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
蚕豆病是什么病严重吗

蚕豆病是什么病严重吗蚕豆病是一种因为身体缺乏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而导致的一种疾病,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患者会出现急性发作,导致溶血性贫血,经常会出现高热,引起黄疸,导致恶心呕吐,出现晕厥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甚至会导致肾功能,心脏功能出现衰竭,导致死亡。
★蚕豆病是什么病严重吗蚕豆病是一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
患病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以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为主。
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蚕豆病的并发症是:本病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多数患者,特别是女性杂合子,平时不发病,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症状。
常因食用蚕豆、服用或接触某些药物、感染等诱发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急性溶血反应。
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蚕豆病的病理原因是什么蚕豆病的病理原因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有遗传缺陷者在食用青鲜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皆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蚕豆病,致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
已知有遗传缺陷的敏感红细胞,因G6PD的缺陷不能提供足够的NADPH以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还原性(抗氧化作用),在遇到蚕豆种某种因子后更诱发了红细胞膜被氧化,产生溶血反应。
G-6-PD有保护正常红细胞免遭氧化破坏的作用,新鲜蚕豆是很强的氧化剂,当G-6-PD缺乏时则红细胞被破坏而致病。
★蚕豆病的病状体征是什么蚕豆病的病状体征是: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
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
蚕豆病科普宣传PPT课件

如何预防和管理蚕豆病?
如何预防和管理蚕豆病? 避免诱因
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及相关食物,谨慎使用 某些药物。
了解常见诱因,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
如何预防和管理蚕豆病?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红细胞健康状况。
如发现异常,及时咨询医生。
如何预防和管理蚕豆病? 健康教育
什么是蚕豆病?
病因
蚕豆病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引起的,这种基因负 责产生一种重要的酶。
这种酶在帮助红细胞抵抗氧化压力方面起着关键 作用。
什么是蚕豆病?
流行病学
蚕豆病在某些地区更为常见,如地中海地区、非 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在这些地区,携带该基因突变的人口比例较高。
谁会得蚕豆病?
谁会得蚕豆病? 高危人群
因此,了解和避免这些诱因非常重要。
何时会出现症状?
何时会出现症状? 症状表现
症状可能包括乏力、黄疸、尿色变深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接触诱因后24小时内出现。
何时会出现症状? 急性发作
在接触蚕豆或某些药物后,患者可能会经历急性 溶血危机。
此时需立 长期影响
严重的溶血可能导致贫血,长期未治疗可能影响 生活质量。
加强对蚕豆病的知识普及,帮助患者及其家 庭了解疾病。
参与支持小组,分享经验和应对策略。
如何治疗蚕豆病?
如何治疗蚕豆病? 基础治疗
目前没有根治蚕豆病的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
对症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如何治疗蚕豆病? 急性发作处理
在急性溶血危机时,可能需要输血和其他支持治 疗。
及时就医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
如何治疗蚕豆病? 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压力 。
蚕豆病带来的不适感如何缓解掌握这些方法

放松心情: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法放松心情,减轻紧张和焦虑感。
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感兴趣的事物上,如阅读、运动、旅行等,以减轻不适感带来的心理压力。
3
蚕豆病的预防措 施
避免接触蚕豆花粉
避免在蚕豆开花季节外出
定期检查身体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
定期进行尿液检查,监测 尿糖和尿蛋白水平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 测心脏功能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监 测肝脏健康状态
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监 测肾脏健康状态
定期进行免疫功能检查, 监测免疫系统健康状态
4
