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思考

以上三个特点中, 最值得肯定的是课程的实践
性. 一 切 的理 论 课 程 终 归要 为 实 践服 务 , 而 通 过 实
践, 也 能更 加深 入透 彻 的理 解理 论 知识 . 通过 钢琴 、
不 同和弦 的情况 , 这种情 况 随着学 习 的深入 出现 得
合唱等艺术实践 , 可以使课程 中的理论知识更加直 观和生动. 而加强课程与 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的联
入 共 同 和弦 , 诃 陛转 往 属 调 , 而再 现 段 中配 置 的 和
系, 则体现了《 课程纲要》 中强调的师范性.
1 课 程与钢 琴 实践的联 系
钢琴是 音乐 教学 中不可 或缺 的工 具 , 它与 多声 部音 乐实 践 的结合 也 最 为紧密 .通 过键 盘 练 习 , 能
课 程 中照本宣科 的教 学模 式 , 提 高学 生在 实际作 品 中运用 知识 的能力 , 使 学生 真正 的学有所 获 .
在学 习正 三和 弦的排 列时 , 教材 中经 常归 纳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 指导纲要》 ( 以下简称 《 课程纲要》 ) , 《 课程纲要》 对 原有的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作 了重要调整. 《 多 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 就是《 纲课程要》 中新设立的 专业必修课程 , “ 是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教 育工作者的需要, 顺应作曲技术理论 2 0 世纪下半
所能解决的问题 了. 我们只有通过键盘练习才能区 分 出, 使用密集排列法 的和弦色彩更为浓郁 , 强调 纵 向的和声关 系 ; 使 用开放 排列 法 的和 弦色彩 相对
稀薄 , 侧 重横 向 的旋 律关 系.
学 习六 和弦时 ,很多 同学对 六 和弦 的重 复 、 排
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研究

音乐 教育 专 业 的学 生毕业 后 大部 分是 从事 中 小学 音乐 教育 工 作 的 ,为 了 以后 的 工作 需要 ,他 们 必须 了解有 关 作 曲技术 理论 各 方 面的 知识 ,但 又 没有 必要 像作 曲指 挥 专业 那么 深入 。 《 多 声部 音乐 分析 与 写作 》这 部 教材对 于 音乐 教 育专业 的 学生 来 说具有 很 强 的针对 性 ,与 传 统的 “ 四大件 ”教 材相 比,在 内容 的广 度上 , 除 了欧 洲 巴洛克 到 l 9 世 纪这 段 时期 以外 ,还 加上 了2 O 世 纪的现 代 音 乐多 声部 特 点 ;在 内容 的深度 上 弱化 了写 作环 节 ,加 强 了分析 环 节 ,注重 实用 ,更加 贴近 音乐 教 育这 个专 业 的特 点 ;在 内容 的 相 互关 系上 ,保 持 原 “ 四大 件 ”各 自的系统 性 的 同时 ,加 以融会 贯 通 ,使得 四 门技术理 论课 的整 体性大 大 加强 。 三 、课 程教 学的预 期效 果 音 乐 教 育 的 学 生 经 过 四个 学期 的学 习 ,所 期 望 达 到 的 效果 如下:l _ 能分 析常 见 的 中外 多 声音 乐作 品 的调式 、调性 及和 声结 构 ,认 识和 声 及复 调表 现技 法在 音 乐表 现及 音 乐风 格表 达方 面 的 作 用 ;能运 用 所学 的和 声 知识 , 为歌 曲选配 适 当 的和弦 ,为演 唱 歌 曲编写 简 易的伴 奏 。2 . 学 习音 乐材料 陈述 及 展 开的基 本手 法 , 把 握 音乐 作 品 曲式结 构 的基本 原 则及 结构 类型 , 能较 熟练地 分 析 中小 型 多声音 乐 作 品的 曲式 结构 , 了解音 乐材 料及 曲式结 构与 音
课 程开 设 的背景 多声 部音 乐 是与 单声 部音 乐相 对而 言 的 ,是 一种不 单 纯依 靠 单 一 旋律 ,还 须 以各种 方 式加 入其 他织 体 来共 同完 成 的这 一音 乐 过 程 。 多声部 音 乐有着 悠 久 的历 史 ,我 们 所接 触 、熟悉 的音乐 大 部分 是多 声部音 乐 。 《 多 声 部音 乐 分 析 与 写 作 》 这 门 课程 的 开设 是 教 育 部 推 行 教学 改革 的 重要 成果 。2 0 0 4 年1 2 月2 9 日教 育 部 印发 《 全 国普通 高 等 学校音 乐 学 ( 教师 教育 )本 科 专业课 程 指 导方案 》 ,并 于2 0 0 6 年1 1 月2 9 日印发 《 全 国普通 高等 学校 音 乐学 ( 教 师教 育 )本科 专 业 必修 课程 教 学 指 导纲 要 》 。在 2 0 0 7 年5 月 ,教 育部 组 织 召开 了 全 国普 通高 等 学校音 乐 学 ( 教师 教育 )院系 分管 教学 工作 负责 人 会 议 , 研 究确 定 了全 国4 O 余 所 高校 作 为试 点 学 校 , 首批 进 行 改 革 。2 0 0 7 年9 月l 4 日 ,教 育 部 办公 厅 正式 下 发 《 关 于开 展 全 国普 通 高等 学校 音 乐学 ( 教 师教 育 )本 科专 业课 程教 学试 点 工作 的通 知 》 。 自此 ,全 国范 围 内的普通 高 等学 校音 乐 学 ( 教师 教育 )本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思考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思考作者:蒋龙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1期摘要:在高等院校师范类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对于和声学基础的教学一直是各个高校进行探讨的广泛领域。
对于这一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体系的框架讲解,更重要的是实践应用,甚至还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有密切关系。
