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_基于会计制度与准则演进的视角_朱廷辉

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_基于会计制度与准则演进的视角_朱廷辉
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_基于会计制度与准则演进的视角_朱廷辉

对于我国会计的发展,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阶段划分予以回顾与总结。郭道扬(1996)根据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进程,将其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仿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建立新中国基本会计制度阶段(1949~195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转轨变型的全面改革阶段(1978年至今);余秉峰、高一斌(1999)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认为我国会计经历了起步、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确立与运行、中国会计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中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等五个阶段;王光远、吴联生(1999)以我国五十年间经济制度与模式的变革为划分标准,把我国会计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时期(1949~1980年)、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化时期(1980~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时期(1993至今);许家林、朱廷辉等(2009)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将我国会计发展划分为两大阶段,在两大阶段下再分为1949~1956年、1957~1978年、1979~1991年、1992~2002年和2003年至今五个小阶段。

本文拟以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为基础,将我国会计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以前的会计制度单行阶段、1992~2005年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共存的并行阶段、2006年至今以会计准则为主的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演进历程的梳理,以认识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有助于对我国会计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

一、会计制度单行阶段:1949~1991年

(一)1949~1991年我国会计制度的演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即“两则”、“两制”),是我国会计制度单行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会计制度演变经历了三个大的时期,即1949~1957年统一会计制度建立时期、1958~1977年会计制度停滞与倒退时期及1978~1992年会计制度恢复、整顿时期。

1.初步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并借鉴引进前苏联会计模式:1949~1957年。1949~1957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是新中国会计模式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学习前苏联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1)统一会计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52年。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在政务院下设财政部,12月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处,随后又经政务院机构编制审查委员会核定将会计制度处调升为会计制度司,具体管理全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工作。随后,重工业部颁布了统一会计科目,拟定了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的统一会计制度。1950年3月9日,政务院经济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草拟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指出必须统一会计制度,并要求中央各企业主管部门分别就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草拟各单位统一会计制度草案。从1950年到1951年上半年,经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审议,由中财委审定发布实施的有13个部门所属企业和经济机构的统一会计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统一会计制度。1951年上半年,财政经济委员会在财政部内设置的会计规章审议委员会又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理的重要文件。1951年7月,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了全国资产核资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国营企业资产清理及估价暂行办法》、《国营企业核定资金暂行办法》和《国营企业资产清理及估计会计处理暂行办法》。1951年11月,财政部召开了全国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会议,讨论制定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及会计科目》、《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办法》和《国营企业提缴折旧基金及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随后,各工业部局又召开

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基于会计制度与准则演进的视角

朱廷辉马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武汉430073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600)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会计在波折中前进、在摸索中创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国际会计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企业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准则演进的发展历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代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会计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而企业会计制度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发展,以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趋于统一并向会计准则过渡,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也是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发展会计改革

所属企业的会计会议,讨论修订各行业的会计制度。经过1951年的改革,财政部于1952年正式颁发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和《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此外,还按工业、交通、铁路、邮电、贸易和农林制定了六大行业的会计制度。1952年底至1953年底近一年时间内,先后发布了《国营企业统一登记会计簿籍填制会计凭证办法》、《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核算规程》、《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供销机构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等财务会计制度。由此,初步形成了我国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框架,也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秩序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初步形成的统一会计制度还保留着不少传统会计的痕迹,因此在统一会计制度延续一年半后就根据前苏联会计模式进行了改造。

(2)引进前苏联会计模式:1953~1957年。从1953年开始,财政部决定借鉴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开始考虑改变所有企业都执行一套会计制度的做法,根据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经济业务繁简的不同,对所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要求上适当区别,于是以不同生产规模为标志的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开始出台。财政部于1954年1月分别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工业企业统一简易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建筑包工企业统一简易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同年,全国工商联合会拟定颁发《私营企业会计制度》,使全国的私营企业会计有了逐步统一的规范。1956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财政部分别于1956年和1957年颁发了中央和地方公私合营企业会计制度。由此形成了一套基本上能够根据经济建设状况,适应当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状况及适应当时国民经济结构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要求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初步框架。

2.会计制度的停滞与瘫痪:1958~1977年。1958~1977年,是我国“大跃进”、国民经济三年调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跃进”期间,在“左”倾错误思想和“简政”、“放权”思想的指导下,对会计制度进行“大破大立”,随后的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对会计进行整顿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健全了企业会计制度,但是紧随其后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造成了我国整个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瘫痪。

