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
肺栓塞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秦乃姗,唐光健, 孙红霞, 蒋学祥.肺动脉血栓CT值的测量对 于诊断及鉴别急性肺栓塞的意义.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4.
(2) 下肢深静脉检查
征像:
血栓
充盈缺损
显影中断
管腔狭窄
侧支循环
评价:
敏感性: 94%
特异性:96%
血栓
RV
肺栓塞CTPA诊断评价
敏感性90—97%
特异性90—96%
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4%
• 经胸超声检查(TTE)
• 食道超声检查(TEE) • 诊断要点
间接征象:右心大,室壁、间隔运动异常 直接征象:肺动脉腔内异常回声
(2)深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诊断
股静脉血栓
征像:深静脉增宽,实性回声 多普勒断流 充盈缺损 压迫探头辩新旧血栓
评价: 敏感性:88-98% 特异性:97-100%
4. 肺动脉造影诊断
5. 核磁共振(MRI)诊断
(1)肺 栓 塞 诊 断
.
自旋回波(SE)序列T1WI :肺动脉腔内异常信号。 血栓为中等信号, 脂肪栓子为高信号 栓 塞 MRI 检 查
髂静脉
2D TOF
股静脉
征像: • 中等信号充盈缺损 管腔狭窄
肺栓塞影像表现

超声心动图
检查方法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超 声心动图两种。
诊断价值
超声心动图可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经 食道超声心动图可更清晰地显示血栓的位置和形态,但检查时患者不适感较 强。
02
肺栓塞的影像学表现
CT肺动脉造影的表现
直接征象
反映肺组织缺血和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如肺野楔形密度增高 影、肺门血管增粗等,但效果不如CT清晰。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显像的表现
肺通气显像
显示肺通气功能,可用于鉴别呼吸困难是否由气道阻塞所致。
肺血流灌注显像
显示肺血流灌注情况,可用于早期诊断肺栓塞,但价格昂贵且操作复杂。
超声心动图的表现
直接征象
显示肺动血管的 突然截断等,但效果不如CT和磁共振清晰。
间接征象
反映肺组织缺血和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如肺野楔形密度增高影、肺门血管增粗等 ,但效果不如CT和磁共振清晰。
03
肺栓塞影像学诊断流程
临床病史及体征
疑似肺栓塞患者
具有肺栓塞危险因素(如手术 、创伤、肿瘤、长期卧床等) ;临床表现(如胸痛、呼吸困
抗凝治疗
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常 用的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发展
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派遣学者等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肺栓 塞影像学诊断的发展。
建立国际合作网络
通过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共同解决肺栓塞影像学诊断中 的难点和问题。
05
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如CTPA、MR等
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

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表现为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周围环绕着高密度的血液。
这种低密度充盈缺损通常呈现为条状或块状,与血管壁紧密相连,长度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低密度充盈缺损可能呈现为不规则的形状。
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还表现为肺血管的增粗和扩张。
受影响的肺动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粗,管径增大,管壁增厚。
这种增粗和扩张通常是对称的,但有时也可能出现不对称的情况。
在CT影像学中,肺动脉栓塞还可以表现为肺野的密度增加。
受影响的肺组织因血流减少而出现密度增加,表现为肺实质的密度增高,肺纹理增多,肺野密度不均。
这种现象在肺动脉栓塞的早期尤为明显。
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还可见到肺部并发症的表现。
例如,肺栓塞后可出现肺梗死,CT影像学上表现为低密度梗死灶。
梗死灶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因栓塞的部位和范围而异。
肺动脉栓塞还可能导致肺血管床减少,表现为肺泡间隔的增厚和肺血管的减少。
在CT影像学中,还可以观察到肺动脉栓塞的动态变化。
例如,随着治疗的有效进行,受影响的肺血管逐渐恢复,管径缩小,管壁变薄。
同时,肺栓塞所导致的肺部并发症也逐渐减轻,梗死灶减小或吸收,肺血管床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通过观察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肺血管的增粗和扩张、肺野的密度增加以及肺部并发症的表现,可以对肺动脉栓塞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T影像学仅作为一种诊断手段,不能替代临床综合评估。
在诊断肺动脉栓塞时,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在临床诊断中,CT影像学已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重要诊断手段。
当我提到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表现时,我要描述的是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
这种现象表现为条状或块状的低密度区域,与血管壁紧密相连,长度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这些低密度充盈缺损周围环绕着高密度的血液,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低密度充盈缺损可能呈现为不规则的形状,使得诊断更具挑战性。
影像学诊断肺栓塞的最新进展

