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高峰阶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逐渐被发掘、认可,经历了从不被认识到认识,从忽

视到肯定,从百家争鸣到一致共识的几个阶段。这十几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关

于文化因素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欠成熟,尚须深入研究。

关键词:文化因素;文化教学;

一、文化因素教学的内容与分类

赵贤州在《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1989)把可以在语言课中导入的文

化因素分为12类,如: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无法对译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

景不同而产生词义差别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使用场合特异的词语;因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褒贬意义不同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潜在观

念差异;语言信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含有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

词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词语中反映的习俗文化信息;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

的词语;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以及其他因价值观念、心理因素、

社会习俗等造成的文化差异。1992年赵贤州在《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中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循的原则: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科学性。

陈光磊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992)一文中把文化内容定位为习俗

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汉字文化五个方面,还从语言结构、语

义呈现、语用性能三方面入手考察了相关的文化内容。

胡明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1993)一文中探讨了最有可能直

接影响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文化因素:受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受特定

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受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受精神文化生

活制约的语汇;受特定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制约的表达方式;受特定的认知方式

影响的语言习惯。同时,他也提到,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该考虑到外国

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组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

在语言教学中注人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

周思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中认为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

化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除语音、词汇

和语法以外必须让学生掌握的语言要素之一”。

张英在《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2006)中谈到:德国的

人类文化语言学家洪堡特(1767- 1835)和美国的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1897- 1941)最早关注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人类理性地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在科

学的语言学诞生之后,但第二语言教学中涉及文化,却不是19世纪后才有的,

两次世界大战引发的社会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大大刺激了语言学特别是应用语言学

的长足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是存于语音、语法、语义等层面的文化,

而文化知识是存在于社会交际规约等方面中,也就是说文化因素涉及到的文化存

在于语言中,而文化知识涉及到的文化存在形态大于语言形式。文化因素与文化

知识,相关但不相同。一直以来,文化与语言教学没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李晓琪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2006)中提到:文化知识是语言之外

的东西,只有当文化知识进入了言语交际并且影响到交际顺利进行的时候,才是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体方法以外的有关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总结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综述 外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语言要素。其中,词汇习得是对外汉语习得的核心,贯穿于汉语习得的全过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和开端,而且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近五年来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据统计,从2004年1月到2009年6月仅发表在四种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研究文章就有36篇。即《世界汉语教学》8篇,《语言教学与研究》13篇,《汉语学习》4篇,《语言文字应用》11篇。本文主要基于以上四种核心期刊的36篇相关文章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一个综述。 一、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近五年来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章有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 在近义词、同义词等词汇方面:敖桂华(2008)阐述了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揭示了近义词辨析的途径和方法,即辨析近义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对教师教学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琳(2008)针对同义词教学的复杂性提出了运用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建立分层有序的同义词异同对比项目系统,这样同义词就有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教起来更加方便。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其他易混词语的教学,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辞典编纂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春梅(2007)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单双音同义名词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0.59%的单音词和30.23%的双音词在使用中有偏误,并且这些偏误分布是不均衡的;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的主要类型有语义差异引起的偏误、色彩的偏误、音节限制引起的偏误、受量词修饰引起的偏误等。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有教材、教师和工具书等。 孟凯(2009)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义属性词教学及相关的词汇教学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重视反义属性词语义与构词以及义项上的显著对应性;反义属性词中容易引起过度类推的语义与构词或义项上的不对应要着重强调;教师应帮助留