(1)会计制度的简化与整顿:1958~1965年。1958年我国开始进入“大跃进”时期。

“大跃进”、“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泛滥以及“人民公社大食堂”和“大炼钢铁”运动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左”倾错误思想,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秩序。随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经济理念开始冲击经济管理领域,以及在提倡“下放管理权限”的要求下以调整中央与地方和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彻底放权、大力简化”的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1958年5月,财政部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要根据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简化通俗的会计制度改革原则大力改革。随后,财政部发布了《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和《关于改进企业会计制度办法的通知》。同年6月,财政部发出《关于改革企业会计制度办法的通知》,明确了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三条基本方针。由于财政部下放了权力,各级主管部门也随之将财务会计制度制定的权力下放,这就使我国在“一五”末期本来已经基本成形的企业会计制度被人为地瓦解,导致大部分企业会计制度被废止、简化或者弃用,只有少数部门规定了比较简单的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示范性会计科目、会计核算形式和具体会计核算办法等。

1959~1965年是我国会计制度整顿与改革的六年。1959年2月,财政部按照国务院的指示,针对当时因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受到冲击后所出现的企业随意挪用流动资金搞基本建设、乱挤乱摊生产成本、随意低估生产成本等问题,开始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整顿。同年8月17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若干规定》,为会计整顿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同年11月,财政部又发布《国营工业企业、供销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和建设单位示范会计报表和会计科目(草案)的通知》。这些对改变当时十分混乱的会计工作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放权”以后形成的格局。1961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标志着“大跃进”的终止,财政部随即着手企业会计制度的重新规范工作,并于1961年10月与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联合通知》。同年11月,财政部颁发了《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后又先后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使用说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格式和编制说明》、《国营企业建设单位会计科目和使用说明》、《国营企业会计凭证、账簿的格式和使用方法》等四个核心会计制度,使会计制度体系有所恢复。至此,因“大跃进”而受到冲击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之上得到部分恢复和重新规范。1965年7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试行草案)》,提出了12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同年11月又印发了《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草案)》、《基本建设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草案)》,随即又发布了《工业企业简易会计制度(草案)》、《基本建设简易会计制度(草案)》,从而又一次形成了分行业、分经营规模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基本框架。

(2)会计制度的倒退与瘫痪:1966~1977年。1966~1977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会计制度受到严重冲击,阶级斗争几乎取代了会计工作。财政部的会计制度管理机构被撤销,各级主管部门的财务会计管理机构也被撤销,大多数企业的财会工作失去管理与控制,整个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11月,财政部开始重新整合已陷于瘫痪状态的财务会计制度,从1970年10月开始,财政部先后发布了《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地质勘探会计制度》等。这虽然使企业会计制度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修复,但仍需要不断地完善。1973年财政部接着重振会计制度,颁发了《国营企业会计工作规则(试行草案)》、《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等制度。经过此次重新整合,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虽进一步得到修补,但整个体系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会计制度恢复、整顿与改革:1978~199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国务院对“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而停止运用的会计制度体系进行了必要的恢复与修订。1978年9月,国务院修订了《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1979年1月财政部恢复了会计制度司的职能,1979年开始修订并颁发“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套会计制度。1980年9月,财政部首先对涉及范围比较广、影响面比较大、会计业务相对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恢复和修订。随后,财政部于1981年1月至10月制定发布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在财政部修订恢复有关会计制度的推动和示范下,一些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主管部门如商业部、铁道部、交通部、中国人民银行、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对外经济贸易部、农业部、林业部和水利部等,分别以与财政部联合制定后颁发和经财政部同意后颁发的方式相继修订恢复了有关行业的会计制度,对各有关行业的企业单位提出了具体会计核算要求。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有力地促进了不同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的重新构建,也将全面恢复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另外,为了满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贯彻中央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需要,财政部于1985年3月正式发布了修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过渡的重要探索。同时,财政部还分别于1985年、1989年两次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进行了修订。

(二)我国会计制度单行时期的运行状况剖析

1992年以前,我国会计制度从统一会计制度的建立到分行业、分所有制、分经营规模的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的形成,总体上来看是符合我国当时特定国情的。

1.统一会计制度的建立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统一国家财经的需要。统一会计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恢复时期,在当时极其困难的财政经济状况和极其混乱的社会经济秩序,以及十分混乱、分散和落后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的在于统一国家财经、恢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秩序。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的统一会计制度构成了一个适合当时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核算体系,不仅可以得到同类企业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而且还可以获得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综合指标,便于形成统一的核算指标体系,以监督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有利于加强计划管理,实行经济核算制,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贯彻党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从而扭转新中国成立之初会计核算的混乱局面,对于大规模、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2.分行业、分所有制的统一会计制度的建立是适应当时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会计核算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其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当时的重要经济工作。随后,国家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等的改造,形成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因此,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收入结构,加强国营企业的会计工作,建立以国营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建设单位和国营农场等国营企业为主体的一套完整的统一财务会计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为我国计划经济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阶段:1992~2005年