蚕豆病的治疗进 展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药物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过敏药物、激素等 药物研究进展:新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如抗IgE抗体、生物制剂等 药物疗效:不同药物的疗效比较,以及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与预防:药物治疗与预防蚕豆病的结合,以及如何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避免食用蚕豆制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避免在蚕豆种植区停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避免接触蚕豆花粉过敏人群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未煮 熟的蚕豆
保持厨房卫 生,避免食 物交叉污染
避免食用过 期、变质的
蚕豆制品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
餐具清洁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多吃蔬菜水果 适量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水泡等
腹痛、腹泻等 气喘等
乏力等
蚕豆病遗传规律

蚕豆病遗传规律蚕豆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遵循一定的遗传规律。
本文将从蚕豆病的遗传方式、遗传规律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蚕豆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蚕豆的叶片出现黄化、叶脉间隙扩大、叶片变薄以及植株生长受限等症状。
过去的研究发现,蚕豆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遵循一定的遗传规律。
蚕豆病的遗传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显性遗传是指当一个植株同时携带有两个同源显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蚕豆病的症状。
而隐性遗传是指当一个植株携带有一个同源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时,也能够表现出蚕豆病的症状。
这两种遗传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蚕豆病在群体中的发生频率和传播潜力。
蚕豆病的遗传规律可以用遗传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蚕豆病植株的交叉配对实验,可以得到一系列的观察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推断蚕豆病的遗传规律。
根据经典遗传学的原理,蚕豆病的遗传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蚕豆病的遗传是由一个或多个基因决定的。
这些基因位于蚕豆基因组的特定位置上。
2.蚕豆病的遗传是受到随机事件的影响的。
即使两个植株携带相同的基因组合,也不能保证它们的后代一定会表现出蚕豆病的症状。
3.蚕豆病的遗传是受到环境因素的调控的。
环境因素可以影响蚕豆病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除了经典遗传学的研究,现代遗传学的方法也为蚕豆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例如,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蚕豆病的基因组成和基因的功能。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治疗蚕豆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蚕豆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遵循一定的遗传规律。
通过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蚕豆病的发生机制,并为治疗和预防蚕豆病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蚕豆病,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蚕豆病

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
蚕豆病是由于遗传性红细胞六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酶)缺乏者进食蚕豆后,随后发生的急性溶血性疾病,又名胡豆黄,蚕豆黄。
常见于小儿,特别是5岁以下男童多见,约占90%,常发生在蚕豆成熟的季节,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酱油)均可致病。
患者通常于进食蚕豆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有全身不适,发热、恶心、呕吐、迅速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出现休克、少尿、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其发病与否,病情轻重与吃蚕豆的数量无关,有时吃1~2粒也难幸免,有时吸入或接触蚕豆花粉即可发病,甚至有时乳母吃蚕豆也可通过乳汁而致病。
本病的贫血程度和症状大多很严重。
一般病例症状持续2~6天。
如果不及时纠正贫血、缺氧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可以致死;但如果及时得到救治,能摆脱危险而康复。
在低发地区,本病易被忽视而漏诊。
G6PD缺陷有诱发溶血的因素,患者如果服用药物不当(如解热镇痛药、抗疟药、磺胺类等),或者进食蚕豆、感染、糖尿病酸中毒等就会诱发溶血性贫血。
避开诱因可预防“跟…地贫‟不一样,G6PD缺陷是可以预防的。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303医院血液科主任张新华介绍,G6PD缺陷的病因属基因缺陷,目前还没有特殊治疗,有G6PD 缺陷的人主要还是在于预防。
