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防火对策
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与防火措施

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与防火措施1、火灾案例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诸多文化古建筑火灾案例,对建筑物造成极大的破坏,令人感到惋惜。
比如,重庆的钱塘古镇,有“亚洲第一廊桥”称号的濯水风雨廊桥在2013年11月28日发生火灾,直接烧毁;云南香格里拉旅游胜地的独克宗古城于2014年1月11日发生火灾被烧毁;侗族村寨是贵州省镇远县的一座文化古城,于2014年1月25日被烧毁;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南诏镇的拱辰楼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于2015年1月3日被烧毁;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九龙寺于2017年12月10日发生火灾,佛塔、宝殿被烧毁。
这些古建筑火灾案例为人们敲响了防火的警钟,因此古建筑防火势在必行。
2、文物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2.1古建筑缺乏一定的耐火等级我国的古建筑主要以土、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其中木质结构为主要支撑用料。
分析当前的火灾荷载情况,发现并未达到当前国家规定的火灾负荷量标准,存在非常严重的火灾隐患,耐火级别过低。
古建筑中的木材受时间影响,更为干燥,含有的水分太少,是极其易燃品,且有些木材经过上千年已经成为朽木,质地非常疏松,处于干燥期时,很可能一点火星造成熊熊大火[1]。
古建筑内的所有木材都是传递火焰者,这便导致一旦古建筑发生火灾,就会迅速蔓延,加之古建筑房顶连接紧密,因此遇到火灾时不利于散烟,房顶不断升温,发生“轰燃”。
构成古建筑的构建特点是外表面积大,普遍将木材进行拼接完成建筑,拼接过程中留有很多的缝隙,限制了通风。
对于一些建筑在高山上的古建筑而言,如遇火灾,火势蔓延的速度更为迅速,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立体焚烧。
2.2防火间距较小,易发生连带反应种类丰富的单体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以此形成类型各异的院子。
而“廊院”和“四合院”又是院子规划的主要形式,无论是从安全空间或是防火分隔看,这种格局都相对缺乏,如某一区域发生着火,得不到及时控制,便会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景象,与木结构相连接的构筑物也会受到连累,焚烧的面积更广泛,形成连带反应。
古建筑消防安全特性及防火对策

古建筑消防安全特性及防火对策古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顶尖的建筑技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由于其建造年代较早,施工技术和材料有限,导致古建筑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
因此,本文将探讨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特点及防火对策。
一、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特点1.结构松散。
古建筑一般采用木结构和砖石墙体结构,缺乏钢结构和混凝土墙体结构,建造材料容易受到火灾的破坏,导致建筑结构容易倒塌。
2.防火设备缺乏。
古建筑一般缺乏消防安全设备,如自动报警、自动喷水、防烟排烟技术等,对于火灾的及时监测和扑救存在较大难度。
3.火源密度大。
古建筑内部一般采光较差,照明电线也难以配置,导致民居内的火源密集度非常高,很容易引发火灾。
4.消防通道狭窄。
古建筑为了保护隐私和安全,内部通道较狭窄,容易堵塞和产生人员阻挡,加剧了灾难的损失和后果。
二、古建筑的防火对策1.加强灭火器材配备。
在古建筑内部增设灭火器材,保持高出火源的灭火设备,及时扑灭火源。
2.优化室内设施。
安装自动喷水、烟雾探测器、火灾报警装置、排烟等装置,提升火灾多项保障机制,加大火灾预警。
3.进行现有建筑改造。
通过钢结构、混凝土墙体等材料对古建筑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和抗火能力。
4.提升宣传教育意识。
增强居民防火意识,定期开展消防安全科普和演习,组织居民具有快速反应和自我救援能力,减少火灾事件的发生。
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技术保障需要全面实施,从防火预防到消防救援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提高消防安全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最大化减少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
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防火措施.doc

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防火措施古建筑火灾的危害性极大 ,一方面 ,古建筑的材料机构易于燃烧、建筑布局机构紧凑 ,加大消防工作的难度。
另一方面 ,古建筑也面临着火源点多、防雷措施不够完善、防火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
据此 ,针对古建筑消防的严峻形势所做出的防火措施分析 ,因此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古建筑消防隐患分析(一)建筑材质带来的隐患特殊的建筑材质对于建筑物的防火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古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 ,在这些结构的建筑物中 ,通常耐火等级与能够承受的火灾荷载也会较为低下的。
