
用药方法和剂量
用药方法:
口服或静脉注射。
剂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重调整剂量,通常每天一到 三次。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1
常见不良反应:
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
新型药物研究
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更高效、更安 全的利尿药物来满足患者的需求。
《药理学》利尿药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作用特点:迅速、强大、短暂 作用部位: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 作用机理: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Na+-K+-2Cl-同向转 运载体,使Na+、Cl-重吸收 ,从而影响 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
65–70% Na+被重吸收 5–10%Na+被重吸收
H+
NaCl Na+
肾皮质
由于此段髓质高渗,水被渗透压驱 动,通过水通道蛋白被重吸收。
目前尚无利尿药影响该过程。
(2)髓袢升支细段:
此段,对NaCI通透性高,对水几乎 不通透,肾小管中Na、CI离子顺浓度差 扩散至管周组织液。
目前尚无利尿药影响该过程。
(3)髓袢升支粗段:
原尿中约35% Na+在此段被重吸收。 ① 此段,对水不通透,水不被重吸收。 ② 此段管壁细胞基底侧膜上有大量的 Na+泵,Na+泵依赖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 胞内的Na+泵出至组织间液。使管壁细胞与 小管液之间形成Na+的电化学梯度。
3.降压作用(基础降压药之一)
作用机制:
(1)初期用药,主要通过排Na+利尿,使 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 Bp下降。
(2)长期用药(3-4周)后,因利尿排Na+: ① 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a+减少,膜Na+-
Ca2+交换减少,导致肌细胞内Ca2+含量减少, 使血管扩张,Bp下降;
② 胞内Na+含量减少,又致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 神经递质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Bp下降;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症较多见。
2.代谢异常:
3.偶①见血过糖敏升反高应。:抑皮制疹胰、岛皮素炎的、分粒泌细,胞以 减及少组、织血利小用板G减.S少减、少溶→血血性糖贫↑血,等糖。尿病患
利尿药(药理学课件)

car 48%
2.高血压
降压作用温和持久,临床常将其作为基础降压药。
car 48%
3.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及加压素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
car 48%
4.肾结石
主要用于预防高尿钙引起的结石。
氢氯噻嗪的不良反应
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最常见
高血糖
高血脂
高尿酸血症
原尿量
180升
终尿量
1~2升
肾小球滤过
99%被肾小管重吸收
利尿药
药理作用
利尿
扩血管
呋塞米
CA
近曲小管
皮质
髓质
降 支
髓 袢
升 支 粗 段
CA
远曲小管
集合管
呋塞米
髄质高渗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药 物 作 用 部 位
K
22
临床应用
严重水肿
心源性水肿 肝源性水肿 肾源性水肿
高钙血症高血压危象
急性高钙血症 (1)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Ca2+重吸收 (2)恶性肿瘤—分泌甲状旁腺素或类似物(3)急性高血钙危象
高血压危象
不良反应
1 水与电解质紊乱
低血K+ 1) 增强强心苷对心脏毒性低血K+--心肌细胞严重失钾—静息膜电位or最大舒张电位变小—接近阈电位--自律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长期用可致低血钾
16
17
抗利尿作用
可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口渴感和尿量。
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其促进Na+排泄,降低血浆渗透压而减轻口渴感有关。
18
降压作用
用药早期通过利尿,降低血容量而降血压。
长期用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而降压。
氢的水肿。对轻中度心源性水肿疗效较好,是CHF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对肾性水肿,轻者效果较好,重者效果差。肝性水肿用药时应注意防止低血钾,以免诱发肝性昏迷。
药理学药理学第24章 尿药-PPT课件

学习目标
掌握
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氨
苯蝶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及不良反应。
熟悉
乙酰唑胺、甘露醇的药理作用及
临床应用。
学习内容
利尿药概述与分类
第一节 生理学和药理学基础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利尿药概述
定义:
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泄,增加尿 量、消除水肿的药物。
口服30min,静注5min见效,维持2-3h, t1/21h左右 消除主要以原形通过近曲小管有机酸分泌 机制排泌或肾小球滤过(与吲哚美辛、丙 磺舒合用,通过竞争其分泌而减少其排泄)
2.