有G6PD缺陷的病人一经确诊,就应禁食蚕豆和某些氧化性药物,否则可能会发作。
这种病一般来势较急,应及时进行治疗,治疗以输血为主要措施,大部分病人经纠正酸中毒和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病情缓解或加速恢复。
患者只要自觉地避免溶血诱因,可以完全正常地生活,也不会影响择偶及婚育。
G6PD缺陷症患者禁忌药物:氨基喹啉类:伯氨喹等;磺砜类:氯苯矾等;磺胺类:磺胺异唑、柳氮磺胺吡啶等;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等;镇痛药:阿司匹林、乙酰苯胺等;维生素K、丙磺似、对氨水檐酸、奎尼丁、氯霉素等;另外,患者应禁食蚕豆,避免感染。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
G6PD缺乏症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疾病简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多见的红细胞酶病,据统计全球约有近4亿人G-6-PD缺陷。
本病常在疟疾高发区、地中海贫血和异常血蛋白病等流行地区出现,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洲黑人的发病率较高。
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分布规律呈“南高北低”的态势,长江流域以南,尤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高发区,发生率为4%-15%,个别地区高达40%。
中医学名G6PD缺乏症其他名称蚕豆病英文名称glucose-6-phos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所属科室内科- 血液内科主要症状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起病、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主要病因进食新鲜蚕豆禁用磺胺嘧啶、SMZ、SMZ—TMP等传染性无传染性疾病分类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感染诱发的溶血,新生儿黄疸等。
发病原因诱因有:①蚕豆;②氧化药物:解热镇痛药、磺胺药、硝基呋喃类、伯氨喹、维生素K、对氨基水杨酸等;③感染:病原体有细菌或病毒。
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
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由于G-6-PD基因的突变,导致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异常,当机体受到伯氨喹啉型药物等氧化物侵害时,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可致血红蛋白和膜蛋白均发生氧化损伤。
最终造成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和溶血。
溶血过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
蚕豆病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蚕豆病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蚕豆病是一种由蚕豆(Vicia faba)植株上出现的多种病原体引
起的疾病。
该疾病主要由真菌和细菌引起,包括黑斑病、花叶病、霜
霉病等。
这些病原体通过感染蚕豆植株的根、茎、叶或花部分,引发
各种病征。
黑斑病是由真菌Nectria haematococca引起的一种病害。
病害
初期,蚕豆植株根颈处出现小叶斑状病斑,表面为红褐色,逐渐扩大
融合形成大型黑色斑块。
花叶病是由真菌Botrytis fabae引发的,病
害特征是花或花荚上出现灰色霉斑,随后花朵凋零而落。
霜霉病是由
霜霉菌(Erysiphe polygoni)引起的,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霉菌,随后叶片变黄干枯。
这些病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和农具传播。
为了
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可以采取农业管理措施如轮作、良好的灌溉和
施肥管理、种植抗病品种,以及适时进行病害防治。
化学防治方法包
括使用杀菌剂喷洒,然而需遵循农药使用规范,以保护作物和环境健康。
什么是蚕豆病

什么是蚕豆病
一、什么是蚕豆病二、蚕豆病的注意事项三、蚕豆病如何治疗
什么是蚕豆病1、什么是蚕豆病
蚕豆病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一个类型,表现为进食蚕豆后引起溶血性贫血。
溶血具体机制不明,同一地区G6PD缺乏者仅少数人发病,而且也不是每年进食蚕豆都发病。
蚕豆病在我国西南、华南、华东和华北各地均有发现,而以广东、四川、广西、湖南、江西为最多。
3岁以下患者占70%,男性占90%。
成人患者比较少见,但也有少数病例至中年或老年才首次发病。
由于G6PD缺乏属遗传性,所以4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
本病常发生于初夏蚕豆成熟季节。
绝大多数病例因进食新鲜蚕豆而发病。
本病因南北各地气候不同而发病有迟有早。
2、蚕豆病的病因
在遗传性G6PD缺乏的基础上接触新鲜蚕豆导致急性溶血。
但蚕豆病发病情况颇为复杂,如蚕豆病只发生于G6PD缺乏者,但并非所有的G6PD 缺乏者吃蚕豆后都发生溶血;曾经发生蚕豆病患者每年吃蚕豆,但不一定每年都发病;发病者溶血和贫血的程度与所食蚕豆量的多少并无平行关系;成年人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小儿。
由此可以推测,除了红细胞缺乏G6PD 以外,必然还有其他因素与发病有关。
3、蚕豆病的临床表现
蚕豆病起病急遽,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2天内发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时,最长者可相隔9天。
如因吸入花粉而发病者,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出现。
