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文档3篇
生物豆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生物豆子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2. 探究不同条件下豆子萌发的情况。
3.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种子是植物繁殖的重要方式,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种子萌发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氧气以及完整有活力的胚。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豆子的萌发情况,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四、实验材料1. 黄豆(或绿豆)若干粒2. 两个小碟子(或小碗)3. 自来水4. 温度计5. 湿布6. 干布7. 记录纸和笔五、实验方法1. 准备两个小碟子,分别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将黄豆分别放入两个碟子中,每个碟子放入等量的黄豆。
3. 在实验组碟子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使豆子浸没在水中。
在对照组碟子中不加水。
4. 将两个碟子放置在室温下,用湿布覆盖,保持豆子湿润。
5. 每天观察并记录豆子的变化,包括发芽率、发芽时间、豆芽长度等。
6. 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设置不同温度(如低温、常温、高温)的实验,观察豆子的萌发情况。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将黄豆浸泡在水中24小时,使其吸足水分。
2. 将浸泡好的黄豆分别放入两个碟子中,每个碟子放入等量的黄豆。
3. 在实验组碟子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使豆子浸没在水中。
在对照组碟子中不加水。
4. 将两个碟子放置在室温下,用湿布覆盖,保持豆子湿润。
5. 每天观察并记录豆子的变化,包括发芽率、发芽时间、豆芽长度等。
6. 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设置不同温度(如低温、常温、高温)的实验,观察豆子的萌发情况。
7.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七、实验结果1. 实验组豆子发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水分对豆子萌发有重要作用。
2. 随着温度的升高,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逐渐提高,说明温度对豆子萌发有显著影响。
3. 低温条件下,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较低,说明低温抑制了豆子的萌发。
4. 高温条件下,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也较低,说明高温同样抑制了豆子的萌发。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实验一:影响植物生长的光照强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苗圃土、小型盆栽、光照强度计、棚架方法:1. 在小型盆栽中加入适量苗圃土。
2. 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放置小型盆栽,分别为高光照组、中光照组和低光照组。
3. 使用光照强度计分别测量不同组的光照强度。
4. 每天固定时间浇水,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结果如下:1. 高光照组植物生长较快,叶片较绿。
2. 中光照组植物生长适中,叶片呈浅绿色。
3. 低光照组植物生长缓慢,叶片黄绿色。
四、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光照强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2. 适当的光照强度能够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
3. 低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实验二:微生物培养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培养和观察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形态特征,增加对微生物的了解。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琼脂培养基、培养皿、微生物样品、显微镜方法:1. 使用洗净的培养皿倒入适量琼脂培养基。
2. 在培养皿表面均匀划几道划痕。
3. 采集微生物样品并在琼脂培养基上划线。
4.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5. 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得到以下结果:1. 不同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产生不同的形态特征。
2. 一些微生物形成白色菌落,而另一些微生物形成不同颜色的菌落。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条件下能够生长繁殖。
2. 不同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实验三:果实腐烂速度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果实的腐烂速度,了解果实腐烂过程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不同种类的水果、塑料袋、计时器方法:1. 准备各种水果,并进行标记。