在教育部开始推行的课程改革中,提出新型的综合性课程。
这门课程要实行一套区别于传统和声学教学模式,并使之有效运用于实践。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和声;和弦连接;写作在高等院校师范类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多声部音乐”。
这门专业必修课是王安国教授提出的一个综合性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
在笔者工作的教学单位中,这门课程从教育部开始推行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代替原有的和声基础课程。
原有的和声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参照“四部和声”的教学大纲进行,而这个教学模式是针对作曲专业从写作多声音乐的角度设计的。
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而言,四部和声的教学模式经过西方音乐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非常成熟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作曲实践的角度看,对于和声的学习,四部和声都发挥着重要的逻辑训练能力。
传统的四部和声教学中,国内影响最深远的是《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等四人合著教材,该书的教学安排,已经建立起完整的逻辑体系,教材本身已经将传统和声学归纳的非常科学、井然有序。
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的非作曲专业的师范生而言,四部和声的和声练习题对于师范类的专业应用关联并不是太大,甚至由于脱离于实践应用而做的和声练习题会显得和声学理论晦涩难懂,过于抽象。
这种现象在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中早就有了广泛探讨,但是时至今日,并未能统一出来有效的教学模式。
2007年教育部开始推行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试点工作,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成为广东省唯一的一家试点单位。
从推行至今,时至今日正好十年整,在这十年期间,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这门课程学院的教师也出版了教材,笔者有幸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再此对于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对普通高校《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对普通高校《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作者:喻波倪何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17期摘要:《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教育部为改变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分科教学情况,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于2006年建议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南昌工程学院从2014年起,将此课程纳入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四届学生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安排及进度,教学实践环节对该课程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以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为立足点,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为手段,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思路。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167-03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办学水平,教育部在2004年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并于2006年11月29日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建议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
其初衷在于改变之前音乐学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即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分科教学的情况。
