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危害与预防

合集下载

微粒污染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微粒污染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微粒污染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预防对策姓名:王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中心(215300)关键词微粒静脉输液影响预防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门诊输液室则是重中之重,随着静脉输液应用的日益广泛,人们对输液安全问题开始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静脉输注药物的要求是无化学污染物,不含活性微生物,无热原,无微粒,药物应与溶液相容,药物应与输液容器相容,药物彼此间应相容,输液过程中药物须保持稳定[1]。

由此可见,微粒是静脉输液能否得到安全保障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药典》(2005版)对大输液中微粒就有明确规定:标示装量为lOOml或lOO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1ml中含10u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12粒,含25u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2]。

据文献报道,少量的微粒对人体虽有影响,短时期可引起一些生化变化,经一定时间的修复、代谢仍可恢复,但大批量的不可代谢性微粒长期存在于机体内,不但可给肝、肾造成不可恢复的、甚至形成病理性改变的损伤[3]。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现就微粒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对策综述如下。

1微粒的影响1.1 微粒的概念及来源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人人体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只有l一25um,也可为50—300um或更大的颗粒。

肉眼只能见到50 um以上的微粒[4]。

目前已鉴别出来的微粒有:橡胶塞屑、玻璃屑、纤维素、甥料微粒、炭颗粒、脂肪栓、药物结晶、碳酸钙、氧化锌、糊精、黏土、纸屑、细菌、霉菌、真菌、真菌孢子以及空气中的尘埃等[5]。

药品本身质量不合格、橡胶塞的反复穿刺、混合药物使用的配伍不当及药液的错误抽吸、玻璃安瓿的切割不当与消毒不彻底、操作环境的净化不到位以及护士的护理操作不规范等都会直接造成微粒污染液体。

1.2微粒的危害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是潜在的、严重的、长期的,甚至难以被人发现,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态、化学特征、血管被阻程度及人体对微粒的反应等,微粒越大,数量越多,对人体危害越大[6]。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发表时间:2016-05-11T11:14:06.3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作者:李兰[导读]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外一病区四川成都 610000)护理工作光有经验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李兰(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外一病区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摘要目的:分析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现状及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用药。

方法:分析近年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相关国家标准和研究文献,探讨各环节可行的有效防范措施。

结果:通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控制注射剂生产、配置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推广精密输液器等措施,可有效防范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结论:加强用药指导、提升相关标准、规范和改进输注器材可有效减少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关键词不溶性微粒注射剂预防措施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是指药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经由各种途径产生或混入的微粒性杂质,粒径在1~50 μm、肉眼不可见,但因其可随血液流动却不能被代谢而可能对人体造成难以发现和潜在的严重危害。

20世纪30年代起研究人员开始认识到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并于60、70年代间对此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随后不溶性微粒控制被纳入注射剂质量标准,且其检测方法得到不断改进。

现在,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观念已为临床广泛接受,过敏反应、静脉炎、血管栓塞、微循环堵塞、动脉硬化、热原反应、肉芽肿、肺栓塞等多种与不溶性微粒有关的不良反应都会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现状及防控措施。

1 研究现状1.1 注射剂过度输注和不合理配伍与其他剂型相比,起效迅速是注射剂的最大特点。

也正因为这样,注射剂给了患者“起效快”、“好药”的印象,成为其被过度使用的重要推手。

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院共用掉104亿瓶输液,相当于13亿人每人每年输注了8瓶输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年均2.5~3.3瓶输液的水平。

这个数字在药学人员的眼中尤其觉得触目惊心。

有报道称,发达国家注射剂的使用率仅占0.12%~5.00%,而国内北京地区几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注射剂使用率达10%左右,农村有些地方甚至75.6%的处方含有注射用药[1]。

临床上如此普遍地使用甚至滥用注射剂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中输液反应是危害性最大、最令人担忧的后果。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注射剂中内毒素、微粒与用药安全

