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作物施肥原理

第六章作物施肥原理全世界的人口,年年增加,为使人类免陷於肌饿,并能进一步改善生活,农业必需增产。
施用肥料为达到作物增产目的最有效而迅速的方法。
不过达到施肥增产的目的,必需农民因施肥而获利,才愿投资施用。
为达到农民获利的目的,在技术上施肥必须合理;在经济上肥料价格应低廉,以及农产品价格应该稳定。
合理的施肥应考虑作物种类、肥料种类、施肥量以及施肥方法。
这四项之考虑并非各自独立,而有相互的关系存在。
施肥量可因供应的肥料不同而改变;肥料用量与肥料种类的不同,施肥方法亦有所不同;作物种类不同其施用种类、用量及方法都需调整。
一、化学肥料贮运要点秋季是果农大量用肥的季节。
化肥贮运中若不能妥善保管,常会造成肥效降低,人的身体健康受损,乃至不应有的事故发生。
因此,化肥贮运中要注意防止以下十点:(一)防露天堆放化肥不能露天堆放,如碳酸铵露天放置在20℃气温下,氨损失率是l天%,5天48%,10天损失达74%。
因此,化肥应放在屋内的阴凉乾燥处。
(二)防潮湿硝酸汰氮肥、过磷酸钙受潮会结成硬块难溶。
因此,化肥应用塑胶或油毛毡包严,最好架空不接触湿源而防潮。
(三防受热温度愈高,化肥的潮解挥发和结块愈严重(稳定性愈差),因此要适时调节贮存房屋的温度,保持在30℃以下。
(四)防挥发碳酸铵稳定性差,易分解挥发,当气温高於20℃时,它会分解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而流失。
因此,要检查包装是否破损,轻搬轻放,用多少拿多少。
(五)防火灾硝酸铵、硝酸钾等有助燃性,贮存时不能和易燃物如煤油、汽油、槁秆、木屑等堆放在一起,以免引起火灾。
(六)防爆炸硝酸铵、硝酸钾等容易爆炸,若与铜、铁等金属粉末混在一起,一旦摩擦撞击,就易引起爆炸事故。
所以这些化肥结块硬化後,不要用金属物猛击,要用重物碾碎。
(七)防腐蚀过磷酸钙中含有游离酸,对贮存器具和人体皮肤都有腐蚀作用,贮存时尽量不要直接接触,或裸露放置於金属容器内,也不能和作物种子及衣物等放在一起,以免影响发芽率及腐蚀物品。
施肥原理与技术的实际应用

施肥原理与技术的实际应用1. 引言施肥是农田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在农业生产中,科学合理的施肥原理与技术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施肥原理与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2. 施肥原理与技术的概述施肥原理和技术是基于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和土壤中养分的状况而制定的一套施肥措施。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平衡的供应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施肥技术包括施肥时间、施肥剂量、施肥方式等。
3. 施肥原理的实际应用3.1 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和比例存在差异。
通过了解和分析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可以为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可以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确保作物能够充分吸收所需养分。
3.2 土壤养分的检测与调查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土壤养分的检测与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对土壤进行采样,并进行养分分析,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比例。
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可针对性地调整施肥方案。
3.3 施肥时间的掌握施肥时间的掌握对于作物的生长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施肥周期,选择合适的施肥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施肥效果。
3.4 施肥剂量的合理确定施肥剂量的合理确定是保证施肥效果的一项关键措施。
根据土壤分析结果、作物需求以及施肥技术要求,确定合适的施肥剂量,避免过量供应或不足供应的情况发生。
4. 施肥技术的实际应用4.1 基肥与追肥的组合应用基肥是指在耕种前向土壤中施加的肥料,用于提供农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的养分。
追肥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调整时期和剂量的施肥方法。
基肥与追肥的组合应用能够在整个生育期中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
4.2 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是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进行精确配置的施肥方法。
通过分析土壤和作物需求,选用适宜的肥料种类和比例,以确保作物能够获得所需的养分,提高施肥效果。
农业科技中的精准施肥技术

农业科技中的精准施肥技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产量的提升需求,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精准施肥技术作为一种关键的农业科技手段,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精准施肥技术的概念、原理、应用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精准施肥技术的概念和原理精准施肥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手段准确判断和预测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以及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并根据这些信息科学合理地施肥,以达到高效增产、减少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目的。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各种土壤指标、作物生长特性、养分循环等数据,预测土壤和作物养分的状况,通过合理调控施肥量和施肥时间来实现精准施肥。
二、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1. 土壤检测与分析:通过对农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为精准施肥提供基础数据。
2. 养分需求模型:建立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需求模型,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变化,确定合适的施肥方案。
3. 变量施肥技术:利用先进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农田光谱、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的监测,实现对农田不同地块、不同地段的精确施肥。
4. 智能施肥设备: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状态,根据数据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三、精准施肥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 提高农作物产量:精准施肥技术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土壤条件,调整施肥方案,提高养分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2. 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准确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和养分流失造成的土壤、水体污染,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压力。
