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4第四章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4第四章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四、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1、两种行为与两种反射
两种行为: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
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两种反射:
应答性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或S(刺激)型反 射。
操作性反射 :为R(反应)型反射
两者的不同:
1 .刺激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应答性条件反射 :S(刺激)— R(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 :“反应-强化”
1、剥夺(deprivation) (本质是桑代克的准备律)
2、食物库训练(magazine training) (卡答声和食物丸的出现联结在一起)
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区别:
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是自由的; 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 ; 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
2、强化
类化强化物:与许多其它强化物重复地相 伴出现之后,才变成强化物。如(金钱、 荣誉等)
3、操作过程的四种机制
(1)正强化 (2)负强化 (3)消弱或不强化 (4)惩罚 区分:惩罚与负强化的不同(见书)
反应后呈现 反应后消除 奖励性刺激 正 强 化 惩罚(1) 厌恶性刺激 惩罚(2) 负 强 化
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 1930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
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 研究工作。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 任讲师和副教授,
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 授和系主任,
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 授,直到1974年退休。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 《科学与人类行为》 《言语行为》 《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 《教学机器》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是操作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技术的开创者。

他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在所有新行为主义者中,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方面最激进的一位,同时,也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新行为主义者。

他最有影响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学习理论的提出:在斯金纳之前,心理学家们就已经用刺激——反应联结对学习作出解释,如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①又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trial-error learning)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②斯金纳指出,虽然,某些人类的行为正如之前的心理学家们说的那样,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但是,这些只能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于是他提出了另外一类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因为它们是在环境中缺乏明显的无条件刺激物时操作的。

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上,并由此提出了对教育实践起巨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

二、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经典实验——斯金纳箱(Skinner box):20世纪30年代后期,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迷笼,设计了“斯金纳箱”,并用来研究各种动物(如白鼠与鸽子)的行为。

此箱去掉了所有无关刺激,通常内设一杠杆,杠杆与一食物仓相连,动物(如白鼠)偶然地一按杠杆,食物仓便打开,落下一食物小丸于食物盘内,箱外有一记录器,可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

实验中,动物从初始的混乱动作中无意地碰到杠杆而得到食物,从而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

通过更为复杂的设计,动物还可以学会分化行为,如当灯亮时按杠杆可以得到食物,而灯灭时按杠杆得不到食物,于是,动物学会了只在灯亮时按压杠杆。

(二)两种类型的学习:从对动物的研究中,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实验:斯金纳箱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阴暗的隔音箱,箱子里有一个开关。

早期斯金纳用老鼠做实验。

老鼠或快或慢偶然的按下一个开关(杠杆),食物就掉进盘内,老鼠就得到了强化,老鼠的行为是通过操作环境(按压杠杆)而获得食物的,即强化物只有在条件反应出现后才会出现。

操作性活动受到强化后,其明显后果是这一操作活动频率增加了,而在反应之后不予强化,则反应就会减弱,这使斯金纳认识到强化作用在操作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1.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总结出两类反应,由刺激引发的“应答性反应”和有机体发出的“操作性反应”。

前者往往是一种不随意的行为;后者大多数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

在应答性行为中,有机体是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在操作性行为中,有机体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刺激)类条件作用”。

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则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他称为“R(强化)类条件作用”。

强化原理(1).强化类型强化物是指“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除了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作出区分外,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

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权利、财富等。

(2).强化安排可选择(1)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

(2)间歇强化:即并非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又分为间隔强化(根据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可变间隔强化。

比例强化(根据反应次数予以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例强化。

第四章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第四章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一、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

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

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

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

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第一节强化原理一、强化的类型斯金纳用条件作用的原理来解释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增加愉快、减少痛苦的方式来行事的。

但是,“愉快”和“痛苦”都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这在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斯金纳体系中是没有地盘的。

