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生物技术的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生物技术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多个方面,旨在利用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掌握相关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2. 掌握分子克隆、蛋白质纯化等生物技术实验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分子克隆实验(1)目的:学习DNA的提取、连接、转化等分子克隆技术。
(2)原理:利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并通过转化将重组质粒导入宿主细胞。
(3)操作步骤:①DNA提取:取适量细胞,加入裂解缓冲液,进行细胞裂解。
②DNA纯化:利用离心柱纯化DNA。
③连接:将纯化后的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
④转化:将连接产物转化至宿主细胞。
⑤筛选:通过PCR、酶切等手段筛选阳性克隆。
2. 蛋白质纯化实验(1)目的:学习蛋白质纯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2)原理:利用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分子量、电荷、亲和力等,通过层析、离心等方法进行纯化。
(3)操作步骤:①样品制备:取适量蛋白质样品,加入适当缓冲液。
②离心:通过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和杂质。
③层析:利用层析柱进行蛋白质分离纯化。
④收集:收集纯化后的蛋白质样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子克隆实验结果:通过PCR、酶切等手段筛选出阳性克隆,证实了目的基因已成功克隆。
2. 蛋白质纯化实验结果:通过层析、离心等方法,成功分离纯化了目标蛋白质。
五、实验讨论1. 分子克隆实验中,DNA提取和纯化是关键步骤。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操作条件,确保DNA质量。
2. 在蛋白质纯化实验中,层析柱的选择和操作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
应选择合适的层析柱,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如使用生物安全柜、穿戴防护用品等。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生物技术实验,我们掌握了分子克隆、蛋白质纯化等基本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生物技术实验报告引言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利用生物体的特性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本实验旨在探索生物技术在实验室中的应用,以期增进对生物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PCR技术,对特定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并通过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学习PCR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了解如何使用凝胶电泳进行DNA分析。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 DNA样本- PCR试剂盒- 扩增引物- DNA电泳仪- 琼脂糖凝胶- DNA标记物方法:1. 准备PCR反应体系:将PCR试剂盒中的反应液与DNA样本、扩增引物混合。
2. 进行PCR扩增:将混合好的反应液放入PCR仪中,按照设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扩增。
3. 准备琼脂糖凝胶:将琼脂糖溶解在缓冲液中,倒入电泳仪中,等待凝固。
4. 准备样品:将PCR扩增产物与DNA标记物混合。
5. 进行电泳:将混合好的样品倒入琼脂糖凝胶槽中,进行电泳分析。
6. 分析结果:观察凝胶上的DNA条带,判断扩增是否成功。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进行PCR扩增和凝胶电泳后,我们观察到在琼脂糖凝胶上出现了一些DNA 条带。
这些条带代表了PCR扩增产物的大小和数量。
通过比较这些条带与DNA 标记物的迁移距离,我们可以确定PCR扩增产物的大小。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PCR技术对特定基因片段进行扩增。
PCR技术通过利用DNA聚合酶酶的特性,在不断变化的温度条件下,使DNA链的两端进行反复扩增。
这种扩增过程可以快速产生大量目标DNA片段,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
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DNA分析方法,通过利用DNA的负电荷特性,在电场的作用下,使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中迁移。
由于DNA片段的大小不同,迁移速度也不同,因此在凝胶上形成了不同大小的DNA条带。
通过与DNA标记物的比较,我们可以确定PCR扩增产物的大小。