3. 节约资源成本:精准施肥可以有效利用养分资源,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浪费,减少农业生产成本。
4. 保护土壤质量:精准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土壤养分供应的均衡性,改善土壤质量,增强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
综上所述,精准施肥技术在农业科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手段,可以优化施肥效果,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浪费和污染。
然而,要实现精准施肥的广泛应用,仍然需要加强科研力量、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并加强与政策的结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种植的精准施肥技术

农作物种植的精准施肥技术随着农业技术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与改进。
其中,精准施肥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精准施肥技术旨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降低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种植的精准施肥技术,包括其原理、应用和效果。
一、精准施肥技术的原理精准施肥技术是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以及土壤的营养状况,通过科学手段和方法精确计算所需施肥量。
其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土壤测试分析: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决定施肥的种类和用量,确保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养分。
2.作物需求量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
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求特点,合理配置施肥量,确保农作物在各个生长阶段获得充足的营养。
3.施肥方式创新:传统的施肥方式通常是将化肥均匀撒布在土壤表面,容易造成养分的浪费和土壤养分的不均匀分布。
现在,农业专家通过研究和试验,提出了诸如滴灌、叶面喷肥、根际施肥等新的施肥方式,使施肥更加精确和高效。
二、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多个农作物种植领域。
下面以主要农作物为例,说明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情况:1.水稻种植:针对水稻的特殊需求,采用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法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阶段,科学施放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2.玉米种植: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的变化,精确控制氮肥的施放时间和用量,避免施肥过多或不足造成的生长不良和产量下降。
3.果树种植:根据果树的品种、年龄和生长状况,进行定量施肥。
通过滴灌等方式,将化肥直接送到果树的根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的丢失。
4.蔬菜种植:以蔬菜自身的特点为依据,结合土壤测试结果,确定蔬菜施肥量和施肥次数。
同时,可以采用叶面喷肥的方式,通过叶片吸收养分,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作物施肥是指通过给作物提供养分,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质量的一种农业技术。
施肥的原理是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配合使用不同类型的肥料,并采用适当的施肥方式,使养分能够有效地供给到作物根系,从而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1.了解作物的养分需求: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根据作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确定所需的养分类型和量。
例如,蔬菜类作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较高,而果树类作物则对磷、钾等元素的需求相对较多。
2.理解土壤养分状况:通过土壤检测和分析,了解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特性,发现其中的不足和缺陷。
根据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缺陷,选择适合土壤肥力状况的施肥方法和肥料类型。
3.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不同类型的肥料含有不同的养分元素,例如氮、磷、钾等,或是有机肥、无机肥等。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状况,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
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湿度,而无机肥料则可以提供更直接的养分供应。
4.确定施肥方法:施肥方法可以根据作物类型和栽培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常见的施肥方法包括根部施肥、叶面施肥和灌溉施肥等。
根部施肥是将肥料直接施加到作物生长的根部附近,使养分能够更快速地吸收。
叶面施肥则是通过将肥料喷洒到作物叶面,通过叶片的吸收来提供养分。
灌溉施肥则是通过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浇灌的方式进行施肥。
5.控制施肥量和时间:合理控制施肥量和时间可以有效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生长阶段,合理测定施肥量,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施肥。
作物施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杂交施肥技术:根据杂交种的特性和需求,将不同的肥料按比例混合后施给作物,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比如对于绿肥作物,可以与化肥混用后施肥,以减少化肥的用量。
2.穴施肥技术: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将肥料钻入土壤中,使养分能够直接供给到作物根系。
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养分的损失,并且提高养分的利用率。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一、针对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肥料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营养元素,而且对土壤条件也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在施肥前,需要充分了解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然后选择适合的肥料。