(一)1992~2005年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并存演进

1992~2005年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并行阶段,亦是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

1.会计准则体系逐渐形成,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趋于统一:1992~2000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转换,从1992年起,我国会计发展便开始沿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轨道前进。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7个专题研究组,其中之一便是“会计原则及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后改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1988年10月31日,财政部会计司(当时为会计事务管理司)成立会计准则课题组,召开了准则组的第一次会议。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部长5号令的形式签发了《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从延续了40多年的统一会计制度转向会计准则,从而形成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阶段。在制定与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还制定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及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即“两则、两制”。

“两则”、“两制”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理论步入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轨道,它取代了过去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基本上结束了我国长达40多年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尽管这些制度都一再宣称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但在思路和要求上与原先的统一会计制度并无二致,只不过在一些具体的会计处理上有所变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加快了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步伐,并配套修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关会计法规和企业会计制度。1997年5月,第一个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又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我国会计规范趋向国际会计惯例,逐渐满足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等的需要。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打破了原有分行业会计制度的局面。至此,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会计制度为补充的会计规范体系,进一步向

国际会计惯例靠拢,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企业会计制度向非普通企业转移:2001~2005年。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形成了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财政部以入世为契机,积极参与国际会计事务并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占据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在总结过去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开始启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2005年11月,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订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联合声明。2005年底,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基本确立。此前,财政部于2001年7月制定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5月制定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8月制定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4年12月制定颁布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形成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

(二)点评该阶段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因此建立与国际会计接轨和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与企业会计制度共同指导企业会计核算,是当时我国会计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1.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是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客观需要。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内容一般是与所处的环境直接联系的。会计制度作为我国对企业进行统一管理而产生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外部经济全球化和内部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接轨的经济环境之下,仅仅依靠会计制度体系难以满足我国会计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要求,需要建立与国际会计接轨与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然而,在我国会计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建设而形成的会计制度体系,是体现具有中国特色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与我国当时特定的国情相适应的,要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用会计准则一下全部替代会计制度是不现实的,因此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较长时期内并存是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客观需要。

2.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促使了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加便捷地自由流通,我国开始逐步由资本输入型向资本输出型转型,有效利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自1992年开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虽然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形式上的趋同,但并没有得到主要国际经济体和资本市场实质上的认同,还不能满足国际化企业与投资者的要求,不能按照国际惯例提供最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逐渐提高和国际社会影响力的逐渐增大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构

建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淡化甚至取消企业会计制度在规范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核算中的地位,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三、会计准则为主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以会计准则为主、企业会计制度逐渐淡出的局面,而且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化推动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一)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一统企业会计核算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从2008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实施范围,包括中央国有企业、城市商业银行等非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非上市保险公司,以及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等。2009~2010年,进一步扩大了会计准则实施范围,预计3~5年时间,企业会计准则将在我国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推进我国企业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企业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为响应二十国集团(G20)关于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推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2009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路线图的发布是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持续国际趋同而做出的重要规划和部署。

(二)企业会计制度逐渐淡出,转而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建设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满足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绩效评价、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进行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自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后,相应地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做了一定的修改与调整。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方面,2003年财政部提出了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后于2007年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目标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建立规范、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制度体系和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方面,为了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财政部在2004年制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于2008年2月颁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2009年8月颁发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1998年开始施行并沿用至今的《医院会

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2009年5月,财政部对中华全国总工会1998年颁布的《工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制定了新版《工会会计制度》,并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这些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规范开始引入会计准则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使其在得到完善的同时提高了透明度,也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范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四、启示与展望

1.企业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过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计划商品经济至市场经济,从对外开放到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进而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在这个进程中,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建设也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形成了我国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雏形,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以至瘫痪,其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期间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全面恢复并形成了分行业、分所有制、分经营规模的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体系,再到伴随与国际会计接轨和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的新的分行业会计制度体系形成,最后是充分吸收了具体会计准则实质内涵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而随着我国比较成熟且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将渐渐弱化进而淡出企业会计核算。可以看出,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没有形成之前,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是依赖于会计制度体系,而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没有成熟时,企业会计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与补充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过去几十年的会计发展史,既是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史,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过渡史。

2.企业会计制度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结果。综观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史,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是主线和重点,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总是滞后于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这是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从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乃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过渡的转变,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企业则是市场的主体与细胞。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领域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其从完全没有自主权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一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再到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要思路。在这一进程中,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其重要的配套改革与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计划管理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系、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在中国会计学会七届理事会不同时期推出的七个会计科研(工作)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我国会计理论与发展目标,无论是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研究与发展目标,还是逐

