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对于古代社会、人文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展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了解它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传统。
在这个时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早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叙事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于宇宙起源、人类命运和道德价值的思考。
《山海经》、《尚书》等都是上古时期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等。
其中,诗歌是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
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对仗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周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而散文则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代表作品有《庄子》、《论语》等。
此外,古代戏剧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物的性格。
三、古代文学的思想内涵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思想的传递。
在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家庭伦理,代表作品有《孟子》、《大学》等。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代表作品有《道德经》、《庄子》等。
佛教思想则强调人生苦难和超越世俗的境界,代表作品有《金刚经》、《法华经》等。
这些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文人墨客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学的传统。
他们以诗词歌赋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4、《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
《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
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
以时令顺序来描写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5、“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6、《汉书。
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
王逸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
《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
7、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8、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9、《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
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
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文24篇

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文24篇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1],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2]。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征”郁本作“归”。
[2]“衰”郁本作“芳”。
)5、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1],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惟”,郁本作“又”。
)7、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一、古代文学概述
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称,指的是中国从秦汉以前至宋元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论说文学等。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
1、诗歌流派:诗歌是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古代诗歌分为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2、小说流派:小说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古代小说分为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金瓶梅》等。
3、散文流派:散文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古代散文分为
《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淮南子》等。
4、论说文学流派:论说文学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古代论
说文学分为《孙子兵法》、《礼记》、《春秋》、《左传》、《史记》、《吕氏春秋》等。
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1、《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
2、《楚辞》:又称《楚辞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总集,是楚国文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代表作。
4、《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5、《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6、《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7、《礼记》: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学的重要来源。
8、《春秋》: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来源。
9、《战国策》: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来源。