《纲要》提出“该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作曲理论课程,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是旨在强调传统教学基础性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南昌工程学院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此课程纳入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四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某些重要知识点的缺失,部分章节之间缺乏必要联系,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不够明确等问题。
从强化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出发,经过仔细的研究与调查分析,对该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绪论》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绪论》首先,多声部音乐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注意声部的数量和类型。
多声部音乐通常由两到四个独立的声部组成,包括高音、中音、低音和次中音等。
其次,要分析每个声部的旋律和和声结构。
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旋律线,并且彼此之间会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和声关系。
同时,要注意声部之间的对位和对比。
声部之间的对位是指不同声部之间的音程关系,对比则是指不同声部之间的音乐元素的对比,如音色、节奏和动态等。
最后,还需要分析多声部音乐的整体结构和发展。
多声部音乐通常由不同的节段和主题组成,通过反复、变化和发展不断推动整个作品的进展。
接下来,多声部音乐的写作技巧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注意声部之间的平衡和均衡。
不同声部之间应该有适当的对位和平衡,避免一些声部过于突出或受到忽视。
其次,要注重声部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不同声部之间的转换和连接应该流畅自然,不会给听众带来突兀感。
同时,要关注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
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应该和谐、稳定,充分利用不同声部的音程和和弦关系,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最后,要注重整体结构和发展。
多声部音乐的写作应该具有明确的主题和发展线索,通过反复、变化和发展来增强音乐的逻辑性和吸引力。
总而言之,多声部音乐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音乐形式,需要运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和写作技巧来理解和创作。
通过对声部的数量和类型,旋律和和声结构,对位和对比,整体结构和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多声部音乐。
同时,在创作多声部音乐时,要注意声部的平衡和均衡,流畅性和自然性,以及和声关系和整体结构的建立。
希望本文对多声部音乐的分析与写作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帮助。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教学改革探索作者:张琦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4期【摘要】“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是一门整合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信息化教学手法的实施、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理论与音乐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分析写作;信息化教学;微课;课程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是一门整合课程,是音乐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受众面是全体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全面介绍了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技法,包括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等。
本课程严格按照教育部颁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内容与文件精神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新颖实用,将以往分科教学的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四门课程融为一体,体现出作曲理论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以加强学生对音乐整体理解、分析能力,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简单易行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技术性与实用性较强。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必须的多声部音乐分析和写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多声部音乐的思维方式,具备对于多声部音乐的基本分析能力,能够分析多声部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声手法与复调思维,理解作曲家写作音乐的思路和意图;能够结合其音乐风格特点,对音乐进行结构分析和描述,从而建立起具有结构感的音乐听觉能力,在进行音乐活动时能够有意识地同步进行音乐分析,并为歌曲编配简单的伴奏。