生物反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讨生物反馈技术在生理和心理调节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实验,验证生物反馈对个体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和心理状态(如焦虑、压力)的调节作用,并分析生物反馈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在价值。
二、实验背景生物反馈是一种通过仪器将人体内部的生理信息转化为可视或可听信号,帮助个体了解并控制自身生理和心理状态的方法。
近年来,生物反馈技术在康复医学、心理治疗、运动训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自愿参与实验的健康成年人,年龄在18-45岁之间,无重大疾病史。
2. 实验设备:采用专业的生物反馈仪,能够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并通过显示屏显示信号。
3. 实验分组:将3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
4. 实验流程:- 实验前:对受试者进行基本生理和心理状态的评估,包括心率、血压、焦虑、压力等指标。
- 实验中:- 实验组: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包括心率、血压调节训练和心理放松训练,每次训练30分钟,每周3次,持续4周。
-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心理放松训练,每次30分钟,每周3次,持续4周。
- 实验后:再次对受试者进行生理和心理状态的评估,并与实验前数据进行对比。
5.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等。
四、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 实验组在生物反馈训练后,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对照组在心理放松训练后,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有所改善,但与实验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2. 心理状态:- 实验组在生物反馈训练后,焦虑、压力等心理状态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对照组在心理放松训练后,焦虑、压力等心理状态有所改善,但与实验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五、讨论与分析1. 生物反馈技术对生理指标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这与生物反馈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
生物实验报告【三篇】

生物实验报告【三篇】篇1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
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四、实验过程(见书p30)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五、讨论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篇2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生物调查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我们小组开展了本次生物调查小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 掌握生物调查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实验材料1. 生物调查工具:望远镜、放大镜、记录本、相机等。
2. 生物样本:昆虫、鸟类、植物等。
3. 实验地点:公园、树林、河流等。
四、实验方法1. 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对象等。
2. 观察与记录:通过望远镜、放大镜等工具观察生物,并记录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
3. 样本采集:对感兴趣的生物进行采集,以便后续研究。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实验过程1. 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2. 实验地点:某公园(1)调查准备:提前了解公园内的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准备好调查工具。
(2)观察与记录:在公园内观察各种生物,并记录其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
(3)样本采集:对感兴趣的昆虫、鸟类等进行采集,并做好标记。
(4)数据整理:将观察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物种类:在本次调查中,共观察到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30余种。
2. 生物数量:昆虫数量最多,达数百只;其次是鸟类,有数十只;植物种类较多,但数量相对较少。
3. 生活习性:昆虫多在早晨和傍晚活动,鸟类多在清晨和傍晚鸣叫,植物则在阳光下生长茂盛。
七、实验结论1. 我们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繁多。
2. 生物调查方法简单易行,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态环境,提高保护意识。
八、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生物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护生物,尊重生命,遵守相关规定。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生物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实验报告动物观察(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2. 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探讨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金鱼、鸽子、蝴蝶等。
