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优选资料p
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综合试验报告综合实验Ⅰ.Southern杂交(质粒DNA提取、PCR技术体外扩增DNA、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地高辛标记的Southern杂交)一.实验目的1.学习Southern杂交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学习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原理。
3.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
4.掌握DNA体外连接的基本技能,了解连接反应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在碱变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而变性,质粒DNA氢键也大部分断裂,双螺旋也有部分解开,但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pH=的乙酸钠将其pH调到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到原来的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构型,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形成缠绕的致密网状结构,离心后,由于浮力密度不同,染色体DNA与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DNA片段的一种技术,PCR进行的基本条件:DNA模板(在RT-PCR中模板是RNA)、引物、dNTP(dATP、dTTP、dGTP、dCTP)、Taq DNA聚合酶、反应缓冲体系。
PCR循环由三个步骤组成:变性、退火、延伸。
每一个循环的产物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通过30个左右循环后,目的片段的扩增可达106倍。
DNA片段之间的连接是通过DNA连接酶的催化实现的。
DNA连接酶催化具有平末端或互补粘性末端的DNA片段间相邻碱基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
最常用的来源于T4噬菌体的T4DNA连接酶。
对于平末端或互补的粘性末端可直接进行连接反应。
一个片段是平末端,另一片段为粘性末端或两个片段都是粘性末端但不配对,则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可一匹配或通过平末端进行连接。
通常采用末端补平、加同聚物尾、加接头等方式是目的片段之间能够匹配。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探究DNA复制、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分子水平生物学过程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E. coli)细菌菌斑、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琼脂糖、琼脂糖电泳试剂、PCR扩增仪、电泳仪等。
2. 实验步骤:
a. DNA提取:取一支含E. coli细菌菌斑的移液管,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
b. PCR扩增:将提取的DNA加入PCR试剂盒中进行PCR扩增反应。
c. 原核表达:将扩增后的DNA片段转入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
d. SDS-PAGE电泳:将蛋白质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通过电泳进行蛋白质分子量的分离。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DNA提取:成功提取到E. coli细菌的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到DNA的带型。
2. PCR扩增:成功扩增出目标DNA片段,并经过验证测序结果正确。
3. 原核表达: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目标蛋白质,通过SDS-PAGE电泳观察到目标蛋白质的条带。
4. SDS-PAGE电泳:观察到蛋白质的分子量差异,验证了蛋白质的分离效果。
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DNA提取、PCR扩增、原核表达和蛋白质分离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步骤,从而全面了解了分子生物学过程的基本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可靠,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发现了实验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无。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生物化学实验是利用生物化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代谢过程进行研究的实验。
其中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样品;试剂,酚酞、硫酸、氢氧化钠、蛋白质定性试剂、酶定性试剂等;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蛋白质的定性实验,取少量蛋白质样品,加入蛋白质定性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2. 核酸的定性实验,取少量核酸样品,加入核酸定性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3. 酶的定性实验,取少量酶样品,加入酶定性试剂,观察反应情况并记录结果。