对外汉语口语课教案原创

口语课教案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该段的生词,让学生熟练应用该课的句子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周末干什么了?”的句子 教学重点:熟练应用“周末干什么了?”的句子 教学对象:汉语初级的留学生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好,今天就是星期一,想问问大家昨天与前天都干什么了啊?来到中国有很多好玩的事物吸引大家吧?就是不就是很想把自己去过的地方,做过有趣的事情跟大家分享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以后聊起自己的业余生活就会顺利多了。好,我们们来学习《周末干什么了?》 2生词与表达方式 周末过得好不?zhōumòguòdéhǎomā 上午shàngwǔ 下午xiàwǔ 见面jiànmiàn 彼此面对相见 瞧电影kàndiànyǐng 有意思yǒuyìsī【有趣没有意思】 百货商店bǎihuòshāngdiàn 【商店,商场】 很多hěnduō表示程度相当高,相当多 一起yīqǐ一同,至少两个人共同做某事 请一位同学朗读生词,同时要求其她人尽量不瞧书,自我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些词记得清楚,哪些词记得不太清楚。 老师拿着书与笔走到学生中间,把该学生读得不准或读错的词圈出来,尽量让该学生顺着读完,实在读不出再进行领读。(可以找班上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进行朗读生词)老师可以重读生词,让全体学生跟读,如果在那个词上学生声音比较零乱,老师可以重点纠正该词,重复2、3次。(注意时间) 3 由老师来朗读课文两遍【一快一慢】 之后老师念一句,同学瞧书复述一句。然后不瞧书复述。【锻炼记忆力与复述能力】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课文。 把全班分成两组对话,然后对换。 最后让同学分角色对话。 4 时间类的词语引申中午,昨天,明天,后天,星期一~星期天白天,晚上 活动瞧书,听音乐,瞧小说,听摇滚乐写信学习洗衣服等让学生用这些词造简单的句子,如:昨天我瞧小说了。后天我去学校上课。【这个就是将来时,所以不能用了】 书,小说有意思不? 5游戏第一个只背诵第一句话,第二个人背诵前两句,以此类推。第7个人背诵全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每月一家 2007.091 文学教育 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同样包括这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关于汉语语言教学,目前已经有许多系统而优秀的成果,随着汉语和汉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界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随之出现了一些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中国文化地理》、《中国文学》等,很多院校还开设了相应的文化课。这些文化知识对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汉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这种文化课上系统的文化教学,我们认为,文化教学还有很多是应该而且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的。 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和文化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因为汉语的词汇里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这里要谈的就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文化的界定。季羡林先生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包括表层的 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即文化的精神内核。 以上两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层次的。表层的物质文化教学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应侧重于表层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教学则难度较大,因为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到了中高级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就文化教学的阶段性而言。(这种划分只是就总体原则侧重点而言,实际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授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体现。)不管表层物质文化还是深层精神文化,可以说都离不开词汇的教学。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词汇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因此,从词汇中可以反应很多文化要素,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来传授文化知识。下面结合实例分阶段讨论一下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衔接。 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 时,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遇到“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精神内容的教学,比物质文化的教学困难得多,除了讲授词汇和成语的表面意义之外,还要介绍较深层次的引申意义。比如不同文化对同一动物不同的隐含意义,大家所熟知的“狗”在东西方文化中就有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样在介绍到相关词或熟语时就要介绍相关的隐含义;同样的例子还有对“鼠”的不同态度,中国文化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贼眉鼠眼”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石 瑛 硕士论坛