影像学诊断肺栓塞的最新进展2田林21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核医学科山东潍坊 2641002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核医学科山东烟台 264000摘要:肺栓塞(PE)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症状、体征以及诊断方法。
目前的确诊方法主要依赖于临床概率评估、D-二聚体测量、影像学检查和其他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等,其中影像学检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CT肺血管成像、肺灌注/通气显像、下肢深静脉血管造影等。
但随着技术进展,如斑点追踪应变超声心动图、SPECT/CT、PET/CT、DECT等新技术的应用,逐渐提高了PE的诊断率及特异性,更加精准地量化PE的严重程度、评估预后、监测治疗效果等。
关键词:肺栓塞;诊断;影像技术;进展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临床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或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全球第三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综合征,仅次于心肌梗死和中风[1]。
流行病学研究中,PE的年发病率由39/10万上升至115/10万;DVT的年发病率由53/10万上升至162/10万,对人类健康存在着严重的威胁[2, 3]。
但由于肺栓塞的病因复杂、临床症状或体征的特异性低和缺少特异有效的诊断方法,导致误诊漏诊率很高。
因此,为控制PE 病人症状恶化和降低病死率,影像学技术的作用变得极其重要。
在这篇综述中将详细讨论影像学检查在PE诊断中的进展。
1影像学技术1.1肺断层通气/灌注显像(V/Q SPECT显像)V/Q显像是一种可靠且成熟的诊断PE的方法,它是一种无创成像方式,通过观察通气和灌注之间的匹配与否(如通气良好、灌注不良)提示PE或者另一种诊断。
同时,平面V/Q显像是目前评价残余肺血管阻塞(RPVO)的金标准,即使一些技术创新,如V/Q SPECT或双能量CT,但在这方面还没有得到黄金标准的验证[4]。
影像学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影像学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作为一名从事医学影像学研究的专家,我深知影像学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重要性。
在此,我将从我的专业角度,详细阐述影像学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肺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作为肺动脉栓塞的主要诊断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要介绍的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动脉造影(CTPA)。
CTPA是目前诊断肺动脉栓塞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注入对比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肺动脉进行断层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情况。
当肺动脉出现栓塞时,栓子会导致肺动脉的局部充盈缺损。
栓塞部位的肺实质由于血流减少,会出现低密度影。
CTPA可以准确地显示栓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磁共振成像(MRI)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清晰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状况。
MRI肺动脉造影(MRA)利用对比剂使肺动脉显影,通过观察肺动脉的充盈情况,可以判断肺动脉是否存在栓塞。
MRI还可以观察到肺栓塞引起的肺实质改变,如肺梗死。
MRI在诊断慢性肺动脉栓塞方面具有优势,但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果略逊于CTPA。
超声心动图(Echo)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Echo可以观察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于检测肺动脉栓塞引起的右心室负荷增加和功能异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特别是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测,Echo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然而,Echo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肺动脉远端分支的栓塞诊断效果不佳。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V/Q扫描)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也有应用。
V/Q扫描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观察肺部的通气情况和血流状况,从而判断肺动脉是否存在栓塞。
V/Q扫描对于亚段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低。
影像学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肺栓塞与肺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肺栓塞与肺梗死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肺栓塞和肺梗死是常见且严重的肺血管疾病,对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在肺栓塞和肺梗死的诊断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以协助临床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栓塞和肺梗死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技术,并提供相关的附件和法律名词及其注释。
一、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1.血管造影a.传统肺动脉造影b.CT血管造影2.CT肺动脉造影a.扫描方法b.影像表现c.诊断指标3.MRI肺动脉造影a.扫描方法b.影像表现c.优势和局限4.V/Q扫描a.扫描方法b.影像表现c.诊断指标二、肺梗死的影像学诊断1.CT肺部平扫a.影像特点b.诊断指标2.CT增强扫描a.扫描方法b.影像表现c.诊断指标3.MRI肺部平扫a.影像特点b.优势和局限4.MRI增强扫描a.扫描方法b.影像表现c.诊断指标附件:1.CT肺动脉造影图像示例2.CT肺部平扫图像示例3.V/Q扫描图像示例4.MRI肺动脉造影图像示例5.MRI肺部平扫图像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肺栓塞:指血栓或其他物质通过血流途径堵塞肺动脉、肺小动脉或肺小叶动脉等血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肺组织损伤的疾病。
2.肺梗死:指肺血管的栓塞导致相应的肺组织灌注障碍、缺血和坏死的病变。
附件:1、CT肺动脉造影图像示例2、CT肺部平扫图像示例3、V/Q扫描图像示例4、MRI肺动脉造影图像示例5、MRI肺部平扫图像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肺栓塞:肺栓塞是血栓或其他物质通过血流途径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障碍和肺组织损伤的疾病。
2、肺梗死:肺梗死是由于肺血管栓塞导致相应肺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缺血和坏死的病变。
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