注射剂中内毒素、微粒与用药安全

灭菌柜灭菌
蓝色染料进行测漏
检查
包装
塑料安瓿的生产过程
制瓶/灌装/封合一体设备
制 瓶



测 漏
检 查
灭 菌
包 装

采用制瓶/灌装/封合一体设备,13秒结束生产过程,有效降低药液中的微粒数量
全球现共有药品达2~3万种之多,1/3;注射剂:药效 迅速、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 用。
大约每年全球要进行注射120亿人次。
由于玻璃的脆性,导致 在开启时产生大量碎屑
玻璃碎屑 进入小针 剂瓶
玻璃安瓿开启时的玻璃屑
(大冢公司提供)
切割安瓿产生的微粒
塑料安瓿开启瞬间
塑料微粒
毛絮、尘埃微粒
胶体微粒
结晶体微粒
纤 维 微 粒
活性碳微粒
不溶性微粒造成的危害
1. 炎症反应 2. 肉芽肿 3. 栓塞 静脉炎 肺动脉炎 1955年报告肺血管肉芽肿 1963年报告10例血栓
情况,如配伍使用。
配药导致的热原叠加

甲硝唑0.5g 庆大霉素16万单位
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甲硝唑0.5g+庆大霉素16万IU



热原检测 <0.5EU/ml <0.5EU/ml <0.5EU/ml >0.5EU/ml
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合格注射液、一次性输液器、针剂药物的内毒

注射剂直接注入体内,其质量必须坚持高标 准、严要求。

由于中药注射剂组成复杂,其安全性、有效 性、稳定性、可控性较西药注射剂差。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所含杂质较多、 注射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不理想。药材的产地、采收时 节、加工方法、炮制工艺、储藏保管等也对中药质量有

护理操作过程中微粒污染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护理操作过程中微粒污染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密观察心理变化 , 采用安慰 、 鼓励语言 , 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体 贴患者 , 鼓励其 树立 正确 的价值观 、 生观 , 人 本组有 2例患者在
我们 护理下打} 了再次轻生 的念头。 肖
3 小 结
对酒后 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 患者 ,在常规护理 的同时 , 必 须重视酒精的作用 , 加强病 观察 , 迅速妥善综合处理 , 可提高 抢救成功率 。
【 关键词 】输 液微粒
21 直接损伤血 管 , . 引起局部供 血不 足 , 组织 缺血缺氧 , 输液是治疗 疾病 的重要措施之一 , 但输 液中不溶性微粒污 染严重 , 如果输注微粒超标 , 将会 给患 者造成严重而持久 的危 害。输液微粒 污染是一种不 良反应 , 之近年来对终端滤器的 加 使用 , 使人们对微粒 的危害放松 了警惕 , 不知终端 滤器对各 殊
种 大 小 微 粒 滤 过 有 差 异 , 非 万 无 一 失 , 溶性 微 粒 一 旦 进 入 并 不
甚 至坏 死 。
22 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 , . 形成血栓 , 引起血管栓塞和静
脉炎 。
23 微粒进入毛细血管 , . 可引起 巨嗜细胞增殖 , 包围微粒
形 成 肺 肉 芽肿 。
作者简 介 : 毕红花 , ,2岁, 女 4 本科学历 , 业于南京医科 大学 , 毕 主
管 护 师 。E mal h 3 9 @1 3c m — iB h 2 8 6 .o : ( 稿 日期 :0 7 0 — 7 收 20 — 6 2 )
时未 出现 昏迷 , 也宜早 期使用速尿 、 地塞米松或用甘露醇 , 以积 极 防治脑水 肿 , 且可避免因 昏迷而增加 阿托品化观察 的难度。
人体 , 便永远 留在体内 , 们无法预计它们 何时会造成何种后 人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之忧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之忧

医药经济报/2009年/6月/4日/第B05版药事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之忧煤炭总医院吕强崔嵘陶维良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张琳北京医院袁华文吕强崔嵘陶维良(煤炭总医院)张琳(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袁华(北京医院)注射剂是药品应用的特殊形式,已有百年历史,但同时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正进行深入的研究。