例如,对于需要较多氮素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可以选择含氮量较高的肥料;对于需要较多磷素的作物,如棉花、油菜等,可以选择含磷量较高的肥料;对于需要较多钾素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可以选择含钾量较高的肥料。
二、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肥料特性进行合理配比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不同的营养需求,而且各种肥料也有不同的特性。
因此,在施肥时,需要了解作物的生长需求和肥料的特性,然后进行合理的配比。
例如,对于需要大量氮素的作物,可以在生长前期施用较多的氮肥,而在生长后期适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对于需要较多磷素的作物,可以在生长中期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量;对于需要较多钾素的作物,可以在生长后期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
三、科学掌握施肥时间和方式施肥时间和方式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施肥时间应该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需肥规律来确定,而且要避免在高温、多雨等不良天气条件下施肥。
此外,施肥方式也有讲究,应该采用均匀施肥、深施覆土等措施,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挥发,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四、注重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使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各有优缺点,有机肥料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但肥效较慢;无机肥料则具有肥效快、含量高、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
因此,在施肥时,应该注重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既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又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提倡使用高效、环保的肥料高效、环保的肥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小、利用率高、无公害的肥料。
这类肥料不仅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改善品质。
因此,在施肥时,应该积极推广使用高效、环保的肥料,如微生物肥料、缓控释肥料等。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考试大纲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烟草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合理施肥的重要性、施肥科学的发展趋势,系统掌握施肥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为指导农业生产中的肥料资源的合理施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要求学生具有作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学习过程中能够积级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1.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施肥科学发展概况,施肥的效应,施肥科学的体系、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以加强对合理施肥概念的认识,初步了解施肥科学研究方法。
要求阅读绪论后所列参考书。
2.课程内容(1)施肥的效应(2)世界施肥科学的发展历史(3)当前施肥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施肥科学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3.考核知识点(1)施肥可能产生的良好效应与不良效应(2)施肥科学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4.考核要求(1)掌握施肥的效应(2)了解世界施肥科学的发展历史(3)了解当前施肥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掌握施肥科学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5)了解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1.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养分归还学说等施肥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以及这些原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从而在实践中能够自觉运用这些原理指导施肥实践。
2.课程内容第一节养分归还学说第二节最小养分律第三节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第四节因子综合作用律3.考核知识点(1)养分归还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发展(2)最小养分律的基本内容与发展(3)报酬递减律的基本内容(4)米采利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发展(5)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内容与发展(6)上述施肥基本原理在指导施肥方面的意义4.考核要求(1)掌握考核知识点中的全部内容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与依据1.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与依据,以便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应用这些基本原则与依据指进行施肥决策。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其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达到高产、高效、高质的目的。
下面将从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施肥原则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首先,土壤肥力是合理施肥的基础。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供给能力。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施肥品种和用量。
一般来说,肥力较高的土壤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量,而肥力较低的土壤则需要增加肥料的施用量。
此外,土壤肥力还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在施肥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的影响,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其次,作物需求是合理施肥的依据。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一般来说,作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量较大,而在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量逐渐减小。
