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肝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合集下载

戊型肝炎的研究近况

戊型肝炎的研究近况

戊型肝炎的研究近况
庄辉
【期刊名称】《临床内科杂志》
【年(卷),期】1992(000)005
【摘要】戊型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世界上首次有记载的本病流行发生于1955~1956年新德里,共计发病97000例,其中29300例为黄疸型肝炎。

1983年Balayan等首次用戊型肝炎病人的粪便提取液,经口感染一名志愿者获得成功,并从其急性期粪例中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到17~30nm病毒颗粒。

后用该病毒感染(?)猴成功。

2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并将其命名为成型肝炎病毒(HEV)。

此后,成型肝炎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总页数】2页(P2-3)
【作者】庄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3
【相关文献】
1.戊型肝炎与乙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临床分析 [J], 侯明奎;赵霞
2.戊型肝炎临床研究近况 [J], 阮冰;马亦林
3.戊型肝炎的研究近况 [J], 胡存明;陈梅树
4.从长春地区106例戊型肝炎的发病探讨戊型肝炎的流行病毒特征 [J], 刘玉环;李
兴志;耿志;孙秋实
5.戊型肝炎及乙+戊型肝炎合并肾功能损害的初步探讨 [J], 覃祖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猪源戊型肝炎病毒研究现状及进展

猪源戊型肝炎病毒研究现状及进展
戊型 肝 炎 (lptiE,H , 山 啦 H 炎病 毒 ( eai teais t E) 屉 t : H pt f EVi s H V) 起 的 一 种 人 和 多 种 动 物 的 人兽 共 患 病 。 - r , E 引 u 主要 经 粪 一口传 播 , 困 饮 用 水 源 被 污 染 导 致 暴 发 流 行 , 常 散 发病 例呈 全球 分 布 。临 床 上超 过 5 % 的 急性 肝 炎 为 H V 所 0 E 致 ( a e a,0 0 , 染 孕 妇 病 死 牢 高 达 l % ~2 % ( a D s t l2 0 )感 5 5 Bl aa t l18 ) 自 15 yne a,93 。 9 5年 印 度 因 水 源 污 染 发 生 了 第 … 次 戊型 肝 炎 大 暴 发 以 来 , 后 在 印度 、 泊 尔 、 丹 、 尔 吉 斯 先 尼 苏 吉 坦及 我 国 新 疆 等 发 展 中 国 家 流 行 , 发 达 国 家 则 呈 散 发 。 在 18 99年 9月 东 京 闰际 非 甲 非 乙 型 肝 炎 会 议正 式 将 该 传 染 病 命名 为戊 型 肝 炎 19 9 7年 美 国 学 者 ( n t l19 ) 奉 Mege a,9 7 在 上猪 上分 离 出 l株 野 生 型 H V, 现 其 与 人 类 的 H V 有 极 E 发 E 高 的 同源 性 , 可感 染 黑 猩 猩 和 恒 河 猴 , 而 证 实 了 猪 源 性 并 从 I V 是人 H 。 I E E的 主 要 传 染 源 , E 可 以 跨 种 间 感 染 与传 播 H V
获 得 了戊 型肝 炎 病 毒 c) 克隆 , ' 式 命 名 为 戊 型 肝 炎 病 1 NA 并 F 毒 H V T ・ , 得 H V 分 子 生 物 学 方 面 的 研 究 获 得 了 突 E E 1 l使 E 破性 进 展 在 随 后 的 J 年 里 , 别 完 成 丁来 自 缅 甸 、 基 斯 L 分 巴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华 宴 聆和 临 床感 染 病 杂 志 r 电子 版 1 2 0 1 4 年2 月 第8 眷 第1 期 C h i nJ E x DC l i n I n f e c t Di s f E
0 1 4 . Ⅵ) 1 . 8 . NO . 1