潜伏期的长短与症状的轻重无关。
本病的贫血程度和症状大多很严重。
症状有全身不适、疲倦乏力、畏寒、发热、头晕、头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豆病在我国西南、华南、华东和华北各 地均有发现,而以广东、四川、广西、湖 南、江西为最多。3岁以下患者占70%,男 性患者占90%。成人患者比较少见,但也 有少数病人至中年或老年才首次发病。由 于G6PD缺乏属遗传性,所以40%以上的病 例有家族史。本病常发生于初夏蚕豆成熟 季节。绝大多数病人因进食新鲜蚕豆而发 病。本病因南北各地气候不同而发病有迟 有早。
预防
(1)蚕豆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家属中 有人得过此病,应禁食蚕豆及其制品。 (2)在G-6-PD缺陷的高发地区,进行群体G-6PD缺乏普查。 (3)凡过去得过蚕豆病的或已知有G-6-PD缺乏 者应避免食蚕豆及其制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药 物。 (4)提醒患儿的家长要约束患儿去种蚕豆的地方, 避免接触蚕豆花粉。
目前尚缺乏对这类疾病的特效治疗方法。 因此只能立足于预防,坚决杜绝近亲结婚。 凡有这类遗传病家族史或生育过患病子女 的妇女,再次怀孕一定要做产前诊断,一 般只保留女胎,以防患儿出生给家庭和社 会带来负担。 当前,国外已可进行胎儿宫内诊断,从而 可保留未患遗传病的男胎。有遗传病家族 史的青年,结婚前应去遗传咨询门诊检查, 患有严重遗传病的患者,不宜结婚生育, 这样于国于已均有利。
初步研究发现,蚕豆浸出液与缺乏G6PD的红细 胞温育后,能使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含量显著降低,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增高。这一结 果提示蚕豆浸出液中含有类似氧化剂的物质。研 究者对从蚕豆中提取出的多种生物质如蚕豆嘧啶 核苷、蚕豆嘧啶、异脲脒和多巴进行分析,发现 均有抑制G6PD活性或减少缺乏G6PD红细胞的 GSH含量的作用。也有可能在体内几种毒性物质 协同作用。蚕豆中引起溶血的物质究为何物,至 今仍未清楚。至于为何新鲜蚕豆比干蚕豆容易致 病,研究发现新鲜或阴天采集的蚕豆皮中含有更 多的毒性物质。晒干后,蚕豆皮中蚕豆嘧啶核苷 和多巴被氧化,毒性因而减低。
蚕豆病发病情况颇为繁杂,如蚕豆病只发生于 G6PD缺乏者,但并非所有的G6PD缺乏者吃蚕豆 后都发生溶血;曾经发生蚕豆病者每年吃蚕豆, 但不一定每年都发病;发病者溶血和贫血的程度 与所食蚕豆量的多少并无平行关系;成年人的发 病率显著低于小儿。由此可以推测,除了红细胞 缺乏G6PD以外,必然还有其他因素与发病有关。 可见,蚕豆病发生溶血的机理比G6PD缺乏所致 的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复杂,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2.禁止使用含萘的臭丸放入衣柜驱虫。 3.禁止使用的药物 乙酰苯胺、美蓝、硝咪唑、呋喃旦叮、呋喃唑酮、 呋喃西林、苯肼、伯氨喹啉、扑疟母星、戊胺喹、 磺胺、乙酰磺胺、磺胺吡啶、噻唑酮、甲苯胺蓝、 SMZ、TNT等
4.慎用的药物 扑热息痛、非拉西丁、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安 替比林、安坦、维生素 C、维生素K、氯霉素、 链霉素、异烟肼、磺胺嘧啶、磺胺胍、磺胺异恶 唑、氯喹、秋水仙碱、苯海拉明、左旋多巴、苯 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乙胺嘧啶、奎尼丁、奎 宁、SM、TMP、优降糖等 5.感染性诱因 病毒性肝炎、流感、肺炎、伤寒、腮腺炎等 6.病历注明:本人是G6PD缺乏症患者,请医生 针对病情合理用药。 7.凡感染后或接触/服用以上食物或药物数小时 或数天内,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面黄或苍白、 尿呈黄褐色或暗红色等症状,属急性溶血反应, 应立即到医院急诊科就诊 .
治疗
(1)输血:本病为急性溶血,且贫血严重,输血或 输浓集红细胞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严重者可反 复输血。但对血液来源应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快速筛选检查,以避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者供血,使患者发生第二次溶血 (2)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免疫抑制作用,应争 取早期、大量、短程用药。 (3)纠正酸中毒:蚕豆病溶血期常有不同程度的酸 中毒,严重者单纯输血无效,应积极纠正。这是 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措施。
毒理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有遗 传缺陷者在食用青鲜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 后皆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蚕豆病。 致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 焦 点但已知有遗传缺陷的敏感红细胞,遇蚕 豆中某种因子,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所致。
遗传特征
蚕豆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9岁以下小儿为多 见。大多发生于每年蚕豆成熟季节,一般在食蚕 豆或其制品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发生急性溶血。乳 母吃蚕豆,婴儿吸吮其乳汁亦可发病。该病轻者 仅有轻度溶血,不伴有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重者 可在短期内出现溶血危象,表现为迅速贫血伴有 黄疸及血红蛋白尿。由于红细胞大量溶解时其分 解产物对机体的作用,常出现畏寒、发热、恶心、 呕吐、腹痛、腰痛等。血红蛋白尿的出现提示溶 血严重或溶血仍在继续,尿色可呈酱油色、浓茶 色或血色。极重型者病情迅速发展,严重贫血、 黄疸,明显血尿,甚至可见神志不清、休克、急 性肾功能衰竭等。
蚕豆病有哪些实验室发现?