斯金纳是以一种相当操作性的方式来界说强化的。

强化物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剌激”。

也就是说,凡是提高反应概率的任何事件都可以起强化作用。

这样,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刺激。

而且,在一种情境中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在另一种情境中并不一定起强化作用。

同样,对某一个人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对另一个人并不一定起强化作用。

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译积极强化)和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又译消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 “卓越科学贡献奖”,
1968年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最高级别的 科学奖励。
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一枚金质奖章。
1990年8月 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心理学毕生 贡献奖”荣誉证书。
争议
天使?
斯金纳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 物。有人叫他魔鬼,也有人 认为他是神明。事实上,他 的个性非常符合一个创新科 学家的形象——勤勉认真, 注重实际,尊重事实,也有 一点小小的神经质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反射与强化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理论的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
由已知的刺激(S)引起反应(R) 已知刺激:食物 反应:听见音叉声流口水
操作性条件反射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 鸽子,并设一杠杆或 键,箱子的构造尽可 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 动,当它压杠杆或啄 键时,就会有一团食 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 中,动物就能吃到食 物。
1936-1944年明尼苏达 州立大学副教授 1930年心理学硕士学 位,1931年博士学位
1926转入哈佛大 学心理学
1922年汉密尔顿学院
人物 生 平
1904年3月20日

平 物生
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 担任教授
1945年印第安纳大学 教授、系主任
1990年8月18日逝世 19ຫໍສະໝຸດ 4年退休1904年3月20日
少年时期理想志向
1926年为止汉密尔顿学院学艺术和语言学。想成 为作家。
拜读了伊万·巴甫洛夫和约翰·华生的著作,开始对 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
在1926年收到文学学士学位后,进入了哈佛大学 学习心理学。
成长道路
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

6第六章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ppt.Convertor

6第六章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ppt.Convertor

6第六章斯⾦纳的操作学习理论.ppt.Convertor第六章斯⾦纳操作学习理论本章主要内容:第⼀节斯⾦纳操作性条件作⽤的基本观点第⼆节⾏为管理的原理第三节斯⾦纳强化原理的教学应⽤第四节对斯⾦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第⼀节斯⾦纳操作性条件作⽤的基本观点⼀、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纳箱的特点是动物可以反复作出斯⾦纳称为“⾃由操作的反应(free-operant responding)”。

“⾃由”,即动物的⾏为不像在迷津⾥那样受到限制;“操作”,是因为动物的反应是主动作⽤于(或操作)环境。

⼆、两种类型学习的划分(⼀)应答性⾏为和操作性⾏为应答性⾏为: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为操作性⾏为: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为,它似乎是⾃发的(⼆)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S类条件作⽤),⽤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为;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R类条件作⽤),⽤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性⾏为。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S--R的联结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R-S的联结过程。

三、操作性条件作⽤的基本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如果⼀个操作发⽣后,接着给予⼀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做出此种反应的概率就会增加,操作性条件反射即发⽣了。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模式:SD——R——SR(⼆)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消退(extinction)是指消除强化从⽽消除或降低某⼀个⾏为。

(三)泛化泛化:其它刺激引起同样的反应的现象。

个体在新的情境中会做出⼀些有效的⾏为是因为这些⾏为在类似的情境中已受过反复的强化。

(四)辨别或分化通过对于个体在不同刺激下的反应给予不同的强化来实现辨别。

四、斯⾦纳的操作条件作⽤理论与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的⽐较(⼀)对学习实质的看法斯⾦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桑代克强调学习的联结性,对⾏为的特征做出描述。

(⼆)对效果律看法桑代克的效果律可以说是斯⾦纳强化理论的先驱。

但是斯⾦纳对效果律通过实验做出了证明,也通过强化程式的研究描述了强化如何保持⾏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斯金纳根据自己创制的斯金纳箱(Skinner box)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箱是为动物学习实验的自动记录装置。

它是一大约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

在箱内的白鼠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

一只饿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点胆怯,经过反复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落入盘内,若干次后,就形成饿鼠按社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学习一定的行为,重要的是要产生后果。

如果这一后果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这就是一种正强化。

如果行为的后果不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就是负强化。

换句话说,正强化促进某一行为的发生,而负强化使动物避免作出某种行为。

人们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人或动物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