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目标,以及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成为科研规划的目标,也都是以企业会计为主体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重心从企业转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再加上近十年来我国实行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绩效评价、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体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改革所提出的要求,需要加强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建设。因此,企业会计制度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发展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建设的方向。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趋于统一并向会计准则过渡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比较分散,散见于先后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工会会计制度》等制度规章中,这些制度规章缺乏统一与规范,甚至有些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还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相应会计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参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有的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缺乏统一的尺度。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运作中正在大量借鉴国外经验,与国际非营利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强,许多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机关、宗教组织、民间团体等)承办了一些接受外资支持、援助、接受国外某些组织或机构监督的项目。因此,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从统一到分散再到统一并最终过渡至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逻辑启示,以及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及其会计制度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趋于统一并向会计准则过渡是其未来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新中国会计理论研究50年.会计研究,1999;10

2.孙铮,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会计研究,2008;7

3.许家林,胡伟.我国行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六十年:形成与变革.会计师,2009;2

4.余秉坚.50年会计改革发展的成就与启示.会计研究,1999;10

5.高一斌.会计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研究参考,2008

6.陈信元.我国二十年来会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会计,1999;12

7.杨时展.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这一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进行生产,同时对生产活动进行计数。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产生了会计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还知识凭头脑去记忆,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使用各种符号和标志。例如,在树干上,在石头上,刻画各种实物的形象。经过漫长的岁月,数量的计量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加上文字的出现,这给会计记录带来很大的方便。从此以后,使用文字来记录实物的数量。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很长时间内,人们所关心的还是生产本身,会计还不占重要地位,因此会计还知识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能有专职人员去担任会计工作,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品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后,这种情况才可能得到改变,开始有可能和必要吧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带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会计工作,这是会计管理的雏形。这种变化初步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地位,从附带的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逐渐发展到承担生产管理的人物,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之所以从生产的附带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主要是由于产生了商品货币。从此,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和叫唤都要通过货币来计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理论、方法、程序和组织模式,也从简单到复杂,并逐步完善起来。因此,会计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经济管理的需要分不开的。会计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会计这一个古老的名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时代就已出现“会计”一词。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有专职官吏专司其事。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当过管会计的官员。“会”和“计”都有计量方面的含义,并奇瑞都有汇总计算的意思,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会计在当时的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总和核算,称“月计岁会”。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和计两字作了具体说明,“零星之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就是说,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

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对比

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对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性质与西方国家不同,所以企业的记账方式及我国的会计的发展历程也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下面我就来谈谈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对比。 首先说一下我国会计要素,从会计要素来看,美国的会计体系最为完善,包括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业主派得、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和综合收益。而中国的会计要素只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可见中国的会计要素更为简单。从会计对象看,两者的会计对象都是价值运动,只是由于各国经济业务的内容和传统不完全一致,使得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有差异。由于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因而二者的财务报表要素大体相同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会计目标看,尽管各国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完全一样,所需的会计信息也有差异,但关于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成果等这些通用信息都是任何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这就决定了各国财务报表的种类和结构大体一致。由于财务报表要素是构成财务报表的组件,因而它们大致相同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但企业会计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 (1)仍然称为基本准则,所有企业所有企业均须执行,未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一词。

(2)明确了会计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 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理论上讲,我国的 会计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但是,我国会计 目标显然将受托责任观放在第一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 性,与国际上普遍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别。(3)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代之以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 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 方面。 (4)权责发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计量部分。 (5)会计要素定义遵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但收入与费用的定义部分地引入了资产负债观。 (6)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同时,对于利得和损失又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 的利得和损失。在理论上,前一种利得和损失实质上尚未 实现,后一种利得和损失已经实现。 (7)首次规范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而且强调企业 在会计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

新会计准则常用会计科目表(详细整理)

一、资产类 1001 库存现金 借方登记企业增加的库存现金额,贷方登记企业减少的库存现金额,期末借方余额, 反映企业持有的库存现金余额。 1002 银行存款企业存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 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科目核算。 借方登记银行存款的增加额,贷方登记银行存款的减少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 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1012 其他货币资金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其他货币资金。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其他货币资金。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 公允价值。企业持有的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 融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 公允价值。 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账面余额(调增账面余额):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账面余额(调减账面余额):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1121 应收票据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期末借方余额,放映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 1122 应收账款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而应该收取的款项。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采用递延方式收取合同或者协议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在“长期应收款” 科目核算。借方登记应收账款的发生额(增加额),贷方登记应收账款的收回及确认 的坏账损失,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贷方余额,放映企 业预收的账款。 1123 预付账款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计入“应付账款”科目。企业进行在建工程而预付的工程价款,也在本科