蚕豆病的症状出现后,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红 蛋白迅速而明显地下降,最低者可达3g/dl 以下, 红细胞计数降至100万以下/μl。早期很多细胞发 生收缩、变形,有一些细胞的边缘似有缺少血红 蛋白的空隙,而其余部分因血红蛋白浓缩而染色 较深。在起病12小时内,红细胞用甲紫作活细胞 染色,可见到Heinz小体,最多可达80%,但以后 就减少,到36~48小时便不再见到,除非脾切除 者。起病2天后,上述变形红细胞已不见,可有少 数球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有 时外周血液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常 增多,并出现左移现象。
(4)补液:应多饮水或输入液体,以改善微 循环,维持有效血循环,促进肾脏排酸及 排血红蛋白尿功能。但应防止急性肾功能 衰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应注意维 持水、电解质平衡。 (5)对症处理:蚕豆病如合并感染可加重溶 血,高热、缺氧和心率加快可出现心力衰 竭等,故应积极处理并发症。避免使用对 肾脏有损害作用的药物。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自溶血亦增多。 血清黄疸指数多在10~30之间,间接胆红 素增高。尿潜血试验可以阳性。有闭尿和 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血清尿素氮增高,血 浆CO2结合力降低,血钾增高。 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或揭 示磷酸己糖(HMP)旁路缺陷的各种试验的结 果,与药物诱发溶血性贫血的结果相同。 G6PD活性大多明显降低
蚕豆病
蚕豆病 favism
蚕豆症的正式医学名称为「葡萄糖-六- 磷酸盐脱氢酵素缺乏症」 定义: 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 有这个病的人,在吃了蚕豆以后可引起急 性溶血性贫血,所以叫做蚕豆病。这个病 与遗传有关,吃蚕豆不能引起。
发生机制
急救处理
1. 人工催吐。 2. 予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3. 25%硫酸镁口服导泻。 4. 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5. 必要时换血或输入鲜血。 6. 碱化尿液,适当予静脉补液和使用利尿 剂,积极防治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7. 对症处理。
【注意事项】
1.禁食蚕豆或蚕豆生加工品,避免在蚕豆开花、 结果或收获季节去蚕豆地。
诊断
1. 有进食青蚕豆或吸入蚕豆花粉史。 2. 临床特点①潜伏期数小时至48小时。②中毒表 现: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 缺乏、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 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 持续3日左右。③实验检查: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 验(MHb)正常人还原率>75%(比色法),蚕豆病 患者MHb还原率31%~74%(杂合子遗传者), 还原率<30%(纯合子型);血中含变性珠蛋白小 体(赫恩兹小体)可高于5%以上(正常为0~ 0.28%)。
在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的 情况下,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 溶血。G-6-PD有保护正常红细胞免遭氧化破坏的 作用,新鲜蚕豆是很强的氧化剂,当G-6-PD缺乏 时则红细胞被破坏而致病。该病通过性联不全显 性遗传,G-6-PD基因在X染色体上,病人大多为 男性,男女之比约为7∶1 。有的学者认为,蚕豆 病的发病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 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 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 日左右。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 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 50%患者脾大。严重病例可见昏迷、惊厥和急性 肾衰竭,若急救不及时常于1~2日内死亡。 起病急,常在吃蚕豆后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发病, 表现为头昏、心慌、乏力、食欲不振、腹泻、发 热、黄疸及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昏迷、抽搐、 血红蛋白尿,甚至休克,偶然可以致死。症状轻 重与食蚕豆的多少无关,有时吃1、2粒也发病; 有的吸入或接触蚕豆花粉即可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