举例来说 ,在此类结构的建筑物中 ,屋顶、隔断、楼板、梁柱等统统为木质材料 ,一方面经过常见的使用 ,木材容易变得腐朽疏松 ,另一方面木材的肌体本身也会成为可燃物 ,对于挂画、装饰物、屏风、摆件等物品 ,也会对火势蔓延起到帮助燃烧的作用。
(二)缺乏适当的防火间距防火间距对于火灾防控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当燃烧地带能够在外部存在阻隔界限时 ,往往能够达到防火效果。
例如 ,当锅内发生油烟起火时 ,通常选择盖上锅盖隔绝火势与氧气便可以达到灭火效果 ,再无法完成“覆盖性”灭火的情况下 ,阻断火源与未被燃烧的环境也成为了有效的消防手段。
但是从古建筑设计的防火间隔设计来看 ,应当设计出至少12m的防火间隔才能为火势分割提供条件 ,但是古建筑群落中却存在许多不能达到此标准的情形。
例如 ,对于由砖木结构所构成的建筑群往往被设计为对称性的部落格局 ,在一些木质建筑群落中还有走廊、庭院、殿堂等结构 ,这种连片式的布局通常具有狭窄的过道 ,并且通道之间还会复杂交织 ,这无形中也为消防增加了难度。
(三)消防救灾难度较大消防救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救灾受到许多条件限制 ,如上述分析中的结构布局复杂、位置不够通透宽阔、材料防火效果差 ,火势传递性强等;二是在一些古建筑中由于消防设备的欠缺 ,使得灭火措施了最佳时间 ,而缺乏高效的消防设备也成为防火的难题;三是古建筑的消防与普通建筑物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灭火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避免给建筑物造成其他损害 ,为了保留古建筑的本来面貌 ,相关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进而也不能彻底消灭安全隐患问题。
浅谈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及防火对策

浅谈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及防火对策主题词: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防火对策摘要: 陵川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建筑较多,据统计,全县共有文物古建筑保护单位49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1个,市级2个,县级32个,这些古建筑都是我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物质、精神和文化财富,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十分滞后,致使文物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举步维艰,尤其是这些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令人忧心,是我们值得深思探索的问题。
一、古建筑存在的主要消防安全问题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历史原因,二是人为原因。
(一)历史原因1、古建筑特有的平面布局,容易造成火烧连营。
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建筑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建筑布局方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庭院相连、建筑与建筑多为过廊相通,很少考虑防火问题以及建筑的垂直和水平防火分隔问题。
一旦发生火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2、建筑本身耐火等级低、可燃物多。
古建筑多采用木构架为主要建筑构件,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外形,多采用大木柱支撑巨大的屋顶,而屋顶又是由梁、枋、檩、椽、望板等大量木构件架于大木柱的中上部,由于木材的长期自然干燥,就等于架空的干柴,木材的燃点逐渐降低,极易燃烧,特别是古建筑及建筑构件表面还有大量的油漆和彩绘进行装饰,火灾形势十分严峻。
(二)人为原因1、管理员数量少,消防安全意识缺乏。
全县文物古建筑点多面广,大多数位于县城以外,甚至部分位于偏僻地区。
在历年开展的古建筑专项治理中,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只有一两个看护人员,且多为附近农村的老年人,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而且少数古建筑负责人对单位内部消防安全隐患的不作为,不及时进行排查整改,导致隐患长期存在,为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增加了困难。
2、消防设施短缺,损坏现象严重。
消防水源的短缺是文物古建筑防火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
现存有的文物古建筑大多数位于地势较高的山顶或山坡上,导致供水方式很难满足消防用水的需要。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一、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一)古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1. 古建筑自身特点古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建筑材料老化等原因,建筑结构疏松、木制结构多,容易引发火灾。
一旦发生火灾,由于古建筑采光、通风条件较差,火势蔓延迅速,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2.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导致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给古建筑消防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3. 消防设施配置不足古建筑在建造之初并未考虑到以后使用的消防设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相应的消火器材、疏散通道等问题,如果发生火灾,人员撤离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4. 消防管理水平较低由于古建筑管理者和使用者对消防安全意识的缺乏,缺乏针对古建筑的专业消防知识,导致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