综述 ・
戊型病 毒性肝 炎的研 究进 展
付宽 王晓静 孙凤 霞
暴发 的戊 型肝 炎疫情 , 共 计发 病 1 1 9 2 8 0 例, 死1 l = 7 0 7 例, 的传 播 途径 。 其 中孕妇 4 0 4例 。此 外 , 自 2 0 0 3年 来我 国戊 型肝 炎病 例 3 . 易 感人 群 :HE V 临床 感 染 可见 十 任 何 年 龄 组 , 已呈 逐步 卜 升 趋势 ,截 至 2 0 0 9年 ,其在 急性病 毒 性肝 炎 特 别 是青 壮 年及 老 年人 较 为 多 , 武 汉 同济 医院进 行 共2 1 0例 ),仅 1 例 年龄 在 2 0岁 中所 占 比例 已 由 2 0 0 3年 8 . 8 5 % 稳步 上升至 3 1 . 6 2 % , 过 的一 项 临床调 查 中 (
卜 两 型病 毒只 见 于人 类 ;而 HE V - 3与 H E V - 4则 为人畜共 围,可 见 浸润 的淋 巴细 胞 ,提 示细 胞 免 疫 反应 可 损伤 肝 患病 毒 ,HE V- 3在 世 界各 地 都 有 分布 ,HE V - 4则 主 要 发 组 织 ,并 影 响肝 内毛细 胆 管 ,造成 肝 内胆 汁淤滞 性 黄疸 , 现在 我 国 与 日本 J 。 目前 ,我 国患者 中仅发 现 H E V - 1和 从 而支 持戊 型肝 炎 的免疫 发病 观 点 _ 。 】 HE V - 4 。HE V基 因组 为 线 性 正 股 单 链 R NA,全 长为 7 _ 2 k b ,两 端 为 5 一 甲基鸟嘌 呤 帽与 3 . 多聚 核苷酸 尾 ,中 问则 是 3个 部 分 重 叠 的 开 放 阅 读 框 架 ( o p e n r e a d i n g f r a me ,

戊型肝炎危害状况研究进展

戊型肝炎危害状况研究进展

明其无保护作用。预 防 H 的疫苗也尚未研 制 出来 。 E
戊 肝 是 一种 自限性 疾 病 , 多预 后 良好 , 般 不 会 发 展 为 大 一 慢性 。 H 与 H 传 播 途 径 相 似 , 状 相 似 , HE的 重 型 肝 E A 症 但
曼斯 坦 等 均 有 戊 肝 暴 发 或 流行 。 在 亚 、 等一 些 经 济 欠 发达 、 生 条 件 较 差 的 地 区 , 戊 非 卫 是 肝 的高 流 行 区 。在 亚 洲 尼 泊 尔 戊 肝 感 染 率 为 9 / 0 0人 年 , 9 10 发 病 率 为 4 / 0 0人年 ,5年 内 发 生 1万 人 以上 的 大 流 行 共 5 10 l 3次 ; 度在 l 印 0年 中发 生 2次 分 别 3万 人 的 大 流 行 ; 甸 在 5 缅 年 内连 续 大 流 行 , 病 倒 数 达 4万 人 : 基斯 坦 也 是 皮肝 的高 总 巴 流 行地 区 ; 度 尼西 亚 在 同 一 地 区 分 别 在 18 印 9 7和 1 9 年 发 91
( E N起的一类肝 炎。 自1 8 H V) 9 3年前苏联 B l a a yn首次观察 a
到 虞型 肝 炎 病 毒 ( Y) 第 一 次 获 得 H V 存 在 的 直 接 证 据 HE , E 后 _ . 量 的 回顾 性 调 查 证 明 ,9 5 15 、 9 5 17 1大 15 ~ 9 6 17 、 98年 在 印 度 新 德里 暴发 的 3次 非 甲非 乙型 肝 炎流 行 , 是 由 H V 所 均 E
足 够 的 卫 生 设备 及 提 供 安 全饮 用 水 地 区 。在 酞美 等发 达 国家
仅 有散发病 倒, 尚无大规模暴发 和流行报道, 且病 例多集 中于
外 来 移 居 者 或 旅行 者 。

肝脏医学的现状与展望

肝脏医学的现状与展望

肝脏医学的现状与展望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起到了重要的代谢和排毒功能。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肝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肝脏医学的研究和治疗也日益受到关注。

一、肝脏疾病的现状据统计,全球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已达到10%,而死亡率也在不断攀升。

其中,肝癌、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肝癌是肝脏恶性肿瘤的一种,常常没有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导致早期治疗的机会错过。

而晚期的肝癌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患者生存期也大大降低。

肝硬化则是由于肝细胞的损伤和再生引发的一种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会导致肝功能衰竭、腹水等一系列合并症。

