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创作与分析

合集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创作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创作与演唱分析

5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3思。

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爱情的独特思考和体验。

曲作者王龙是著名青年钢琴艺术指导和作曲家,近年来曾先后在多次重要演出中担任钢琴艺术指导,并推出了《与你相见若如初》《新的向往》等佳作。

这首歌曲自推出后,也获得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可,与其他多部佳作一道,有力推动了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

三、古诗词歌曲《锦瑟》音乐分析(一)古朴深邃的歌词在西方艺术歌曲中,歌词是该声乐形式最大的特色所在,均采用诗人的诗歌谱写而成。

从诗歌角度而来,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之瑰宝,更完全可以满足艺术歌曲表现之需要。

具体到这首《锦瑟》而言,诗歌作者李商隐是当代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曾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精美的瑟为什么有五十根弦,看到这些弦和柱,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庄子在自己的梦境中化身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望帝将自己愤恨寄情于杜鹃。

大海和明月都流下了泪珠,蓝田山上的玉石也化作了青烟。

为什么此情此景到现在才追忆?是因为当时的心中是一片茫然。

通过白话文翻译可以看出,这首诗歌延续了李商隐一向的创作风格,采用比兴手法,频繁运用典故,并引导着读者发挥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画面感,情真意切,含蓄深沉。

首联中,作者从琴瑟谈起,表示看到了琴瑟便想起了自己的过往,特别是五十根琴弦正好与自己的年纪相同,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并顺利引出下文。

接下来的四句则连续运用了四个典故,分别是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明珠有泪和暖玉生烟。

庄周梦蝶表达作者对庄子逍遥洒脱的敬佩和向往;望帝啼鹃表明了自己苦苦追寻而最终无果的愤恨与遗憾;明珠有泪和暖玉生烟则更像是作者的自我安慰。

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沧海明月和蓝天暖玉正是自己的见证者,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唯美和朦胧的感觉,以及美好事物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叹。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作者反问道为什么到今天才追忆,而且只剩下了追忆。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摘要】《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歌曲,歌词描绘了长江的壮丽风景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文章从创作背景、歌词分析、旋律编曲、演唱者诠释以及歌曲影响力和反响等方面对这首歌进行了全面剖析。

创作背景揭示了创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和情感表达;歌词分析展现了对江景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眷恋;旋律编曲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演唱者则通过各自的声线和演绎方式赋予歌曲不同的情感表达;歌曲影响力和反响说明了这首歌曲在观众中的广泛影响和震撼力。

《我住长江头》是一首令人留恋回味的经典之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演唱、分析、背景、歌词、旋律、编曲、演唱者、诠释、影响力、反响、总结。

1. 引言1.1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经典艺术歌曲,它的创作和演唱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这首歌曲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从创作背景、歌词、旋律与编曲、演唱者诠释,到歌曲的影响力和反响,逐一展开探讨。

在创作背景方面,我们将深入挖掘《我住长江头》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探讨作曲家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初衷。

通过对歌词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探讨其深层含义及引发的共鸣。

接着,我们将对《我住长江头》的旋律和编曲进行细致剖析,探讨其音乐结构和风格特点。

我们还会对不同演唱者对这首歌的诠释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版本的表现力和魅力所在。

我们将深入探讨《我住长江头》在音乐界和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反响,分析其在文化传承和人们心中的地位。

通过全面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将揭示《我住长江头》这首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2. 正文2.1 《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充满浓厚乡愁情怀的艺术歌曲,是由著名音乐人贾鹏亲自作词作曲,于2003年首次推出。

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对家乡长江的深深眷恋和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故乡美好景色的追忆。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我住长江头》是一首艺术歌曲,创作于1956年,由杨洪基作词,刘家昌作曲,首演者为王丽凤。

这首歌以长江为背景,讴歌了长江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和长江流域人民的精神风貌。

这首歌曲的词曲融合得非常紧密,音乐和歌词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歌曲的开头就是用典型的四声四调的民歌唱法,让听众立刻进入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中。