(二)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形势在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方面,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
1. 制定了一系列古建筑保护政策和法规法令为了保护和保留古建筑,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古建筑保护政策和法规法令。
这些政策和法规法令为古建筑消防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 建立了古建筑消防安全标准为了促进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规范化,我国从2016年开始,建立了《古建筑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制定了一系列古建筑消防安全标准,推动了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3. 加强了古建筑消防宣传教育为了提高古建筑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消防安全意识,我国积极开展了古建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民众普及古建筑消防安全知识。
总体来说,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继续加强和改进。
二、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对策(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我国应该尽快出台一部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明确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职责和责任,为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加强古建筑建设和装修规范在古建筑的建设和装修过程中,应该强调对消防安全的要求,落实消防设施配置,设置合适的疏散通道和消火设备等,提高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性。
文物古建筑防火措施

文物古建筑防火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各个城市中,文物古建筑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点、旅游景点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
但另一方面,这些文物古建筑也遭受着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危害。
因此,对文物古建筑进行防火措施的研究和实践,是保护文化遗产、维护社会安全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谈论文物古建筑的防火措施。
一、文物古建筑防火的重要性文物古建筑的建筑风格、文化价值和火灾风险的综合因素,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其建筑结构和材料无法改变,且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易燃性,一旦遭受火灾就很难修复。
基于这些原因,文物古建筑的防火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如何实现呢?二、文物古建筑防火措施方案文物古建筑的防火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对防火保护区域进行划分对文物古建筑进行区域划分,进一步确立防火保护区域范围。
例如,对于涉及到文物保护的建筑,可以通过界定防火分区、独立防火分隔等方式来进行保护。
2.改进电气设施电气设施是文物古建筑防火措施中的一个方面。
应该对其进行隔离和保护,避免出现火花溢出和电压超限的情况。
同时,建筑内用电设施应该尽量采用低压供电,减少发热量和漏电等现象的发生。
3.加装自动灭火系统为增强文物建筑的灭火能力,可以对其安装自动灭火系统。
自动灭火系统可以自主检测燃烧源,并自动开启喷水系统进行灭火。
这会更有效地控制火源并对文化遗产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少。
4.加强防火宣传加强防火宣传,提高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意识,让公众了解灾难后的后果,提高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以及提高公众防火意识。
同时,为了促进文化协会和文物保护工作,在建筑现场中设立文物保护工作室和文物保护培训中心等设施,提高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态度和技能。
三、文物古建筑防火措施评估评估文物古建筑的防火措施,需要根据建筑的特点和材料进行量化分析。
建筑中不同材料的燃烧性质是不同的,因此评估文物古建筑防火措施的最终效果可以通过模拟火场测试,以实现指标的量化评估。
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文物古建筑有着极高的价值,是我国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者,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
火灾会造成建筑损毁,造成难以计量的损失。