2. 实验器材:观察箱、显微镜、望远镜、录音笔、照相机等。
3. 实验环境:实验室、校园、动物园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动物行为:观察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如活动、觅食、交配、繁殖、防御等。
2. 记录观察结果:使用观察箱、显微镜、望远镜等工具对动物行为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行为特点等。
3. 分析数据:对观察到的动物行为进行分析,探讨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小白鼠:a. 观察小白鼠的活动范围、活动规律;b. 观察小白鼠的觅食行为,记录其食物种类、数量;c. 观察小白鼠的繁殖行为,记录其繁殖时间、繁殖数量。
2. 观察金鱼:a. 观察金鱼的活动范围、活动规律;b. 观察金鱼的觅食行为,记录其食物种类、数量;c. 观察金鱼的繁殖行为,记录其繁殖时间、繁殖数量。
3. 观察鸽子:a. 观察鸽子的活动范围、活动规律;b. 观察鸽子的觅食行为,记录其食物种类、数量;c. 观察鸽子的繁殖行为,记录其繁殖时间、繁殖数量。
4. 观察蝴蝶:a. 观察蝴蝶的活动范围、活动规律;b. 观察蝴蝶的觅食行为,记录其食物种类、数量;c. 观察蝴蝶的繁殖行为,记录其繁殖时间、繁殖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小白鼠:a. 小白鼠的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规律为白天休息,夜间活动;b. 小白鼠的觅食行为以植物种子为主,数量较少;c. 小白鼠的繁殖时间为春季,繁殖数量较多。
2. 观察金鱼:a. 金鱼的活动范围较窄,活动规律为白天觅食,夜间休息;b. 金鱼的觅食行为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为主,数量较多;c. 金鱼的繁殖时间为夏季,繁殖数量较多。
3. 观察鸽子:a. 鸽子的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规律为白天觅食,夜间休息;b. 鸽子的觅食行为以谷物、种子为主,数量较多;c. 鸽子的繁殖时间为春季,繁殖数量较多。
生物正交反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正交和反交实验,探究生物性状的遗传方式。
2. 比较和判断生物性状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以及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3. 掌握正交和反交实验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材料:高茎豌豆(D)和矮茎豌豆(d)、红眼果蝇(XbXb)和白眼果蝇(XBY)、紫茉莉等。
2. 实验工具:显微镜、解剖镜、剪刀、镊子、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镜头等。
三、实验方法1.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 正交:将高茎豌豆(D)作为父本,矮茎豌豆(d)作为母本进行杂交。
- 反交:将矮茎豌豆(d)作为父本,高茎豌豆(D)作为母本进行杂交。
- 观察并记录F1代和F2代的表现型。
2. 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实验:- 正交:将红眼果蝇(XbXb)作为父本,白眼果蝇(XBY)作为母本进行杂交。
- 反交:将白眼果蝇(XBY)作为父本,红眼果蝇(XbXb)作为母本进行杂交。
- 观察并记录F1代和F2代的表现型。
3. 紫茉莉杂交实验:- 正交:将紫茉莉(A)作为父本,紫茉莉(a)作为母本进行杂交。
- 反交:将紫茉莉(a)作为父本,紫茉莉(A)作为母本进行杂交。
- 观察并记录F1代和F2代的表现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 正交:F1代均为高茎,F2代出现3高茎:1矮茎的比例。
- 反交:F1代均为矮茎,F2代出现3矮茎:1高茎的比例。
- 结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性状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2. 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实验:- 正交:F1代均为红眼,F2代出现1红眼:1白眼的比例。
- 反交:F1代均为白眼,F2代出现1红眼:1白眼的比例。
- 结论: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性状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由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3. 紫茉莉杂交实验:- 正交:F1代均为紫茉莉(A),F2代出现3紫茉莉:1白花。
- 反交:F1代均为白花,F2代出现3紫茉莉:1白花。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3篇)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3篇)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精选3篇)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掌握显示细胞中过氧化物酶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3、掌握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检测方法二、实验原理:1、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为有色化合物,用联苯胺处理标本,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苯胺蓝,进而变为棕色产物,因而可以根据颜色反应来判定过氧化物酶的有无或多少。