一、内容整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为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课程顺应了20世纪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而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的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適当整合和拓展后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
多声部音乐是指音乐组曲分为多个声部的乐曲形式。
这种乐曲形式有时也被称为复调,这暗示了不同的声部之间存在规律性的相关性。
多声部音乐一般由两种基本类型组成,即简单型和复杂型。
简单型中,每个声部拥有相同的旋律,只是节奏不同;复杂型中,每个声部的旋律都不同,但是仍然有规律性的相互关系。
在分析多声部音乐时,可以将其分解为单独的声部,并识别其中的旋律、和弦、音阶和节奏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复杂型多声部音乐时,可以把它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比如前奏、主旋律、伴奏、结尾等,这些部分可以用不同的声部来表现。
在分析过程中,需要了解每个声部的角色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理解整个曲子的意义和构成。
写作多声部音乐需要把不同的声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并保持规律性。
一般来说,多声部音乐应该具有可辨认的主旋律,而且其他声部也应支持这个主旋律并且同时拥有其自己独立的旋律。
当然,每个声部之间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以使曲子得以协调统一
为了使多声部音乐具有良好的结构,写作人员应该首先确定乐曲的节奏,然后根据乐曲的节奏构思出不同的旋律。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多声部音乐是指由多个独立的声部组成的音乐作品。
这些声部在音乐中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运动和表达,通过不同的旋律、和声和节奏形成复杂的音乐结构。
分析和写作多声部音乐的过程既是对作品结构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也是对作曲家意图和创作技巧的理解和欣赏。
在进行多声部音乐分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声部运动:多声部音乐中,各声部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追踪每个声部的运动,观察它们是如何交错、并列或对位的。
通过分析声部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作曲家是如何创造层次感和动态变化的。
2.旋律线索:每个声部都有一个独立的旋律线索。
我们可以观察各声部中是否存在主要旋律或主题,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演变过程。
这将帮助我们理解作曲家如何在多声部中通过旋律将主题进行变化和发展。
3.和声: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观察各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包括和弦的运用、和声转位和和声进行的选择等。
通过分析和声,我们可以了解作曲家如何在多声部中创造和谐和流畅的音乐。
4.节奏和旋律:多声部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常常是复杂且多样化的。
我们可以观察各声部的节奏模式和变化,以及它们在音乐中的相互关系。
同时,我们还可以分析多声部中的旋律发展和主题演变,以及作曲家如何通过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图。
在进行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确定主题:多声部作品通常具有一个主题或主要旋律线索。
我们可以通过创作一个简单的旋律或和弦进行来确定主题,并在后续的创作中对其进行发展和变化。
2.编排声部:在多声部作品中,每个声部都有独立的角色和功能。
我们可以决定每个声部的音域范围和特点,并将它们编排在合适的位置。
在编排声部时,我们还可以考虑声部间的和声关系和对位关系,以及如何在不同声部间创造对话和变化。
3.发展主题:在多声部作品中,主题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变换主题的音高、节奏或和声进行来发展主题,并通过声部的变化和对位来创造层次感和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调式中三和弦的功能分
T 主功能组
DTⅢ
D 属功能组
DⅦ
下属功能组
四、四 部 和 声