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

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2008-08-27 23:05:50) 标签:教育分类:语言文字对外汉字教学与研究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研究领域,要想在对外汉字教学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需要从事语言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文字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的通力合作,从而探索出高效的汉字教学法。 心理学的实验证明,认读汉字属整体扫描,即对汉字形体的整体反应。汉字的书写则需要落实到汉字的每一个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件、结构上去。这对来自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人来说,就十分困难了。所以我们在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上,要让学习者将每一个汉字都当成特定的画图画来学习和记忆。同时要由于汉字数量众多,教学上相当困难。因此,较可行的方法则为开设专门的汉字课。同时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员全面掌握汉字的音义形。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采取的有效方法有: 1、翻译法:即用留学生的母语或已知语言直接通过翻译进行汉字教学。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零起点留学生。运用翻译法可以直接简明地在已知语言(Source Language)和汉语(Target Language)之间架起桥梁,为教学扫除障碍。翻译法可以用来对汉字进行总体描述,较全面地介绍汉字的历史、形体流变、构造规律等,帮助留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直接用来讲解汉字知识。如: (1)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通行文字,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字形是方的,所以也称为“方块字”。“方块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由字母拼写而成的,方块字则是由不同的笔画写成的。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re now in current use ,have a long histor y of over 3,000 years .They are also well known as square characters because they are square-shaped. Different from the alphabetic scrip t which is spelled out in letters, Chinese Characters are written in various strokes. (2)基本笔画 basic strokes 笔顺规则 rules for stroke-order 汉字的结构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甲骨文 shell and bone character 翻译法具有直接简明的特点,但选用时要把握好度,过多使用翻译法会使留学生养成对母语或已知语的依赖感。因此要尽可能快地直接使用目的语进行汉字教学。翻译法只在日后必需的情况下偶尔使用。 2、古文字介入法:追溯汉字发展史,时间越久远,字体越古老,象形性就越强。反之汉字的象形意味就越弱,抽象性就越强。根据汉字的发展规律,将古文字适时适量地引入对外汉字教学中,可提高汉字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帮助留学生迅速了解汉字本义。

浅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浅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随着当今汉语热潮的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了探讨。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对外汉语教学便应运而生。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在当今汉语热潮不断升温的情境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块。它的教学模块大致分为四种方式:即口语教学、语法教学、汉字教学和文化教学。现如今,口语、语法和汉字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而对于文化教学而言,各方学者所持有的意见却各不相同。因此,就如何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就成为各学者争论的焦点。 外国人学习语言,主要是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而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的教学。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但都是不可替代的,各有各的特点。任何一门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必定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定需要对文化进行学习,而语言与文化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对留学生进行本地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脱离不了对相应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等文化的教学。但在文化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研究教材文本,完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教材文本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教学的模本。对外汉语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展现中华的文化。首先,直接呈现方式,即通过介绍文化方面的话题,向留学生直面的叙述文化内容;其次,间接呈现方式,即文化内容包含于文本的词语、句子和语段之中,并不是直接的叙述;最后,潜在的呈现方式,即深藏在文本的深处,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方可呈现,如文本内容的深层涵义和思维方式等特征。 目前,本校所使用的教材为《新实用汉语教程》,基本上每篇课文后,都有英文或俄语注释,对于文化内容的介绍比较详尽、全面,但是课文中的文化因素则比较零散。而且教材中,文化因素的导入方式主要有:课文、练习题、课后注释(包括英文注释和中文注释)、图片、照片、表格等几种,教材关于文化方面的欠缺,还需要老师的积极补充。据统计,教师传授文化方面的内容,教材中已有的仅占37%,60%以上是老师自己补充。比如:《新实用汉语课本3》第31课中国人叫她“母亲河”课文中融入了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最高的山峰,中国的第一大河,黄山的景色以及黄山上的“迎客松”。以此为点进行辐射延伸。中国拥有23个省、四个直辖市、五个自治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中国地域辽阔,祖国拥