~100m l行增强扫描,速率2.0m l/s~3.0m l/s。
2 结果2.1 检查结果 57例累计发现83个病灶,其中单发42例,多发15例。
病灶分布为肝右叶52个,肝左叶24个,肝尾叶7个。
病灶最大者17cm×12cm,最小者1.0c m×0.8cm。
2.2 CT平扫表现 肝血管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
较大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星形或不规则形。
CT值35Hu~41Hu。
2.3 增强造影扫描表现 均表现为肝血管瘤被造影剂充填的表现,大部分肝血管瘤于动脉期可见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且环绕病灶周围,其密度和同层大血管密度相同,强化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
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较大病灶的中心区可以始终不填充,与平扫时所见的中央更低密度区一致或更明显。
等密度填充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病灶越大,所需时间越长。
3 讨论目前认为,肝血管瘤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肝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而形成[1],患者多无症状,常于体检时发现,因而多见于成人,其危害性在于瘤体破裂出血。
肝血管瘤的壁由胶质纤维细胞构成,瘤内含丰富血管腔隙,在较大瘤体中心部可见机化的纤维瘢痕组织,或血栓形成,这是病灶中心部不强化的病理基础[2]。
本组57例患者有51例行B 超检查时发现病变而行CT检查。
9例B超检查发现肝内有占位病变未能定性,而作CT检查。
另6例因有右上腹胀痛直接作CT检查。
肝血管瘤CT扫描均有特征性表现,平扫几乎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显示更清楚,且具有特征性的从病灶边缘开始呈结节样强化,逐渐向病灶中心扩展,直至造影剂完全填充病灶,呈“慢显慢退”特征改变。
这种特征表现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可靠重要依据,诊断符合率可达95%以上[3],本组病例均据此征象予以诊断。
鉴别诊断时主要应与肝癌相鉴别,肝癌CT增强时肿块明显不均匀化,动脉期肿块边缘部分明显强化,但静脉期和延迟期肿块强化程度降低,其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增速降型,与血管瘤“慢显慢退”特征改变有较大区别。
医学影像-肺栓塞的影像诊断

l 大多数急性者4-6周吸收,<1%者不吸 收,机化或再开通,遗留下血管壁有残 留增生,可使肺动脉阻塞或狭窄,成为 慢性肺栓塞,可导致肺心。
l 多有心衰、手术史、癌症史、长期卧床 不起史。
l 症状无特异性,从无症状到 猝死。 l 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喀血、低血压、
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 潘纪戍
l 肺栓塞(PE)是指临床或病理上,肺 的部分血供因供应血管为来自栓塞的凝 块所阻塞而中断的情况。
l 广义的肺血栓病还包括由脓毒性、肿 瘤、羊水、脂肪、空气等所致的栓塞。
l 肺栓塞并不等于肺梗塞。
l 1800年Virchow首次描述了静脉栓子和 PE的关系。
l 1922年Wharton和Pierson首次报告了PE 的X线表现。
后 ,做一系列间隔4秒的主肺动脉扫描,
取得密度最高的时间。
l 急性肺栓塞
l 1,部分性充盈缺损:中央或边缘性血管内 低密度区,周围绕以多少不等的造影剂,边缘 规则或不规则。
l 2,完全性充盈缺损:血管内低密度区,占 据全血管,周围无造影剂。
l 3,轨道征:栓子浮动在管腔内,造影剂可 从血管壁和栓子间通过。
l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肺动脉造影,为 有创性技术。
l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核素通气/灌注 (V/Q)扫描,为间接证据。
l 1992年Remy-Jardin首先报告用螺旋 CTA作急性肺栓塞诊断。
l 1998年开始作CTA+深静脉的CTV
l 近10年来快速CTA已成为另一种重要的 诊断工具。
l 全球每年100-200/10万人发病,其中2040人死亡。美国65万例/年,死亡5万/年。
l 薄层,间隔15mm,可用低mA以降低 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