因此,针对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消防安全措施,从各方面入手,加强文物古建筑保护。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建筑防火;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引言文物古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使用价值。
随着近些年来火灾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人们已经认识到火灾是威胁文物古建筑安全的重大危害。
2019年以来,我国文物古建筑火灾发生已超过2000起,故消防安全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文物古建筑火灾的危险性(一)耐火等级低古建筑使用木材居多,结构由木头搭建而成,其能承受的火灾荷载与现行规定的荷载相比要高出许多。
但是古建筑木材缺乏养护,导致木材经过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已经干燥。
在一些干燥的季节,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诱发火灾现象。
古建筑中的木制构件,会助长火势。
导致建筑内部的烟气与热度难以散发,使得火势加剧,对古建筑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还有一些古建筑建立于山里,有着良好的通风条件,更是加剧了火势蔓延。
(二)缺乏防火间距我国古建筑多以各种类型的单体建筑为主,再由多种建筑构成完整的廊院式布局。
火灾一旦发生,一处起火会连烧多处,形成不利于扑救的局面。
(三)消防设施匮乏因古建筑遍布于全国各地,距离城市的距离较远,缺乏有效的防火自救能力;也不具备专业救火团队和设施,一旦火灾发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扑救;多数建筑周围缺少消防水源,火灾发生后难以获得充足的水源进行扑救;并且周边地理因素影响,导致消防车难以进入火灾区域,这些都为消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四)古建筑管理不善古建筑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分工难以界定的现象,造成职责不清。
实际使用过程中,管理人员会利用古建筑拓展旅游项目,开展经营活动。
存在电线布局不合理、火源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也增加了火灾扑救难度。
古建筑火灾特点及消防安全对策

古建筑火灾特点及消防安全对策古建筑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性建筑,其风格独特、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质,一旦发生火灾,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不仅仅是物质财产的损失,更是对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的血脉的损坏,因此,对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古建筑火灾的特点1. 不易发现古建筑存在许多局部区域,如屋檐、挑廊、花窗雕刻等,常常藏匿着火源。
此外,古建筑的空间结构也十分复杂,消防人员在灭火的时候容易受到视线的限制,难以及时发现火灾。
2. 不易扑灭古建筑材料多为木材、石材、泥土等易燃材料,容易燃起,并且缺乏先进的灭火设备,扑灭起火点也比较困难,易造成火势迅速扩大。
3. 不易疏散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和砖木结构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火势猛烈,烟雾较多,疏散困难,尤其在隔间、拱门、窗户等处容易形成“火场重灾区”。
二、消防安全对策1. 设立专门的消防队伍对于古建筑区域,需要设立专门的消防队伍,实施24小时值守,提高发现火源的概率,在火灾发生后,及时进行救火。
2. 配备专业的灭火设备对于重要的古建筑区域,需要配备专业的灭火设备,如高压水枪、灭火器等,提高灭火的效率,并且提高灭火的安全性。
3. 进行灭火演练在平时,需要组织消防演习,培养古建筑领域的消防人才,提高消防人员的应对能力,一旦发生火灾,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进行灭火。
4. 改进消防设施针对古建筑火灾特点,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消防设备改进,如安装火灾报警设备、警铃警笛、灭火器等,提高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性。
5. 加强普及教育对于文化遗产人员、游客等相关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消防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其消防意识,减少火灾发生的风险。
总之,古建筑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代表,其保护和维护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火灾给文化遗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物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防火对策作者:苏培明新闻来源:洛江大队点击数:2324 更新时间:2011-2-11 14:59:07 【字体:小大】【打印】【关闭】[摘要]俗话说“古建筑里面每一块砖都是历史”。
文物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其艺术和科学的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
如何做好文物古建筑的安全防护工作,是各个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近期本人在检查中发现各个单位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结合国内部分古建筑发生的火灾情况,分析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同时参照国内外古建筑在消防安全保护方面的一些做法,针对洛江区古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措施对策古建筑是古代建筑的简称,是历史文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以及重要的纪念和教育意义。