病毒性肝炎则是一组乙肝、丙肝、戊肝等病毒引起的肝炎,其中以乙肝病毒感染最常见。

长期的病毒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等疾病。

二、肝脏医学的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肝脏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日新月异。

例如,肝病筛查和诊断技术已经越来越精准,基因检测、影像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也为肝病的早期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肝脏移植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晚期肝病的重要手段,而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革新,肝脏移植的成功率也在逐年提高。

除此之外,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完善。

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等疾病,常用的抗病毒、止痛等药物已经变得更加安全、有效。

三、肝脏医学发展的展望肝脏医学的未来,仍然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如何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肝脏医学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因此,迫切需要更加有效和精准的肝脏筛查技术和诊断手段,以便尽早发现肝脏病变。

此外,如何进一步提升肝脏移植的成功率,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肝细胞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新兴技术也有望为肝脏病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肝脏医学研究之中也涌现出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技术,如智能医疗制度、个性化诊疗方案等,预计不久的将来在肝脏疾病的可观治疗上石化应用。

戊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戊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综述·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摘 要:戊型肝炎病毒(HEV )是单股正链RNA 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在人和动物间传播。

HEV 感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多流行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尽管HEV 感染多为自限性,但仍有较高几率导致孕妇以及妊娠动物发生流产甚至死亡,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导致诸如神经系统症状等在内的肝外损伤。

HEV 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原,具有广泛的宿主适应性,对猪、兔等经济动物的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同时也危害人类动物性食品安全,因此,有关HEV 流行和感染机制的研究成为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近年,随着HEV 体外培养和动物模型探索成果的相继问世,HEV 的生活史及其致病机制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合近年来HEV 相关的研究进展,对其流行病学、分类、致病机制、研究模型以及面临的问题等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研究模型;流行病学;肝外损伤中图分类号:S852.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422(2023)03-0221-09Research Progress of Hepatitis E VirusLI Huopeng 1, HU Chongchong 1, ZHENG Yu 2, TIAN Yuewei 1, CHEN Zhaohui 1, LIU Bo 1, YANG Yifei 1, LIU Tianlong 1, SHE Ruiping 1, MI Rongsheng 3, SHI Ruihan 4, YIN Wenjiao 5, XIAO Peng 6, TIAN Jijing 1(1.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Service Center,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2488, China; 3. Shanghai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CAAS, Shanghai 200241, China; 4.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Beijing 100097, China; 5. National Institute for Viral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CDC, Beijing 102206, China; 6.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Yunan Agricultural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收稿日期:2020-12-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802162)作者简介:李获朋,男,硕士研究生,兽医病理学专业通信作者:田纪景,E-mail:**************.cn;肖鹏,E-mail:**********************戊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李获朋1,胡重重1,郑 宇2,田月薇1,陈昭慧1,刘 波1,杨忆斐1,刘天龙1,佘锐萍1,米荣升3,石蕊寒4,尹文娇5,肖 鹏6,田纪景1(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193;2.北京市房山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北京102488;3.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4.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097;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102206;6.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昆明650201)2023,31(3):221-229Abstract: Hepatitis E virus (HEV), a single stranded positive RNA virus, can cause hepatitis E (HE) in both human and animal by fecal-oral route, which is prevalent almost all over the world but has a higher incidence rate in areas with poor sanitation. As a zoonotic pathogen, HEV has a wide range of host adaptability and poses a great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economic animals as well as the safety of animal-origin foods. Although the infection is mostly self-limiting, there is still a high risk of abortion or even death in gravida and pregnant animal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epidemic and infection mechanism of this virus has become a hot-point issue in public health commun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 vitro culture and animal model of HEV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life history and· 222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23年6月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也是全球范围内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

戊肝流行特征和发展趋势

戊肝流行特征和发展趋势

Ab s t r a c t : He p a t i t i s E i s o n e o f ma j o r g l o b a l v i r a l h e p a t i t i s , w h i c h b r o k e o u t s e v e r a l t i me s o f l a r g e - s c a l e i n l a s t c e n t u r y . I t i s t h o u g h t t h a t H e p a t i t i s E v i r u s( HE V ) e x i s t s o n l y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c o u n t r i e s , b u t i t w a s
中国城 乡企业卫 生 2 0 1 6年 1 2月第 1 2期( 总第 1 8 2期 )