整个歌曲以忧伤的口吻唱出了热爱长江的深情。

旋律上,该曲采用了长调,从低音部一路上扬,充满了壮美之感。

而伴奏中融合了很多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笛子等,更是把本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从歌词角度来看,这首歌曲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歌词中充满了对于长江的深情和热爱,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不断向前的精神。

整个歌曲中关键字汇聚于“长江”,正是由于长江的存在,才让我们有了生命和希望。

而首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更是道出了长江流域千年来沟通南北、交流东西的重要性。

从表演者角度来看,这首歌曲需要表演者有着出色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演唱既需要表现出歌曲中忧伤、激昂、向往、自豪等情感,还需要对长江流域文化、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表现力和深刻内涵。

历史上也有很多优秀的演唱者,如王丽凤、邓丽君、武艺等,他们在演唱时不但通声情并茂,而且用独特的个人风格凸显出歌曲的内涵意义,使得歌曲更加入耳难忘。

总之,《我住长江头》这首艺术歌曲以深情的笔墨诠释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对于民族精神的强烈认同。

该曲既表现了对于自然的深情厚爱,更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由著名音乐家崔健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歌曲发行于1993年的专辑《一无所有》中。

这首歌曲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意境丰富的歌词而备受赞誉,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歌曲的创作与演唱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歌曲创作分析1. 旋律《我住长江头》的旋律曲调优美、动人,充满了悲情和感伤。

曲调的起伏间,伴随着崔健独特的嗓音,让这首歌曲充满了张力和穿透力。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旋律更是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使得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2. 歌词歌曲的歌词通过简洁而抒情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对长江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歌词中的“江头”象征着一种情感的归宿,对故乡和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江水和自己的生活境况,突显出演唱者内心的矛盾和煎熬。

这些精心选用的词语和独特的表达手法,使得歌曲的歌词更加生动、深远,富有诗意。

3. 编曲歌曲的编曲大气磅礴,旋律悠扬动人。

曲调流畅,音乐旋律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让人沉浸其中。

整首歌曲充满了一种磅礴、激昂的气势,更加突显了歌曲的深情与激情。

二、演唱分析崔健作为中国摇滚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以来都以其深情、磁性的嗓音和澎湃的表演风格而备受喜爱。

在《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中,崔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情感演绎了这首歌曲。

在演唱时,他把歌词中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让人陷入一种深情的情感漩涡之中。

嗓音的震撼力和情感的表达力,让人感慨不已,促使听众对这首歌曲产生共鸣。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崔健的饱满的情感表达和对歌词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得整首歌曲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力,更显其独特的魅力。

他声情并茂的演绎也使得这首歌曲被听众广泛传唱和喜爱。

崔健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还展现了其专业与才华,在音乐表现技巧上有着非常出色的掌握,能够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细腻的唱腔和饱满的情感表达,让这首歌曲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歌曲《点绛唇赋登楼》的创作与演唱分析

歌曲《点绛唇赋登楼》的创作与演唱分析

歌曲《点绛唇赋登楼》的创作与演唱分析《点绛唇赋登楼》是一首由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词曲,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精妙的歌词而广受欢迎。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歌曲进行创作与演唱的分析。

一、创作背景辛弃疾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而著称。

《点绛唇赋登楼》便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曲词意激昂,情感深沉,描绘了一个放荡不羁的英雄形象。

这首歌曲创作于宋宁宗宝祐年间,当时的社会风气浮躁,战争连连,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辛弃疾在这种环境下创作了《点绛唇赋登楼》,表达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人生的追求。

二、歌词分析该歌曲的歌词富有表现力,采用了豪放激昂的词语,展现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超然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铁马金戈”、“过尽千帆”等词语都展示了辛弃疾超然的英雄形象和不甘平庸的心态。

歌词中还有“月过中秋夜”、“风起江南岸”等描绘了壮美的自然风光,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歌词更显得生动自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体而言,歌词表现了辛弃疾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追求,激荡人心,令人感慨万千。

