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大纲护理专业

正常人体学基础2正常人体功能学教学大纲建桥学院护理系建桥护理护理系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正常人体功能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和医学其他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
(二)本课程的任务根据本门课程在医学护理专业的地位和对学生的要求,从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及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产生原理和调节过程。
同时掌握学习人体功能学的基本技能及学习方法,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理解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2、叙述某些重要生理功能产生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及其调节。
3、能对各种生理实验进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
4、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机体结构与国内的完整统一性,使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5、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及解剖的简单应三、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一)了解内容:1、生理学定义2、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3、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二)熟悉内容:1、生命基本特征2、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刺激的类型;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表现形式。
3、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作用意义4、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5、神经调节的概念,特点(反射和反射弧)。
6、负反馈与正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三)掌握内容: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四)实验:1、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学会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2、刺激与反应:通过实验,理解刺激与反应的概念、阈下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掌握阈值与兴奋性高低的反变关系。
第四章细胞(一)了解内容1、入胞和出胞的概念、功能特点;膜的受体功能。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概念及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和传导。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生理学实验是面向护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是一门独立设课实验。
生理学实验是与生理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实验的活体解剖技术和方法以及生理学常用仪器和生理信号计算机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通过改革和加强实验课教学,尤其是整合实验课的内容,增强学生自学和实际动手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素质,为学好临床课奠定基础,为将来进行创造性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护理学的人才。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某些讲授过的生理学基本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部分理论内容。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严肃的态度、认真的精神、严谨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项目设置情况备注:根据专业性质及课程要求,结合实验室条件,灵活调整实验项目。
四、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神经干动作电位3学时(一)实验目的要求1.学习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2.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
3.学习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
4.观测神经干在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5.熟悉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对生物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蛙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蛙板、废液缸、神经标本盒、玻璃分针、棉线、任氏液、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等。
(三)实验内容1.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课注意事项;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要求及学习方法。
2.学习蟾蜍捉拿的方法;破坏脑脊髓,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剥皮及分离下肢,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
3.学习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使用,连接电极,记录并测定动作电位的时程、幅值。
生理学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14
2
36
讲授
演示
比较
启发
问题法
自学
说出心率与心动周期的概念,
描述心脏射血和充盈过程中压力、容积、瓣膜活动、血流方向的变化
讨论心输出量概念,影响因素。 射血分数和心指数。
简述心音产生的主要原理,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特点, 明确心音听诊的部位和 意义
概述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比较窦房结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
说出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及代表意义
解释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 异位心律,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自律性的因素
概述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说出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产生原理及生理意义
说出房室延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心肌细胞传导速度与膜反应性
解释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概念 ,中心静脉压及其测定意义
概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原理。
说出阈电位的概念, 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特点。
说出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关键离子。
说明骨骼肌收缩的原理、过程、收缩形式。
说出受体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血液
1 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
2 血浆
3 血细胞
4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4
52
讲授
自学
比较
列表
解释消化、吸收、胃的排空、胃肠激素的概念
论述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概述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
简述胃肠运动的基本形式和意义
列出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途径和主要部位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一、前言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
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教学内容: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血量。
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血细胞的破坏。
血液凝固。
抗凝系统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
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2.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3.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大纲(护理专业)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诸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胃肠运动与分泌、泌尿、出汗、生殖、内分泌、行为表现等.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基础学科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介绍生理学重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生理学的世界先进水平有所了解。
本教学大纲与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3版(唐四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配套使用,适用于我校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本大纲的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及了解三种要求,要求掌握的内容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应用;要求熟悉的内容是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过程、生理意义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自学辅导、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建议采用笔试、口试等方法综合评定学习成绩。