4. 碳水化合物的定性实验,取少量碳水化合物样品,加入酚酞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5. 生物分子的定量分析,利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等仪器,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样品中的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从而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代谢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了生物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意义,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生物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生物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命体系中化学成分和物质转换过程的科学,其实验研究对于揭示生命的本质、改善人类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介绍一次生物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和结果。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旨在从多个方面探究某种生物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功能,以及探索该物质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
具体的实验目标包括:1. 通过化学方法及相关仪器对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和测定;2. 对该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进行测定,并探究其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3. 通过光谱分析、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确定该化合物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4. 总结实验结果,探讨该化合物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前景。
二、实验步骤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提取目标化合物。
选用某一生物体组织作为原料,在适当的化学反应条件下,经过酶促反应、液液抽提、柱层析等步骤,旨在获得目标化合物的高纯度样品。
2. 分析结构。
使用核磁共振(NMR)、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现代科学仪器和技术,对提取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和测定,以揭示化合物分子结构,及其性质和可能的反应机制。
3. 氧化还原性测定。
利用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对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进行测定,及探究其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
4. 酶活性测定。
通过对该化合物活性酶的特定底物的催化反应,测定其反应速率及相关动力学参数,以推测该化合物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方式及机制。
5. 总结实验结果。
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对该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功能进行总结,即探讨其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及未来前景。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通过化学反应及柱层析等步骤,我们从生物体组织中获得了目标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分析,揭示了化合物的结构;2. 通过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我们测定了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并推测了其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3. 通过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我们推测了该化合物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及性质,具体表现为一定的生物活性及催化能力;4.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总结了该化合物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探讨了可能的发展方向及挑战。
高级生化技术实验报告

高级生化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和应用高级生化技术,进一步加深对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理解,并研究其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准备- 实验用细胞培养基- 细菌培养板- RNA提取试剂盒- 蛋白质表达载体- Plasmid DNA纯化试剂盒实验步骤1. 细胞培养:使用实验用细胞培养基培养细胞,维持合适的环境条件。
2. 细菌培养:将细菌样品接种在细菌培养板上,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 RNA提取:使用RNA提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的指导进行细胞中RNA的提取。
4. Plasmid DNA纯化:将含有目标基因的细菌培养物收集,使用Plasmid DNA 纯化试剂盒纯化目标基因。
实验结果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菌培养,我们成功获得了足够数量的细胞和细菌样品。
通过使用RNA提取试剂盒和Plasmid DNA纯化试剂盒,我们也成功提取到了目标物质RNA和目标基因。