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文献综述

泉州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一、前言。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从形成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不算太长,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也还不够深厚。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有它持久的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对这个学科进行研究?怎样帮助外国人学好汉字?怎样让留学生运用自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完成本论文,在写作前搜集了关于汉字教学的论著,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书籍以及汉字教学的相关新闻资料。 二、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一)汉字的性质 汉字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汉字教学的特殊性,刘巍在其《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中说到,“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结构规律。汉字的教与学必须建立在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上,即以字形分析为基础,沟通字音与字义,从而更好地帮助汉语学习者突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障碍。从语言的认知规律出发,把汉字放到整个汉语的结构网络中教学。” 在胡文华的《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中向我们阐述了汉字的性质,要讨论汉字的性质,必须从汉字自身的规律和世界文字体系两方面考虑,从世界文字体系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表意体系只的是一个词只有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而表音体系的目的是要把词中的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由此可见,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 吕叔湘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可以按照文字代表语言的方式来分为三类,他在《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中提到:“一类是因素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又叫做音位),如英、法、俄语等;第二类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就是辅音和原音的结合体,如日语的字母、阿拉伯语的字母等;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字,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代表,汉字以外的文字都只是形和音的结合,只有汉字是形、音、义三结合。” 朱德熙也有跟吕叔湘相同的看法,他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就汉字跟它所要记录的对象汉语之间的关系来看,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的语素。” (二)汉字教学中的难点 在张旭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与研究》中,分析了汉字教学存在的难点,汉字数量庞大,汉字理据教学不足,1.汉字因其特点,数量极其多;再加上外国学生不了解汉字的规律,不能理解汉字构造的理据和演化的变异规律,导致学生将汉字视为由一堆笔画毫无规律地组合起来的记号,在识记汉字过程中出现有规律性地添减笔画的现象。2. 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形似字,这给外国留学生识记汉字带来很大的障碍。3. 建立在英、法、德、意等印欧语系基础上的西方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拼音文字是单纯记录其音系的符号,只强调语音、词汇、语法,把文字排除在语言要素之外。因此西方语言教学理论就缺乏文字教学的理论基础。4. 在印欧语系中,“词”是基本的结构单位,

对外汉语口语课教案【原创】

口语课教案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该段的生词,让学生熟练应用该课的句子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周末干什么了?”的句子 教学重点:熟练应用“周末干什么了?”的句子 教学对象:汉语初级的留学生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好,今天是星期一,想问问大家昨天和前天都干什么了啊?来到中国有很多好玩的事物吸引大家吧?是不是很想把自己去过的地方,做过有趣的事情跟大家分享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以后聊起自己的业余生活就会顺利多了。好,我们们来学习《周末干什么了?》 2生词和表达方式 周末过得好吗?zhōumòguòdéhǎomā 上午shàngwǔ 下午xiàwǔ 见面jiànmiàn 彼此面对相见 看电影kàndiànyǐng 有意思yǒuyìsī【有趣没有意思】 百货商店bǎihuòshāngdiàn 【商店,商场】 很多hěnduō表示程度相当高,相当多 一起yīqǐ一同,至少两个人共同做某事 请一位同学朗读生词,同时要求其他人尽量不看书,自我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些词记得清楚,哪些词记得不太清楚。 老师拿着书和笔走到学生中间,把该学生读得不准或读错的词圈出来,尽量让该学生顺着读完,实在读不出再进行领读。(可以找班上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进行朗读生词)老师可以重读生词,让全体学生跟读,如果在那个词上学生声音比较零乱,老师可以重点纠正该词,重复2、3次。(注意时间) 3 由老师来朗读课文两遍【一快一慢】 之后老师念一句,同学看书复述一句。然后不看书复述。【锻炼记忆力与复述能力】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课文。 把全班分成两组对话,然后对换。 最后让同学分角色对话。 4 时间类的词语引申中午,昨天,明天,后天,星期一~星期天白天,晚上 活动看书,听音乐,看小说,听摇滚乐写信学习洗衣服等让学生用这些词造简单的句子,如:昨天我看小说了。后天我去学校上课。【这个是将来时,所以不能用了】 书,小说有意思吗? 5游戏第一个只背诵第一句话,第二个人背诵前两句,以此类推。第7个人背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历 史还不到两百年[1],但是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 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过。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直也是饱受争议的对象。语言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经成为对外汉语学界的探讨话题,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相关,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地位(限于年代久远,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以20 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献为主)。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文化的渗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迫进行对比,对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的争论也未曾间断。到21世纪,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形成 了定论――将文化作为教学因素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因此,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关系 的研究中主要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纯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且提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文化