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最后,施肥原则是合理施肥的保障。
施肥原则是指在施肥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施肥、适时施肥、分季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等。
科学施肥是指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
适时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施用肥料,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分季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分别施用不同的肥料,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用有机肥是指在施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
综上所述,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遵循施肥原则,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合理施肥的目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1、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肥料养分利用率有何区别?⑴定义: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是指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占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比率。
⑵影响因素:肥料利用率是最易变动的参数,因作物种类、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农艺措施而异,同一作物对同一种肥料的利用率在不同地方或年份相差甚多,因此施肥使必须测定当地的肥料利用率;虽然土壤有效养分的土测值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值,但若乘以土壤养分利用率则可以反映土壤真实供应的养分量。
⑶数值大小:一般来讲,肥料利用率不会超过100%,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由于受浸提状况和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则有可能大于100%。
2、轮作制度下的施肥与单个作物的施肥有何异同?相同点:都是根据作物的计划产量、需要养分总量、土壤供应养分量计算出实际肥料补给养分量,从而实现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目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不同点:⑴对象:轮作施肥制度是指针对某个轮作周期而制定的施肥计划,包括不同茬口的肥料分配方案和作物施肥制度,而单个作物的施肥制度则是指针对某一作物的计划产量而确定的施肥技术。
⑵影响方面:轮作时要兼顾不同轮作类型的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实现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优轮作类型;单个作物的施肥则只需考虑其本身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施肥时工序也较简单。
⑶施肥量的确定:轮作制下要根据不同茬口按照均衡增产、效益优化、用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肥料的分配,并且要根据轮作周期内各种作物的计划产量和养分需求总量来推算肥料补给养分量;单个作物的施肥只需根据某种作物的计划产量、养分需要总量、土壤供应量来计算施肥量即可,无需再进行肥料的分配。
3、怎样进行保护地施肥?⑴存在问题:保护地作物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的大量投入造成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以及施肥方法和品种选择不合理等问题,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保护地蔬菜则存在生理病害严重、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⑵针对以上问题,保护地施肥的技术要点如下:①实施平衡施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②基肥深施,追肥限量③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④二氧化碳施肥(要注意二氧化碳施肥的浓度与时间、二氧化碳气肥来源、施用效果及注意事项)⑤注意施肥环节与方法(基肥:应十分重视基肥,通常将全部有机肥和磷肥、1/2 的氮肥、2/3的钾肥及全部微肥用作基肥;追肥:原则为薄肥勤施、少量多次,施肥时期最好选择作物的营养临界期或最大效率期等需肥关键期)。
4、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在合理施肥中的意义是什么?边际成本是增投单位量肥料的成本即肥料的价格,边际利润是增加单位肥料成本所增加的施肥利润。
边际利润是确定选择投资的重要指标,R值越大,边际产值越高,肥料投资的利润增加,但由于施肥量的减少,单位面积的产值相对降低。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证投资获得稳定较高的利润,常常选用R﹥0的边际利润值。
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是确定经济最佳施肥量的重要依据,即当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时,边际利润R=0,此时的施肥量为经济最佳施肥量。
二者同时又可为最大利润率施肥量的确定提供参考标准。
由上可知,通过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的比较可以确定实际生产中经济最佳与最大利润率施肥量,为农业生产的高效高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5、植株营养诊断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植株营养诊断的方法主要有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酶学诊断及物理诊断等。
形态诊断:优点:通过外形观察或生物测定判断植物养分状况的手段,简单易行。
缺点:①症状诊断时,只有在植株缺乏一种元素时有效,若缺乏两种或以上元素抑或是缺乏一种却无典型性形状时会造成误诊,因此其具有局限性。
②长势长相诊断时,由于作物品种更新换代频繁,外观长势长相变化大,该方法受影响程度较大。
化学诊断:优点:采用直接比较法,其结果最能直接反应作物的营养状况,是判断营养丰缺与否最可靠的依据。
缺点:适合测定的养分及植株测定部位具有局限性,往往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共同测定才能较准确地判断出植株的营养状况。
施肥诊断:优点:可直接观察作物对被怀疑元素的反应,结果最为可靠,也可用于诊断结果的检验。
缺点:需要一定的时间。
酶学诊断:优点:灵敏度高、酶促反应与元素含量相关性好、酶促反应的变化远远早于形态的变异、还可用于元素过量中毒的诊断。
缺点:测定值不稳定、有些测定方法较繁、有关测试技术不十分完善。
物理诊断:优点:灵敏度极高。
缺点:步骤繁琐、耗时多、仪器昂贵尚未广泛应用。
6、目标产量是如何确定的?目标产量是实际生产中预计达到的作物产量,应该是一个非常客观的重要参数,既不能以丰年为依据,又不能以歉年为基础,只能根据一定的气候、品种、栽培技术和土壤肥力来确定,而不能盲目追求高产。