结果分析获得RNA和纯化目标基因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RNA的提取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基因表达水平,了解细胞内的生化过程。
而纯化的目标基因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基因编辑、转基因技术等。
应用前景高级生化技术作为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中所使用的技术可以应用于:- 医学研究:通过研究细胞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探寻疾病发生的机制,找到新的药物靶点,并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农业领域:通过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产量和品质,为粮食安全和农作物种植提供支持。
- 环境保护:通过分析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生化功能,寻找利用细菌来降解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方法,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
总结本实验成功应用了高级生化技术,通过细胞培养、细菌培养、RNA提取和Plasmid DNA纯化等步骤,获得了目标物质。
基于这些成果,我们探讨了高级生化技术在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学会和掌握核酸制备的一些基本操作和方法,并通过分光光度法和电泳等实验技术研究核酸的性质;2、学习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水平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纯度、浓度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图谱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4、学会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析不同材料之间DNA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核酸制备,CTAB法,限制性内切酶,分光光度法,电泳Abstract:1.The extraction of plant DNA.2.Determination of plant DNA purityand concentration.3.Plant DNA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enzymatic.4.DNA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toseparate DNA fragments.5.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plantDNA.Key words:Nucleic acid preparation, CTAB,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Spectrophotometry, Electrophoesis.一.黄豆芽DNA的提取1.材料:正在生长的黄豆芽2.主要仪器和用具:(1)高速冷冻离心机(16 000 r/min);(2) 恒温水溶;(3)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4)电泳仪及微型电泳槽;(5)电冰箱;(6)凝胶成像系统或手提式紫外检测仪;(7)微波炉;(8)电子天平;(9)纯水系统;(10)1.5 mL离心管及离心架;(11)微量移液管10 uL、200uL、1 000uL各1支及各量程吸头;(12)常用玻璃仪器及滴管等;(13)一次性塑料手套。
3. 试剂(1)0.1 mol/LTris-HCl (pH8.0)缓冲液(0.607gTris碱溶于40ml灭菌双蒸水。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根据测得的O.D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对应的RNA含量,按下式计算出制品中RNA的百分含量:
×100%
(4)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测定RNA的四种碱基
1)RNA的碱水解:
称取0.20gRNA,溶于5ml 0.3mol/L KOH溶液中,使RNA的浓度达到20~30mg/ml。沸水浴加热30min。将水解液转入到锥形瓶中。冰浴,在冰浴过程中用高锰酸溶液滴定到水解液的PH值为3.5.在2500rpm离心10min。出去沉淀,上层液即是样品。
2)RNA基团鉴定和地衣酚法测定RNA含量的基本原理:
RNA含有核糖、嘌呤碱、嘧啶碱和磷酸组分,加硫酸煮沸可使其水解,用硝酸银、地衣酚和定磷试剂可分别鉴定嘌呤碱、核糖和磷酸组分。
A:嘌呤鉴定:
嘌呤碱与硝酸银反应可生成白色的嘌呤银化物沉淀。
H2SO4AgNo3
RNA嘌呤嘌呤银化物(白色或红棕色)
100℃
酵母含RNA 达2.67—10.0%,DNA 则少于0.03—0.516%。为此,提取RNA多以酵母为原料。
由于RNA得来源很多,因而提取制备方法也各异,一般有苯酚法、稀碱法和浓盐法、去污剂法和盐酸胍法。其中苯酚法又是实验室最常用的方法,次方法能够较好地除去DNA和蛋白质,提取的RNA具有生物活性,两种常见的方法原理为:
核糖定量反应:
RNA
HCl
93℃
4)使用电泳技术进行RNA鉴定的基本原理:
任何物质质点,由于其本身在溶液中的解离或是由于其表面对其他带电质点的吸附,会在电场中向一定的电极移动。一般来说,在碱性溶液中,分子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而在酸性溶液中,分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不同质点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常用泳动度(迁移率)来表示。即带电质点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泳动速度。电泳快慢与电场强度、溶液的PH值、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渗现象有关。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报告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报告班级2010级临床6班姓名、学号:刘顺伟:1010150622 李朝杰1010150619 评分一、实验项目:牛血清白蛋白的提取与鉴定二、实验目的1.掌握电泳的基本原理,加深对蛋白质两性解离性质的理解。