教学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纯语言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 或者称“文化语言教学”。另一种则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本来 就是语言的教学,文化只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因素。主张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确保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 21世纪期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议话题。在这期间,由于孔子学院的开办,使得文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总体上看,21世纪在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中重心已经开始偏移,具体表现为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争议探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探阶段 在众多的研究之中,金路(1993)可以作为语言教学地位发生变化的正式开端。文章明确提出了语言教学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为主,语言教学是一种纯语言的教学,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并且认为这种传统的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即注重语言本身而轻视语言行为。于是,开始提倡将语言与文化综合起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2008.10(下旬刊)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褚一亭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明确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10-086-02 “文化”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对文化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类型,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我们一般说的“文化”,大多也是指精神文化。 根据这一定义,语言属于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社会惯例,言语行为也是人们的一种社会行为。而且语言对人们的言语行为具有制约性,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必须符合社会惯例,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指责和干预。这正是制度文化的主要特征。此外,语言也是精神文化的一种具体反映,受到精神文化的制约。因此,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是反映其他文化面貌的镜子,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工具。 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语言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不同价值观念、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都可以从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找到根据。语言中的这些文化因素,广泛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人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学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历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来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摩擦也日益增多。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要更加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如何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应是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因此,无论在传统的语言教学领域,还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文化教学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载体的汉语;相应地,要学好汉语,也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所负载的中国文化。越是深刻细致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是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下面,我就将对这一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深刻反映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中西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中西语言的巨大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将之传授给汉语学习者,使之理解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因素,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效应降到最低。 例如,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长期存在,使中国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特别看重家族、人际关系。这反映到语言上,就形成了汉语中划分极为细致的亲属称谓系统。以英文为例,英文中的“A U N T”一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就有“姑姑、婶婶、姨妈、舅妈、伯母、阿姨”等与之对应,方言中的表述则更为丰富。而西方由于对家庭、人际关系较之中国看得淡薄,家庭成员较少,因此表现在称谓上也比较简单。初学汉语者,在面对汉语中如此丰富的表达时,难免会产生无法理解的情况。因此,在讲解这些亲属称谓词时,对外汉语教师就需要向学生讲述清楚中国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应着重区分各个称谓的不同之处和用法,以免学生出现误用。 又如,在西方的语言中,常常用狗来比喻忠实的朋友和可爱的少女。而在汉语中,用狗来比喻人时,一般都是贬义。这种差异显然跟中西的不同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养狗主要用于看家护院,而看家狗对主人很温顺,对陌生人则很凶狠。所以中文中有“狗奴才”、“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词语,并继而衍生出诸如“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等词。