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地扩增了目标基因片段,并通过凝胶电泳分析得到了相应的结果。
外植体的培养实验报告

外植体的培养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外植体的培养引言:外植体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可用于植物繁殖、基因转化、病毒检测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外植体培养技术,对玉米的离体培养进行探究和研究,以了解其培养条件及影响因素对植物体的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MS培养基、蔗糖、琼脂、洗涤剂等。
2. 外植体处理:对玉米种子进行外表消毒,去除外壳,保留胚乳部分。
3. 培养基制备:根据配方,称取适量MS培养基粉末,加入适量蔗糖,再加入适量琼脂,经过高压灭菌后倒入培养瓶中。
4. 外植体接种:将外植体放入培养基中,培养瓶装入培养室中,并设置适当的光照和温度条件。
5. 观察和记录:定期观察外植体的生长状态和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结果:在培养室中,观察到外植体开始发芽,并逐渐生长。
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外植体在培养基中分化出芽体,并逐渐形成整株植物。
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受到温度、光照、培养基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讨论:1. 温度对外植体生长影响: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
在本实验中,保持培养室温度在25-28C,观察到外植体的生长状态良好。
2. 光照对外植体生长影响:光照条件对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有很大影响。
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外植体的光合作用和生长,但过强的光照会对外植体造成伤害。
在实验中,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避免外植体曝光。
3. 培养基成分对外植体生长影响:培养基中的蔗糖、植物激素等成分对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有重要影响。
在本实验中,添加适量蔗糖和激素,观察到外植体良好的生长和分化情况。
4. 外植体的营养需求:外植体对养分的需求很高,可以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添加适当的植物激素和促进因子等方式来提供足够的营养,从而促进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玉米外植体的离体培养实验,并观察到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光照和培养基成分等因素对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影响显著。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电泳实验报告引言:电泳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技术实验方法,通过电场的作用,将带电的生物分子在凝胶或液体介质中进行分离和检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电泳技术,对DNA分子进行分离和检测,以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迁移速率和分子大小。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DNA样品、琼脂糖凝胶、TAE缓冲液、电泳仪、电泳槽、电源等。
方法:1. 准备琼脂糖凝胶:按照一定比例将琼脂糖溶解于TAE缓冲液中,加热至溶解完全,冷却至适宜温度后倒入电泳槽中,待其凝固。
2. 样品处理:将DNA样品加入加载缓冲液中,经过短暂离心后,加热至95°C,使DNA完全解旋。
3. 电泳操作:将样品加载至琼脂糖凝胶孔中,接通电源,设置适当电压和时间,进行电泳分离。
4. 显色检测:将凝胶置于染色液中,使DNA分子显色,然后观察和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我们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电泳分离,观察到了不同的迁移速率和分子大小。
在较低电压下,DNA分子迁移速率较慢,而在较高电压下,DNA分子迁移速率较快。
这是因为电压的增加会增加电场的强度,加快DNA分子的迁移速度。
我们还发现,在相同电压下,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分子大小呈反比关系。
较小的DNA分子迁移速度较快,而较大的DNA分子迁移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较小的DNA分子在凝胶中的孔隙中移动的阻力较小,所以迁移速度较快;而较大的DNA分子由于体积较大,在凝胶中的孔隙中移动的阻力较大,所以迁移速度较慢。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DNA分子在电泳过程中的带电性。
DNA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因为带有负电荷,会向阳极迁移。
这一现象与电泳的基本原理相符。
实验中的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些可能影响电泳结果的因素。