[中英对照名人名言]国际会计准则中英对照

[中英对照名人名言]国际会计准则中英对照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中外名人名言,现在很多的名人名言都中英对照两个版本,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中英对照名人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中英对照名人名言语录 Work makes the workman. 勤工出巧匠。 Between two stools one falls to the ground. 脚踏两头要落空。 Sow nothing, reap nothing. 春不播,秋不收。 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 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 读书可以使我门的思想充实,谈话使其更臻完美。 Pain past is pleasure. 过去的痛苦即快乐。 The voice of one man is the voice of no one. 一个人的声音没有力量。 A great ship asks for deep waters. 大船要走深水。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 The shortest answer is doing. 最简短的回答就是行动。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 成功的秘诀就是四个简单的字:多一点点。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g. 天生我才必有用。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serve as a textbook of life for people. 困难坎坷是人们的生活教科书。中英对照名人名言摘抄 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有生命便有希望。 To an optimist every change is a change for the better. 对于乐观者总是越变越好。 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power to change yourself! 永远不要低估你改变自我的能力! Storms make trees take deeper roots.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 A bold attempt is half success. 勇敢的尝试是成功的一半。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 凡事必先难后易。 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 心之所愿,无事不成。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

国际会计准则第号资产减值 国际会计准则第号 目的 本准则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用以确保其资产以不超过可收回价值()的金额进行计量的程序。如果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如果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本准则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本准则也规定了企业何时应冲回资产减值损失,以及减值资产的有关披露内容。 范围 .本准则适用于除下述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 ()存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存货》); ()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建造合同》); ()递延所得税资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号所得税》); ()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号雇员福利》); ()包括在《国际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披蹲和列报》范围内的金融资产。 .本准则不适用于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因为适用于这些资产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包含了有关其确认和计量的特定要求。 .包括在《国际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披落和列报》范围内的金融资产,其减值损失的会计核算取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关金融工具项目的结果。以下投资属于金融资产,但《国际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没有包括,因而本准则也适用于这些金融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中定义的子公司; ()《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对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中定义的联营企业; ()《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中定义的合营企业。 .根据其他国际会计准则,以重估价值(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如按《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固定资产》以重估价值作为允许选用的方法计量的资产,本准则也适用。但是,认定某项重估资产是否已经减值,取决于用以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如果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其市场价值,则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销售净价之间的唯一差额是处置该资产的直接增量费用: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作者:————————————————————————————————日期: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摘要]: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变化;国际协调; 2006 年2 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成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一、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 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这两个方面,新基本准则出现了较大变化。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是对原来基本准则中有关基本原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

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a15994852.html, 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赵一彬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23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加 快,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高标准高、全球化的会计准则,这也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就是说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建立一个国际化的会计准则。本文通过对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现状分析,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协调与趋同。进一步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在以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策 一、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现状 会计制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分析,广义是指在会计工作中要遵循的所有的规则、方法和程序。而狭义的方面就是指仅仅适用于一种企业的或是一种组织的会计核算原则、政策和规定等,此外,还包括会计科目和报表等使用说明。 1.现行会计制度 我国财政部在2000年1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将制和行业的所有界限都打破,重新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统一标准的会计核算制度。与之前划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划分行业,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 2.现行会计准则 (1)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就是指《企业会计准则》在这项准则中一公分共10章66条,基本内容由总则部分、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准则组成。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是在基本会计准则颁布之后才开始制定的,分别在1995年4月、7月、9月批颁布了30个具体会计准则征稿要求。 我国财政部对于如何区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当前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采取同时存在制度和准则的原则,以会计准则为准,对于在会计准则中有相关规定的,都是以准则为主,对于那些没有会计准则规定的,按照会计制度来办理。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完整的会计制度体系形成之后,慢慢的向会计准则开始过度。 3.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表完整版

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 目表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表

附:会计科目表注解 一、资产类 1001 库存现金企业的库存现金。企业有内部周转使用备用金的,可以单独设置 1002 银行存款企业存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 企业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1012 其他货币资金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 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其他货币资金。期末 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其他货币资金。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 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持有的直接指定为以 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在本 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 产的公允价值。 1121 应收票据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期末借方余额,放映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 的票面金额。 1122 应收账款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而应该收取的款项。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采用递延方式收取合同或者协议价款、实 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在“长期应收款”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 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贷方余额,放映企业预 收的账款。 1123 预付账款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计入“应付账款”科目。企业进

会计专业术语中英文对比

财务术语中英文对照大全,财务人必备! 2015-05-28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 知道“会计”的英语怎么说吗?不会?那可真够无语的额! 想要进入外资企业做会计?想要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好的英语水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小编特地整理了财务数中英文大全,赶紧从基础英语学起,拿起笔做好笔记吧! 增加见识也好,装装逼也行。 目录 一、会计与会计理论 二、会计循环 三、现金与应收账款 四、存货 五、长期投资 六、固定资产 七、无形资产