对于对狗怀有好感的西方人,对这些词语往往不能理解,甚至产生误会,认为中国人对动物不友好。又如日语中用“乌龟”象征长寿,而汉语中“乌龟”是骂人的话。在这种时候,对外汉语教师也有责任对这种观念进行纠正,为学生讲解汉语中“狗”这一意象的丰富文化内涵,告诉学生在中国文化中狗的本来意义就是忠诚,上述现象只是这一本义的衍生和极端化发展,在汉语中也不乏“狗不嫌家贫”这样的正面表述。而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是“四灵”之一,地位崇高。 由此可见,文化教学对于汉语学习者理解和接受汉语中的一些特有现象极为重要,只有充分体会到这些语言要素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学习者在日常交际中正确得体地使用这些表达方式。 二、专门性文化教学与交际性文化教学相结合 文化本身是一个自足的完整体系,同时鉴于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单独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程,由专门的教师,系统地向汉语学习者讲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授课的时候,要时刻牢记授课的具体对象,因此,不能像向中国学生讲解中国文化一般深入具体,对很多问题只需要介绍最基本的事实即可,在专门问题上,不需要挖掘过深。这一方面限于教学时间的有限—— —文化教学毕竟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又要力求做到内容广泛,多科综合,除了讲授学生较为感兴趣和了解较多的历史、思想、文学之外,对于他们不甚熟悉的科技、建筑和工艺等方面也要多方涉及,使其得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另外,因为授课对象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和地区,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因此,在讲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将每个时期的中国文化情况与世界的情况做些比较,帮助学生把中国文化的发展放在世界史的透视之中,形成一种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同时,由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日常的交流之中。如汉语中的敬语与谦词,道谢与道歉方面的特殊性,就只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体现。例如,中国人在宴请时,无论菜肴多么丰富,总习惯说“没什么好菜,没什么像样的菜!”之类的客套话;受到他人称赞时,总会说“哪里,哪里!”这些礼貌用语,常常会引起外国人的误解,被认为是对自己的不敬和缺乏自信的表现,这就需要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得到解释和训练,使汉语学习者理解并习惯汉语中的类似表述,并学会在交际中自觉运用。又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教学历来是重点,也是难点。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歇后语等等,它们是定型的词组或句子构成的“语言块”,其中既沉淀了深厚的汉民族文化特色,又凝聚了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如 语文教学86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1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璀璨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及周边的国家。今日我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的交流也日趋紧密。汉语不仅仅是使用者最多的母语,而且是很多外国友人去学习和想要学习的语言。学习汉语目前成为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这股“汉语热”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热”。对外汉语教学承担着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所以在对外汉语热的背景下,对外汉语的教学显得很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末《周礼》及秦汉之初《礼记》中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国学习汉语,则始于汉代(“匈奴遣子入学”) ,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这都指来华学习。 日语,韩语都是从汉语发展而来,然而汉语的某些表达并不适合于日语,韩语。这是 因为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学习一种语言,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民族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区别自然又造成了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要想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否则就很难掌握这一语言。而对于像中国这样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极大,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不准确把握有关语言的文化 内涵及相关的社会习俗背景,就很难掌握汉语的精髓,灵活而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对外汉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汉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作为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其实在记录语言、传递概念的同时,也记录和传载了种种文化信息。作为一种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汉字在其形义之间、音义之间,以及意义变异的联系中,常常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某种文化信息。因此,对外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分,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字是因它记录的词(语素)的意义而构形的。构形时选择什么形象,采用哪些物件组合,或者要受到造字者和用字者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的影响。因而,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中必然带有一定的文化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将这些隐藏在汉字背后的造字理据与汉字文化揭示出来,不仅能增加汉字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加深留学生对汉字的进一步认识,同进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掌握汉字并了解中华文化。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对外汉字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结合呢?运用字理识字