斯金纳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鸽子的行为。

他曾试图用鸽子建立条件反射,使鸽子能根据颜色用嘴啄动不同的按钮,用这种方法去控制导弹的飞行。

在实验中,斯金纳发现,开始时鸽子啄红,黄和蓝三个按钮是随机的。

但是,如果在它啄红色按钮时给它一个正强化剌激(如食物),在它啄黄色按钮时不给予任何剌激,在它啄蓝色按钮时给予负强化剌激(如电击),一段时间之后,鸽子啄取红色按钮的次数明显高于啄取其它两个按钮的次数。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如水、食物、奖赏等;所谓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例如,将白鼠放进一特别箱子中,给予白鼠电击直至白鼠按压杠杆。

经过几次强化以后,白鼠很快习得了有压反应.以逃避电击。

电击即是增强压杆反应的消极强化物,其它诸如强光、噪声、批评等厌恶性刺激皆属此类。

7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7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认为,经典条件作用知识解释了人类与动物的数量非常有限的行为。

传统的刺激-反应理论的一句名言:没有刺激便没有反应。

斯金纳承认这种模式在解释某些行为时是确切的,但他认为,人类与动物显示出来的许多反应并不是明显的刺激引发的。

斯金纳把刺激引发的(elicited)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respondents)”;把有机体发出的(emitted)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operants)。

前者往往是一种不随意的行为;后者大多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

在应答性行为中,有机体是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在操作性行为中,有机体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刺激)类条件作用”。

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则可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他称为“R(强化)类条件作用”。

任何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操作条件作用的例子。

人们由此把斯金纳的理论称为强化理论。

重要的刺激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而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

斯金纳体系试图回答的中心问题是:自变量(强化的类型和强化的安排)是如何影响学习的。

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译积极强化)和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又译消极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

在桑代克那里,强化是用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加强的一条主要原理,而在斯金纳体系中,强化只用一个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增加的术语,如何安排强化才是核心。

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 为的过程。 (1)一个以前被强化的行为 (2)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 (3)行为发生概率降低。
22
例二:在上小学后,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进 行文明礼貌教育,包括教育孩子在早晨上 学前和父母说:“爸爸妈妈再见”,放学 回家时在门口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但是,有些父母根本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文 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在孩子说:“爸爸妈 妈我回来了”和“爸爸妈妈再见”时没有 任何反应。 无意之间消退了应该强化的好行为
思考: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更多的要使 用哪种强化物或惩罚物? 结论: 社会强化物、自然强化物、活动强化物 移去性惩罚
思考:
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是否是无限期的?强化 消失,学生行为会不会消失? 结论 合理运用强化间隔,可以提高反应稳定性
(五)强化的程式:是指通过控制强化出现的时机 和频率,来增强或减弱行为。 1、连续强化:即每次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及时 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 2、间隔强化:即偶尔强化某一行为——延缓强化 【在巩固反应时最为有效】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19】
一、分析两种行为 思考:小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和巴普洛夫实验中 狗听到铃声掉口水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狗: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外在刺激引发的行为—— 应答性反射S→R 鼠:操作性行为:有机体“习得”后,主动发出的行 为——操作性反射R→S
两者的区别:行为是否有目的 结论:想增强某种行为,就奖赏它!
第三阶段:女生

电话
男生(拒绝)
惩罚
惩罚作用
①惩罚只是教人不该做什么,而不是教人该 做什么。 ②惩罚只能抑制而不能消除不良行为。 ③惩罚会导致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 ★惩罚至少在抑制不良行为方面是非常有效 的。避免危害扩大。
罚站,到底 是算惩罚物 呢?还是负 强化物?
减 少
讲话
罚站 回答提问
去除罚站
实物强化物
符号强化物
可交换【积分兑换】代币【P22】
9
三、惩罚
某行为结果使行为概率降低或消除的过程。 1.Ⅰ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 频率【呈现性惩罚】 2.Ⅱ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减低反应 频率。【移去性惩罚】
案例1:一位男同学的恋爱史
电话
第二阶段:女生