三、曲调分析《点绛唇赋登楼》的曲调优美悠扬,舒缓而明快。

整首歌曲采用了四下一上的音调形式,音乐旋律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曲调的变化丰富多样,配合歌词的情感表达,更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尤其是在“风起江南岸”、“月过中秋夜”等句子中,曲调更为抒情动人,给人以无限遐想之感。

整体而言,曲调给人以舒适愉悦之感,令人陶醉其中。

四、演唱艺术《点绛唇赋登楼》的演唱所需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歌手需要有较好的音准和情感表达能力。

因为歌曲中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音调的变化,需要演唱者有较强的控制力和音乐感。

歌手还需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情感,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五、演唱者分析近年来,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对《点绛唇赋登楼》进行了重新演绎,他们通过自己的演唱艺术赋予了这首歌曲新的生命和活力。

例如华晨宇、张杰等音乐人的演唱,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人感受到了这首古词曲的不朽魅力。

歌曲《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商洛》音乐创作分析

歌曲《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商洛》音乐创作分析

歌曲《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商洛》音乐创作分析《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商洛》是一首旋律优美的女高音歌曲,由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作词,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作曲,歌星谭晶演唱。

词作者根据自身对于家乡的热爱以及对于家乡美好未来发展的向往。

作品再现了商洛的山美、水美、人文美,表现了商洛人民开发、建设美好商洛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商洛贫困地区的人们对未来商洛的发展充满美好希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该曲以其奔放深情的风格、铿锵热烈的时代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听众,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在当今流行歌曲盛行的年代,《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商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欢无疑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标签:创作分析1 《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商洛》的创作背景1.1 歌曲的创作溯源。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地处陕西省东南部,西邻古都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带江汉平原。

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

大秦岭浩瀚深邃的文化积淀滋润着商洛这片文化沃土,也为今天商洛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文化资源。

但是商洛市由于地处大山之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自然资源,却没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在全国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商洛市市委市政府根据商洛市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发展,抓住历史机遇,重资打造《秦岭最美是商洛》这一生态旅游品牌,精心组织首届中国秦岭文化旅游节,歌曲《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商洛》这首作品根据这次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所特别创作的。

1.2 词曲作者介绍。

曲作者赵季平生于艺术世家,《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商洛》沿袭了他歌曲的一贯优点,也是他音乐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诉温婉而不失大气,歌豪迈却不掉柔情。

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大秦岭脚下商洛美丽的大自然景色。

大秦岭之子贾平凹,在家乡领导的盛情邀请下,生平第一次涉足歌词创作,一首以《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商洛》命名的“处女作”抒发了这位世界级作家对家乡山水的无限情怀歌词。

2 歌曲创作分析2.1 歌词的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艺术歌曲,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都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本文将着重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歌词内涵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对这首歌曲进行分析。

我们来谈一谈《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

这首歌曲的词曲创作团队是由李香兰和姚敏两位著名音乐人合作完成的。

姚敏是中国知名音乐人,以其对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而著称。

他曾多次获得中国音乐金曲奖,并且是中国音乐领域的知名创作人之一。

而李香兰则是一位具有深厚古典音乐功底的歌手,她的演唱风格兼具传统与现代,因此在中国乐坛也广受好评。

两位音乐人的合作,让这首歌曲在音乐风格、旋律和歌词内涵上都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味道。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住长江头》的音乐风格。

这首歌曲以悠扬的旋律、轻盈的音符和婉转的歌词为特点,整体风格偏向温柔、优美,像是一幅柔美的山水画。

从歌曲的编曲来看,旋律简洁流畅,雅致动人,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使得整体风格独具特色。

歌曲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比如二胡、琵琶等乐器的运用,为整首歌曲增添了浓厚的中国风情。

歌曲还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如电子合成音的应用,使得整首歌曲听起来更富有层次感。

这种音乐风格的独特融合,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流行音乐的时尚感,使得《我住长江头》成为一首具有艺术价值的歌曲。

我们来探究一下《我住长江头》的歌词内涵。

歌曲的歌词以长江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深情。

歌词中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歌曲中还将长江比作一位母亲,给予人们无尽的爱和关怀。