一般是指始建时间较长远的存在于地面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
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文物是国家重要的历史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
风格各异的古建筑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象征,是点缀在中国大堤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建筑的消防基础设施簿弱,消防难题亟待解决。
今年以来,我区结合当前的消防专项治理,对多处文物古建筑进行了专项检查,发现存在大量消防安全隐患。
现就古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及防火措施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现存消防安全隐患1、古建筑耐火等级普遍偏低。
针对上阶段检查中,发现洛江区的古建筑绝大多数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其耐火等级低于按照建筑物耐火等级的分类,古建筑属于三、四级耐火等级。
在现场发现大多数的古建筑是由柱、梁、屋顶等构件组建的,同时许多古建筑内还存放有绸缎、织布等易燃物品,一旦起火,很容易形成凶猛的火势,致使整个构架失去支撑能力,导致整个建筑物垮塌、烧毁。
经过调查如今大多数古建筑多采用松、柏、杉等木材,火灾荷载远远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火灾负荷量,火灾危险性极大。
2、许多古建筑周边缺乏消防水源。
洛江区的古建筑分散在各个乡镇,且大多远离城区,建于洛江区周边环境幽静的缺少消防水源或远离水源的高山深谷之中,而我们的消防力量主要分布于城区。
一旦发生火灾,设在城区里的消防队不能及时前往救助,再加上消防警力不足,装备比较落后,所以如果古建筑起火,往往只能望“火”兴叹。
例如:1985年4月7日14时左右,我国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大经堂火灾是改革开放后宗教文物场所最大的一把火灾。
常年不熄的酥油灯燃着了干燥的木质经堂,火势迅速蔓延。
由于消防力量距离较远、火场缺乏水源等原因,经过了16个小时大火才被扑灭,大经堂已被完全焚毁。
3、通道难行。
古建筑在设计施工之时根本考虑不到消防车等现代消防装备的应用,所以缺乏现代消防通道,并且古建筑大多院墙高大,台阶层叠,门窄槛高,消防车无法驶入靠近,难以施救,古建筑中都无自动报警或自动灭火设施,防火灭火设施不足,一旦起火也难以扑救,势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往往小火发展成大火,小灾酿成大灾。
4、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火灾隐患。
大量游客的涌入,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的火灾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吸烟现象。
木质古建筑耐火等级低,气候干燥的季节,哪怕是一点点火星,也会引燃古建筑,酿成大祸。
大多数古建筑单位管理人员有限,对吸烟、乱扔烟头等现象往往不能及时制止,有时甚至难以发现。
5、文物古建筑管理部门多,职责不明。
目前,洛江区古建筑的管理牵涉到文物、园林、旅游、宗教、林业等多个部门,相当一些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无专门资金、保卫人员短缺等问题。
二、古建筑诱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建国前,我国古建筑起火多数是雷击和战争引起的。
建国后,一些古建筑被随意改变其使用性质,火灾时有发生,原因也大不相同,新中国成立50年(1949-2003),我国共发生古建筑火灾165起。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生活用火不慎,占火灾起数的30.78%。
主要是炊煮、取暖和照明用火,不慎引发火灾。
1982年12月29日,河北省永年县文庙成殿因生活用火不慎引起火灾,烧了10小时,大成殿全部被毁。
2、电线电器设备起火,占火灾起数的16.67%。
2003年1月19日晚,湖北省武当山遇真宫发生火灾,是由于武当山文管部门违规将遇真宫出租给武当山陈逵文化武术影视学校,学校的工作人员用电不当,导致电灯烤燃他物而引发了火灾。
3、乱扔烟头起火,占火灾起数的12.82%。
1988年5月15日,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乡陈家祠堂(清代建筑,二层),因吸烟不慎引起火灾,被全部烧毁,损失127万元。
4、小孩玩火,占火灾起数的8.98%。
1983年1月28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因小孩玩火引起火灾,烧毁古柏一株。
5、宗教活动。
1999年2月16日,浙江省温州市永中镇姜氏祠堂因供神香烛引燃可燃物发生火灾,造成10人死亡,6人受伤。
6、雷击起火,占火灾起数的7.69%。
例如我区的仙公山海拔有700多米高的双髻山上,建筑群屋体高大耸立,周围古木参天,接触点高,木质干燥,地处雷击多发区,极易引起雷电火灾。
1957年7月31日15时40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十三陵长陵恩殿遭受雷击起火,1人死亡,4人受伤。
周恩来总理闻讯后,命令加强古建筑防雷工作。
7、生产用火。
2004年6月20日凌晨2时30分,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西配殿失火,此次火灾是由于街道办事处将大殿承包给个人生产服装导致变电箱走火引发电气火灾。
除此以外,因外部的火灾蔓延引发古建筑起火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古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往往位于深山茂林之中,因此一旦古建筑周围的森林发生火灾,必将严重威胁到古建筑本身的安全。