所谓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是指药物在生产或应用中经过各种途径污染的微小颗粒杂质,其粒径在1~50μm之间,肉眼不可见、易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以下简称“微粒”)。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解剖结果证明,微粒会产生一时难以发现的、潜在的严重危害。

本文作者对如何有效清除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进行了全面的药学研究。

微粒危害极大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众多学者报告了微粒带来的危害;到了60年代末,有关微粒危害的报道急剧增多,所研究的范围日趋广泛而深入;70年代,微粒造成临床危害的观点已为医药界普遍接受。

学者们研究了微粒的去除方法,制定了限度标准,并正式载入国家药典。

炎症反应输液可引起静脉炎、肺动脉炎。

Brown等人在临床中发现,输液可引起静脉炎,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药液的渗透压过高,药物本身可直接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反应,但最主要的是输液中微粒过多。

粒子异物可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局部堵塞及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炎症。

肉芽肿肉芽肿是机体的一种增生反应,可直接干扰肺、脾、脑、心、肝、肾等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

1955年Bruning报道,在210例患肺血管肉芽肿的小儿尸检中发现19例是由纤维所造成的。

这些病例的共同点是,他们生前都曾大量用过静脉输液。

Bruning认为,纤维是由输液所引入,随血流进入肺毛细血管,引起巨噬细胞增殖而造成肉芽肿。

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5.0μm左右,人们曾认为只有大于5.0μm的微粒才可能阻塞毛细血管。