生理学教学理论课56学时,各章节学时数分配见下表,生理学实验课归入《机能实验学》。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99036学分: 4性质:必修课教学学时:春、夏学期或秋、冬学期,生理学共80学时,每周授课4学时,自学4学时, 10周。
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教材:《生理学》管茶香莫书荣主编,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第1版《机能学实验》罗自强管茶香等主编.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一、本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要求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和做好医疗护理工作的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医学临床护理实践需要定向学习,提倡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手段,提升学习能力,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采用录像播放与虚拟实验室实验进行。
2.本课程学习主要形式卫星实时播放课与课件自学相结合,辅以网上实时和非实时答疑、网上BBS讨论。
课件自学由学生根据教学周历表要求,自主安排学习计划。
3.课件(1)自主学习型网络课件;(2)播放型讲课课件。
4. 提供网上在线学习资源(远程教育学院生理学课程网站)。
5.其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网站()6.网上实时答疑安排:实时答疑次数实时答疑周次实时答疑时间答疑组织1 10 学院在网站上另行通知在答疑时间内,学生自行进入学院网站的课程答疑室参加答疑7.生理学学时安排周学时为8,授课10周,合计80学时。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章: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掌握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基本原理。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111006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72/0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 学分:4.5 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临床(含专升本)、医学影像、麻醉、法医、眼视光(含七年制)、口腔、预防等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绪论 2 2 0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0 10 0 三血液 4 4 0 四血液循环 12 12 0 五呼吸 6 6 0 六消化和吸收5 5 0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 2 2 0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7 7 0 九感觉器官的功能5 5 0 十神经系统的功能 12 12 0 十一内分泌 6 6 0 十二生殖 1 1 0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生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
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少而精”原则,适当联系临床实践,采用讲授、自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 1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
本课程为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衔接和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课程总学时:72实验总学时:18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适用专业:针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承担实验室(或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一、课程实验教学简介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生理实验课是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理学实验教学除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外,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每一项教学实验内容的实施,最终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视野,端正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生理学教学大纲》中有关实验课教学的要求而编写的。
根据中医院校的特点,实验课应注意突出中医特色,也注意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及内容的先进性等基本原则。
在教学中过程中,应致力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术既要保留传统的研究方法,更加强电生理技术,尤其是注重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
本大纲所列的实验项目共5项,教师应根据五年制本科生理教学计划,尽量安排实施。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1.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教学的开设,使学生在生理学理论课的基础上,获得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现象以及这些活动的内在机制,进一步阐述普遍存在的生命活动现象及其重要特征。
2.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中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要求、严格的方法和严谨的作风。
基本要求:1.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写好预习报告。
2.实验中学生要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作好纪录。
3.实验后,学生要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
4.完成实验指导书中所提示的一些思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理学总学时: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开课单位:生理学教研室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三年制推荐教材:<<生理学>>,刘玲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五版参考书:<<生理学>>,钟国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阐明人体的功能及完成各种功能的机理,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生理学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反映生理学最新进展和现代水平。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扼要介绍生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
着重阐明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2)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概念,特点兴奋性: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重点要求: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神经调节:概念,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特点;体液调节:概念,分类,特点;神经—体液调节概念;自身调节:概念,特点,反馈调节的概念,正、负反馈概念及意义;2、学习要求:(1)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掌握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掌握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特点;(4)熟悉正、负反馈的调节。
第二章细胞生理(3学时)1、教学内容:(1)细胞膜细胞膜:为“液态镶嵌模型”的双层脂质结构;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的概念,原理和特点;细胞的受体功能:受体概念,分类,特点;(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静息电位:概念,产生原理,极化,超极化的概念;动作电位:概念,特点,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产生原理;生物电兴奋性的关系:阈电位,局部反应的概念与特点,生物电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与传导,递质的概念,兴奋传递的过程和特征;2、学习要求:(1)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概念,原理,特点;(2)掌握受体概念,分类,特点;(3)掌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原理;(4)掌握动作电位的概念,原理,特点;局部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兴奋传递的过程。