【药理作用及机制】
1.利尿作用: 特点:迅速、强大,持续时间短。
例:大剂量呋塞米可使成人24h内排尿50-60L; 实验:药前2滴;药后5分60滴→10分180滴→15 分250滴
作用机制:
①抑制Na+-K+-2Cl-共转运子→尿中Na+、K+、Cl-排 出→稀释功能↓;↓髓质高渗压 →浓缩功能↓ →水 重吸收↓ ; ②K+的重吸收↓→管腔膜正电位↓→ Mg2+、Ca2+ 再 吸收↓→ Mg2+、Ca2+排出↑ ; ③输送到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又促进K+-Na+ 交换↑→ K+排出↑; ④另因Cl-的排出大于Na+的排出,易引起低氯性碱 中毒。
3. 低效利尿药:远曲小管末端和集合管,Na+通道阻 滞药:氨苯蝶啶;醛固酮受体拮抗药:螺内酯; 4. 碳酸酐酶抑制药:近曲小管,乙酰唑胺; 5. 渗透性利尿药:髓袢及肾小管其他部位,甘露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制碳酸酐酶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抑制碳酸酐酶,房水生成,用于青光眼。
五 渗透性利尿药
脱水药(osmotic diuretics)是能 迅速提高血浆和肾小管腔液渗透压,促 进组织水分向血浆转移而使组织脱水的 药物,又称渗透性利尿药(osmotic diuretics)。主用于治疗脑水肿。
低Cl-性碱血症; 久用低血Mg2+
2.耳毒性: 应缓慢i.v.,避免合用氨基苷类。
3.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发生率低 4.胃肠反应、过敏(与磺胺类交叉过敏)。
布美他尼(bumetanide)
高效(呋塞米的40-60倍),速效, 短效,低毒。
依他尼酸(etacrynic acid)
无磺胺结构,最易引起耳毒性,可致永久性耳聋 托拉塞米(torasemide)
【ACTION & USES】
1.利尿→心、肝、肾性水肿;高尿钙肾结石
特点: 温和、持久
机制:
1) 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
NaCl重吸收 肾稀释功能; Na+重吸收肾小管上皮C内Na+远曲小管 Na+-Ca2+交换↑Ca2+重吸收↑(PTH调节)
1.利尿
机制:
3.低效利尿药:螺内酯
氯噻酮(氯酞酮)
氨苯蝶啶
4.抑制碳酸酐酶: 乙酰唑胺
5. 渗透性利尿药:甘露醇
(一)高效能利尿药(袢利尿药)
呋塞米(furosemide,速尿)
【ACTION】
1.利尿作用
important
2.扩张肾血管,↑肾血流量(肾皮质) 3.直接扩张血管床充血性心衰的左 室充盈压↓,肺淤血↓ 4.降压作用
抑制肾脏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增加
水和电解质排泄而使尿量增加的药物。
临床主用于治疗各种水肿。
一.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药物可通过影响尿生成过程而↑尿量,即通过:
1)↑肾小球滤过率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3)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但只↑肾小球滤过,终尿量并不明显↑,利 尿药的利尿作用并非通过↑肾小球滤过,而是 因直接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抑制水和电解 质重吸收而发挥的。
【共同特性】
1. 约5%溶液与血浆等渗,临床用高渗溶液; 2. 静注后不易通过Cap进入组织; 3. 易经肾小球滤过; 4. 不易被肾小管再吸收; 5. 在体内不被代谢。
20%甘露醇(mannitol)
【ACTION & USES】
1.脱水 脑水肿(首选)、青光眼
2.利尿 预防急性肾功衰竭 3.渗透性腹泻(po)清除消化道毒物
一、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血液 肾小球滤过
原尿(180L/d) ↑10% 99%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 ↓1%
1%终尿(1-2L/d) ↑10%
↑ 1倍
利尿药主要通过影响肾小管集合 管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
二、常用利尿药
按效能、作用部位、机理及结构分5类:
1.高效利尿药:呋噻米(速尿) 布美他尼
2.中效利尿药:噻嗪类
1. 直接作用于远曲小管集合管,阻滞钠通道Na+ 重吸收管腔负电位K+分泌。 2. 作用快、短、强(与螺内酯相比)。
3. 主要与排钾利尿药合用治疗顽固性水肿;对切 除肾上腺者仍有效,尤适合于痛风患者。 4. 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血K+;肝硬化者可致巨幼红 细胞贫血(因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阿米洛利(amiloride,氨氯吡咪)
cAMP↑→水重吸收↑尿量
2) 排 NaCl 负盐平衡血浆渗透压
口渴,饮水→尿量
【Adverse Reaction】
1.三低: 低血钾,低血镁,低氯性碱血症
2.四高:高尿酸, 高血糖, 高血脂, 高血钙
3.过敏反应:偶见,氯噻酮与SN类交叉过敏
(三)低效能利尿药
螺内脂(spironolactone,安体舒通) 氨苯蝶啶(Triamterene) 阿米洛利(amiloride,氨氯吡咪)
水肿。
思考题
1.试述各类利尿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主要不 良反应。 2.排钾性利尿药和保钾性利尿药各有哪些?