主要有3种方法:⑴以地定产法:就是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
【依存率】利用依存率确定目标产量的基础工作是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无肥区和完全肥区两个处理。
只应用于土壤无障碍因子以及气候、雨量正常的地区。
⑵以水定产法:在降雨量少,又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区,限制农作物产量的因子是水分而不是土壤养分,在这些地区确定目标产量首先要考虑降雨量和播前的土壤含水量,然后再考虑土壤养分含量。
【降水量=土壤水分×3】⑶前几年平均单产法:一般利用施肥区钱3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叫前几年平均单产法,其计算公式为目标产量=(1+年递增率)×前3年平均单产7、施肥引起食品污染的主要根源是什么?大量施用氮肥而缺少磷肥和钾肥的配施,会增加蔬菜产品中硝酸盐的含量,降低其产品品质,进而威胁人类健康。
人类摄入硝酸盐的90%以上主要来源于蔬菜。
而食用硝酸盐的危害在于蔬菜中的硝酸盐被摄入人、畜体内,在细菌作用下,硝酸盐可在动物体内还原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它直接可以使动物中毒缺氧,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对婴幼儿危害最大,严重者可致死。
它间接可与次级胺结合形成致癌物质亚硝铵,从而诱发人、畜的消化道系统癌症,因此探讨降低亚硝铵或亚硝酸盐的生成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8、保护地施肥技术要点?同3题。
9、第二部分1、试述土壤供肥和作物体内养分浓度及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关系用图描述为:图中产量随养分供应量变化呈抛物线型。
但植株体内养分浓度与养分供应之间的关系与上述曲线稍有不同,其变化程度较小。
将植株体内养分浓度曲线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段,随着养分供应量的增加,作物产量上升,但作物体内养分浓度基本不变,属于养分极缺乏区;第二阶段,从植物体内养分变化点到产量最高点随着养分供应量的增加,作物体内养分浓度与作物产量同步增加且产量增加的幅度比植株体内养分浓度增加大,属于养分缺乏调节区;第三阶段,产量最高点以后,随着养分供应量的增加,产量逐渐下降,而植株体内养分的浓度却以更快的速率增加,属于养分奢侈吸收区。
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植株养分浓度、产量与土壤养分供应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只有在第二阶段三者呈比较明显的正相关。
2、试述肥料、地力、可持续农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农业中的合理施肥。
地力是土地能够生长植物的能力,地力的高低及变化趋势不仅取决于土地本身的物质特性,更是受到外部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
施肥、耕作等管理制度地力的维持和提高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基本保证,不断培肥地力可是农业生产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可以满足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在量和质上不断提高的需求。
施肥、轮作等农田管理设施,不仅直接影响着地力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而且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更决定着人类生存状况与质量,只有树立培肥地力的观点,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3、论述肥料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中的作用。
有机肥的增产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为作物提供养分,另一方面是通过改善和培肥土壤而起作用。
农产品的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和符合加工需要的某些品质。
养分平衡是提产品质量的基本保障。
氮肥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氮充足时可提高禾谷作物子粒中蛋白质,减少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的含量,供氮水平合适时可提高氨基酸含量,但过量会导致必须氨基酸含量降低,降低品质。
磷肥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充足的磷供应可增加作物绿色部分的粗蛋白含量,从而提高作为饲料的品质;磷可以提高蔗糖、淀粉和脂肪的合成,从而提高作物产品品质;还能提高蔬菜水果的品质,使果实大小均匀、营养价值高、味道和外观好等。
钾肥对品质的影响:提高禾谷作物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有利于蔗糖淀粉和脂肪的积累有利于提高高糖、油料作物品质,还能提高纤维作物的品质,因此钾被称为品质元素。
中量和微量元素肥料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多数中量和微量元素就是产品质量指标之一。
食品和饲料作物产品中缺乏这些元素会影响人、蓄的健康,会出现一些病症。
此外微量元素还对作物产量多方面的品质特性有重要的影响。
有机肥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有机肥为完全养分肥料其中所含的各种营养元素与化肥一样影响着作物的品质;其次,有机肥通过改良培肥土壤从而影响作物的营养品质和商业价值。
4、试述保护地的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特性。
⑴土壤养分含量高⑵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⑶土壤微生物变化极大⑷土壤温度、湿度比较稳定⑸土壤气体异常⑹土壤障碍因子危害严重①保护地土壤盐分的积累特点及危害②土壤酸化特点及危害第三部分3、最大利润率施肥量如何确定?举例说明利润率即为投入单量肥料成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由于成本固定,起始时肥料的总增产值低于肥料成本,利润率为负值;随施肥量的增加,肥料的总产值不增加,当总产值等于肥料成本,此时肥料投资的利润率等于零;超过此施肥量后,总增产值大于总成本,此时利润率为正值,它随施肥量增加而不断增加。
但由于肥料的总增产量按渐减率增加,而施肥成本按固定量增加,至总增产之曲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时,利润率为零。
从总增产值等于肥料总成本的施肥量至利润率下降为零的施肥量间必有一最大利润率施肥量,此最大值为利润率对施肥量的一级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即可求得最大利润率施肥量。
例:冬小麦的氮肥试验y=4099.6+40.68x—0.3120x2施肥固定成本为12元/hm2,肥料价格为3.1元/hm2,小麦价格为1.0元/hm2,最大利润率施肥量为30.88kg/hm2,当施肥量低于这个量时,肥料的投资利润降低,当施肥量高于这个量时,虽然单位面积的施肥量利润增加,但肥料的投资利润降低。
4、经济最佳施肥量如何确定?举例说明经济最佳施肥量是指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施肥利润的施肥量。
在肥料效应的第二阶段,肥料效应的变化符合报酬递减律,随施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递减。
在肥料效应的第二阶段时,边际产量等于肥料与产品的价格比时,即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时,边际利润等于零,单位面积的施肥利润最大,此时的施肥量即为经济最佳施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