述 ・
戊 肝流行特征和发展趋势
王姝
北辰 区疾病预 防控 制 中心传控 科 ,天 津
3 0 0 4 0 0
摘要: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主要 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 2 0世纪多次发生大规模暴发 , 以往认为戊型肝炎病毒 ( HE V) 只存 在于发展中国家 , 但近年来研究发现 H E V感染有更广阔的地理分布和宿主范围。中国是戊肝流行区域 , 虽然随着生活水
平以及卫生条件 的不断改善 , H E V的流行趋势( 由 HE V 1 型引起 ) 已得到显著控制 , 但是, 由于 H E V 4型是人畜共患病 ,
猪是其主要宿主 , 食用未煮熟的猪肝 、 肉制品, 以及兽医饲养员等与猪业相关的人员都有感染戊肝的可能。养猪业广泛分 布各地且饮食习惯以猪 肉为主, 因此 , 戊肝防控工作应 以切断人畜传播途径为主, 加强畜牧业 以及 肉制品的监管。 关键词 : 戊型病毒性肝炎 ; 人畜共患病 ; 流行病学特征 ; 控制措施

戊型肝炎病毒最新研究进展

戊型肝炎病毒最新研究进展

戊型肝炎病毒最新研究进展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HEV)是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的病原体之一,其传播方式主要经粪-口途径,也有报道可以通过口-鼻和血液传播。

前苏联学者Balayan 等[1]1983 年首次用免疫电镜技术自1名志愿感染者粪便中检测到HEV颗粒。

在1989 年的东京国际会议上, 该型肝炎及相关病毒分别被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 hepatitis E, HE) 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HE在亚洲、非洲及美洲的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常呈爆发流行,我国1986 —1988年在新疆曾经发生爆发流行[2],在世界范围内呈散发传播[3]。

人类为HEV易感群体,病人发病症状严重,病死率高,青壮年病死率可达1% ~2% ,远较其他各型肝炎高,孕妇的病死率可高达20%左右,HEV 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病原体ICTV 第8 次报告建议将HEV 暂归为戊型肝炎病毒科(family Hepeviridae), 并为唯一的戊型肝炎病毒属(genus Hepevirus)成员(/ICTV)。

HE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无囊膜,表面有纤突,病毒粒子直径24~34 nm。

该病毒内部呈现两种不同形态:一种内部密集,含遗传物质的,为完整病毒颗粒。

另一种内部透亮,为不含完整基因的缺陷病毒颗粒。

蔗糖梯度离心前者沉降系数为183 S,后者为165 S。

病毒的浮密度在蔗糖溶液中为1.349 g/mL,在酒石酸钾溶液中为1.189 g/mL。

基于HEV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HEV可以分为4种不同的基因型,即基因1、2、3和4型。

其中基因1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被认为只在人群中流行。

2006年有研究报道在柬埔寨猪粪样中检测到基因1型HEV RNA[4],但是其确切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基因2型HEV只在墨西哥和非洲少数地区人群中流行,迄今为止,还未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

基因3和4型被认为是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其中3型在世界范围内的人群和猪群中流行,我国2007年首次在上海猪群中发现基因3型HEV感染[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肝的研究现状和展望近年来戊型肝炎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针对戊型肝炎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流行病学、诊断及预防,在发病机制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成果。

本文从戊型肝炎病毒的结构、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基因1型,2型,3型及4型,其中基因3型及基因4型为人畜共患)、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对戊型肝炎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戊型肝炎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一、戊型肝炎病毒HEV是无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约为27~34 nm的球形病毒颗粒,表面有突起及缺口。

HEV基因组全长约7.2kb。

5'端有m7帽子结构,后有28nt的非编码区(nocoding region,NCR) ;3'端有多聚A尾,其前同样有68nt的NCR。

基因组分为3个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ORF1、ORF2及ORF3。

其中最大的开放读码框是ORF1,起始于基因组5'的第2nt,终止于第5109nt,编码非结构蛋白;ORF2则起始于第5147nt,终止于第7127nt,编码一个全长约660个氨基酸的病毒衣壳蛋白;ORF3与ORF2部分或者完全重叠,编码一个小分子蛋白,具体功能尚不清楚。

HEV基因1型和基因2型病毒株目前仅有人类感染的报道,除在实验条件下可有效感染食蟹猴及恒河猴等灵长类动物外,尚无感染动物a报道,提示基因1型及2型不能突破种属障碍感染其他动物;基因3型及基因4型则可突破种属障碍,既可以感染猪也可以感染人。