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初稿)

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安徽省阜阳市育新小学张军 摘要:“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写字对于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和全面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自2004年以来,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其中对于识字写字的教材和教学的研究最为突出,但是也有一些领域和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加深。关键词:识字写字;研究综述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识字写字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于识字写字教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丰富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认识,拓展了研究领域和思路方法,促进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实践。本文仅以中国大陆地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文献为对象,不涉及特殊儿童教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的研究综述 研究识字写字教材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对教材用字和教材文本的研究两个方面,这其中又侧重于文本的研究。对于教材文本的研究,集中于我国传统蒙学教材的研究和古今中外汉语识字教材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用字的相关研究 研究识字写字教材用字情况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多,主要集中于字

量确定、字种选择、字序编排、用字分布这几个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教材用字的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不足,其观点和看法也不尽相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孙聪在《小学低段识字教材中生字教学用字分布的合理性研究》中,通过对小学低段学生静态识字与动态识字的实际情况的调查,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调查结果和人教版低段教材生字教学用字进行对比,分别剖析了字量、字种、字序这三个影响生字教学用字分布合理性的因素,指出现行的人教版低段识字教材的生字分布在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进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文字学等理论,从宏观理论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揭示了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由此提出要根据“最近发展区”、“汉字效用递减”等理论和儿童认知特点来合理分布字量、字种、字序及编写教材。 王露莹在《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研究》中,通过研究我国古代汉字教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建国后汉字教学改革的历程,主张“简化字更适合当代汉字教学”,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遵循“识简写简,多识少写”的策略。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材文本的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研究识字写字教材文本的文献涉及范围广,著作数量多。他们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教材文本的历史演变进程和阶段特征;以不同标准对我国传统识字教材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其内容、功能、特点、作用等;以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教材文本为研究对象,审视剖析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修辞特征往往与汉文化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 为汉语修辞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修辞现象是一种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一种内部语言结构的生成活动。外部因素主要指题旨、情境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历史 的与现代的,是其中关联紧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语言 内部词语与句式的选择和调整。具体到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我们还 要了解汉文化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 第一,炼字与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使词语变异,突破一般词语搭配的习惯,比如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成语的活用和翻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气管炎”,就是因为 “气管炎”和“妻管严”谐音而有了新的含义。第二,认同与谦逊 的文化心理。受儒家文化影响,谦逊、谦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中国人之间拉家常的时 候常常问一些能拉近彼此距离的问题,来达到一种认同,比如:你 今年多大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在送别时,我们说:“慢走,走 好!”“别送了,请留步”,突出了谦逊的心理特征。第三,求吉避 凶的文化心理。戴昭铭曾说:“耽于语言幻想大概是因为李泽厚说 的中国人‘乐感文化’的国民性表现之一。”这里的“乐感文化” 体现在汉民族在生活中处处讲究“讨个好彩头”,如短信中的祝福语,命名(人名、地名、商店名)的'含义。第四,追求美辞的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的对偶和 排比,诗歌里的平仄和押韵;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心态,体

浅析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浅析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一、“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寄居所。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说文解字》中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尔雅·翼·释龙》则提道:“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可见龙是多种动物的合体,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并不是现实中的某种动物。封建社会龙成了帝王的象征,据记载,最早穿龙袍的帝王是周天子,宋代以后服饰上有关龙纹的限制越来越多,到明代龙纹已经被皇家所垄断。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的化身”,以此树立自己的权威,因而龙也就成为封建集权帝王统治的象征。到现在,龙已经是中华民族的符号,“龙的传人”已经响彻世界各地。 二、“龙”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及中外对比 看过国外大片的人会了解西方的龙和中国的龙是不一样的。西方的龙更像是喷火的恶魔,是邪恶的象征。西方的dragon在基督教的《新约全书》的启示录中被描述为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因而在西方,龙总是与邪恶等同。 对龙的态度不同实质上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这也引起了跨文化中关于龙与dragon互译的问题。无论是一些正式的外交场合还是民间交流,人们总习惯把中国的龙译为dragon,这也引起了一些国人的不满,他们认为把中国龙翻译为dragon,有损中国的形象,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的确对于一些不了解中国的国家和民众来说,dragon是邪恶的象征,而中国人却是“龙的传人”,这不免会对中国有所误解,不利于中国对外形象的树立。 三、中国龙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及教学建议 中国文化中充斥着龙的因素。在中国姓氏中,以龙为名的不胜枚举,像李小龙、成龙更是响彻世界的“龙的传人”。在中国的地名中,以龙为名的就更多了。总之,“龙”是学习汉语乃至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恰当有效地为学生介绍以龙文化为代表的汉语呢? 1.直接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一种方法叫直接法,就是通过展示图片或者做动作等方式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学会某个生词。教师在讲解龙文化时,可以直接展示中国龙的形象,通过简单的动画及视频向学生介绍龙在中国的象征意义。在初级阶段,可以通过讲授一些关于龙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中高级阶段,则可以适当讲解有关龙的成语歇后语的意义,让学生彻底了解龙在中国的特殊含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研究综述