10、《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来源。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年表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年表一、前秦时期(公元前351年-前206年)1.《离骚》(屈原)2.《楚辞》(屈原)3.《诗经》(诗经编纂者不详)二、汉朝初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论语》(孔子及其弟子)2.《史记》(司马迁)三、汉朝中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1.《西京杂记》(刘向)2.《南京杂记》(刘向)3.《淮南子》(刘安)4.《汉书》(班固)5.《论衡》(王充)6.《齐民要术》(贾思勰)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1.《世说新语》(刘义庆)2.《草木子》(颜之推)3.《文心雕龙》(刘勰)4.《文选》(陆机)5.《神仙传》(陶弘景)6.《骆驼祥子》(老舍)五、隋唐时期(589年-907年)1.《古文观止》(刘学箕)2.《唐文粹》(季孟囗)3.《唐摭言》(张籍)4.《诗品》(钟嵘)5.《文苑英华》(赵翼)6.《唐代诗人选》(陈子龙)六、宋代(960年-1279年)1.《宋词选》(林则徐)2.《太学新说》(朱熹)3.《西江月》(辛弃疾)4.《牡丹亭》(汤显祖)5.《才子佳人》(兰陵笑笑生)七、元代(1271年-1368年)1.《元曲选》(王实甫)2.《元曲选及注》(郑光祖)八、明代(1368年-1644年)1.《水浒传》(施耐庵)2.《金瓶梅》(兰陵笑笑生)九、清代(1644年-1912年)1.《红楼梦》(曹雪芹)2.《西游记》(吴承恩)3.《金瓶梅续倩》(兰陵笑笑生)十、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1.《烈日青年》(周作人)2.《纪实小说选》(鲁迅)3.《莽原》(戴望舒)4.《社会周刊》(思想与评论)十一、现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1.《红高粱家族》(莫言)2.《活着》(余华)3.《白鹿原》(陈忠实)4.《洗澡》(余华)5.《家》(巴金)6.《林海雪原》(巴金)7.《豆腐西施》(巴金)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年表列举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先秦经史典籍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共305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作品,通称为《诗三百》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国风,共160篇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少数民谣,多数记叙周贵族历史,歌颂功德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祭祀用的歌舞乐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尚书》:又称书经,收录商周时君王的谈话,为一部多载体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孙子兵法》:孙武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叙了西周,春秋时各国的历史。
《山海经》: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书,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及时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屈原: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离骚》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汉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新文体,主要分为骚体赋和散体大赋。
诸子百家儒家:孔子:“仁”和“礼”《论语》孟子:性善论,《孟子》荀子:性恶论,《荀子》道家:老子:无为而治《道德经》庄子:虚无主义《庄子》法家:韩非子:君主集权《韩非子》秦汉汉代文体:汉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赋圣《子虚赋》《上林赋》班固:《汉书》《两都赋》(西都长安,东都洛阳)扬雄:《河东赋》《羽猎赋》张衡:《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骚体赋的代表人。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主要人物,焦仲卿,刘兰芝。
重要作品:《史记》: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班固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淮南子》:刘安著,四大神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1.先秦作家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 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 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 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 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 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 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 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东晋诗坛一、社会背景司马睿(元帝)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士族文化习尚清谈山水《晋书》(卷91)称:“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厥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为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
”王导、谢安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1玄言诗陈顺贵《魏晋玄学与文学》“玄言诗从形式看,是东晋玄学清谈在文学领域内的一种扩大形式……以诗谈玄,便是玄言诗这一文学形式。
”罗宗强“玄言诗,指那些抽象谈论义理的诗,它不只是一个老庄玄言的概念。
不能把玄言诗只理解为谈玄言的诗。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玄言诗:兴盛于东晋的诗歌类型,指以玄学思维方式体悟玄言和佛理的诗。
主要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玄言诗的类型:①纯述玄理,直接搬用《老》《庄》《易》中的事义典,抽象说理孙绰《答许询》: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智以利昏,识由情屈。
野有枯寒,朝有炎郁。
失则震惊,得必充诎。
钟嵘《诗品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②从山水自然景物中体味玄理“道者自然”“大道运彼自然之妙一而生万物”“山水以形媚道”山水象征精神本体孙绰《游天台山赋》:“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玄境:天道与人生融为一体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由眼前的世界,体悟邈远的天道,领略宇宙的深意。
孙绰《秋日诗》《世说新语赏誉》:“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重妙悟,遗形得神、清通简要的独特思维方式越过事物本身而直接抵达玄理的心智状态徐复观:“‘玄’,乃指的是某种心灵状态、精神状态,中国艺术中的绘画,系在这种心灵状态中所产生、所成就的。
科学心灵与艺术心灵本不相同,而在每一个人的具体生命中,可以体验得到的东西”(《中国艺术精神》)康德说,人是两个世界的公民。
一个是日常的经验世界,一个是灵魂和精神的世界。
人必须在经验世界里生活,但他不能放弃精神世界。
2、玄言诗的诗史意义。
其一,玄言诗作为特殊的诗歌现象,既是对建安以来诗歌哲理化趋尚的极致发展,也是对汉魏诗歌抒情传统的遗落。
其二,玄言诗人借山水领悟玄理的同时,也开启了对山水的审美观照,由此而将文学触角引向自然景色,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起有催生之功。
宗白华《艺境》之《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三、王羲之与《兰亭诗》永和九年(353)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山阴兰亭流觞曲水、赏乐赋诗山水清趣与体玄悟道王羲之《兰亭诗》: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孙绰《兰亭诗》: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
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
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
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谢安《兰亭诗》:薄云罗景阳,微风翼轻航。