首先是凝胶的浓度和孔隙大小,较高浓度的凝胶和较小的孔隙可以更好地分离DNA分子。
其次是电泳时间和电压的选择,适当的时间和电压可以使得DNA分子得到充分分离和检测。
最后是样品的处理,样品的纯度和浓度也会对电泳结果产生影响。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和学习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繁殖等方式进行增殖,并且受到温度、pH值、营养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试管、移液器、细菌液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皿,将琼脂均匀地倒入各个培养皿中。
2. 将培养皿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以杀死培养皿中的病原体。
3. 等待琼脂冷却固化后,将培养皿倒置放置。
4. 使用无菌手术针,从微生物液体中获取一定量的微生物液体。
5. 将微生物液体均匀地涂抹在琼脂培养皿上。
6. 使用无菌眼刷将一部分涂抹的微生物液体划线,以便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7.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并设置不同的温度、pH 值、营养条件等。
8.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我们发现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是有差异的。
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生物量也相对较高。
而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会减慢或停止,甚至会死亡。
实验结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适宜的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微生物的需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温度、pH 值、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环境控制和微生物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微生物技术,并解决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
生物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生物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常见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3.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生物检测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原理,对生物样本中的特定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检测技术:1. 比色法:通过溶液颜色变化来检测生物分子,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
2. 电泳法:利用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差异,对生物分子进行分离和鉴定。
3. 免疫学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生物样本中的特定蛋白质。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离心机、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镜、移液器、试管等。
2. 试剂:蛋白质标准品、糖类标准品、脂肪标准品、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剂、凝胶电泳试剂、染色剂等。
四、实验步骤1. 蛋白质检测(1)制备蛋白质样品:取适量生物组织,用组织匀浆机处理,离心取上清液。
(2)进行电泳:将蛋白质样品与凝胶电泳试剂混合,加样到电泳槽中,进行电泳分离。
(3)染色:用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蛋白质条带。
(4)分析结果:根据蛋白质条带与标准品条带比对,鉴定蛋白质种类。
2. 糖类检测(1)制备糖类样品:取适量生物组织,用组织匀浆机处理,离心取上清液。
(2)进行比色法:将糖类样品与比色试剂混合,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分析结果:根据吸光度与标准品吸光度比对,鉴定糖类种类。
3. 脂肪检测(1)制备脂肪样品:取适量生物组织,用组织匀浆机处理,离心取上清液。
(2)进行比色法:将脂肪样品与比色试剂混合,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分析结果:根据吸光度与标准品吸光度比对,鉴定脂肪种类。
4. 免疫学检测(1)制备抗体:制备针对特定蛋白质的抗体。
(2)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抗体与酶联免疫吸附剂混合,加入生物样本,进行抗原-抗体反应。
(3)分析结果:根据酶联免疫吸附剂的颜色变化,鉴定生物样本中是否存在特定蛋白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蛋白质检测:实验中观察到蛋白质条带,与标准品条带比对,鉴定出蛋白质种类。