整首歌曲通过抒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描绘了长江流域的壮美风景,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歌词的优美、含蓄,既有着诗意的抒发,又能够触动人心,使得这首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方式。

李香兰的演唱风格温婉、纯净,她的声音柔美、清澈,能够将歌曲中的情感完美地传达出来。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歌曲《嘉陵江上》是中国音乐家刘文正创作的作品,歌曲以歌颂中国西南大地的嘉陵江为主题,描绘了江边美景和人们的生活情景。

曲调优美,歌词朴实流畅,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作品特点以及演唱处理。

作品分析:1.歌曲内容:《嘉陵江上》的歌词描述了嘉陵江边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歌曲歌颂了江水清澈澄澄,山峦叠嶂,白鹭飞翔,渔舟悠悠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描绘了江边村舍、渔夫以及劳作的农民,展现了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画面。

整首歌曲通过描绘江边的风景和生活,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使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思念。

2.曲调节奏:歌曲的曲调优美婉转,旋律清新动听。

整首歌曲采用了温柔的音乐编排,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歌曲的节奏轻快流畅,给人一种欣赏自然风光的愉悦感。

3.歌词表达:歌词朴实流畅,充满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情感。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将家乡的美景和人情融入到歌曲之中,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共情。

演唱处理:1.情感表达:演唱《嘉陵江上》时,歌手需要用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歌曲的意境,将歌词中所描绘的家乡风光和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听众。

2.音乐伴奏:在演唱时,音乐伴奏需要与歌手的表达相呼应,展现出悠扬的江水声、山风声,以及村舍间的悠扬和谐的氛围。

在音乐伴奏的处理上,可以运用原生态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等,或者使用合成音色来模拟这些自然声音,使乐曲更富有特色。

3.形象展现:在演唱处理上,歌手可以借助一些形象展现的手段,比如在舞台布景上可以用江水、山峦、村舍等元素作为背景,配合灯光的渲染,向观众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家乡风光图景,使听众在视听上都能够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之中。