而今已有定论:微粒的危害及其致害程度不仅与微粒的数目有关,而且与微粒的理化性质和空间构型有关。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 日本药局方:实验环境应洁净,避免外来微粒的污染。检 查用纯化水每10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应在5粒以下, 25μm以上的微粒应在2粒以下。
• 英国药典和欧洲药典:实验应在层流室中进行,检查用水 每25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应在25粒以下。
• 美国药典:实验应在装有高效微粒过滤器(HEPA)的层 流室中进行,检查用纯化水每10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应 在10粒以下,25μm以上的微粒应在2粒以下。
5.限度
• 中国药典 • 英国药典、欧洲药典、美国药典、日本药局方: (1)标示装量大于100ml:每1ml中≥10μm 的微
粒不得过25个,≥ 25μm的微粒不得过3个。
(2)标示装量为100 ml或以下:每个容器中 ≥10μm 的微粒不得过6000个,≥ 25μm的微粒 不得过600个。
二、显微镜计数法
1993年版规定如果出现电阻法不适用的情况,可采 用根据光阻原理制造的仪器进行测定。
1998年版修订为光阻法(Light Blockage Principle)。
2000年版增加100ml和100ml以下注射液的检查
2002年版
欧洲药典(第4版)
附录2.9.19 Particulate Contamination :Sub-Visible Particles
>25µm≤2粒/ml ≤100ml,>10µm≤3000粒/支, >25µm≤300粒/支 (含无菌粉针)
限度要求同USP与EP。值得注意的是限度要求大、小针的单位不同。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附录
• 起草情况简介
四、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检品取样方法 3、仪器因素:全体积取样法 4、安瓿质量 5、样品性质:黏度等 6、样品稀释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14
5
输液微粒的种类
• 尘埃微粒 • 非常常见,空气中的烟尘、粉尘可能随着药品的生产、运
输、储藏和使用过程而进入药液,形成微粒并随着输液而进 入病人体内,引发不良后果。
• 玻璃屑 • 较为常见,切割安瓿的方式和步骤不当会产生大量细小的
玻璃屑。安瓿开启的一瞬间,由于安瓿内外压力的不均衡, 瓶内负压使气流倒吸,会将用砂轮锯掉的玻璃屑吸入安瓿内 ,污染药液。
16
配液时环境对药液产生污染
• . 输液、配液时的环境会对药液产生污染: 病房空气的尘埃、纤维、细菌和真菌; 输 液时可随进气管进入输液。
• 在输液滴注 40、60分钟后,病室输液中污 染的微粒分别是实验室的601%、607%。
• 操作人员违反临床输液和注射的无菌操作 规程,也会对药液产生污染。
2020/11/14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危害与 预防
1.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 疗方法。
2.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 径一般为1~15um,少数较大的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 300um。 3.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人人体 ,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性反应
29
引起变态反应
• 药液中含有的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 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以在注射部位或 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 起变态反应。
2020/11/14
30
• 1955年,Bruning首先提出纤维输入人体 会造成肺部肉芽肿。
• 1997同仁医院证明输液微粒超过标准可 导致病人半小时内死亡。
2020/11/14
25
引发静脉炎
微粒进入人体以后,可随着血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 损伤使血管壁的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变得不光滑,引起 血小板的黏着,导致静脉炎的产生。在输液过程中,病 人的肢体出现疼痛、局部出现红疹、输液血管局部变硬 、变色,是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有研究也表明,引 起静脉炎的原因中有70%是由于输液剂中微粒含量过高所 致。化疗药物因刺激性化学成分和含有较多的微粒更容 易引起静脉炎。
19
操作因素
• 切割安瓿时,砂轮和玻璃摩擦会产生玻 璃屑和脱落的砂粒
• 配药的针头越大,切割橡胶塞所产生的 橡胶屑也越大
• 注射器的反复使用也可导致微粒污染
操作人员违反临床输液和注射 无菌操作规程,也会对药液产生 污染
2020/11/14
20
输液微粒的危害
• 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 且不是暂时性存在 • 会对机体产生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2020/11/14
26
引起肉芽肿
当小于人体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流动进 入肺、脑、肾等器官,这些器官的吞噬细胞在吞掉微粒后死 亡,细胞释放的一种水解蛋白会不断的黏附另外一个吞噬细 胞,这样死亡细胞会越黏越大,在局部形成肉芽肿。
有报道,在尸检中曾发现用过40 L输液的肺标本有5 000个肉 芽肿。有研究也表明,直径>10 μm的二氧化硅微粒具有特殊 活性,静脉入血可引起肝脏结节性硬化及肝窦质的广泛破坏 ,肺组织上发生矽肺样病变及肉芽肿形硬化。肺的肉芽肿进 一步发展有可能会引起肺癌。局部形成的肉芽肿同样有可能 引起局部的血液循环阻塞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2020/11/14
2
不溶性微粒是指生产及应用过程中经
各种途径污染的微小杂质。其粒径在1-
50um之间。是一种不溶于水,肉眼看
不见的存在于液体中非代谢性颗粒杂
质。
肾脏只能排泄3微米以下的微粒
2020/11/14
3
内容
2020/11/14
4
输液微粒的种类
• 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
35
第一法(光阻法)
• 结果判定 • (1)标示装量为100ml或10 0m 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 • 除另有规定外,每lm l中含10Mm 及10Mm 以上的微粒数 • 不得过2 5 粒,含25^111及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 • 3粒。 • (2 )标示装量为100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静脉注射 • 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除另有 • 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份)中含lO jum及1 0 p m 以上的微 • 粒数不得过6000粒,含25Hm 及25^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 • 600 粒。