男生(赞美之词)
正强化
– 时距式、比率式【21表】
最佳组合:最初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 强化安排——最后变化比例强化安排
19
(六)强化技术:行为的塑造和消退【21】 1.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强化达成最终目标。 相继近似法: (1)确定目标行为 (2)确定起始行为 (3)选择适当强化物 (4)设计塑造步骤 (5)按正确步调前进
案例2
1.父母唠叨着让孩子清理房间——孩子连续两 个星期都整理了房间——父母的唠叨停止了。 (负强化)
2.孩子起床自己整理床铺——妈妈夸奖说“床 铺整理的好整齐!”——孩子以后经常整理 床铺。 (正强化)
6
案例3买糖果与发脾气
妈妈带着孩子在商场购物,当他看到巧克 力时,他要妈妈给他买。但是,妈妈没有 答应。这时小家伙开始哭闹,甚至大发脾 气。无奈之下,妈妈只好给他买了。以后 的几周里经常能看到这一幕。再后来,这 位妈妈只要一走进食品区,就先给孩子巧 克力。 思考:分析妈妈的行为,说一说这样做对 吗?为什么?
分析:
妈妈买巧克力的行为,增加了孩子哭闹的 频率,是正强化。
孩子对妈妈哭闹,塑造了妈妈卖巧克力的 行为,是负强化。 妈妈这样做会养成孩子娇纵的不良习惯。
(二)强化物:使行为增加的刺激物
社会强化物 自然强化物 反馈 活动强化物 认可、关注【口头表扬、拍拍肩膀】 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有兴趣的活动】 提供活动表现的信息【评语、成绩单】 普雷马克原理:用喜欢的活动强化不喜欢的行 为;【奖励自己读十页书后就可以看一个电视 节目。】 可以赚到的有价值的实物【球、钱、书】
惩罚 减少 呈现 厌恶 痛苦开始
方式
刺激特点 情绪体验
呈现
厌恶 痛苦开始
移去
愉悦 愉快结束
(四)惩罚物:使行为减少的刺激物。 1.呈现性惩罚物: 体罚:对身体施行厌恶刺激,如电击、身体练习。 谴责:强烈的、否定的语言刺激或警告语句。
反映限制:当问题行为出现时马上采取措施对身体 进行限制。 矫枉过正:偷一罚十、错一字写十遍 2.移去性惩罚物: 隔离、反应代价
案例1:一位男同学的恋爱史
电话
第一阶段:男生 (赞美之词)
电话
女生
应答性行为
第二阶段:女生

男生(赞美之词)
操作性行为
思考: 是什么让个体形成“操作性反射” 结论: 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结果对某种行 为的增减产生影响。
– 凡是其结果使行为增加的,称之为“强化” – 凡是其结果使行为减少的,称之为“惩罚”
26
例四:一对夫妇想通过消退法消退女儿的打断别 人谈话的不良行为。一天有人来访,女儿又打扰 大人谈话,父母没有理她,可是,女儿却在一边 大吵大闹。父母感觉没有办法,走过来和她讲道 理(这就强化了她的不良行为,中断了消退)。 下一次出现类似情景时,父母又试图用消退法消 退孩子的打断大人说话的行为。这就是间歇消退, 并不能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 无意中使用了间歇消退
25
例三:洋洋因为想要玩具机关枪不能被满足而 大哭大闹。爸爸妈妈坚持,不为所动。这时恰 好爷爷奶奶来了,一看孙子哭得厉害,不仅批 评儿子、媳妇,不正确的处理方 法,使本来有可能执行得很好的消退程序半途 而废,从而可能使孩子把哭闹当作达到自己不 合理要求的手段。 无意中中断消退程序,使消退半途而废
二、强化理论 人的行为受行为后果的控制,因而改变刺 激后果就能改变行为——后果刺激
( S) → R
s
强化特点: (1)强化并不一定都令人愉快; (2)强化存在个体差异与情境性;
4
(一)强化:某行为结果使行为概率增加的 过程。 1.正强化:通过呈现某一想要的、愉快的刺 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2.负强化:通过减少或取消某一厌恶性、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的实施前 提:个体处在某 种厌恶刺激下
增多
思考:
正强化 行为反应频率 方式 刺激特点 情绪体验
惩罚1 行为反应频率 惩罚2
负强化
惩罚
方式
刺激特点 情绪体验
正强化 行为反应频率 增多 方式 呈现 刺激特点 愉悦 情绪体验 快乐开始
惩罚1 行为反应频率 减少
负强化 增多 去除 厌恶 痛苦停止
惩罚2 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