八、流动负债 九、长期负债 十、业主权益 十一、财务报表 十二、财务状况变动表 十三、财务报表分析 十四、合并财务报表 十五、物价变动中的会计计量 一、会计与会计理论 会计accounting 决策人Decision Maker 投资人Investor 股东Shareholder 债权人Creditor 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 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

私业会计Private Accounting 公众会计Public Accounting 注册会计师CPA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管理会计协会IMA 美国会计学会AAA 税务稽核署IRS 独资企业Proprietorship 合伙人企业Partnership 公司Corporation 会计目标Accounting Objectives 会计假设Accounting Assumptions 会计要素Accounting Elements 会计原则Accounting Principles 会计实务过程Accounting Procedures 财务报表Financial Statements 财务分析Financial Analysis 会计主体假设Separate-entity Assumption 货币计量假设Unit-of-measure Assumption 持续经营假设Continuity(Going-concern) Assumption

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_基于会计制度与准则演进的视角_朱廷辉

对于我国会计的发展,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阶段划分予以回顾与总结。郭道扬(1996)根据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进程,将其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仿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建立新中国基本会计制度阶段(1949~195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转轨变型的全面改革阶段(1978年至今);余秉峰、高一斌(1999)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认为我国会计经历了起步、计划经济会计模式的确立与运行、中国会计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中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等五个阶段;王光远、吴联生(1999)以我国五十年间经济制度与模式的变革为划分标准,把我国会计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时期(1949~1980年)、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化时期(1980~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时期(1993至今);许家林、朱廷辉等(2009)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将我国会计发展划分为两大阶段,在两大阶段下再分为1949~1956年、1957~1978年、1979~1991年、1992~2002年和2003年至今五个小阶段。 本文拟以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为基础,将我国会计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以前的会计制度单行阶段、1992~2005年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共存的并行阶段、2006年至今以会计准则为主的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演进历程的梳理,以认识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有助于对我国会计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 一、会计制度单行阶段:1949~1991年 (一)1949~1991年我国会计制度的演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即“两则”、“两制”),是我国会计制度单行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会计制度演变经历了三个大的时期,即1949~1957年统一会计制度建立时期、1958~1977年会计制度停滞与倒退时期及1978~1992年会计制度恢复、整顿时期。 1.初步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并借鉴引进前苏联会计模式:1949~1957年。1949~1957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是新中国会计模式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学习前苏联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1)统一会计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52年。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在政务院下设财政部,12月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处,随后又经政务院机构编制审查委员会核定将会计制度处调升为会计制度司,具体管理全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工作。随后,重工业部颁布了统一会计科目,拟定了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的统一会计制度。1950年3月9日,政务院经济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草拟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指出必须统一会计制度,并要求中央各企业主管部门分别就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草拟各单位统一会计制度草案。从1950年到1951年上半年,经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审议,由中财委审定发布实施的有13个部门所属企业和经济机构的统一会计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统一会计制度。1951年上半年,财政经济委员会在财政部内设置的会计规章审议委员会又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理的重要文件。1951年7月,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了全国资产核资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国营企业资产清理及估价暂行办法》、《国营企业核定资金暂行办法》和《国营企业资产清理及估计会计处理暂行办法》。1951年11月,财政部召开了全国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会议,讨论制定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及会计科目》、《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办法》和《国营企业提缴折旧基金及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随后,各工业部局又召开 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基于会计制度与准则演进的视角 朱廷辉马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武汉430073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600)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会计在波折中前进、在摸索中创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国际会计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企业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准则演进的发展历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代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会计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而企业会计制度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发展,以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趋于统一并向会计准则过渡,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也是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发展会计改革

2016新会计准则常用会计科目表

新会计准则常用会计科目表及注释 一、资产类 1001 库存现金 反映企业持有的库存现金。 1002 银行存款企业存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 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1012 其他货币资金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其他货币资金。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其他货币资金。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持有的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1121 应收票据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 1122 应收账款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而应该收取的款项。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采用递延方式收取合同或者协议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在“长期应收款”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贷方余额,放映企业预收的账款。 1123 预付账款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计入“应付账款”科目。企业进行在建工程而预付的工程价款,也在本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预付的款项;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补付的款项。 1131 应收股利企业应该收取的现金股利或者其他单位分配的利润。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现金股利或者利润。 1132 应收利息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等应该收取的利息。企业购入的一次还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所取得的利息,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利息。 1221 其他应收款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长期应收款等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的款项。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项。 1231 坏账准备企业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 1401 材料采购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购入的材料的采购成本。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 科目核算。购入的工程用材料,在“工程物资”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23.国际会计准则