2.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的基本操作。
3.掌握血清白蛋白的提取与鉴定方法。
三、实验原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电泳技术被广泛用于许多大分子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电泳过程中带电粒子的移动速度与粒子荷电量、电场强度、粒子重量与半径及介质的黏度有关。
其中粒子荷电量又受周围介质的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电场强度则取决于电泳时所加的电压。
为了克服溶液对电泳离子的影响一般在电泳体系中加入不流动的固相支持物。
根据支持物的不同,将电泳分为许多种类,如滤纸电泳、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等。
牛血清白蛋白(即清蛋白)是牛血清中的简单蛋白,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分子量69 KD。
等电点4.88。
应用相同浓度硫酸胺盐析法将血清中白蛋白与其它球蛋白分离,最后用透析法除盐,即可提取白蛋白。
再利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对牛血清白蛋白进行分离,之后染色鉴定。
本实验系以醋酸纤维素薄膜为固体支持物,用于分离血清蛋白质,由于清蛋白及几种球蛋白的特性不同,可被分为清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等部分:四、实验步骤(一)盐析取离心管一支加入牛血清2 ml、加入等量PBS(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血清,摇匀后,逐滴加入pH 7.2饱和硫酸铵溶液2ml,边加边摇,充分混匀,然后静止放置10分钟,再离心(4000 r/min)10 min,将上清液侵入试管中。
(二)透析取玻璃纸一张,折成袋形,将离心后的上清液倒入袋内,用线扎紧上口(注意要留有空隙),用玻璃棒悬在盛有半杯蒸馏水的100 ml烧杯内,使透析袋下半部侵入水中,对蛋白液进行透析,常用玻璃棒搅拌袋外(烧杯中)+,观液体,以缩短透析时间。
更换蒸馏水多次,用纳氏试剂检查袋外液体的NH4察颜色变化,直至袋内盐分透析完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按表1中给出的浓缩胶配置方法制备浓缩胶。
注意一旦加入TEMED,马上开始聚合,故应快速操作。
6. 在聚合的分离胶上直接灌注浓缩胶,立即在浓缩胶溶液中插入干净梳子。
7. 在等待浓缩胶聚合时,可对样品进行处理,在样品中按1:1体积比加入样品处理液,在100℃加热5min以使蛋白质变性。
8. 浓缩胶聚合完全后(30-60 min),小心移出梳子。
将凝胶固定于电泳装置上,上下槽各加入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
二、上样电泳
1. 按预定顺序加样,加样量通常为10~25μL。
电泳检测样品至少包括:蛋白Marker、上样液(原液)、上样后的穿透液、10mM 咪唑冲洗液、50mM咪唑冲洗液、100mM咪唑冲洗液、250mM咪唑冲洗液。
2. 将电泳装置与电源相接,凝胶上所加电压为8V/ cm。
当染料前沿进入分离胶后,把电压提高到15 V/ cm,继续电泳直至溴酚蓝到达分离胶底部上方约1 cm,然后关闭电源。
3. 从电泳装置上卸下玻璃板,用刮勺撬开玻璃板。
紧靠最左边一孔凝胶下部切去一角以标注凝胶的方位。
三、用考马斯亮蓝对SDS聚丙稀酰胺凝胶进行染色和脱色
染色时间:现温度下不少于2h。
脱色需3~10小时,期间应多次更换脱色液直至背景清楚。
为了永久性记录,应尽快对凝胶进行拍照。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质粒的提取、酶切电泳图谱
1 2 M
图1-1 第四组电泳图谱图1-2 第三组电泳图谱
1:酶切后的质粒2:质粒M :Marker 1、2:质粒4、5:酶切后质粒
观察结果:通过对比第三组和第四组电泳图谱,可以发现酶切后的质粒条带在原质粒条带的前面,并且质粒泳道条带比较多;电泳条带模糊,呈凹凸形状,拖尾现象比较严重,不能很明显地观察结果。
原因分析:
1:破菌后的原液 2:50mM 咪唑冲洗液 3:100mM 咪唑冲洗液
4:250mM 咪唑冲洗液 我们以第三组的穿柱液作为标本
2)我们从图谱中可以看出目标蛋白在50mM 咪唑洗脱液和100mM 咪唑洗脱液中被洗脱下的量是比较多的,因此我们可以在50-10mM 之间寻找最适咪唑液的浓度。
3)图3-2是未加IPTG 诱导目标蛋白产生的对照,通过与图3-1对比,可以发现在33kD-45kD 之间没有蛋白条带的产生,而加IPTG 的组有明显的蛋白质条带,因此可知在诱导外源基因表达时诱导剂是必不可少的。
五、实验总结 1)通过本次试验,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实验技术,也锻炼了一下以前学过的方法,更从实验中的小细节领悟到许多知识,总体来说收获很大。
2)在实验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忽略任何小细节,加强时间观念,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操作规范,不懂得东西要及时请教他人。
3)最后,感谢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第四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感谢所有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对我们的帮助。
图3-2 对照组,未加IPTG 诱导 结果分析: 1)通过SDS-PAGE 鉴定图谱3-1我们可以看出,通过IPTG 的诱导,我们成功得
到了目标蛋白。
通过与Marker 标准蛋白对比,可以看到目标蛋白分子量在33kD-45kD 之间;原液中含有大量的目标蛋白,穿柱液中没有,说明目标蛋白被吸附到了层析柱中。
通过第三组和第四组结果的比对,可以看到第四组在不同浓度咪唑洗脱液得到的
目标蛋白的量比第三组多,有可能是因为第四组加样量多于第三组,或者是50mM 没
有完全洗脱便开始100mM 咪唑进行洗脱。
1:原液 2:穿透液 3:50mM 咪唑洗脱液
4、100mM 咪唑洗脱液
5、250mM 咪唑洗脱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