中间产物蓝色联苯胺是不稳定的,无需酶的参加即可氧化为棕色化合物。
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
它是一个主动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参与的过程。
3、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根据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进行显微观察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
三、实验步骤: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1、在载片上滴一滴PBS缓冲液;2、取骨髓细胞:用断颈法处死小鼠,立即剪取后肢,去除肌肉,剥出后肢股骨,剪开股骨一端,用牙签尖的一端插入剪开的小孔中,抠取少许骨髓细胞置滴有PBS的载片上;3、涂片:用另一玻片将骨髓细胞沿一个方向涂布推开,室温晾干;4、媒染:在涂片上滴0.5%硫酸铜液,以盖满涂片为宜,处理30秒-1分钟。
5、倾去硫酸铜液,直接滴入联苯胺混合液反应6分钟(以盖满涂片为宜)6、清水冲洗,番红复染2min。
7、镜检:清水冲洗,室温晾干,先低倍镜下观察,后换高倍镜下观察(油镜100_)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与观察吉姆萨染色: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95%乙醇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5、吉姆萨染色液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7、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吖啶橙染色: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甲醇:冰醋酸(3:1)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每次1min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环境下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6、选用蓝光激发滤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实验报告文档3篇Biological experiment report document编订:JinTai College生物实验报告文档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生物实验报告文档2、篇章2:浙江大学生物传感器实验报告文档3、篇章3:大学生物实验论文要领文档篇章1:生物实验报告文档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B)的硫酸铜溶液。
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三、实验过程(见书P18)四、实验用品(见书P18)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篇章2:xxx大学生物传感器实验报告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生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名称生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姓名徐梦浙学号专业生物系统工程指导老师王建平/叶尊忠一热电偶传感器实验了解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原理和调理电路,熟悉调理电路工作方式。
本实验主要学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了解热电偶特性曲线;2.观察采集到的热信号的实时变化情况。
3.熟悉热电偶类传感器调理电路。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myDAQ、myboard、nextsense01热电偶实验模块、万用表五、在插拔实验模块时,尽量做到垂直插拔,避免因为插拔不当而引起的接插件插针弯曲,影响模块使用。
六、禁止弯折实验模块表面插针,防止焊锡脱落而影响使用。
七、更换模块或插槽前应关闭平台电源。
八、开始实验前,认真检查热电偶的连接,避免连接错误而导致的输出电压超量程,否则会损坏数据采集卡。
九、本实验仪采用的电偶为K型热电偶和J型热电偶。
热电偶是一种半导体感温元件,它是利用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显著变化的特性实现测温。
热电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热电偶是一种使用最多的温度传感器,它的原理是基于1821年发现的塞贝克效应,即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或B 组成一个回路,其两端相互连接,只要两节点处的温度不同,一端温度为T,另一端温度为T0,则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见图50-1(a),即回路中存在电动势,该电动势被称为热电势。
图50-1(a)图50-1(b)两种不同导体或半导体的组合被称为热电偶。
当回路断开时,在断开处a,b之间便有一电动势ET,其极性和量值与回路中的热电势一致,见图50-1(b),并规定在冷端,当电流由A流向B时,称A为正极,B为负极。
实验表明,当ET较小时,热电势ET与温度差(T-T0)成正比十二、关闭平台电源(myboard),插上热电偶实验模块。
开启平台电源,此时可以看到模块左上角电源指示灯亮。
十三、打开nextpad,运行热电偶实验应用程序十四、查看传感器介绍,了解热电偶的原理及温差与热电势之间的关系。
十五、在特性曲线页面。
选择不同型号的热电偶观察各型号热电偶的V-T,在测温曲线的下方,手动模拟产生热电势的值,观察测温曲线。
十六、在实验内容页面中了解实验的内容、操作方式和过程十七、在仿真页面任意改变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值和运算放大倍数,记录E(T,T0)和冷端温度仿真的输出值E(T0),将数据填写到热电偶温度手动测量表中,查表计算热电偶的电势所对应的温度值。