对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1993年修订)的改进建议1 1主译,丁度翻译Invitation to comment, Summary of main changes & Appendix,丁度主校对。

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 (200X年修订) (备注:尽管本征求意见稿是以“清样稿”形式列示,上述标题仍以作出标记的形式列示建议的改动。)

征询意见 理事会将特别欢迎对下列问题的回答。意见中最好能指明有关的准则段落,包含明晰的基本原理,并在合适的地方提出备选措辞的建议。 问题1 您是否同意会计政策自愿变更和差错更正的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应当被删除,即这些变更和更正应当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如同新的会计政策一直在运用或该差错从未发生那样(参见第20段、21段、32段和33段)? 问题2 您是否同意删除重大差错和其他重要差错的区别(参见第32段和33段)? 主要改动摘要 主要的改动建议有: ●通过下列方式修改本准则的范围: ?包含《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的列报》的第20至22段,该 段详细说明了会计政策选择的标准; ?删除IAS8第7至18段涉及到收益表项目列报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 所作的修改,将转入IAS1。 因此,本准则的名称该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 ●删除重大差错和其他重要差错的区别,并在建议的第3段增加差错的定 义。重大差错的概念被删除 ●删除IAS8第38至40段所列的差错更正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因此,某个 实体不再被允许: ?将差错更正的金额包含在当期损益中;

会计发展史

题目:会计发展史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110510 姓名邹江敏 学号110510131

会计发展史 一、会计的起源 会计与会计学科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史前时期。在中国、巴比伦、埃及、希腊,以及在世界上其他古老的国度里,会计的发展都经历了原始计量、记录时代,原始计量、记录是处于萌芽状态的会计行为。 人类最早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产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的结果,社会生产是推动人类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第一历史动因,是两者产生的根本前提条件。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的原始会计行为,仅仅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计量、记录行为,开始是用一些原始的不定形体的零散的记录符号和标记,而后发展到采用一些象形数码进行一些比较集中的记录,再后,才是数码与文字记录的相结合。 古代会计阶段: 会计的历史起点:简单刻记与直观绘图记事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刻符记事与抽象绘图记事阶段(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原始计量、记录方法的变革:经济“书契”计量、记录方法的产生(奴隶社会前夕)——单式簿记阶段(流水式序时记录时期和三账记录时期)。 中式“三账”系指“草流”、“细流”与“总清”这三种相互关联的账簿。 西式“三账”系指“草流”、“分录账”和“总账” 单式簿记阶段:在中国经历了单一流水账设置时期(商代)和“三账”设置时期(西周至清代),在名称上经历了册与简册之称应用阶段(商至西周初年)、籍与籍书之称应用阶段(西周中至春秋时期)、籍(书)与簿(书)在应用中并立阶段(战国至三国两晋)、簿账并用与结合应用的阶段(南北朝至清代) 单式簿记阶段:在古希腊已经有了备忘录、日记账与总账的设置。在古埃及,官厅的记录官登记的主要账簿是“日记簿”,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序时记录。在古罗马,设置有流水式序时记录的日记账和现金出纳账。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

国际会计准则第无形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 1998-06发布 发布时间:2000年08月27日 目的 本准则的目的是对其他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涉及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本准则要求,当且仅当特定条件满足时,企业应确认无形资产。本准则亦对如何计量无形资产的账面金额作了规定,并就无形资产的特定放过提出了要求。 范围 1.本准则应适用于所有企业除以下各项之外的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1)由其他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无形资产; (2)《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定义的金融资产; (3)矿产权,以及矿产、石油、天然气和类似非再生性资源的勘探支出或开发和采掘支出;

(4)保险公司与保单持有人之间签订的合同所产生的无形资产。 2.如果其他国际会计准则涉及了特定类型的无形资产,那么企业应运用该项准则而不是本准则。例如,本准则不适用于以下各项无形资产: (1)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为出售而持有的无形资产(见《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和《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造合同》); (2)递延所得税资产(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 (3)属于《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范围内的租赁; (4)雇员福利所形成的资产(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 (5)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见《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 (6)《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定义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由以下准则规范:《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于公司投资的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在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