生物冷冻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冷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生物样本冷冻保存的操作步骤。
3. 评估冷冻保存对生物样本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生物冷冻技术是一种利用低温环境减缓生物样本内细胞和分子活动的技术,从而实现生物样本长时间保存的技术。
主要方法包括液氮冷冻、干冰冷冻、低温冰箱保存等。
低温环境可以降低生物分子的代谢速率,减缓细胞衰老和死亡,保持生物样本的活力、功能和完整性。
三、实验材料1. 生物样本:细菌、细胞、组织等。
2. 冷冻设备:液氮罐、干冰、低温冰箱等。
3. 试剂:固定液、解冻液、无菌水等。
4. 实验器具:冷冻管、离心管、移液器、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生物样本置于无菌环境中,避免污染。
(2)将所需试剂和器具准备齐全。
2. 生物样本冷冻保存(1)液氮冷冻:将生物样本置于液氮中,使其快速冷冻至-196℃。
(2)干冰冷冻:将生物样本置于干冰中,使其缓慢冷冻至-78℃。
(3)低温冰箱保存:将生物样本置于低温冰箱中,使其缓慢冷冻至-20℃。
3. 生物样本解冻(1)液氮冷冻样本:将样本从液氮中取出,立即置于37℃水浴中解冻。
(2)干冰冷冻样本:将样本从干冰中取出,置于室温下自然解冻。
(3)低温冰箱保存样本:将样本从低温冰箱中取出,置于室温下自然解冻。
4. 评估冷冻保存对生物样本的影响(1)观察样本外观,记录细胞形态、活力等变化。
(2)进行显微镜观察,记录细胞核、细胞质等结构变化。
(3)进行生化实验,检测细胞内酶活性、蛋白质表达等指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观察:冷冻保存后的生物样本,细胞形态基本完整,活力较高。
2. 显微镜观察:冷冻保存后的生物样本,细胞核、细胞质等结构基本完好,未出现明显损伤。
3. 生化实验:冷冻保存后的生物样本,酶活性、蛋白质表达等指标基本正常。
六、实验结论1. 生物冷冻技术可以有效保存生物样本的活力、功能和完整性。
2. 液氮冷冻、干冰冷冻、低温冰箱保存等不同冷冻方法对生物样本的影响较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冷冻保存方法。
生物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一、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2. 了解植物细胞渗透调节作用;3. 掌握显微镜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差,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收缩。
当细胞处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时,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原生质层逐渐恢复与细胞壁的接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蔗糖溶液、蒸馏水、滴管、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2. 仪器:酒精灯、酒精、蒸馏水、烧杯、量筒、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洋葱鳞片叶,剪取约0.5cm×0.5cm的透明鳞片,放入载玻片中。
2. 用滴管滴加适量的蒸馏水于载玻片上的洋葱鳞片叶,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3.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的正常状态。
4. 用滴管滴加适量的蔗糖溶液于载玻片上的洋葱鳞片叶,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5.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6. 用滴管滴加适量的蒸馏水于载玻片上的洋葱鳞片叶,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7.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洋葱鳞片叶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质与细胞壁紧密相连,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无空隙。
2. 当洋葱鳞片叶细胞处于蔗糖溶液中时,细胞失水收缩,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3. 当洋葱鳞片叶细胞处于蒸馏水中时,细胞吸水膨胀,原生质层逐渐恢复与细胞壁的接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六、实验结论1.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是由于细胞渗透调节作用引起的。
2.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洋葱鳞片叶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篇一: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组别:第六组组员:苏琳伟、陈治、陈家和、陈硅报告人:陈硅学号:10349069词汇&释义:Parafilm 封口膜Chloroform 氯仿(三氯甲烷)Isopropanol 异丙醇DEPC 焦碳酸二乙酯TRIZOLa mono-phasic solution of phenol and guanidine isothiocyanatePhenol苯酚isthiocyanate 异硫氰酸胍MCS multiple cloning site (polycloning site)注:MSC是DNA载体序列上人工合成的一段序列,含有多个限制内切酶识别位点。