2020/11/14
15
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 多种药物配伍后微粒数量会大幅增加,添加药 物的品种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添加药物的 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不同
• 中药制剂配伍后会发生氧化、聚合而使 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不溶性微粒 。
• 粉剂药物溶解不充分也可形成不溶性微 粒
2020/11/14
• 这类微粒主要来源于输液器的过滤介质。为尽量防止输液过程中各种 微粒进入病人体内,我国先用的输液器终端都有一个过滤装置,用于对 进入病人体内的药液过滤,尽量减少外界微粒对病人的影响。然而,这 个过滤装置可因生产过程中相关因素及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纤维脱落 ,这些脱落的纤维将随着药液进入病人体内,造成不良影响。
• 其他
• 输液微粒的种类除以上常见种类之外,碳颗粒、细菌、真菌、肉芽肿 、钙及锌等都可以作为输液微粒,对病人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2020/11/14
8
输液微粒的种类
2020/11/14
9
输液中微粒的来源
生产过程中微粒污染
在临床准备及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 输液和注射器具可引入微粒污染
2020/11/14
2020/11/14
36
第二法(显微计数法)
• 结果判定 • (1 )标示装量为100ml或1 0 0m 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 • 除另有规定外,每lm l中含10pm及10pm以上的微粒数 • 不得过1 2 粒,含25卩m 及25卩m 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 • 2 粒。 • (2 )标示装量为100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静脉注射 • 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除另有 • 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份)中含10pm及10pm以上的微 • 粒数不得过3000粒,含及25p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 • 300 粒。
• 玻璃屑------------切割安瓿不当产生
• 橡胶微粒----------穿刺橡胶塞产生
• 塑料微粒-----------存在于输注装置中
• 药物结晶----------药物配伍时产生
• 石棉纤维----------输液器的过滤介质中
• 碳微粒------------药物生产过程中产生
• 脂肪栓-----------脂肪乳药液中存在
2020/11/14
13
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2020/11/14
14
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 输液中添加药物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大大增加 ,高达67.24%
• 小针剂比输液中的微粒含量高15倍,而粉剂比注射 针剂的微粒更多,是其4~5倍,而且50um以上的微 粒也显著增加。
• 由于中草药注射液中存在着不溶性微粒,添加中草 药制剂会产生大量微粒。
2020/11/14
27
引起肿瘤样反应或肿瘤形成
石棉纤维常可以引起肺癌。动物试验发现,给大白鼠注射含有石棉 纤维的注射液,注射部位及沿引流的淋巴管可发生肿瘤,胸膜和腹 膜可出现间皮瘤。有报道石棉纤维可引起肺纤维化和癌症,大量放 射性微粒进入人体后,可直接引起白血病或白细胞减少症。进入血 液中的滑石粉同样可以致癌。此外,给小鼠和家兔注射含金属铂、 铁、钛、铬微粒的注射剂等,均可引起各种癌症。
2020/11/14
6
输液微粒的种类
• 橡胶微粒
• 加药时穿刺橡胶塞切下的橡皮塞屑。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器塑料 穿刺针穿输液胶塞后,可使输液中微粒增加1.6倍~27.6倍,并可使药液 中出现可见性胶屑。临床加药时常用20 mL注射器的针头是16号或18号 的,这类较大的针头在穿刺胶塞过程中,很容易切割下大量的橡胶颗粒 ,而且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加,产生微粒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2020/11/14
28
引起热源样反应
• 临床输液时,病人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 呼吸困难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热源样反应。 临床出现这些现象时,往往是从药液、输液器 、护士的操作等方面进行检查。现在随着对输 液微粒的不断研究证明,大量微粒进入人体以 后,可以引起热源样反应。
引起热源
2020/11/14
2020/11/14
24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据有关报道,长期输液的病人死后解剖发现其肺部有明显的 沉淀物,就是由于长期静脉输液微粒缓慢沉积的结果。过多 的微粒栓塞将会直接影响这些重要脏器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不溶性微粒栓塞脑血管可以引发语言障碍、运 动障碍甚至瘫痪,阻塞肾动脉可引发肉眼或镜下血尿及肾血 管球性肾炎。
• 2003年1例曾进行40L输液的病人尸解后 发现,其肺部有5000多个肉芽肿。
2020/11/14
31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性
微粒的存在导致输液的污染病,往往被误认为输 液反应。微粒大于微血管径时形成微循环障碍,远 期来看,不溶性微粒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 小血管内引起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损伤 。微粒形成的静脉血栓影响人们的微循环,使心脑 血管病的发病率升高和年轻化。这个微小的颗粒多 得很,而且不能够在液体里面溶解。因此必须引起 足够重视。

2020/11/14
7
输液微粒的种类
• 药物结晶
• 这类微粒是因为湿度变化、pH值变化以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 药物作为化合物的水溶剂,在运输、储存及使用过程中会因环境改变而 影响其性状,甚至转变为固体微粒。临床上常见的因违反配伍禁忌而产 生的药液浑浊就是因药液的存在环境发生改变而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