财务报告》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3.一些无形资产可能会以实物为载体,例如磁盘(对计算机软件而言)、法律文件(对许可证或专利权而言)或胶片式确定一项包含无形和有形要素的资产应按《国际会计准则第历号一固定资产》核算,还是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而按本准则核算,需要进行判断,以评价哪个要素更重要。例如,一台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工具没有特定计算机软件就不能正常运行时,则说明该软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该软件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同样的原则适用于计算机控作系统。如计算机软件不是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则该软件应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4.本准则还适用于广告、培训、开办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支出等。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目标是开发知识。因此,虽然这些活动可能会产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例如,样品),但该资产的实物要素次于其无形要素(即含在实物要素中的知识)。 5.就融资租赁而言,标的资产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初始确认后,承租人应按本准则的规定核算因融资租赁而持有的无形资产。电影、录相、戏剧、手稿、专利权和版权等项目的许可证协议中的权利不在《国际会计准则第对号一租赁》范围之内,而在本准则范围之内。 6.如果某些活动或交易特殊,可能需要用其他方式进行会计处理,那么该活动或交易可能会被排除出某项国际会计准则的范围。采掘业中因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的勘探或开发和采

会计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会计史的发展,分别是:我国会计的发展简史及其发展过程(具体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研究会计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史;问题;展望;意义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重要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历史考察与研究这一课程,对任何一个重要会计事件的认识,都必须进行历史的回顾、思索、分析与论证。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一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会计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的研究却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因而,在接受一定程度的会计专业教育与较为系统地学习过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后,系统地学习会计史,研究会计史学中的基本问题就十分必要,既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会计的发展 会计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而各个时期的会计又有其自己的特征。 (一)古代会计 在旧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出现了记数的必要,有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虽然目前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这些都是最早期的会计,为近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会计

新会计准则将带来巨大变革

新会计准则将带来巨大变革 财政部颁布的新的会计准则,将在多方面给沪深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变化,这种影响首当其冲的就体现在对公司净利润的冲击上。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债务重组损益确定、资产减值规定、上市公司投资股票计价方式等变革对上市公司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影响将最为深远。炒股按市价计入当期利润规则:根据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投资股票等交易性证券,将采用公允价值——交易所市价计价。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使上市公司在短期证券投资上的收益浮出水面,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因此得以提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 新的投资准则,修订了调整投资的分类方式。调整后的投资分类为:交易性证券投资、持有到期投资和权益性投资,其中交易性证券投资类似于原先的短期证券投资。期末按交易所市价计价(视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采用现行的单边调整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简单而言,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证券投资时,按照目前的会计准则,只要报告期末没有出售,即使账面实现了盈利也不能体现为当期收益。而新准则按公允价值入账,账面盈利就能直接计入当期收益。

举例而言,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以每股5元在二级市场买入了1000万股股票,到年底该股票上涨到了10元,按照原先的会计方法,该公司的5000万元账面所得是不能计入当期利润的,在报表中,这部分股票仍然是按照5元的成本计入资产。但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这部分股票将按照10元计价,并且将为公司增加5000万元投资收益。 但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会计准则一般不把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该类资产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操纵利润行为被封死规则: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此前的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利润操纵空间。 减值冲回,一直是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段。操作手法有两种:其一,在今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今年大幅亏损),明年冲回,从而做出明年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避免退市;其二,选择某一年超大额计提,其后几年缓慢冲回,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报,操纵利润。 在旧的财务准则规定中,上述两种冲回手段,都是合法的。然而,日前颁布的关于资产减值的新准则,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冲回。该规定封死了减值冲回这一上市

国际会计科目对照表(中英)

精心整理 ccount?帐户 Accounting?system?会计系统? 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美国会计协会? American?Institute?of?CPAs?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udit?External?users?外部使用者? Financial?accounting?财务会计? 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inancial?forecast?财务预测? 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公认会计原则? General-purpose?information?通用目的信息 Government?Accounting?Office?政府会计办公室? ? Management?accounting?管理会计? Return?of?investment?投资回报? Return?on?investment?投资报酬? 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证券交易委员会?

Statement?of?cash?flow?现金流量表? Statement?of?financial?position?财务状况表? Tax?accounting?税务会计? Accounting?equation?会计等式? Assets? Creditor? Deflation? Disclosure?批露? Expenses?费用? Financial?statement?财务报表? Financial?activities?筹资活动? Going-concern?assumption?持续经营假设Inflation?通货膨涨? Investing?activities?投资活动? Liabilities?负债? Solvency?清偿能力? Stable-dollar?assumption?稳定货币假设? Stockholders?股东? Stockholders?equity?股东权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的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指企业第一次执行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各项具体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第三条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二章确认和计量 第四条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对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并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本准则规定不应追溯调整的除外。 第五条对于首次执行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对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全额冲销,并调整留存收益,以冲销股权投资差额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 (二)除上述第(一)项以外的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股权投资贷方差额的,应冲销贷方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并以冲销贷方差额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首次执行目的认定成本。 第六条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将符合投资性房地产定义、原包括在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存货)账面价值中的相应金额,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其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第七条在首次执行日,对于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且该日之前尚未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弃置费,应当增加该项资产成本和负债;同时,将应补提的折旧调整留存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