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殤。
庾友《兰亭诗》:驰心域表,寥寥远迈。
理感则一,冥然玄会。
第三章陶渊明诗歌一、几仕几隐与任真自然的人生态度陶渊明(365—427)沈约《宋书·隐逸传》萧统《陶渊明传》陶侃陶茂陶逸29岁至41岁仕/ 隐用世 / 适己《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田园疏。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移,终返班生庐。
隐居原因:《归去来兮辞》:“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士不遇赋》“不委曲而累己”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渊明何以有如此高尚的品德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
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用两个字来概况他:自然。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更多从自身性情出发,认为人之本性应得到舒展散发,而不应加以羁靡束缚。
此可称之为性情之自然或曰精神之自然。
”孟嘉(外祖)“渐近自然”陶淡(族叔)《咏贫士》:“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形影神》:“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安贫乐道委运任化《自祭文》:“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朱光潜《诗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
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辛苦得来的。
”二、诗歌创作及田园诗的精神内蕴田园:《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咏怀、咏史:《拟古》《杂诗》《读山海经》等田园诗主要内容:1、描写田园风物及乡居生活,以田园的宁静淳朴衬托世俗的喧嚣污浊。
2、表现身处田园,徜徉大自然怀抱,所领悟到的身心畅适的精神境界。
交游、耕作、饮酒、读书日常生活诗意化、审美化作为安顿身心的理想归宿田园诗:东晋诗人陶渊明开拓的诗歌题材,主要表现乡居生活的宁静淳朴,及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等。
三、陶诗的艺术特点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苏轼《追和陶渊明诗引》:“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叶嘉莹:“作为诗歌艺术,陶渊明能写出一种境界,但这境界又很难作具体确切的解释,境界的一层是兼指景物和情事,但还有第二层,那就是精神与心灵的境界,它是透过现实中的事情景物传达出的。
”第一,陶诗整体上,呈现出散缓中见奇趣、简易里寓奥义,平淡而醇厚的独特风貌。
主要体现为:1)真率生活体验与深刻人生感悟的统一。
本于任真适性的生活态度,陶诗多忠实记录自己的生存感悟,由衷而发,真情流露。
但陶诗中的率真自适,又包含深遂的思想与人生真谛。
2)寻常之景与杳深之境的妙契。
陶诗取景不求奇僻,不事刻画,信手拈来,有一份身在其中的随意平常。
但陶诗写景对自然的态度,达到了即景会心、物我两冥的哲理与审美境界,包含微妙至深的意境。
3)语言明净洗练,于本色中见提炼、散缓中出警策。
多平铺直叙,很少苦心孤造的营造。
但陶诗并非不经锤炼,而是简约、准确,又耐人寻味,不以字面的妆点琢镂眩人耳目。
王世贞《艺苑卮言》:“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如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
”马位“人知陶诗古淡,不言有琢句处”《和郭主簿》:“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荫”《拟古》之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第二,抒情、说理与写景的浑融无间1,陶诗将咏怀兴寄与乡居风物结合起来,表现淡泊拔俗的高情远致。
诗中之景,染上浓郁的主观色彩与象征意味,是景语也是情语。
2,陶诗将自己的襟怀胸次、人生思考化作了诗中的理语、理趣,并与日常生活融为一片,使看似平淡质朴的陶诗,有了醇厚的意蕴、深远的境界。
叶嘉莹:“陶诗有很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是‘以感写思’,既有哲理,亦不乏诗情”“他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有‘感’在其中,不但能感之,而且能写之。
”四、陶诗的影响陈沆《诗比兴笺》:“读陶诗者有二弊:一则惟知《归园》《移居》及田间诗数十首,景物堪玩,意趣易明。
至若《饮酒》《贫士》,便已罕寻;《拟古》《杂诗》意更难测。
徒以陶翁为田舍之翁,闲适之祖,此一弊也。
二则闻渊明耻二姓,高尚羲皇,遂乃逐景寻响,望文生义,稍涉长林之想,便谓采薇之吟。
岂知考其甲子,多在强仕之年,宁有未致义熙,预兴易代之感。
至于《述酒》述史《读山海经》,本寄愤慨,翻谓恒语,此二蔽也。
”第四章永嘉诗歌第一节谢灵远与山水诗一、从“玄言”到“山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此近世之所竞也。
”二、谢灵运的身世性情谢灵运(385—433)《宋书》卷六十七《南史》卷十九少帝永嘉太守文帝秘书监临川内史白居易《读谢灵运诗》: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皆奇趣。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木。
岂为玩景物,亦欲抒心素二、谢灵运山水诗及主要特点《宋书》本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
岩障千重,莫不备尽”、“每一新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文选》“行旅”“游览”叙事、写景、说理三段式结构《登池上楼》王夫之《古诗评选》评曰:“情寓其中。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主要特点:1、抒情、写景与玄悟的融汇谢诗的创作冲动来自政治挫折后的焦虑,及经过景物感发而引起的超然达观的愿望。
玄悟乃是谢诗情感“净化”、心灵安顿所在,并非可有可无的“尾巴”,而山水扮演着启发诗人遗情悟道的角色,目的在于体认逍遥,获得“澹然”之心,山水与情思妙然契合。
黄子云《野鸿诗的》:“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聛睨一世。
”不少作品山水与玄悟并不能水乳交融,难免给人生硬牵强之感。
2、摹画幽深奇丽的山水之境灵运山水诗取景或平易寻常、或杳深荒僻,体现出偏重幽丽奇异的山水审美意趣。
写景采取“寓目辄书”“外无遗物”的观照方式,援赋法入诗,按游览的时空顺序,既能以错落有致的布局,整体展现深山巨壑的浑灏苍蔚,又能准确的笔致刻画微妙的局部景致,体现出非凡的洞察与感受力。
长处是气象萧森、美不胜收,再现了山水的真实形态,短处在于物象过于繁芜,未暇剪裁,造成景物色调的杂乱不统一。
3、鲜妍雕缛的语言风貌谢诗对山水之美的领略与再现,多借“巧言切状”予以传达。
以精心结撰的文字再现山光水色,对语言描写能力的出色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史·颜延之传》:“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王世贞《艺苑卮言》:“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语言博雅、富艳精工缺点:1铺排过甚,如《诗品》“颇以繁富为累”2偶对繁芜,板滞不灵动3多使用典故和深奥的书面语,“语多生撰”三、陶谢田园山水诗之比较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清代佚名《静居绪言》“陶谢之诗变极矣,新至矣。
”1、妙臻化境与经营画境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是诗人崇尚自然的淡泊心境的对应与象征,诗人以静观冥会的方式,与大自然进行亲切的精神交流,取材寻常的写景与寄意杳深的造境,两者合一,达到了心与境偕的艺术化境。
谢诗力求将亲身所历的川泽林泉之美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为真实再现山水形貌,对景物予以穷形尽相、不遗余力的摹画,成为最强烈的创作追求,他的山水诗呈现出清幽可观的山水画境。
从诗史角度,谢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极貌写物、体物为妙的新阶段。
洪亮吉《北江诗话》:“陶彭泽诗有化工气象,余则唯能描摹山水,刻画风云,如潘陆鲍二谢登是耳。