能为外源DNA提供多种可插入的位置或插入方案。
实验任务:1. 从猪肌肉纤维中提取RNA;2. 2对RNA上EGFP基因密码子片段进行RT-PCR扩增;3. 将经RT-PCR技术扩增的cDNA与插入载体质粒,并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进行克隆;4. 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含目的基因的载体质粒。
实验目的: 1.掌握提取纯化总RNA的原理和技术;2.掌握RT-PCR原理和技术;3.掌握TA克隆原理和技术。
实验原理:A.总RNA提取和纯化RNA 分离的最关键因素是尽量减少RNA 酶的污染。
但RNA 酶活性非常稳定,分布广泛,除细胞内源性RNA 酶外,环境中也存在大量RNA 酶。
因此在提取RNA 时,应尽量创造一个无RNA 酶的环境,包括去除外源性RNA 酶污染和抑制内源性RNA 酶活性,主要是采用焦碳酸二乙酯(DEPC)去除外源性RNA 酶,通过RNA 酶的阻抑蛋白Rnasin 和强力的蛋白质变性剂如异硫氰酸胍抑制内源性RNA 酶。
Trizol试剂是直接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总RNA的试剂,是一种由苯酚和异硫氰酸胍组成的单相溶液它在破碎和溶解细胞时能保持RNA的完整性,裂解细胞并释放出RNA,酸性条件使RNA与DNA分离,加入氯仿后离心,样品分成水样层和有机层。
RNA存在于水样层中。
收集上面的的水样层后,RNA可以通过异丙醇沉淀来还原。
在除去水样层后,样品中的DNA和蛋白也能相继以沉淀的方式还原。
乙醇沉淀能析出中间层的DNA,在有机层中加入异丙醇能沉淀出蛋白。
共纯化DNA对于样品间标准化RNA的产量十分有用。
无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细菌组织,各种样品最大使用量(1ml Trizol),动物组织( 50mg),植物组织(100 mg),丝状真菌( 100mg),动物细胞(5×106~1×107),酵母(1×107) 。
TRIZOL试剂能促进不同种属不同分子量大小的多种RNA 的析出。
例如,从大鼠肝脏抽提的RNA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用溴化乙啶染色,可见许多介于7 kb和15 kb之间不连续的高分子量条带,(mRNA和hnRNA成分)两条优势核糖体RNA 条带位于~5 kb (28S)和~2 kb (18S),低分子量RNA介于0.1 和 0.3 kb之间 (tRNA, 5S)。
当抽提的RNA用TE稀释时其A260/A280比值≥1.8 。
Rnase 污染的10大来源1:手指头2:枪头 3:水/缓冲液4:实验台面 5:内源 Rnase 6:RNA 样品7:质粒抽提 8:RNA 保存 9:阳离子 (Ca, Mg)10:后续实验所用的酶RNA提取须杜绝外源酶的污染,实验时应注意一.严格戴好口罩,手套。
二.实验所涉及的离心管,Tip 头,移液器杆,电泳槽,实验台面等要彻底处理。
三.实验所涉及的试剂/溶液,尤其是水,必须确保RNase-Free。
RNA纯化流程图(附:上清不含DNA的原因:1.因为细胞中存在DNA酶,在提取之前细胞破碎的时候没有加DNA酶抑制剂,DNA已经被分解了。
2.上层水相,PH 5.1左右,当溶液pH在酸性的时候,DNA分子就会沉淀在酚与溶液的界面,只有RNA分子留在水相。
而当pH接近中性时,DNA就会溶解在水相,(导致PH中性的大概原因是trizol与样品比例不对,应该尽量保证提取量的前提下使trizol过量)RNA纯化要求1 纯化后不应存在对酶(如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物质2 排除有机溶剂和金属离子的污染3 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分子等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4 排除DNA分子的污染B.RT-PCR一、知识背景:1、基因表达:DNA RNA Protein单拷贝基因表达存在逐步放大机制,如一个蚕丝心蛋白基因104 个丝心蛋白mRNA(每个mRNA 存活4d,可以合成105 个丝心蛋白)共合成109 个丝心蛋白。
因此单拷贝基因的mRNA 表达水平对于其功能水平的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2、PCR 技术(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模板、引物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 聚合酶的酶促反应,其特异性由两个人工合成的引物序列决定。
反应分三步:a、变性:通过加热使DNA 双螺旋的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b、退火:将反应混合液冷却至某一温度,使引物与模板结合。
c、延伸:在DNA 聚合酶和dNTPs 及Mg2+存在下,退火引物沿5‘ 3’方向延伸。
以上三步为一个循环,如此反复。
3、逆转录酶和RT-PCR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是存在于RNA 病毒体内的依赖RNA 的DNA 聚合酶,至少具有以下三种活性:1、依赖RNA 的DNA 聚合酶活性:以RNA 为模板合成cDNA 第一条链;2、Rnase 水解活性:水解RNANA 杂合体中的RNA;3、依赖DNA 的DNA 聚合酶活性:以第一条DNA 链为模板合成互补的双链cDNA.二、RT-PCR 的准备:1、引物的设计及其原则:1)引物的特异性决定PCR 反应特异性。