4.情感交流: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情感交流的手段,比如眼神交流、微笑、手势等,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进一步感受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音阶式进行就是乐音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 的依次进行。级进分为上行级进和下行级 进。
《都达尔和玛利亚》
《黄河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跳跃进行(跳进)
• 跳进分为小跳(音程的三度进行)和大跳 (音程的 四、五度以上进行)。旋律的小 跳进行轻快活泼,大跳进行则舒展奔放。
《小鸭子》
《延安颂》
二、旋律与形象的关系
•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在感受和体会各种音 乐形象的同时,往往会将所听到和所看到 的情形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感官的映象, 然后通过不同的旋律进行,运用诸多的音 乐表现因素,创作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 歌曲的音乐形象大体可分为人物、拟人化 的动物及自然景物。
《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自由拍子
• 这种节拍的特点是: 由于记谱时不用小节线,所以在谱面上 没有强弱之分,需要演唱者根据具体的旋 律和歌词内容来界定强弱,演唱时,在节 奏、速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即兴性”。也 称“无板无眼” ,或称“散拍子” 、“散 板”。 速度标记通常用“サ”或“自由地”来 标记。
4/4拍子
• 4/4拍是歌曲创作中最常用的复合节拍。由 于4/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因此强弱的对比不是很强烈。 • 可采用不同的速度:中速 ,进行曲速度, 稍快的速度 。
《睡吧,亲爱的哥哥》
《共产儿童团歌》
《铃儿响叮当》
6/8拍子
• 6/8拍也是歌曲创作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复合 节拍。 • 其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强拍循环出现的周期较4/4拍还要长,因此, 相对来说力度对比不很明显,抒情性及柔 和性较强。
《赞歌》
《瑶家歌颂毛主席》
三、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
• 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在表达方面的差异是 很大的。同是一首歌词,朗诵时,虽然有 抑扬顿挫,也可以做不同的节奏处理,但 变化不会很大,如果对其进行音乐创作, 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节奏形态。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
• 音乐节奏和语言节奏在结合的时候,有这 样几种形态: • 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形似 • 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神似 • 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结合时的适当突破
第三节、调式
• 教学目的: 了解作为音乐的主要表现因素之一,调 式在歌曲中的作用。 了解各种调式体系,了解调式各音级在 调式中的作用以及与主音的关系,掌握调 式转换的常用手法,重点掌握不同调式歌 曲的创作手法。
一、调式的种类
• 大、小调调式体系 自然大调 、和声大调、旋律大调、自然小 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 • 中国民族调式体系 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 式 • 中国民族调式体系
《雪绒花》
《延安颂》
《我的太阳》
《燕子0》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绣云肩》
《牧歌》
《对花》
《绣荷包》
《思乡》
《走西口》
《马灯调》
《半个月亮爬上来》
《割莜麦》
《绣荷包》
《秋收》
《卖烧土》
《猜调》
《小情人》
《正对花》
中国民族调式体系
• 民歌,是歌曲创作的源泉之一。在我国浩 瀚的歌海中,能够体现民族风格,具有民 族特点的创作歌曲不胜枚举,在创作手法 上也不尽相同.有些歌曲是在原民歌基础上 的略加改编。
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 《大连,我永远的爱》
“清角为宫”或“变宫为角”的转调 《巴颜喀拉联想》
“同主音系统”的转调 《情深谊长》
第三章 歌曲的音乐主题
• 教学目的: 了解歌曲音乐主题的特点和各种音乐体 裁,掌握歌曲音乐主题的数量及创作手法。 要求:音乐形象准确,体裁运用适当。
第一节 歌曲主题
《我和我的祖国》
2/2拍子
• 2/2拍子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因为是以二 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拍,所以旋律表现的特 点相对要柔和一些。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5/4拍 7/8拍