同一地区分离所得的人与猪的HEV同源性高度相似,甚至同一亚型内,两者之间同源性可达95% ~ 100%。

提示基因3型及基因4型HEV感染导致的戊型肝炎是人畜共患病。

目前戊型肝炎尚无合适的动物及细胞模型,因此尚不清楚HEV进入肝细胞的具体途径以及肝细胞表面存在的HEV受体。

二、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HEV基因1型从非洲和亚洲大流行的患者体内分离而得;基因2型则以墨西哥株为代表,且报道较少,近来也有尼日利亚株的报道;基因3型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以及阿根廷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中分离而得;基因4型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

基因1型和基因2型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戊型肝炎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基因3型和4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猪和戊型肝炎患者。

目前戊型肝炎可能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

(1)消化道传播:饮用HEV污染的水源或食用HEV污染食物导致的感染;(2)血液传播:通过使用被感染的血制品而感染;(3)母婴传播途径也有报道:在一项研究当中,8个在妊娠末期感染HEV的孕妇产下8个婴儿,而其中7个婴儿的血清中检测a了HEV感染的证据,包括HEV RNA或者抗HEV-IgM抗体的产生。

各种传播途径中,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是过去最为常见的传播途径,但随着各地区环境卫生的改善,近年来水源性传播的报道极少见,而以散发性戊型肝炎多见。

三、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在戊型肝炎高流行区,常见的表现是急性黄疸型肝炎,与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无明显差异。

戊型肝炎的潜伏期大概为2~10周,平均6~7周。

整个疾病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初期表现为发热、厌食、恶心、呕吐、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并持续数天;黄疸发作期时前驱症状基本消失。

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病程数周。

体检可发现黄疸、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会出现延迟性胆汁淤积,表现为皮肤瘙痒,预后较好。

在戊型肝炎流行区无症状或者隐性HEV感染也较常见。

在戊型肝炎流行区,戊型肝炎的感染可能发生于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此时会引起慢加急性肝功能失代偿,预后则较差。

妊娠是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且病死率高。

垂直传播所致的婴儿HEV感染可发展为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或者高胆红素血症;早产,低体温以及低血糖均较常见,病死率可高达50%。

在戊型肝炎的低流行区临床表现包括黄疸型肝炎、无黄疸以及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多在血清学结果出来后才考虑戊型肝炎。

因为部分地区戊型肝炎不是常规检测,因而并未被诊断。

低流行区的戊型肝炎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的男性,多有肝脏疾病或者饮酒,无特异性症状。

这些地区戊型肝炎患者可能由于年龄较大并且有基础疾病,往往病死率较高。

传播途径不同,感染的HEV基因型不同也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特点。

以往戊型肝炎多被认为是急性自限性疾病。

而2008年,法国首次报道了慢性戊型肝炎的发生:8名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实体器官移植的患者,发现有持续性的转氨酶升高,经诊断证实是基因3型HEV感染。

随后,在血液疾病患者、HIV感染患者以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的患者中均有慢性HEV感染发生的报道。

这些患者肝活组织检查显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片状坏死及肝纤维化,提示患者有发生肝硬化的可能。

在健康人群中尚无HEV持续感染的发生。

且目前关于慢性戊型肝炎的报道均提示为基因3型感染所致,无基因1型及基因2型的报道。

戊型肝炎也有些肝外的不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胰腺炎、血小板减少、溶血、自身免疫现象、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假性脑瘤、颅神经麻痹双侧椎体综合征等。

这些表现不典型患者的诊断多基于HEV-IgM的检测。

戊型肝炎严重程度的决定因素尚不明确。

在动物实验中,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与病毒载量有关。

人类爆发性戊型肝炎也与病毒滴度高有关。

孕妇的病情往往较重且病死率高,可能与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以及孕妇免疫状态有关。

四、戊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戊型肝炎的诊断包括转氨酶升高,以及病原学的诊断。

虽然转氨酶检测灵敏度高,但却是非特异性的,仅提示肝功能损害。

因此除了转氨酶的升高外,仍需戊型肝炎的特异性检测:抗HEV-IgM阳性或抗HEV-IgG由阴性转阳性(或滴度明显升高>4倍)或HEV RNA检测阳性]。

因戊型肝炎并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特别是患者无明显的戊型肝炎接触史或戊型肝炎流行地区旅游史,但有肝损伤药物用药史时需注意鉴别戊型肝炎和药物性肝炎,在美国药物性肝炎患者中约有3%检出HEV-IgM阳性。