3.比较各类利尿药的作用部位及主要不良反应
4.简述脱水药的共同特点;甘露醇的作用与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呋塞米利尿作用特点与机制
特点: 迅速、强大、短暂
机制:
1. 抑制 髓袢升支粗段 皮质部和髓质部 Na+-K+-2Cl共转运子 NaCl、K+ 重吸收 肾脏稀释、浓 缩功能 排出大量近等渗尿。 2. 远曲小管集合管Na+↑ Na+-K+交换、Na+-H+交换 ↑ K+、H+排出↑。 3. 抑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活性 HCO3-排出↑ 4. K+重吸收 K+再循环所致的管腔内正电位 Mg2+、Ca2+重吸收驱动力 Mg2+、Ca2+排出↑
强保钾利尿药,作用似氨苯蝶啶。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抑制碳酸酐酶,房水生成,用于青光眼。
药物
呋噻米
主要作用部位
髓袢升支粗段
机制
抑制Na+-K+-2Cl- 共
髓质部皮质部
同转运系统
噻嗪类转运子
螺内酯 氨苯喋啶
远曲小管 及集合管
竞争阻断醛固酮受体 阻滞Na+通道
利尿强度为呋塞米3倍,起效快。
(二)中效利尿药:
1.噻嗪类:利尿药作用弱→强依次为:
氯噻嗪(chlorothiazide)
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
氢氟噻嗪(hydroflumethiazide)
苄氟噻嗪 环戊噻嗪
2.氯酞酮(chlortalidon):无噻嗪环,有SN
结构,作用同噻嗪类;吲达帕胺,美托拉宗)
第24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
Chapter 24 Diuretics & Osmotic Diuretics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类利尿药的利尿作用部位和 利尿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 要不良反应; 2.熟悉脱水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了解尿液的生成。
第1 节
利尿药(diuretics)
利尿药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肾脏,
螺内酯(spironolactone)
1.竞争性阻断远曲小管集合管醛固酮 R,并干扰 醛固酮活性代谢物形成Na+-K+交换排 Na+、水↑,排K+;
2.作用慢、弱、久;
3.主用于醛固酮↑的顽固性水肿;充血性心衰
4.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血钾;久用有性激素样作用 (多毛症,男性乳房发育)。
氨苯蝶啶(Triamterene)
2) 抑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H+-Na+ 交 换 排Na+↑。 3) 远曲小管集合管Na+↑ Na+-K+交换、 Na+-H+交换↑排K+、H+↑。
【ACTION & USES】
2.降压→高血压(基础降压药)
3.抗利尿→尿崩症(肾性及加压素无效者)
机制:
1) 可能抑制PDE →远曲小管集合管C内
【Adverse Reaction & Attention】
1.静注过快头痛,晕,视力模糊,心悸
2.静注外漏局部肿痛、坏死
3.禁忌:CHF、活动性颅内出血、 尿闭、孕妇
25%山梨醇(sorbitol):作用弱
50%葡萄糖(glucose):
可弥散到组织,易被代谢,故作用弱、短暂;
有反跳现象,多与甘露醇交替使用治疗脑
2.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1)急性肾衰早期(少尿期): 无尿期禁用
扩张肾血管→肾血流量↑
强大利尿→冲刷肾小管,防止萎缩、坏死
2)慢性肾衰: 消肿; 尿流加速→尿素重吸收↓
3.高血钙症: + 静滴生理盐水
4.促进某些毒物排泄: + 输液
【Adverse Reaction】
1.水电解质紊乱: 最常见
五低: 低血容量, 低血Na+, 低血K+,
管腔
K+
Na+ 2Cl( +) p
Mg2+,Ca2+
升支粗段
间液
K+
ATP
Na+ K+ K+ Cl-
升枝粗段离子转运
【USES】
1.各种严重水肿(心、肝、肾、肺、脑)
1)急性肺水肿:首选
迅速扩张容量血管→回心血量↓
利尿→血容量↓
2)脑水肿: + 脱水药
利尿→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脑水肿↓
【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