学 生 实 习 报 告 实 习 名 称 学年论文 院 部 名 称 人文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09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 李国军 学 号 0902105045 实 习 地 点 江宁校区 指 导 教 师 衣玉敏 实习起止时间: 2012 年5月16日至 2012年6月20日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金陵科技学院学生实习鉴定表 学生实习报告撰写要求: (1)格式要求:封面——学院:公办写人文学院,民办写龙蟠学院;纸张——A4纸;文献综述标题:字体——黑体,字号——小三,格式——居中;正文内容: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左右页边距:3厘米。 (2)内容要求: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和行文格式,从选题中选择一题练习撰写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3000字。 附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广受众学者的注目,对外汉语发展势头日益猛烈。目前,学界学者就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指出了两条发展道路,其一是细化教学语法,其二是简化教学语法。细化教学语法以虚词和句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长达二十多年的教学教育领域已硕果累累;相反,语法的简化研究则被相对忽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到“被”字句在汉语本体中占有很大的意义,“被”字句愈发受到了众学者研究青睐,学术界对“被”字句的发展过程做出了系统一致的研究,他们对不同时期的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得出了可信度较高的结论。被字句基于这样坚实有力的基础其发展变化规律也具有强烈的说服信。“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愈显出其重要性。 本文就被字句研究参考研读了大量文献,对被字句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做简要评析,粗略展示被字句在对外汉语中的框架,对部分问题进行探讨,为共促语言文化做贡献。 二、研究现状 各学者根据大量文献提供的资料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分析: (一)被动句本体研究 1.被动句式的提出 1924年黎锦熙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鼻祖,该作者认为,动词有两种形式,即被动与散动。随后,朱德熙、王力、吕叔湘等诸位大师先后以句法结构、句法发展、语义等逐个领域对现代汉语被动表达发表了研究看法,他们尤为重视被字句的发展。时至今日,语法学界仍旧对汉语被动句保持着谨慎的研究态度;诸学者们透过不同的视角,引证不同的理论,时刻对被字句进行着方位系统的研究。 2. 被动句式的研究探索及发展 刘进(2009)在《近代汉语被字句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中研究了“被”字是如何出现的,也就是被字句是如何实现其被动句式的变化的,其对“被”字的语义关系提出了质疑,指明“被”字作为语义关系仅表达了改字作用的微小部分,这部分或许并不重要,要深刻挖掘“被”字更为深层的意义要从话语的选题、性质等方面着手研究;刘殉(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区别了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式;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文章中表述了被字句是可以在文章中广泛使用的;诸如此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目前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完善、细致。首先对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化,分类也随之精细起来,赵清永(1993)

对外汉语口语课中任务型教学的尝试

对外汉语口语课中任务型教学的尝试 汉语口语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 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专项语言技能课。 .口语课的任务 口语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口头交际能力,对于汉 语学习者来说,他们要形成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首先需要学习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要素,获得进行交流的知识;其次,需要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自己的想法正确地、流利地说出来;第三,要了解相关的汉语交际文化,学习和运用必要的交际策略,通过大量的交际技能训练和交际实践,使言语技能转化为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任务是要求学习者使用语言为达到某个目的而完成的项活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是: 1.在语言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真实的生活材料。任务 型教学强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修正了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真实性不足的问题。 2.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的过程。任务型课堂教学 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任务型教学克服了以功能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不重视过程的不足。 3.把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教学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独立或以

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主要负责设计任务、监控任务完成情况。 4.把课内的语言学习与社会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重视 语言的综合运用。任务型课堂教学不仅仅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从更广泛的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的原则 1.互动性原则。学生通过互动,可以增加自身的语言储 备,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语言全部用于类似真实生活的交际,从而促进语言自动性的生成。 2.言语、情景真实性原则。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 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运用语言。 3.做中学原则。自始至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通过 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引导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归纳,通过与他人交流协商,感悟语言,学会交际。 4.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运用的相关性原则。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当学习者发现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可以立即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充分调动。 四.口语课中任务型教学的应用我所教授的大都是初级阶段 的学生,完全采用任务型教 学法进行口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的语言知识有限,语言能力还很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