因此引物设计是否合理对于整个实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引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同源序列,同种蛋白的不同亚型,不同的mRNA 剪切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hnRNA 对引物的特异性的影响。
尽量选择覆盖相连两个内含子的引物,或者在目的蛋白表达过程中特异存在而在其他亚型中不存在的内含子。
2)引物设计原则的把握:引物设计原则包括a、引物长度:一般为15~30bp ,引物太短会影响PCR 的特异性,引物太长PCR 的最适延伸温度会超过Taq 酶的最适温度,也影响反应的特异性。
b、碱基分布:四种碱基最好应随机分布,避免嘌呤或嘧啶的聚集存在,特别是连续出现3 个以上的单一碱基。
GC 含量(Tm 值):40%~60%,PCR 扩增的复性温度一般是较低Tm 值减去5~10 度。
c、3‘端要求:3’端必须与模板严格互补,不能进行任何修饰,也不能有形成任何二级结构的可能。
末位碱基是A 时错配的引发效率最低,G、C 居中间,因此引物的3’端最好选用A、G、C 而尽可能避免连续出现两个以上的T。
d、引物自身二级结构:引物自身不应存在互补序列,否则会自身折叠成发夹状结构或引物自身复性。
e、引物之间的二级结构:两引物之间不应有多于4 个连续碱基互补,3’端不应超过2 个。
f、同源序列:引物与非特异扩增序列的同源性应小于连续8 个的互补碱基存在。
g、5’端无严格限制:5’末端碱基可以游离,但最好是G 或C,使PCR 产物的末端结合稳定。
还可以进行特异修饰(标记、酶切位点等)等等。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引物。
常用引物设计软件如Primer5.0,Oligo6.0 等对于这些条件都可以自行设置。
二步法RT-PCR反应流程图示一部法RT-PCR反应流程图示C.TA克隆a质粒的基本特性1.质粒的复制通常一个质粒含有一个与相应的顺式作用控制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复制起始区(整个遗传单位定义为复制子)。
在不同的质粒中,复制起始区的组成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可决定复制的方式,如滚环复制和θ复制。
在大肠杆菌中使用的大多数载体都带有一个来源于 pMB1 质粒或 ColE1 质粒的复制起始位点。
图 3-1 是其复制其始示意图。
在复制时,首先合成前 RNAⅡ,即前引物,并与 DNA 形成杂交体;而后 RNase H 切割前 RNAⅡ,使之成为成熟的RNAⅡ,并形成三叶草二级结构,该引物引导质粒的复制。
形成的 RNAⅠ可控制 RNAⅡ形成二级结构,同时 Rop 增强 RNAⅠ的作用,从而控制质粒的拷贝数。
削弱 RNAⅠ和RNAⅡ之间相互作用的突变,将增加带有 pMB1 或(ColE1)复制子的拷贝数。
图带 pMB1(或 ColE1)复制起点的质粒在复制起始阶段所产生的转录的方向及其粗略大小。
篇二:生物技术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作业设计要求1.根据运作流程绘制:一幅能够年产100万株以上试管苗的组织培养各室详细布局平面图(分层多幅图或分解图);一幅(版)设计符合生产规范(运作流程)、合理美观、实用又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植物育苗工厂平面布局图。
2.在第一幅图的下方列出组培所需的仪器、设备的名称,培养基主要物品。
3.根据规模大小设计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作方便,减少污染,节省能源,安全,且具科学和美学有机结合效果的观赏性花园式工厂。
4.要标明题目、图示、坐标方向、班级、学号。
5.不强求按比例,也可用电脑绘制,有三维电脑绘制水平的更好。
6.实验报告一律用福建农林大学实验报告纸。
(一)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各室布局(生产车间)运作流程:1. 洗涤室药品室化学室(配药、灭菌室缓冲区(包括过道、无菌接种室无菌培养室(设计人工光照室、自然光源节能培养室、暗室等);附带办公室,资料室,细胞学实验室,卫生区等。
2. 列出组培所需的仪器、设备的名称。
初步计算各种仪器设备台数总功率、各设施统计用电总量,以供基建部门设计参考。
(二)现代化植物育苗工厂设计:1.主体部分(工厂化育苗运作流程):原种采集圃(品种园)(楼)保试管中间试验区销售展示厅(场、棚)。
2.配套布局部分:①办公室、资料室、大门(包括门卫值班室);②仓库(分类:实验室用品、农资生产材料、肥料、农药等);③游客习作区(科教区、休息亭);④食堂、宿舍、卫生区;⑤绿化(包括厂内外、道路的园林设计);⑥其它(文体、娱乐区等)篇三:生物技术实验报告.显微镜的使用及观察动物基本组织一,实验目的:1,显微镜工作原理2,生物量级及系统过程3,动物基本组织4,显微镜的使用,基本组织观察二,实验原理: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器四个部分。
标本经过物镜与管镜放大后,形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实像经目镜再次放大后,形成放大的虚像。
三,动物与器材:实验器材:13张组织标本实验设备:显微镜四,方法与步骤:1,实验分组2,实验原理讲解3,实验报告要求4,显微镜操作/观察⑴安放显微镜⑵检查⑶对光⑷调焦⑸低倍镜观察⑹高倍镜观察5,观察气管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组织五,实验结果:六,实验结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棱形细胞和锥体形细胞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