十八、在测量页面十九、选择实际接入的电阻二十、在nextsense01中,用杜邦线将R2 R4链接到运算放大器上。
二十一、调零。
将A、B端用杜邦线短接,调节模块右侧下方的电位器,对放大器的输出Vout进行调零。
二十二、测量。
选择K型或者J型热电偶其中一个,连接到A、B两端,在自动测量页面,点击页面上的开始按钮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将热电偶放置到热水中记录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范围至少30度)。
二十三、在nextpad页面中,点击页面右上的数据保存按钮,选择保存的表格,进行数二十四、数据及结论(绘制数据点散图,建立回归方程,分析灵敏度和线性误差)冷场温度热电偶输出电势(uV) 20.64 3543.21 20.65 3500.6 20.65 3731.66 20.65 3730.34 20.64 3797.5687.59 86.81 91.08 91.06 92.3温度差 66.95 66.16 70.43 70.41 71.6620.64 20.65 20.65 20.65 20.64 20.65 20.65 20.66 20.66 20.65 20.66 20.65 20.66 20.64 20.66 3815.13561.15 3491.3 3509.37 3463.48 3472.74 3514.91 3535.65 3585.15 3601.62 3544.6 3443.76 3421.89 3410.39 3461.66 92.62 87.93 86.63 86.97 86.11 86.29 87.07 87.46 88.38 88.68 87.63 85.76 85.36 85.13 86.171.98 67.28 65.98 66.32 65.47 65.64 66.42 66.8 67.72 68.03 66.97 65.11 64.7 64.49 65.44实验表明,当ET较小时,热电势ET与温度差(T-T0)成正比,被测传感器的比例系数为54.020。
根据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显著且有规律变化的这一特性,可以实现测温功能。
篇章3:大学生物实验论文要领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题目:用短语,不用句子:……的研究,不要用学科题目作标题;英文:A study of…… 通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不宜举例,不用引文。
英文摘要调整一下,符合英文顺序。
关键词:分子式、化学式不作为关键词,要写全名。
常规技术不做关键词如离心,英文关键词用,隔开前言:常见的引言包括以下内容:1 提出课题的现实情况和背景;2说明课题的性质、范畴及其重要性,突出研究的目的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3 前人研究成果及其评价;4 达到研究目的的研究方法和实(试)验设备;5 研究工作的新发现。
研究背景理论依据(XX是什么,研究进展,实验原理包括方法原理、实验对象原理即为什么选这两个对象,有无关联,判断原理的依据)、研究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方法(怎样研究)400-500字左右,文献综述包括在前言里。
写前人……本研究……希望得到……的结果材料:写主要的,例如树脂,Tris,其他就写国产分析纯,如NaCl,烧杯、试管不写方法:众所周知的方法不写,如离心。
写出方法名字,注明参考文献,重点写改进方法。
例如:提取效果为……的电泳进行检测结果:比例尺、图标、放大倍数;不进行评论评价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不要原始浓度,电泳的各个泳道是什么一定要写出来。
洗脱图自己重新做一个,标注单位。
柱层析的峰要写标号,注明是什么蛋白。
结论:实验表面结果,反映了什么现象。
相同因素之间,不同因素之间。
方法怎么样。
讨论:得到这样结果的可能原因,原因大小程度。
建议、改进可放分析讨论。
1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出现意味了什么?用理论解释。
2比较与前人异同(异:解释差异;同:更加证明)3研究有什么新发现,可能的原因4实验的不足其他:同一结果图表不共存,如果图不能直接说明可以附上表,图上无多余的线,违反总体趋势的个别点可以去掉。
折线图横轴按实验进行顺序编写。
小数点位数保持一致。
(适用于细胞生物学及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及生物化学有待补充。
致谢:协助、资金支持,200字生化海报:IgG与别人标准进行比较,pro标准曲线不过0点,标准pro只有280nm,几个样都要算。
图名称包括:方法、目的、对象电泳:上样顺序、其他分子量、marker分子量、分析趋势(迁移率一般达不到0.999)紫外:峰1,峰2,那个是我们的写分析不写说明,与其他步骤联系起来,层析与电泳联系起来说明分析:最后有结论,浓度、回收率提取出来,图有序列关系,按实验进行顺序海报一般是竖的,存PDF或图片分析讨论对结果讨论,对别人展示好的一面,不是注意事项要有说明,表名称,要有整体联系性。
篇三:xxx大学生化实验报告——模版(新)小牛肠碱性磷酸酶的提取及酶活测定、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SDS-PAGE电泳法测定蛋摘要本实验通过从小牛肠中提取小牛肠碱性磷酸酶,利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并测定酶的活性。
最后通过SDS-聚丙烯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关键词小牛肠碱性磷酸酶提取酶活测定考马斯亮蓝法SDS-PAGE电泳法本实验分为三部分。
先通过对牛小肠内膜的刮取,离心,沉淀析出等方法,提取牛小肠碱性磷酸酶;然后用考马斯亮蓝G-250与碱性磷酸酶结合,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一定波长下测定结合物的吸收波长,根据其吸光度与蛋白质结合物的含量成正比的关系测定蛋白质含量,进而测定出蛋白质的比活力;最后,通过SDS-聚丙烯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分析所获得的电泳结果来推算出被测蛋白质分子量的近似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