戊型肝炎多表现为自限性,故大部分患者不需要特异性治疗。

急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如有需要可进行肝移植。

对于孕妇尚缺乏相关的资料。

戊型肝炎感染出现凝血障碍的孕妇,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生产后立即注射缩宫素,并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对预防产后出血是有有益的。

对于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尝试干扰素a-2a/a-2b或者利巴韦林治疗3~ 12个月,停药3~6个月后患者血清HEV RNA清除。

短期内效果尚可,还需要长期随访。

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或者将免疫抑制剂减量,HEV RNA也可自行清除,因此在抗病毒治疗之前也可考虑先采用此方法。

五、戊型肝炎的预防改善卫生条件通过安全饮水、妥善处理人类排泄物、卫生宣教等多可切断传染源,预防HEV感染。

在戊型肝炎爆发期间,水源氯消毒和饮用水煮沸可以有效预防HEV感染。

因为HEV在70℃以上即可失活,70℃、1 min病毒的载量可以下降0.481og,95℃可再下降3.67log,可见高温烹饪肉类,可避免动物源性HEV感染。

HEV疫苗 0RF2编码的病毒衣壳蛋白是HEV的主要结构蛋白,体外试验证实,抗衣壳蛋白抗体可以与不同基因型HEV发生交叉反应,且可中和HEV。

由于0RF2蛋白具有这种免疫特性,因此HEV疫苗的研究多选用0RF2蛋白作为靶点。

仅有两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且被证实是有效的。

一种是针对巴基斯坦HEV株SAR55运用昆虫细胞表达体系产生的0RF2蛋白,大小约56 kD,现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

受试人群:尼泊尔男性军人(疫苗组n =898,对照组n = 896);接种程序:疫苗组志愿者在0、1、6个月各接种一次,每次剂量为20μg,对照组接种安慰剂;总体随访时间:平均804 d。

结果显示,志愿者对疫苗有良好耐受性;预防戊型肝炎的有效率为95.5%(95%CI: 85.6%~98.6%)。

但是该研究尚存在不足,由于该研究受试对象主要为年轻男性,故疫苗对女性、小孩及特殊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进行评估。

另一种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发来自中国厦门大学,命名为HEV239疫苗。

它由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是一个截短的0RF2蛋白,有293个氨基酸,约26kD。

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的随机对照临床Ⅱ期实验在中国南部完成。

在该阶段,457个HEV抗体阴性的成年志愿者被随机的分为3组,一组接种方法为:0、1、6个月各接种20μg;另一组接种方法为:0、6个月各接种一次;对照组则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选取155个健康高中生,随机分为4个组,在0、1、6个月分别接种4个不同剂量的HEV239疫苗(10μg组、20μg组、30μg组及40μg组)用以评估不同剂量之间的差异。

结果显示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达100% ,且接种3次的志愿者血清抗体滴度高于接种2次的志愿者,随着接种剂量的增加,滴度增加(10~40μg)。

随访发现接种疫苗组新发HEV感染明显低于照组,提示疫苗有保护作用(1期临床试验受试者为东台地区11个乡镇(疫苗组n =56302,对照组n =56302);接种程序:0、1、6个月,30μg,肌肉注射。

随访至19个月。

结果示:疫苗有良好的耐受性;预防戊型肝炎的效果达100% (95%CI:72.1%~100.0%)。

该疫苗已上市。

六、展望HEV缺乏合适的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对完整HEV的研究较少,因此其发病机制并未得到详尽的阐明,故而对其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

对孤立的HEV 0RF3研究较多,但具体功能也不明确。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感染性克隆的构建,相信关于HEV发病机制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戊型肝炎诊断中HEV RNA的检测方面,全世界并没有很好的标准化,有研究示全世界10个不同国家20个实验室检测HEV RNA的灵敏度相差100~1000倍。

HEV RNA的滴度应该被量化来指导抗病毒治疗。

随着诊断试剂研发水平的提高,HEV RNA以及基因型的检测将逐渐标准化。

现在,戊型肝炎疫苗的成功上市将为戊型肝炎的防控带来有力的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