三、古建筑案例分析案例一:京700年护国寺毁于大火护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原为元朝一丞相故宅,初名崇国寺。
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大隆善护国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现仅存金刚殿以及西配殿等10处建筑遗存。
火灾回顾:2004年6月20日凌晨2时30分,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西配殿失火,经历了700多年风雨的西配殿在大火中部分焚毁。
火灾起因:街道办事处将大殿承包给个人,一对夫妇在殿内开起服装厂,并雇了多名工人,平时吃住、工作都在殿内进行。
凌晨2时30分许,服装厂变电箱走火引发电气火灾。
火灾现场:烧烤师傅挨家敲窗叫醒梦中人。
救援阻碍:西配殿被包围在平房中间,两边的胡同非常狭窄,消防车无法进入。
消防队员只好从两个胡同里铺设300多米长的水带进行灭火。
水带还没有连接完毕,西配殿房顶和房檐已开始大面积坍塌,屋顶的椽子被烧断后往下掉落。
火灾教训:由于历史的问题,护国寺遗留的大殿都淹没在民居中。
周围的民房跟护国寺的古建筑很不协调。
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考虑恢复历史的格局,避免民房对古建筑的破坏和侵蚀。
整改方向:古建筑要安装火灾报警系统。
案例二: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750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火灾回顾:1987年8月24号11点25分左右,有人员在院内巡逻,发现御花园的东边有味儿,就赶紧去查,隐约的发现那里有火光,巡逻的人赶紧用报话机报告警卫队长,保卫处的值班人员赶紧携带灭火器赶赴现场。
火灾起因:遭受雷击引发火灾。
建筑特点:建筑很高,起火点又在顶部,小的灭火器射程比较近,也就很难扑灭。
这座宫殿原来是乾隆皇帝鉴赏书画的地方,所以这所殿跨度大,室内空旷。
火灾损失:损失了20多万元,这个损失是相当大的。
要知道古建筑的80多平方米,毁的都是历史古迹,其价值是难以用经济来衡量的。
经验教训:紫禁城作为皇家园林,体现了建筑方面防火最高的技术。
建国后故宫博物院里还安装了很多现代化的消防设施,如火灾报警器,自动灭火设备,新中国为了防雷在故宫里安装了大量的避雷针,故宫里还常驻着消防队。
这些措施让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对以上两个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火灾,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显然是重点。
四、文物古建筑应采取的防火对策根据近期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北京、福州等古建筑发生的火灾来看,我认为要保护好这些无价之宝,必须坚持“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做到组织落实,制度严密,措施得法,施救有效,具体有以下几项措施:1、提高认识,建章立制。
建议区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加强教育培训,举办一至两期消防安全培训班。
重点对文物古建筑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预防火灾的方法、发现火情的处理及灭火技能等,从而提高大家对做好文物古建筑消防工作的认识,有效增强预防火灾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2、建立组织、明确责任。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3、经常进行防火检查,积极整改火灾隐患。
消防部门应联合文物、宗教、旅游、规化等职能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几次大检查,建筑管理单位内部也要不定期地开展自检行动,防火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
对查出的隐患要采取当场整改、逐步整改、限期整改的办法,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要加大对村民、游客等群体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群众消防意识。
可在乡镇设立消防宣传牌,建立宣传广场,在各村开辟消防宣传角。
同时要加强学校的消防宣传教育,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消防基础知识。
5、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古建筑防御火灾的能力。
在不破坏古建筑完整性的前提下,管理和使用单位要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开辟消防通道,尽量确保防火间距符合要求,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特点因地制宜利用、改造现有消防水源,改造利用天然水源、增设消防水泵、室外地下消火栓等方式解决消防水源不足的矛盾,消防储水量应够扑灭一次火灾或持续供水时间不应小于3小时用水量。
6、电气火灾的预防。
加强电气工程安装、施工的管理。
必须严格审批手续,并由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电气工程部门承担。
安装工程结束后,须经供电部门和消防监督部门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通电使用;有关库房、展室内的电线,必须穿管敷设。
照明应用瓦以下的白炽灯泡,严禁使用日光灯、水银灯照明;古建筑物群内凡用电照明的,均应在室外安装开关箱,做到人离电断。
严禁使用铜丝、铁丝、铝丝等其他金属代替。
有关照明设施应远离可燃、易燃物质。
7、雷击的预防。
古建筑均应设有防雷设施,并要及时进行维护检查和保养。
应在每年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对于防雷设施进行一次细致的检查,防止明装导体锈蚀或损伤、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