• 这种节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 单拍子组合而成的,也称混合复节拍。
《卖布谣》
《美丽的塔仕库尔干》
1/4拍
• 这种节拍的特点是:有强无弱,有板无眼。 在我国的戏曲音乐和歌剧音乐中常常使用 这种节拍。例如京剧中的“跺板”、“快 板”等。
《义勇军进行曲》
《打靶归来》
《卖报歌》
《我为祖国献石油》
《落水天》
第二节 乐节
• 乐节由乐汇构成。在节奏表现上乐节已相 对独立,乐思表达已相对清晰,相当于文 章与语言中的词组。
《日落西山》
《五月的鲜花》
《尖尖山》
第三节 乐句
• 乐句由乐节构成。 • 其形态极为多样,有明显的终止,有相对的完整 性,相当于文章与语言中的句子。 • 乐句是曲式中的基本结构,有时,乐句甚至可以 作为独立的曲式结构存在(由一个乐句构成的一 部曲式)。 • 乐句还分为方整性乐句(由2、4、8等小节组成) 和非方整性乐句(由1、3、5、7小节等组成)。
• 节奏特点:
特性节奏是指在作品中较突出的,具有 典型意义的,贯穿全曲的,打破正常的强 弱关系,打破正常的强弱位置的特殊的节 奏形态,也称“节奏型”。
《家乡的帆》
《小夜曲》
《我有一支蓝色的歌》
《哈巴涅拉舞曲》
二 、节奏与节拍
• 在音乐作品中,节奏和节拍是密不可分的。 音乐节奏应当作用于特定的节拍条件。不 同的节拍有着不同的强弱规律,由此而产 生不同的节奏规律。 • 不同的节拍,不同的节奏,在不同的音乐 中,将会起着不同的表现作用。比如,不 同节拍,不同节奏在大多情况下,通常给 人的感觉是:“力量型”的2/4拍,“温柔 型”的3/4拍,“抒情型”的4/4拍等等。
欢快歌曲的节奏形态
• 节奏特点:
这种节奏形态,常用来表现喜悦、愉 快、向上等情绪,大多具有舞蹈性。
节奏较紧凑,通常采用稍快的速度。
《阿拉木汗》
《美丽的姑娘》
抒情歌曲的节奏形态
• 节奏特点:
这种节奏温和、舒展,通常采用中速来 演唱,且演唱形式大多为独唱。
《延安颂》
《云月依依》
特性节奏形态
2/4拍子
• 这种节拍的进行规律是强弱隔拍交替,对 比鲜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运用于各 种体裁,表达各种情感。可采用不同的速 度。 • 最常见的是进行曲速度、稍快的速度、中 速。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红星歌》
《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
《啊!朋友》
《我的花儿》
《十送红军》
《南泥湾》
《延安颂》
《黄河颂》
第二节 旋律
• 教学目的: 了解作为音乐的主要表现因素之一,旋 律在音乐进行中的作用及表现手段,了解 旋律进行的几种形态,掌握对各种不同的 音乐形象塑造的规律及手法(要求形象的 准确性),重点掌握旋律与歌词的结合 (要求词曲之间在音乐情绪、音乐风格方 面的相互吻合)。
一、旋律进行的形态
《草原晨曲》
《二十四节气歌》
《生死相依》
二、调式的作用
• 调式是旋律进行的基础。一首作品是否完 整,调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 大多数的声乐作品都是结束在调式主音或 调式的主和弦音上,给人以稳定的感觉, 但在旋律的进行中,并不是主音出现就意 味着调式的稳定,在调式中,调式属音和 调式下属音从不同的方向支持着主音,起 着稳定主音和明确调性的作用。
《牧歌》
《二十四节气歌》
《敖包相会》
《映山红花满山坡》
第二章 音乐的主要表现因素
• 一首(部)音乐作品的形成,应该包括诸 如:旋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力 度、速度、音区、音色、和声、织体等因 素。本章将通过对节奏、旋律及调式这个 三方面的讲授,来解释并借以函盖更多的 内容;来说明音乐的表现因素在歌曲创作 中的重要作用。
• 在歌曲作品中,旋律进行的形态是多种多 样的。就其“规律性”而言,可归纳如下: 同音进行(同音反复) 音阶式进行(级进) 跳跃进行(跳进)
同音进行(同音反复)
• 同音进行是相同音的反复,因这种进行没 有旋律线的起伏,所以更加强调的是节奏 效果。
《开路先锋》
《怒吼吧,黄河》
音阶式进行(级进)
第一章
歌曲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的
• 了解音乐的句逗、乐句划分以及曲式中的 各部分功能,掌握乐段的各种类型和基本 结构。 • 掌握方整性乐句和非方整性乐句,方整性 乐段和非方整性乐段,收拢性乐段和非收 拢性乐段。
第一节 动机与乐汇
• 作为音乐语汇,动机与乐汇是音乐表达乐 思的最小单位,大多由两个音节构成,一 强(强拍或强位)一弱(弱拍或弱位)或 一弱一强。 • 动机与乐汇的主要区别在于:动机个性鲜 明,就象种子细胞一样,在音乐作品中起 着的贯穿、繁衍、发展的作用,乐汇则是 音乐结构的组成材料之一。
《黄河船夫曲》
《码头工人歌》
《采伐歌》
《羊毛剪子咔嚓响》
进行曲的节奏形态
• 节奏特点: 这种节奏形态,既是一种形态的归属, 又是一种体裁和速度的象征( 进行曲体裁、 进行曲速度)。
节奏简洁,鲜明,重音明确,适用于军 乐、军歌、校歌及更多的群众歌曲。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牧歌》
《黄河怨》
《真是乐死人》
《小燕子》
三、旋律与歌词的结合
• 歌曲创作,通常有两种情况:先有曲后填 词 ,或先有词后谱曲。后面一种情况作为 常用手法更多地被运用于创作中。歌词作 为音乐的语言,可以给旋律创作带来很多 的启发,很多的因素,同时也会形成一些 词曲结合时的界定。 • 创作的宗旨应该是词曲结合后的风格统一, 内容贴切,应该是使原本各自独立的歌词 与旋律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调式的转换
• 由于歌词内容或旋律发展的需要,有时一 首歌曲可能在一个调上开始而在另一个调 上结束。这种由一个调向另一个调的进行 称为“转调”。 • 歌曲创作中常用的转调范围是: 大、小调体系 民族调式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