第三章血液(3学时)1、教学内容:(1)体液与内环境体液:概念,总量,分布;稳态:概念,意义;(2)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液功能:血浆:化学成分,理化性质,血浆的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意义,等渗,高渗;血细胞:红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生理特性;渗透脆性和溶血,悬浮稳定性和血沉,红细胞生成与破坏;生成部位,过程,原料---铁、蛋白质,成熟因子—vitB12、叶酸、内因子,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生理特性:变形运动,趋化性和吞噬作用,各类白细胞功能;血小板:数量,生理特性,功能;促进止血,参与凝血,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促进任维蛋白溶解;(3)血量,输血和血型血量及相对恒定的意义,输血的意义和种类;ABO血型:四种基本血型的划分及其鉴定,交叉配血实验;Rh血型:与输血和溶血的关系;2、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概念及相对稳定的意义;(2)掌握血浆的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其意义;(3)掌握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渗透脆性和溶血,悬浮稳定性和血沉;红细胞原料---铁;(4)掌握白细胞总量和分类;各类白细胞的主要功能;(5)掌握血小板数量,功能;(6)掌握凝血三个基本过程;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7)熟悉肝素,抗凝血酶Ⅲ,vitK的作用;;(8)了解血量及相对恒定的意义;(9)掌握ABO血型:四种基本血型的划分及其鉴定,交叉配血实验;第四章血液循环(8学时)1、教学内容:(1)血液循环途径及意义心脏的生理特性:非自律细胞: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五个时相及形成机理;自律细胞:浦肯野氏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P细胞生物电特点,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概念,来源,形成基础,种类自律组织自律性高低,窦性心律与异位心律,影响自律性的因素;传导性:传导途径,特点,影响传导因素;兴奋性:一次兴奋后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心肌生物电活动的关系;收缩性:心肌收缩性特点,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K+、Ca2+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2)心动周期及心脏的射血机能心动周期和心率,心率的生理变异;心脏射血过程: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缓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缓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3)衡量心功能的指标----心输出量每博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心指数等概念;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舒张期容量)心肌收缩力,后负荷,心率,心力储备;(4)血压各类血管的机能特点;血压:概念,正常值,计量单位;动脉血压:形成因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影响动脉压的因素:每搏舒出量,心率,大动脉弹性,外周阻力及血管充盈度;静脉血压和血流:中心静脉压及其意义,影响静脉回流因素;(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递质与受体,交感缩血管神经;心血管的反射调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意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6)组织液的生成:原理,影响因素;2、学习要求:(1)掌握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五个时相及形成机理,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P细胞生物电特点,最大舒张电位;(2)掌握自律性概念,形成基础,影响自律性的因素;(3)熟悉一次兴奋后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心肌生物电活动的关系;(4)了解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K+、Ca2+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5)掌握每搏出量与每分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6)掌握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形成和特点;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的的概念,正常范围;影响动脉压的因素;(7)掌握中心静脉压及其意义;(8)熟悉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9)熟悉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10)掌握组织液的生成,原理,影响因素。
第五章呼吸(4学时)1、教学内容:呼吸概念和意义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和内呼吸。
(1)肺通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
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通气的原理:胸膜腔负压的成因及生理意义,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及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肺通气阻力: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弹性阻力:胸廓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肺表面张力肺泡弹性回缩力肺容量与肺通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肺容量和时间肺活量及其意义;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物理学原理;肺泡,血液和组织中气体交换过程;影响肺内气体交换因素;肺泡膜的面积和厚度,肺通气/血流比值;(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的运输:血氧含量,氧含量与血氧饱和度,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CO中毒,紫绀;CO2的运输:物理溶解,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3)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延髓:呼吸基本中枢脑桥:长吸中枢与调整中枢CO2,缺O2,H+对呼吸的影响CO2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缺O2和H+↑对呼吸兴奋;2、学习要求:(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过程及原理;(2)熟悉呼吸运动的调节及掌握CO2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4学时)1、教学内容:(1)概述消化和呼吸的概念,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2)口腔内消化唾液:性质,成分,作用,分泌调节咀嚼与吞咽:食道的蠕动(3)胃内的消化胃液:胃粘膜的结构,胃液性质,成分,作用,酸度,盐酸分泌机制胃液分泌调节:迷走神经调节,促胃液素的调节(3)小肠内的消化小肠液: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的运动:(4)大肠的机能大肠液的分泌:大肠运动和排便,蠕动与集团蠕动,排便反射(5)吸收吸收部位和机理:被动吸收与主动吸收糖,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的吸收,吸收的形式及机理2、学习要求:(1)掌握唾液的作用咀嚼与吞咽:食道的蠕动(2)掌握胃液成分,作用,迷走神经,促胃液素的作用,胃液分泌的头期,胃期,肠期胃肠运动: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胃的蠕动,胃的排空及抑制。
(3)掌握胰液性质,成分,作用,胰液分泌调节,胆汁的成分,性质和作用(4)熟悉紧张性收缩,蠕动与分节运动小肠运动调节,回盲括约肌的机能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2学时)1、教学内容:(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概念、能量来源、转化、储存和利用、食物的热价、氧化价和呼吸商的概念。
(2)能量代谢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意义。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学习要求: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测定的意义和正常值。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4学时)1、教学内容:(1)概述:排泄的概念和意义、排泄的途径。
肾脏的功能。
尿量、性质和成分。
(2)肾脏的结构和机能皮质肾单位和髓质肾单位、近球小体肾脏的血供特点和肾血流量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和神经调节。
重点要求:近球小体、肾脏血供特点和肾血流量的调节。
(3)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膜的结构和通透性滤过的原理: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滤过分数。
影响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肾血浆流量和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重点要求: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影响滤过因素。
2、学习要求:(1)掌握近球小体、肾脏血供特点和肾血流量的调节。
(2)掌握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影响滤过因素。
(3)掌握钠和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分泌调节。
第九章:内分泌(4学时)1、教学内容:(1)概述:内分泌及内分泌系统的概念激素:概念、特点、分类、作用机理、调节、激素受体。
重点要求:激素概念、特征、作用机理、激素的调节。
(2)甲状腺甲状腺机能障碍:甲亢、呆小症。
重点要求: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3)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甲状旁腺素重点要求:他们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4)胰岛素胰岛的细胞类型及分泌激素胰岛素: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与糖尿病的关系。
重点要求:胰岛素生理作用,分泌调节(5)肾上腺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灭活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分泌调节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的生理作用分泌调节,应激反应网状带: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机能障碍:重点要求: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调节(6)垂体:腺垂体生长素:生理作用,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2、学习要求:(1)掌握激素概念、特征、作用机理、激素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