各声部名称 各声部音域 各声部记谱法 三和弦的重复音 三和弦的排列方式 三和弦的旋律音位置 三和弦的低音位置
1. 各声部名称
(谱例1.7) (1)高声(旋律)部 (2)中声部 (3)次中声部 (4)低声部
第三单元
运用原位正三和弦 为旋律配和声
一、原位正三和弦的基本连接方式
原位正三和弦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两种: 1. 和声连接法; 2. 旋律连接法。
(一)和 声 连 接 法
有共同音保持在同一个声部的连接方式,其 基本方法是: 1. 低声部根到根; 2. 共同音保持; 3. 其他两个声部同向级进(到后一和弦的和弦 音)。 ( 谱例3.1)
六、本单元作业
写出三个升降号以内的所有大小调的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及 功能分组; 用四部和声写法写出三个升降号以内的所有大小调的原位正 三和弦的各种旋律音位置的排列法; 将第二项的和弦在钢琴上弹出来。
第二单元
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法
一、和弦连接
声部进行 和弦连接法
1. 声部进行
开放排列:上方相邻声部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度、不超 过8度; 密集排列:上方相邻声部之间的距离不超过4度; 混合排列:上方相邻声部之间的距离有不小于5度、不 超过8度的,也有不超过4度的。 (谱例1.15)
五、单元小结
和声初级阶段所涉及的调式:自然大调、和声小调; 调式和弦的功能分组; 各调正三和弦; 原位正三和弦重复根音; 原位正三和弦的排列方式:开放、密集; 和弦排列应该注意的问题:超八度、声部交错等; 旋律音位置。
3. 小调式(和声)的三和弦
结构:二大二小二减一增
(谱例1.3)
级数标记: 标记法 功能标记: 文字标记: 结构:
4. 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
大调(谱例1.4-1.5)
正三和弦:T S D 副三和弦:SⅡ DTⅢ TSⅥ DⅦ
小调(谱例1.5)
正三和弦:t s D 副三和弦:sⅡ DtⅢ tsⅥ DⅦ
(2)、(3)称为内声部 (1)、(4)称为外声部 (1)、(2)、(3)称为上方声部
2. 各声部记谱法
四部和声记谱法(谱表、声部分配、符杆朝向): (谱例1.8)
键盘和声记谱法: (谱例1.9)
3. 各声部音域
(谱例1.10)
4. 四部和声中三和弦的重复音
正三和弦:原位一般重复根音,六和弦可重复根音、五 音,四六和弦常重复五音; (谱例1.11-12)
四 、音列连接法
T-D-T (谱例2.8-10) T-S-T (谱例2.9) T-S-D-T (谱例2.10)
五、正三和弦连接的键盘式写法
T(h)S(x)D(h)T (谱例2.11-14) T(x)S(x)D(x)T (谱例2.12) T(h)S(x)D(x)T (谱例2.13) T(x)S(x)D(h)T (谱例2.14)
六、单元小结
和声连接法的声部进行: 共同音保持、其余两声部同向级进 旋律连接法的声部进行: 上方声部与低声部呈方向平稳进行 和弦连接时应注意的问题: 声部超越等
七、本单元作业
T-D、T-S之间的和声连接法(1、3、5旋律音位置,K、M排 列方式,常用调); T-D、T-S之间的旋律连接法(1、3、5旋律音位置,K、M排 列方式,常用调); S-D之间的旋律连接法(1、3、5旋律音位置,K、M排列方 式,常用调); T-D-T、T-S-T、T-S-D-T之间的连接法(1、3、5旋律音位置, K、M排列方式,常用调); 在钢琴上弹奏键盘式正三和弦的连接(常用调)。
单一声部进行: 上行、下行、保持、平稳进行、跳进 (谱例2.1-2)
多声部进行: 同向、平行、斜向、反向 (谱例2.2)
2. 和弦连接法
和声连接法:有共同音保持在同一个声部的连接方式; (谱例22.3-4)
旋律连接法:没有共同音保持的连接方式。 (谱例2.4)
二、 和声连接法
原位正三和弦的和声连接法:T-D、T-S 和声连接法的声部进行:共同音保持在同一个声部; 低声部根到根; 其余两声部同向级进。 (谱例2.5)
三、旋律连接法
四、五度根音关系的旋律连接法 二度根音关系的旋律连接法
1. 四、五度根音关系的 旋律连接法
声部进行:低声部根到根4度跳进 上方声部与低声部呈反向平稳进行 (谱例2.6)
2. 二度根音关系的旋律连接法
声部进行:低声部级进 上方声部与低声部呈反向平稳进行 (谱例2.7)
第一单元
和声学有关基本知识
一、和声学的研究对象
音 和 音 音 程 和 弦
(序进关系)
单 音 复 音
多声部
和 声
和 声
和声学
二、“和声”概念内涵的历史沿革
“和声”
美学范畴 作曲技术范畴
和谐、统一
中世纪:旋律结合 十八、九世纪:和弦关系体系
二十世纪:音高结构关系
三、大小调式三和弦及标记
三和弦的概念、类别、结构 大调式的三和弦 小调式的三和弦 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 调式中三和弦的功能分组
(二)旋 律 连 接 法
没有共同音保持在同一个声部的连接方式,其基 本特点是上方声部与低声部反向进行;根据根音 关系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1. 四五度根音关系的; 2. 二度根音关系的。
副三和弦:多重复三音 (谱例1.12)
5. 三和弦的旋律音位置
概念:指三和弦的哪个音位于旋律声部
根音旋律位置 (谱例1.13)
三音旋律位置 五音旋律位置
6. 三和弦的低音位置
概念:指三和弦的哪个音位于低声部
根音低音位置 (谱例1. 14)
三音低音位置 五音低音位置
7. 三和弦的排列方式
1. 三和弦的概念、类别、结构
概念:三度叠置的三个音构成三和弦 类别: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减三和弦 结构:小三度 大三度 大三度 小三度
大三度 小三度 大三度 小三度
(谱例1.1)
2. 大调式(自然)的三和弦
结构:三大三小一减
(谱例1.2)
级数标记: 标记法 功能标记: 文字标记: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